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血糖5点多(糖尿病血糖5点多还是饿难受)

内分泌胡医生 0
文章目录:

空腹血糖5.3,竟被告知糖尿病,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糖尿病

空腹血糖5.3却被告知糖尿病,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空腹血糖5.3却被告知糖尿病,你相信吗?大家好,我是胡医生。如果你的空腹血糖只有5点几,正常的很,但医生却告诉你得了糖尿病,你会相信这种奇怪的事情吗?

我上一个视频讲到的甲亢患者,他在同位素治疗前的评估当中发现大生化的血糖是5.3mmol/L,但是我却坚持要给他诊断糖尿病,还给他用了降糖药。这是为什么?因为当时他化验的糖化血红蛋白达到了7.2,正常的糖化血红蛋白在4%-6%,大于6.5是辅助诊断糖尿病的一项标准,所以当时我就怀疑他得了糖尿病。

后面我给他测了餐后两小时血糖,多次超过11.1mmol/L,最高达到了15.7mmol/L,确诊了糖尿病。

其实很多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平常化验空腹血糖都好的,怎么就已经得了糖尿病?因为这部分人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如果不是刻意去测餐后血糖就容易被漏诊了,等到血糖全面升高了或者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了才被发现。

你有测过餐后血糖吗?你知道餐后血糖的标准是多少吗?大家评论区见。

空腹血糖在7.5-8.0之间,是糖尿病吗?是否还有逆转的可能?

罗马不是一天修成的,糖尿病也不是突然到来,在糖尿病来临之前,其实患者还有一个“暂停开关”和“逆转按钮”可以按,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糖前期。如果患者能抓住这个时期,就能避免迈进糖尿病这道门槛。

空腹血糖在7.5-8.0之间,是不是糖尿病?

胡大娘有点揪心,上一次体检结果不太好,血糖超过7.0了,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但是从结果出来那天起,她就感觉自己吃不下饭,甜的东西一口不敢吃,人都瘦了一圈。胡大娘的老伴觉得这么下去不是一回事,还是到医院问问医生吧,于是就有了以下这些对话。

胡大娘:“医生,我空腹血糖值这个结果,是不是糖尿病?”

医生:“虽然你的空腹血糖超标了,但是餐后血糖没有超标,暂时还不算糖尿病,另外,你的糖耐量在正常水平以下,这是一个好消息。不过,目前的情况还是有点危险,如果不注意控制的话,接下来很有可能发展成糖尿病。”

判断是不是糖尿病,不是单凭某个血糖值,还要看糖耐量、症状,所以大家看到自己血糖上升时先不要紧张,糖前期相当于一个警钟,还有挽回的余地,接下来怎么做才是关键。

医生反问胡大娘:“现在是否出现三多一少症状?”

胡大娘:“暂时没有。”

除了血糖指标,临床上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

患者猛灌水、肚子扛不住饿,想小便,一定要敲响警钟,看看自己有没有变瘦。

一般吃得多身上应该会长肉才对,可是现在却体重往下跌,这种反常现象要引起重视。

胡大娘:“我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医生:“合理膳食,多吃粗粮,少吃精米细面,把日常饮食控制好,科学减重,可进行慢跑、骑车等运动,戒掉烟酒,规范用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定期检查血糖、尿液、心电图、B超等项目,预防并发症。”

仅用半年时间,胡大娘“逆转”糖前期,她是怎么做到的?

不再下馆子,自己在家动手做饭

胡大娘和老伴两个人都不喜欢做饭,平时很喜欢下馆子吃,但是饭馆里的菜油盐糖比较多,吃起来不太健康。她现在都是在家做饭,买了很多豆子、全谷物、粗粮,每天三顿饭换着吃。还跟着视频学习做杂粮馒头、全谷物面条。不过她没有把米面完全抛弃,合理搭配营养更全面,自己的肠胃也可以慢慢适应。

胡大娘分享了自己的一日三餐,朋友们可以参考:早餐会吃两个杂粮小馒头,再加一些凉拌菜,有时也会自己做鸡蛋饼吃。中午也会吃半碗杂粮饭和半个红薯,两盘时令菜和一份瘦肉,她爱吃虾仁、鱼丸、鸡胸肉,热量比较低。晚餐比较简单,有时一碗凉粉,有时两三个素菜包和杂粮粥。

控制饮食的时候大家要走出两个误区:

其一是拒绝一切糖,碳水也会转化,什么糖都不吃是不切实际的,应该是限制人工糖,也就是零食、包装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糖,例如饼干、巧克力、饮料等,这些患者应该少吃。

其二是顿顿吃粗粮,可能会营养不均,而且它的口感比较粗糙,一下子吃太多太猛肠胃会难受,还是少量、慢慢添加比较好。

早晚都去运动,选择骑自行车

胡大娘身材较胖,做其他运动都觉得累,骑车比较适合她,能够控制速度快慢,正好她每天早上要去买菜,可以骑车去,来回一趟差不多三十分钟,人也不会太累。每天骑车让她感觉心情放松,生活节奏慢了下来,而且身体得到锻炼,消耗不少热量。

经常运动帮助我们控制身材,不会过于肥胖,还能消耗热量减掉赘肉,同时能够加快血糖消耗,改善胰岛功能,避免过多的糖分积压在体内。可以说运动对糖前期患者非常重要,应长期坚持。

没有放松血糖监测,三个月查一次心脑肾

胡大娘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医生说不是糖尿病就完全松懈了,相反她感觉自己心中的那根弦更紧张了,因为如果她没有把血糖控制好,接下来十有八九会发展到糖尿病,她比其他人要付出更多精力。

也正是因为她充分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所以她严格检测指标,每周都复测血糖,同时还重视心脑肾等部位的检查。

中老年人血糖升高其实很正常,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活动量少了,很多人还很胖代谢也比较慢,很容易发展到糖前期,不过,到糖前期还为时不晚,只要能加强管控,尽快把血糖降下来,之后会恢复健康。

其实,不应该在发现血糖出现问题后才干预,平时就应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到了四十岁往后,发现自己慢慢发福了,饭量渐渐增大了,这个时候应该提醒自己注意控制。健康的秘诀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对待自己,身体会越来越健康。

参考资料:

[1]糖尿病前期易被忽视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关键·新华网.2018-11-14

[2]在糖尿病前期“逆转”!务必做好这5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22-04-24

[3]糖前期?如何守住抵御糖尿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医食参考.2018-06-09

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的5个常识,看看你都理解对了吗

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的5个常识,看看你都理解对了吗?


1.为什么要学会自己监测血糖?

不少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每周或更长时间会去医院测一次空腹血糖。实际上,这种做法对判断血糖控制情况是很不可靠的。

一方面,患者去医院,或步行,或骑车,或乘车,时间长的话,有可能出现血糖偏低。

另一方面,医院一般8点才开诊,患者去了要挂号和排队,等到医生开出化验单,抽完血,往往已经9点多,甚至更晚。

这时的空腹时间已经太长了,测出的结果也就不可靠。再说,在医院一般测的都是空腹血糖,而实际上,很多患者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单纯测空腹血糖不能全面反映血糖控制情况,也就不能为医生用药提供参考。

这就需要患者自己在家监测餐前、餐后、睡前和半夜等各种情况下的血糖水平。


2.如何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很多糖友不知道应该什么时间测血糖。

其实,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因人而异,取决于病情和用药方案等。

一般在病情有变化时, 1型糖尿病患者每日需测血糖2~4次,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需测血糖1~2次。

病情稳定后则可根据情况数日测一次。

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或在去医院就诊前一天连续监测血糖 3天,每天监测7个时间点的血糖。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监测。

全天7点血糖是指:三餐前、三餐后和睡前;全天9点血糖指:空腹、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和半夜。

另外,如果怀疑出现低血糖,参加剧烈运动前后、不能规律进餐或感觉不适等情况下,也应该监测血糖。


3.为什么我用血糖仪测得的血糖和在医院抽血的结果不一致?

一般我们认为医院采血的结果是可靠的,如果血糖仪测得的结果与静脉血测得的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 血糖仪与试纸不匹配; 血糖仪操作方法不当,采血不当;血糖仪不清洁,长时间不进行校正;电池电力不足。
  • 试纸条问题。试纸条保存不当或超过使用期限都会影响监测结果。
  • 其他因素,如患者情绪、环境温度和湿度、血液中红细胞压积、血中甘油三酯浓度等都会影响血糖仪的监测结果。


4.如何选购一台理想的血糖仪

选购血糖仪,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 结果准确性。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如果测试结果不准确,会误导患者,延误病情。相对来说, 大品牌、口碑好和售后服务好的产品值得信赖。
  • 操作方便性。采血方便,采血量少,测试时间短的血糖仪受欢迎。
  • 多部位采血。多部位采血(如手指、上 臂、前臂和大腿等处)可减少痛感,有利于轮换。
  • 记忆功能。记忆功能强的血糖仪可帮助回顾以往监测结果。
  • 价格。主要是试纸的价格。选择能续加血量的试纸可避免因血量不足造成的浪费。
  • 其他。如大屏幕,读字清晰,有的甚至能报数,另外还有售后服务好等。


5.几种血糖监测方法有何不同?

除了在家自我监测血糖和隔一段时间去医院采静脉血测血糖外,医生还让按时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和动态血糖等有什么不同?

血糖仪和静脉采血测得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随机血糖和某个时间点的血糖, 反映的是当时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测得的是患者近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

糖化血清蛋白测得的是近2~3周的平均血糖变化的控制标准;

动态血糖是由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测得的血糖,一般检测72小时内的动态血糖变化,可绘制出每日血糖变化曲线。

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任意时间点的血糖反映的都是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可以及时反映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这种血糖值经常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如当时的饮食、运动和情绪情况。

而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是逐渐形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或降低不会引起它们的升高或下降,因其不受用餐影响,故餐后也可以测定。

正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的这种稳定性,其测定值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采血一段时间内(最近2~3个月或最近2~3周 内)的平均血糖变化情况,有利于调整治疗方案。动 态血糖适用于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

作者: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