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稳定血糖并发症(糖尿病稳定血糖方法)

霍老师说心理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很稳定,会不会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很稳定,会不会出现并发症?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把血糖稳定住,糖尿病就不会恶化,更不会出现并发症,所以很多人通过控制饮食,运动,吃降糖药,甚至打胰岛素控制血糖,这样做,即便看着血糖稳定,但照样可能出现并发症。

这几种控糖方法,必将导致身体更加缺糖,糖尿病不是糖多,而是缺糖,由于缺糖,肾就容易出问题,伤口不容易愈合,这种表面的血糖稳定是很可怕的。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应如何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组.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11(3): 161-18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0年). 中华眼科杂志, 2021, 57(1): 23-29.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 37(12): 977-987.

沉默的杀手悄然潜行在血管间,它不显山不露水,却在体内编织着一张复杂的网。糖尿病,这位现代生活方式病的代表,仿佛是一位看不见的指挥家,在人体内部指挥着各种并发症的交响曲。当血糖的天平失去平衡,身体的各个角落便开始上演一场场无声的风暴。

血管是生命的河流,而糖尿病就像河流中不断累积的泥沙。随着时间推移,河道逐渐变窄,水流受阻。高血糖状态持续存在时,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最终形成动脉硬化。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生命质量的沦陷。

想象一下,如果城市的主干道突然堵塞,会发生什么?交通瘫痪,物资运输受阻。同样,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当冠状动脉狭窄,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心绞痛、心肌梗死便降临到患者身上;当脑血管阻塞或破裂,脑卒中就会不期而至。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是拉上了这扇窗户的窗帘。初期,患者可能毫无察觉,但随着病情进展,视网膜上的微小血管扩张、渗出,甚至形成新生血管。这些脆弱的新生血管极易破裂出血,严重时导致视网膜脱落。从模糊到黑暗,患者眼中的世界正在一点点消失。

肾脏,这个默默无闻的过滤器,在糖尿病的影响下逐渐失去功能。糖尿病肾病像一场缓慢的侵蚀,从微量蛋白尿开始,逐渐发展到大量蛋白尿,肌酐升高,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当肾脏向我们挥手告别,生活质量也随之坠入谷底。

神经是人体内的信号传递网络,而糖尿病神经病变则是这个网络中的信号干扰。它通常从四肢末端开始,患者会感到麻木、刺痛或疼痛。当自主神经受累,胃肠蠕动减慢,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问题接踵而至。

足部问题在糖尿病并发症中有其特殊地位。糖尿病足是一个综合征,涉及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当患者脚部感觉减退,不易察觉伤口;当血液供应不足,伤口难以愈合;当免疫功能下降,细菌乘虚而入。这三重打击下,一个小小的伤口可能演变成顽固的溃疡,严重时需要截肢。

在糖尿病的世界里,感染如同趁虚而入的敌人。高血糖环境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同时削弱了人体的防御能力。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且病程更长,治疗更困难。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血糖控制是基石。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就像给身体的各个系统上了一把锁,阻止并发症的入侵。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3.9-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当然,这个目标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和并发症情况个体化调整。

血压管理在并发症预防中不可或缺。高血压与糖尿病常常如影随形,相互促进,共同损害血管和器官。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和肾脏病变的风险。

血脂异常是动脉硬化的催化剂。调整血脂谱,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有心血管疾病者目标更低),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预防并发症的根本。科学的饮食方案应平衡膳食结构,控制总热量,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每一餐的构成都在无声地影响着血管的命运。

运动是最经济的良药。适量的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降低血压,调节血脂,减轻体重。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分散在至少3天进行,间隔不超过2天。

戒烟限酒不仅是一种生活选择,更是对未来健康的郑重承诺。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过量饮酒会导致血糖波动,增加低血糖风险,并损害肝脏和神经系统。

定期检查是发现并发症的早期信号。如同森林巡视员定期巡查以防山火蔓延,糖尿病患者也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神经功能评估和足部检查,及早发现并干预并发症。

药物联合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阿司匹林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或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可以调脂稳定斑块;ACEI/ARB类药物不仅可以降压,还能保护肾脏。每一种药物都像一位守护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守护着健康的堡垒。

足部护理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大局。每日检查足部,保持清洁干燥,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及时处理伤口,定期就诊足科门诊。这些简单的动作,可能就是避免截肢的关键。

眼部保护需要特别关注。控制血糖和血压是保护视网膜的基础措施。定期接受眼底检查,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视力丧失。当视网膜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激光光凝治疗可以阻止新生血管形成,防止视网膜出血和脱离。

肾脏保护战略应当全面。除了控制血糖、血压外,限制蛋白质摄入(0.8g/kg/天)对于已有肾病的患者很有必要。当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ACEI或ARB类药物可以减缓肾功能的下降速度。

神经保护措施包括严格控制血糖,补充维生素B,使用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当神经痛出现时,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药物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免疫系统保护需要多方面干预。保持血糖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可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接受慢性病的现实,积极面对治疗,寻求社会支持,必要时接受心理咨询,都有助于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更好地配合治疗。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它需要患者与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患者自身的坚持和毅力。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每一个健康的选择都是向终点迈进的一步。

为何血糖控制得不错,却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医生:日常注意这4点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为什么部分患者的血糖并未出现明显波动,可他们还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患上了并发症呢?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只要血糖控制得不错,就能避开所有的并发症了呢?

我在医院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认识到,糖尿病患者即便血糖控制得当,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毫无顾虑。

实际上,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血糖波动的外部因素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

患者的血糖控制得不错,可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往往容易被忽视,却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伤害。

过度坐着

或许你会认为,只要把控好血糖,拒绝甜食且按时监测血糖,日常生活也没什么问题,然而部分患者即便如此行事,依然会面临并发症。

这其中,很多时候就是日常久坐这一点被忽略了。

比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办公室职员,50多岁,血糖控制得相当不错,每天都定时吃药,饮食也有节制。

然而,她的血糖并未超出正常范围,却依旧患上了视网膜病变,此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老年患者更容易面临这个问题。长时间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其中下肢和眼底的微血管首当其冲受到波及,最终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这类并发症的产生。

其实,长期坐着就像让血糖在体内滞留,微血管逐渐受到侵害,最终导致病情恶化。

因此,尽管你每天都认真控制血糖,但如果长期不运动,身体的其他系统依旧会受到损伤。

不合适的鞋子

另外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是鞋子的选择。

许多人会认为,糖尿病患者只要保持好血糖水平,就能避免“糖尿病足”。

然而,许多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虽然他们的血糖控制不错,穿的鞋子却给他们的脚带来了灾难。

我曾遇到一个60岁的女性患者,每天按时吃药,生活规律,血糖保持在理想范围内,可是因为长时间穿不合脚的高跟鞋,她的足底开始出现了严重的溃疡。

甚至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溃疡都一直未能好转,最终她不得不接受了截肢手术。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和神经感知能力下降,再加上血糖波动,血液流通不畅,脚部的健康问题就会被忽视,而一旦出现溃疡,很难自行愈合。

这种状况下,倘若稍许大意,就有引发重大后果的风险。大量患者轻视了鞋子舒适与否的重要地位,更有甚者,为了追逐时尚及美观,硬是穿上尺码不合适的鞋子。

鞋子不合脚不仅会导致足部出现血液循环不畅,还可能因为摩擦或挤压引起小伤口,这些伤口很容易变得不易愈合,进而引发感染。

水分摄入不足

糖尿病通常会有一系列并发症,肾脏疾病属于常见类型,但你可能没注意到,不少时候,糖尿病患者摄入水分过少,这恰恰是造成肾脏病加剧的重要缘由之一。

之前我接诊的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年龄只有35岁,血糖控制得很好,定期去医院检查,饮食方面也有规律。

给他开了血糖药和血压药,他基本按时服用,然而他依然出现了轻微的肾功能不全。

他并未予以足够重视,自认为身为年轻人不会有什么大碍,随后我问询了他的生活习性,这才察觉他每日摄取的水分极少,近乎于不饮水的状态。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喝水对血糖没有帮助,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

然而实际上,恰当的水分摄取量能够助力糖尿病患者更为有效地将体内多余的血糖与废物排出体外,在肾脏保护方面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分足量能实现尿液中葡萄糖浓度的下降,有利于减轻肾脏的负荷压力。

一些老年患者,他们的肾功能受损往往是由于长期没有喝足够的水,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堆积。

不要小看这一点,适量的水对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健康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保障。

心理压力大

最后,我们常常忽视了心理压力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的影响。

许多人会认为,只要不暴饮暴食,不熬夜,控制好血糖,身体就能维持在健康的状态。

然而实际情况是,情绪的起伏以及精神方面承受的巨大压力,会对体内激素的平衡状态产生作用,进而对血糖的平稳调控形成干扰。

当心理压力处于过高状态时,极易致使胰岛素的分泌失去正常规律,由此引发血糖出现波动状况,严重时还会波及患者的免疫系统,使得并发症产生的概率大幅提升。

我曾有一位患者,他是某大型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工作压力非常大。

尽管他的饮食控制得非常好,血糖监测也很到位,但每次公司开会,他的血糖就会不由自主地升高。

这名患者平时对公司经营情况焦虑不已,尽管在饮食和运动上保持得不错,心理压力的巨大波动却极大地影响了他血糖的稳定。

每次情绪波动后,他的血糖都会剧烈波动,并且伴随着身体的各种不适,比如头晕、乏力等症状,最终导致他的糖尿病并发症逐渐加重。

这个现象其实并不罕见,众多糖尿病患者常因长期心理压力超荷,引发内分泌失衡,胰岛素分泌错乱,进而加剧血糖波动,为并发症滋生提供契机。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并非仅局限于控制饮食与按时监测血糖,还应重视心理健康,舒缓压力并维持情绪平稳。

这些表面上平常无奇的生活习性,在本质上却极有可能是致使糖尿病并发症愈发严重的潜藏 “祸根”。

任何一个细枝末节都值得我们予以慎重考量,许多患者因为忽略了这些生活小细节,而在最后付出了惨痛无比的代价。

因此,糖尿病患者除血糖控制外,应全面关注生活细节,保持身心良好状态,以此真正避开并发症发生,获得更好生活体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血糖并发症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吕程,蒋升.维生素D与1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OL].中国全科医学,1-6[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