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妊娠期糖尿病吃自助(妊娠期糖尿病吃冬瓜好吗)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当妊娠遇上糖尿病,如何逢凶化解?

妊娠糖尿病患者是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糖尿病的患者。据统计,2017年5月份,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住院人数为1800多人,其中妊娠糖尿病患者有400多人。这类患者可能会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感染等症状,若血糖控制不好,可能还会导致流产、畸形儿、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巨大儿等各种疾病。

下面,先说说妊娠糖尿病患者要学会什么大原则:

控制好总热量

计算总热量要综合考虑孕妇孕前的体重状态,一般状态下怀孕时期热量最好控制在每公斤体重30kcal/d~40kcal/d,孕中晚期再增加200kcal给宝宝供给能量。特别提出的是,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不可一概而论,要以自己体重的增长情况及血糖状况来衡量总热量的摄入是否合理。如果体重增长情况不利或血糖不稳定要及时调整总热量的摄入。

少食多餐

孕期由于营养的需求,避免一次性大量进食造成血糖快速上升,所以建议少食多餐,将每天应摄取的食物分成5~6次分别进食。特别要提出晚餐与第二天早餐的时间相距过长,临睡前可补充一些食物,例如全麦面包片。对于合理择食,强调要多选择血糖指数低,高膳食纤维且易消化的食物为宜。例如优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鱼、瘦肉、牛奶、大豆;维生素及膳食纤维丰富的西红柿、芹菜等蔬菜。主食推荐杂粮饭,既均衡营养,又可缓慢升血糖,还富含膳食纤维,是妊娠糖尿病妈妈不错的选择。

适当运动

妊娠糖尿病患者应做一些适宜的运动,最好在饭后1个小时进行。选择散步等不激烈的运动方式,一般时间在20分钟~30分钟为宜。要特别提出的是,有先兆流产、早产或者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孕妇不宜运动。

链接:

进餐小细节

小细节指的是进餐方法、进餐习惯、进餐顺序及烹调方法。

进餐方法:

专心吃饭细嚼慢咽,主食盛好不再来添,吃完离桌不要留恋。

进餐习惯:

多吃清淡少油盐,多吃粗粮少吃精。多吃素菜少荤腥,多分餐次稳践行。

进餐顺序:

饭前喝汤营养健康,叫醒肠胃欢乐相随。再吃蔬菜配高蛋白,主食奠基切不可忘。

烹调方法:

煮、蒸、拌、卤菜肴美味,煎、炒、烹、炸损失原味。清蒸、水汆大家都会,良好方法营养到位。

文/北京妇产医院 巢伟

图/源自网络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甜蜜”容易生负担,妈妈们别让糖尿病盯上

有个朋友,他妻子28岁生下老大。当时,妻子按部就班进行孕期检查,虽然每次血糖都在正常值的上限,糖耐量试验仅有一项轻度增高,但均未达到诊断标准,故未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妊娠期糖尿病。

妻子在怀孕期间想吃啥就吃啥,生产过程还算顺利,大人也没遭太多罪。可是这条“漏网之鱼”却连累了孩子,一生下来就被送往重症监护室。因为孩子血糖转化能力严重受损,必须每30分钟测一次血糖。由于孩子太小,测血糖只能从脚后跟穿刺。这位父亲眼巴巴地隔着玻璃窗看着病床上的孩子满是针眼的脚后跟,犹如万箭穿心。3周过去了,孩子终于转危为安。

后来,妻子要再次怀孕,医生叮嘱她,要在二胎前后加强饮食控制和血糖监测。最终老二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妈妈也很快复原。

妊娠期糖尿病伤母亲也伤孩子

妊娠期糖尿病有血糖不稳,临床发展复杂,严重者甚至出现流产、早产和死胎等危害,对母亲和胎儿都有极大的伤害。对母亲的危害,首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超标且易出现波动,因此准妈妈容易出现微细血管病变,损害眼睛、肾脏和心脏,发生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感染和霉菌感染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其次,糖尿病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这在妊娠期的女性中更为常见。研究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同时合并妊娠高血压的概率是普通孕妇的4倍~8倍,而且更容易引发妊娠子痫(昏迷、抽搐,非常凶险)。

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容易在分娩过程中出现难产和产伤,延长分娩时间而引起宫缩乏力性出血。对胎儿的危害,如上面所提到的情况,由于母亲患妊娠期糖尿病,使得孩子出生后因为低血糖而住进重症监护室。这类病例在临床上也不少见。我的这位朋友是很幸运的,宝宝在经过严密的监护和治疗后终于度过难关。而很多受母体罹患糖尿病影响的新生儿,最后发现其脑细胞均受到了或多或少不可逆的损害。

预防妊娠期糖尿病须定期监测血糖

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第一步就是要监测血糖。需要强调的是,有些人的监测结果接近正常值的上限,虽没有达到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或仅有糖耐量轻微异常,但可能存在一些被忽略的其他异常。比如前面提到的这位朋友,儿子出生体重8斤多,明显高于同龄孩子的平均体重,当时还觉得是件引以为傲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就是妊娠期糖尿病的一个信号。一旦检查结果有异,医生会指导患者在饮食方面加强控制——减少高糖、高脂和高胆固醇的摄入。

下面这个简单的食谱可供孕妇参考。

早餐

吃1个鸡蛋,1杯脱脂牛奶,1个粗粮面包,半个苹果。

午餐

吃清炒芹菜或空心菜,1小碗瘦肉和豆干,二两米饭。

晚餐

吃清炒冬瓜、西红柿和卷心菜,1小碗木耳和鱼肉,1杯脱脂牛奶。

如果准妈妈感到饥饿,中间可以加餐吃个水果或粗粮饼干。当然,饮食控制的时候还应当加强锻炼。比如每次活动半小时,一周3次。

怀孕期间密切监测血糖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即使之前检查都没有问题,妊娠32周后也应当每周检查1次,并注意血压、水肿、尿蛋白和胎儿发育的情况,必要时要及时住院。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 汪芳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乐健康|约一半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献血100次免费吃自助餐?酒店回应:包含献全血和献血小板

原标题:

约一半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献血100次免费吃自助餐?酒店回应:包含献全血和献血小板

近日,上海市卫健委方面披露,在上海35岁以上常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1.6%,即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但是,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仅为57.4%,即有超过四成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防病形式颇为严峻。

根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研究团队近日发布的《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在已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很可能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中国医科大学滕卫平团队通过调查全国7.59万名成年受试者发现,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3.3%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隐匿性强、认知率低

糖尿病知晓率低,与早期症状十分隐匿有关,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时,多数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如果出现糖尿病并发的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等,病程往往已经超过10年。

根据上述调查报告,公众除了对体形消瘦、肾脏病变和视力下降这三项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危害,认知率尚可,但对于其他类型的,特别是那些死亡风险较高的危害,反而认知不足。作为高风险人群,上班族和学生党本身并未对自身可能会患有糖尿病具备足够的认知。

或引发重要器官病变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代谢性疾病,但血糖升高并不是糖尿病的终点。长期的高血糖得不到控制,会让人体的各个重要器官出现病变,如心脑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足部病变等。

并发症发展到后期会出现严重后果,如心梗、心衰、脑卒中、失明、肾衰竭、足部溃烂、截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六大易感人群

糖尿病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久坐和缺乏体力劳动的人群:学生群体和上班群体作为久坐和缺乏体力活动最为明显的群体,他们对“久坐群体为易感群体”的认知率分别为32.25%和40.43%,对“缺乏体力劳动群体为易感群体”的认知率分别为47.74%和50.55%,这些数据均未达到及格线。

2.年龄偏大的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的较胖人群,需要小心糖尿病。

3.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如果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姨妈姑姐舅舅表兄弟姐妹中有得糖尿病的,尤其是不止一个糖尿病病人,这类人是高发人群,需要定期进行体检。

4.生过巨婴的妇女以及有过妊娠期糖尿病的妇女:如果产后没有及时干预,三分之一以上会进展为糖尿病。

5.体型富态的人群:体重指数超过24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若超重以上的体型,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腰围超过85cm则称为中心性肥胖。这类人患上糖尿病的危险也会大大增高。

6.代谢综合症患者:一个人身上出现了多种代谢异常,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包括超重和肥胖)、高尿酸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这些都会出现血液粘稠度增高,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从而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如果这7个里面有3个高,可以认为他是代谢综合症,这种人即使血糖不高,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症状和诊断

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还可能有口干、口渴、乏力、出汗、皮肤瘙痒、反复牙龈炎、泌尿系感染、伤口不愈合等症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随机血糖≥11.1mmol/L

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4.加上糖化血红蛋白≥6.5%

预防糖尿病不只是控糖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控制蛋白质、脂肪、糖分的摄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金字塔原理,食物多样,谷物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油少盐,控糖限酒;拒绝暴饮暴食,盲目节食。

增加活动量

运动能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减轻体重,改善脂肪代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和运转。研究发现,走路可让体内胰岛素得到最大效果利用,每周走路4小时,每天35分钟,可使糖尿病危险降低80%。

关注血糖、预防肥胖

血糖指数为100-125毫克/分升的人,10年内最易发生糖尿病;45岁后、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胆固醇和高血压的人,应多关注血糖。肥胖与Ⅱ型糖尿病发病以及心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要预防糖尿病首先就要预防肥胖症状。

保持积极心态

紧张、焦虑、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会引起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促使肝脏中的糖原释放进入血液,增加了身体糖代谢的负担。同时,不良心情状态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过程也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二者相加,会导致血糖升高,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会导致血糖居高不下。

当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足以控制血糖时,糖尿病患者还需要依靠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水平。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严格控制血糖及其他基础疾病。

聚焦:献血100次免费吃自助餐?

11月14日,常州市中心血站通过公众号“常州献血”为无偿献血者提供福利,其中一项是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在常州城区献血100次及以上的市民,凭本人身份证和献血证(纸质或电子),可在2024年12月在酒店免费享自助餐一次。

通知发出后,一部分人的点赞,认为该举措有利于激发市民献血积极性,但也有网友表示不理解,认为“10年献100次,基本上月月要献,不可思议,不可能,不相信!”

据上游新闻15日报道,针对网友的质疑,记者联系了常州市中心血站。一名工作人员解释道,献全血和献血小板,统称为无偿献血。本次活动对象主要是无偿献血小板的市民,而不是献全血的市民。

工作人员还表示,献全血和献血小板是不同的。献血小板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每半个月就可以献一次,也就是一年最多可以献24次。据他们统计,截至目前,当地满足献血小板100次条件的市民已有80多人。

其实,常见的献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血,一种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的献血间隔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6个月。

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因特殊配型需要,由医生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

单采血小板后与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4周。

全血献血后与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3个月。

(综合来源:潇湘晨报、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北京科协、健康中国、半岛网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543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