中医健康网

可可粉糖尿病能吃吗(可可粉糖尿病人怎么吃)

华龙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的福利:7款低糖饮品

华龙网2017年11月29日15时30分讯 对于糖友来说,不含任何热量的白开水无疑是最完美的饮料。然而,如果觉得白开水太寡淡,想喝点有味道的,自己在家动手也能制出多种健康饮料。这些饮品能与糖友的健康饮食方案融为一体,同时满足对美味的渴求。

1。 低脂可可奶。这种饮品富含钙,非常适合于糖友在锻炼后饮用。成品可可奶含有大量的糖,建议自己在家尝试调制,把1%的低脂牛奶和适量可可粉充分混合即可。与在商店中购买的同类饮料相比,自制的低脂可可奶中热量、糖分和脂肪都要低不少。

2。 水果茶。水果茶很容易自制,把水果压碎(如含糖量较低的柚子、火龙果和草莓等),浸泡在热水里,待冷却后,喝起来提神爽口。

3。 橙汁。虽然橙汁十分美味可口,但商店中出售的一杯橙汁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可高达20余克,还不如吃整个的新鲜橙子。如果想喝橙汁,可以用榨汁机自制。

4。 柠檬水。把饮用水、鲜榨的柠檬汁和冰块混合起来即可,这种饮料清爽宜人,热量较低。

5。 热巧克力。自制的热巧克力热量还不到商店所售产品的一半。将一杯低脂牛奶和2块可可含量70%以上的黑巧克力混合,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少量肉桂、香草等香料。

6。 姜汁矿泉水。制法是将一勺研磨碎的姜放入一杯冰镇矿泉水中,它不含碳水化合物,喝起来非常美味。

7。 水果奶昔。餐饮店中出售的一杯340克的芒果奶昔含有约58.5克的碳水化合物,而家庭自制同等分量的浆果奶昔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只有29克左右,需要蓝莓、草莓和香蕉各1/3杯,打碎搅拌均匀后再加入冰块就做好了

华龙网整合

这款“孩子最爱”的巧克力查出致癌物!孩子零食,这3点要当心

现在,很多家长都“谈巧克力色变”,理由有三:

糖分高,吃多了导致龋齿;

能量高,吃多了导致肥胖;

含有咖啡因,吃多了危害神经。

但实际上,巧克力没那么可怕,如果孩子非要吃糖,那不如吃巧克力。

孩子到底能不能吃巧克力?

高糖、高热量、含有咖啡因,是家长不给孩子吃巧克力的主要原因。

但其实,这三点真的没有那么可怕。我们一个个来说——

01

高糖

很多家长认为,巧克力甜甜的,含糖量高,吃多了会长龋齿。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大部分巧克力,都是以可可固形(包括可可液块、可可脂和可可粉)为原料,乳粉、乳脂、麦芽、卵磷脂等为辅料,加工制成的一种甜食。

但是,没必要因为怕长龋齿就不给孩子吃巧克力。因为任何一种食物(或残渣)长时间停留在口腔中,都会增加龋齿的风险。

而且,比起牛皮糖、太妃糖这类容易粘牙的糖果,巧克力容易粘牙,溶解速度也比这些糖块都快得多,就算口腔中残留了一些,也很容易用清水漱口去除,对牙釉质的破坏其实非常低。

02

高热量

一些家长知道,巧克力中的糖和脂肪含量高高能量、高热量,怕孩子吃了巧克力就不饿了、不好好吃饭,更怕吃多了发胖。

这里要划个重点——容易让孩子发胖的巧克力,其实不是真巧克力,而是“巧克力糖”。

“巧克力糖”口感丝滑、味道甜蜜,但含有的可可很少,还去掉了本就所剩不多的黄烷醇(巧克力苦味的来源),只剩大量的糖和脂肪 。

2016年曝出“存在致癌物、被召回的”德国健达巧克力,是很多孩子的最爱,但如果关注一下它的配料表,就会发现这其实是非常典型的一款“巧克力糖”。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

只有可可固形>35%,才能称为巧克力

像孩子喜欢吃的牛奶巧克力(可可固形物≥25%及总乳固体≥12%)、白巧克力(可可脂≥20%及总乳固体≥14%),其实都不能算作真正的巧克力,只能算一种“巧克力糖”。

而抛开巧克力中的糖和脂肪,其实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是一种营养价值蛮高的天然植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还有铁、镁、铜、锰等元素。有意大利研究发现,每天摄入一定量的黑巧克力作为膳食补充剂,能让人的头脑变得更敏锐。

03

咖啡因

咖啡因绝对是家长不让孩子吃巧克力的最大原因了,害怕孩子吃了兴奋、影响神经。

但其实,咖啡因和儿童健康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也没有研究证明,巧克力中的咖啡因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加拿大规定:

12岁以下儿童咖啡因的摄入上限为每天每公斤体重2.5毫克。

欧洲食品安全署认为: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不超过3毫克的咖啡因,不会影响健康。

以我家小新为例,20公斤的她,按欧洲食品安全署的标准,每天最多可以摄入60毫克咖啡因。

她喜欢的巧克力,每50克有13毫克咖啡因。要摄入60毫克咖啡因,她每天得吃230克巧克力。普通的100克装的巧克力排,她得吃整整两排半!

就算我允许,她一天也吃不下这么多巧克力(当然我是不会允许的)。

一般来讲,孩子日常吃的巧克力量,很难引起咖啡因超标。

比起巧克力中咖啡因,一些能量饮料才更应该引起家长重视。美国就曾有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摄入的咖啡因主要来自于能量饮品(比如可乐),而非巧克力。

一般来说,新生儿的咖啡因的代谢能力和耐受度较差,但6个月之后,孩子代谢咖啡因的能力就和成人差不多了。

所以,超过1岁的宝宝,适当吃一些巧克力不需要太担心。

当然,大家还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自行把握每天吃巧克力的量,如果孩子的确容易兴奋,可以避开睡前等休息时间。

怎么挑选适合孩子的巧克力

挑选适合孩子的巧克力,方法很简单,一看名称,二看含量

01

看名称

常见的巧克力,除了以可可固形(包括可可液块、可可脂和可可粉)为原料,还有一种以代可可脂为原料。

代可可脂,由非可可的植物油脂经加工形成的一种氢化植物油。和可可固形巧克力相比,代可可脂巧克力价格便宜,但口感却不如前者。

而且其中含有反式脂肪酸长期吃伤害孩子的心血管健康,诱发Ⅱ型糖尿病、影响生长发育,不建议购买和食用。

今年5月17日,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正式发布《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中就明确规定:

儿童零食中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同时,早在2007年,我国已经正式执行的《代可可脂巧克力及代可可脂巧克力制品国内贸易行业标准》中也明确规定:

凡是代可可脂添加量超过5%的产品,都不能直接标注为“巧克力”,必须标明“代可可脂巧克力”。

以后给孩子选巧克力,大家就可以通过看产品名来挑选了。

02

看含量

真正的巧克力,包装上都有很显眼的可可含量。

“70%黑巧克力”,就是说这块巧克力的可可固形(包括可可液块、可可脂、可可粉)含量为70%。

虽然可可含量高的巧克力更有营养,但相应的口感会变差,建议大家给孩子选择可可含量在 65%~75% 之间的黑巧克力,既保留了巧克力的浓郁,也不苦,同时保留了可可中的营养物质,美味又健康。

除了巧克力,孩子吃零食还应该注意什么

除了巧克力,现在的零食数不胜数,一点儿不给孩子吃,老实说并不不现实。

但大家也知道,零食大多没什么营养,多吃不但影响孩子吃正餐,还有害健康。

孩子的零食应该怎么吃呢?关键有三点:适量、适合、适时

01

适量

孩子饮食的关键是适量,而不是禁止。

完全禁止,往往会适得其反,一旦有机会,孩子很可能会一口气吃过量。

我外甥女小时候从来不被允许吃冷饮,长大之后对冰淇淋的热爱近乎疯狂,每年都得因为吃冷饮到肠胃炎进几次医院。

给孩子“尝一尝”的机会,控制好量,比因噎废食、全盘禁止好得多。

一小把坚果、一小杯酸奶、一块巧克力、半个苹果、几颗草莓,对孩子来说刚刚好,既补充了营养,也不至于吃饱影响了正餐。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指望孩子自觉,规则最初的建立,一定是基于家长的规定,家长规定得越明确,越严肃,孩子遵守得越好。

02

适合

一说零食,大家马上想到的可能都是薯片、饼干、蛋糕汽水儿、冰淇淋……但其实坚果、酸奶也被我看做零食。

可以说除了正餐,孩子吃的其他食物,我都算作零食。

建议给孩子提供健康的、可以作为正餐辅助的食物当零食。

比如酸奶,水果,坚果,面包等(坚果或葡萄、蓝莓等小颗粒的食物,最好等孩子3岁后、不容易呛到后再给)。

把不健康的零食,换成健康的食物作为零食,如果孩子真的饿了,他们会吃。

03

适时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1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每天3-4次正餐,如果他们需要的话,提供1-2次零食。

学龄阶段的孩子,每天需要3次正餐,如果他们需要,可以提供1次零食。

零食的时间尽量安排在饭后2小时,离下一次吃饭时间最好也可以间隔1-2小时。

比如孩子八点吃早饭,12点吃午饭,那可以10点的时候给一次零食。

但孩子不是机器人,万一孩子就在饭点儿前饿了,怎么办呢?

偶尔破例没关系,如果孩子真在饭点儿前饿了,给一点点食物垫垫,没有问题。不过一定要少量。

孩子的好奇心会随着长大变得更加旺盛,尝试不同的食物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部分。

保证坚持给孩子提供健康、营养均衡的饮食这个大前提,多给孩子准备健康的小零食。

而像奶油蛋糕、棉花糖、薯片这样不健康的零食,也不必坚决禁止,偶尔给孩子尝一下,既能满足孩子对花花绿绿食物的好奇心,还能给他们一个甜蜜的体验,增加小小的幸福感。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总有一天会脱离我们的管理。小时候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万一长大了反弹,疯狂吃,岂不是更加得不偿失?

不如把吃零食这件事,看成锻炼孩子自控力的好机会。

能管好自己嘴巴的人,自然能管好自己的人生。

新研究发现:多吃黑巧克力能降低糖尿病风险?真相是……

巧克力味美,深受人们喜爱,但作为一种高热量食物,吃巧克力会变胖也是大家的固有印象。可最近有说法称,“一项新研究发现吃黑巧克力能降低糖尿病风险”,这是真的吗?该怎么理解这个研究?

研究解读

这个说法来自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

图片来源:The BMJ

研究人员分析了三项长达二三十年的涉及饮食习惯的调查,并统计了调查对象中超过 11 万名巧克力爱好者食用黑巧克力和牛奶巧克力的情况。

剔除饮食和生活方式等风险因素后结果显示,与很少或从不吃巧克力的人相比,每周至少吃 140 克任何类型巧克力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几率降低 10%;每周至少吃 140 克黑巧克力的人患 2 型糖尿病风险降低 21%[1]。而且,这个研究还发现,长期只吃牛奶巧克力并不会显著降低患糖尿病风险,还会导致体重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呢?研究人员认为,黑巧克力的可可含量高于牛奶巧克力,可可中含有的 3-黄烷醇(flavanols)及其单体形式表儿茶素,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胰腺 β 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内皮功能,这些影响均有助于改善葡萄糖代谢状态并降低糖尿病风险。

黑巧克力

真的能降低糖尿病风险吗?

那么,是不是真的吃黑巧克力就能降低糖尿病风险呢?是不是就可以敞开了吃黑巧克力呢?

其实,也不要高兴得太早。

这个研究虽然分析的样本量很大、跨越时间很长,有 11 万多人,跨度二三十年,但是它的数据都是队列研究数据,得到的研究结果只是相关性结果,不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队列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是一种观察性研究设计,用于研究特定暴露(如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特征等)与健康结果(如疾病发生、死亡等)之间的关系。

相关性结果:通常指的是在统计分析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量化度量。相关性结果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为进一步的因果关系研究提供基础。然而,解释相关性结果时需要谨慎,避免过度推断。

也就是说,他们的研究结果虽然显示吃黑巧克力与 2 型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之间存在关联,但并不是说吃黑巧克力就能降低糖尿病风险。

实际上,发现黑巧克力与糖尿病风险降低的研究还有一些。但也有研究也指出,食用巧克力频率与糖尿病风险降低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糖尿病患者主动选择的原因,比如,糖尿病患者会选择少吃巧克力从而避免甜食[2]。

至于研究中提到的黄烷醇(Flavanols),这是一种黄酮类物质,它是一种天然植物化合物,在很多蔬菜和水果中都有,比如可可、绿茶、苹果、蓝莓、羽衣甘蓝中都有[3]。

不过,目前关于黄烷醇降低糖尿病的证据是不足的。比如,去年名巧克力企业和药品企业支持做了一项关于可可黄烷醇和糖尿病的临床试验,结果也依然没有发现食用可可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4]。

该试验是一个 2×2 因子设计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测试可可提取物和复合维生素对糖尿病的预防效果,共涉及 21,442 名美国成年人,其中 12,666 名为 65 岁以上的女性, 8,776 名为 60 岁以上的男性,参与者随机分配接受可可提取物(每天 500 毫克可可黄酮,包括 80 毫克儿茶素)或安慰剂,结果在平均 3.5 年的随访期间,报告了 801 例新的 2 型糖尿病病例。经过分析后得出结论,在中年和老年成年人中,平均 3.5 年的可可提取物补充并没有降低他们发生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总的来说,现在说吃黑巧克力能降低糖尿病风险,甚至说预防糖尿病,就为时过早了。

糖尿病患者能吃巧克力吗?

巧克力的制作原料是可可豆。可可豆采摘下后经过发酵、烘烤、去皮等处理之后,被研磨压榨成“可可浆”,也叫“可可液块”。可可液块能够被分离成为可可脂和可可粉,就可以用来做各种各样的巧克力了。

可可脂,顾名思义也是脂肪,而且可可脂中的饱和脂肪含量高,性质接近动物油,多吃也不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可可粉中就含有黄烷醇等抗氧化物质。黑巧克力的可可粉就更多一些。但是黑巧克力的口感不好,非常苦,市售的巧克力产品通常要加不少的糖。因此,好吃巧克力中一般含有糖分和脂肪,是高热量的食品。如果糖尿病患者过量食用巧克力,会使血糖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但总体来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量食用巧克力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适量吃黑巧克力倒也不会增加糖尿病风险[5][6]。

所以,如果实在想吃巧克力,还是可以适量吃巧克力。另外,吃巧克力时也注意:

1.优先吃黑巧克力。巧克力的好处主要来源于其中的黄烷醇等抗氧化物质,黑巧克力中的黄烷醇含量会更高。当然,黑巧比例越高的巧克力,口感会越苦,这个大家就要在健康和美味之间做取舍了。牛奶巧克力就没有黑巧,要少吃。

2.适量吃。即使是黑巧克力,也依然有不少的油脂。好吃的加糖的巧克力还有糖,目前膳食指南建议大家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天,吃的时候注意看看巧克力的含糖量。

3.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好吃的巧克力高糖高油,吃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搭配食物、运动锻炼,比如吃了巧克力,其他东西就少吃点,吃完也多运动运动,并做好血糖监测,这就可以同时享受美食和健康了。

参考文献

[1]Liu B, Zong G, Zhu L, Hu Y, Manson J E, Wang M et al. Chocolate intak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MJ 2024; 387 :e078386 doi:10.1136/bmj-2023-078386

[2] CrichtonGE, Elias MF, Dearborn P, et al. Habitual chocolate intake and type 2 diabetesmellitus in the Maine-Syracuse Longitudinal Study: (1975-2010): Prospectiveobservations[J]. Appetite. 2017 Jan 1;108:263-269. doi:10.1016/j.appet.2016.10.008.

[3] Alkhudaydi, Hind Mesfer S. and Spencer, Jeremy P.E.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Green Tea and Cocoa on Glycaemic Control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 Jan. 2024 : 17 – 36.

[4] Jie Li, Howard D. Sesso, Eunjung Kim, JoAnn E. Manson, Georgina Friedenberg, Allison Clar, Trisha Copeland, Aladdin H. Shadyab, Jean Wactawski-Wende, Lesley Tinker, Simin Liu; Cocoa Extract Supplementatio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The Cocoa Supplement and Multivitamin Outcomes Study (COSMO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Diabetes Care 1 December 2023; 46 (12): 2278–2284. https://doi.org/10.2337/dc23-1012

[5] Sheng Yuan, Xia Li, Yalei Jin,et al. Chocolat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troke, and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 Nutrients. 2017 Jul; 9(7): 688.Published online 2017 Jul 2. doi: 10.3390/nu9070688

[6] CrichtonGE, Elias MF, Dearborn P, et al. Habitual chocolate intake and type 2 diabetesmellitus in the Maine-Syracuse Longitudinal Study: (1975-2010): Prospectiveobservations[J]. Appetite. 2017 Jan 1;108:263-269. doi:10.1016/j.appet.2016.10.008.

转自:科普中国

来源: 平安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