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糖尿病血糖范围(老年人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
60岁以上的老人,糖尿病血糖控制多少才达标?
我们国家的糖尿病患者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规模高达1亿多人,而在这么庞大的糖尿病人群中,以中老年人群为主。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的特殊糖尿病。
其中最为常见的,要数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着身体各个脏腑积累的损伤和机能的减退,糖尿病就更容易找上门来了。
但是,因为大家对糖尿病的认知,普遍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所以,在确诊糖尿病以后,很多人对控制血糖指标的问题上,都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用某一个有局限性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血糖控制水平,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同,每个年龄段的身体情况也不同,所以,血糖控制标准,还得因人而异。
前段时间,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因为自己的血糖控制不达标,怕引起并发症,所以特别焦虑。
她来到医院就诊,希望医生能给自己仔细检查一下,看看是否需要把药物加量,或者打一些胰岛素来降血糖。
这位患者今年已经67岁了,糖龄6年,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以后,一直非常听话照做,饮食、运动、检测,各方面都按医嘱来,从来不敢怠慢。
但是,就在上个月不知道听谁说的:“空腹血糖不能超过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也不能超过7.8mmol/L,高于这个标准,就容易并发症了。”
这位患者呢,以前也没太关注这些,就是每天测血糖数值以后记在本上,按时来医院复查时,给医生看看记录本,自己没深入研究过血糖数值达不达标的问题,这一听完别人说的,再看自己的记录本,心里就有点着急了,因为她的空腹一般都在6.0-8.0mmol/L之间浮动,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呢,也都是在9.0-11.0mmol/L之间浮动的。这跟别人口中的标准差太多了,继续下去,会不会就要发生并发症了呢?
医生给这位患者检查了一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分别是6.8mmol/L,10.3mmol/L和7.3%。医生看完结果说:“这个数值还可以啊,不用太过担心,心情紧张反而不利于控制病情”。
看患者还是不放心,医生给她详细说明了血糖标准也是分年龄段的,并不能一概而论,并且结合她的身体情况和60岁以上老年人的血糖控制标准,解释清楚了为什么她的指标控制得算不错的,让她安心回家,继续按照医嘱吃药,按照健康的方式生活,定期来复查即可。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生活在不同地区和地域的人也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身体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血糖的控制标准也应该是分人、分阶段的。
对于上面讲到的那位患者,她已经60多岁,也不是刚被诊断是糖尿病患者,所以不能以一个健康年轻人的标准去衡量她的血糖控制情况,同样,我们不能用一个糖尿病前期的血糖控制标准去要求她。
也就是说,她从别人那里听说的那些数值,是不适用于她本人的。
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病情阶段的血糖控制标准
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我们要求将血糖控制在空腹不超过6.1mmol/L,餐后两小时或者随机血糖不超过7.8mmol/L,因为这个阶段的人,是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将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或者保持住不继续发展为糖尿病的,所以,要以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糖标准来要求。
对于18岁以下,已经确诊2型糖尿病的儿童或者青少年人群,空腹血糖参考值为5.0-8.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参考值为5.0-10.0mmol/L,而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在6.5%-7.0%之间是比较合理的,当然了,这也不是绝对要求,有些孩子可能存在其它健康问题,把标准放宽到8.0%也是可以的,但这个尺度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来衡量。
对于18-60岁之间,已经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成年人,理想的空腹血糖范围是4.4-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是不超过10.0mmol/L,而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在7%左右,这还得根据不同的个体具体考量,对于年龄小一些,健康状况简单的人,要求严格一些,对于年龄偏大,健康状况复杂的人(糖龄时间长,伴随其它健康问题,自我管理程度,心态等),要求就宽松一些,不能一概而论。
那么,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糖控制在多少才算达标呢?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们更多考虑的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心态,在血糖的控制标准上,根据患者本人的具体健康情况,也是会分别对待的。
比如,一个相对健康,或者说合并其它慢性疾病较少的患者,身体机能相对好一些,那么,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下,是比较理想的。
但是,毕竟相同年龄的人,健康水平不尽相同,身体机能水平也相差很大,所以,合并有其它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还是应该在医生的评估下,了解清楚适合自己当前阶段的控糖标准是多少,更为合理一些,不要一味地强求自己达到与其它人一样的水平。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67岁女性患者,用普通成年人的标准来看,肯定是不达标的,但在她这个年龄段和情况来看,还是比较不错的。
另外,除了血糖的控制标准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患者注意的。就是我们不能要求每一天每一次测血糖,数值都在理想区间内。
人体是非常复杂的,血糖的波动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饮食、运动、心情、作息,还有天气和季节的变化等等,所以,只要在大部分时间里是达标的,偶尔一两次出现不达标,也不必慌张和焦虑,特别是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适当放宽对自己的要求,生活才会更加快乐,而快乐的情绪也会反过来对身体健康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上面已经知道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情况的糖尿病人控制血糖的标准,那么,在日常的自我管理中,应该如何做好控糖这件事呢?
我们经常说,在糖尿病的治疗上,要遵循“五驾马车”并行的治疗方法,即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积极学习、检测血糖、药物治疗。
虽然控糖看上去只是一件事,其实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
首先在饮食上,我们应该把主食适当减量,并且以粗细搭配的主食为主,而副食上,要以新鲜应季的蔬菜,特别是绿叶蔬菜为主,以低脂高蛋白的肉、蛋、奶、豆类为辅,这里要注意一点,很多人把一些根茎类蔬菜做成菜来吃,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虽然比米面的淀粉含量少一些,但是对血糖的波动还是比其它绿叶蔬菜大很多的,所以,它们也要当做主食来吃。
除了食材的选择和主副食的比例结构之外,我们还要注意正确食用调味料和油脂。做菜的时候,推荐以蒸、煮、炖作为主要烹调方式,避免油炸和油煎,调味的时候,避免加糖、勾芡等,食盐和酱油也要少用,因为过多的盐分会促进肠道对糖分的吸收速度,导致血糖产生较大波动。
在油脂的选择上,不建议用荤油,建议用植物油,并且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这有助于血脂健康,对维持血管弹性有一定好处,可以辅助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在运动方面,建议有氧运动和肌肉运动相结合,每周做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自行车、广场舞等。
再加上每周2,3次的肌肉运动,以加强肌肉质量和储糖能力。
通过坚持运动,可以有效减少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增加胰岛素敏感度,提高血糖的利用率,达到降低血糖水平的目的。
除了饮食和运动方面的调整,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也应该按照医嘱正确服用,了解清楚自己服用的降糖药类型和剂量,一天服用几次,随餐还是餐前、餐后,一次几粒等等,都要搞清楚再服用。
有一些老年人,经常会忘了医嘱,或者随意按自己的想法来服药,看到指标异常了,甚至还有擅自加量的情况,这都是很危险的,错误服药带来的副作用,可能引起某些急性问题,有时候往往比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更加紧急和危险。
学习糖尿病知识这块就不用多说了,不管医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最好的医生永远是自己,一个人的健康意识高与低,健康知识积累得多与少,为了健康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时间,这才是决定一个人身体健康与否的根基。
最后,来说说检测血糖,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它可以让患者知道自己每天的血糖波动情况,通过记录,了解自己在较长一段时间的整体控制情况。
这对患者的血糖管理有着很实际的指导意义。比如,吃了哪类食物,餐后比平时高了;做了或者没做哪件事,血糖就高了;一天中哪个时间段血糖较平稳,哪个时间段较高,那么在容易高的时段,可以选择做一点运动,帮助把血糖降下来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结合血糖监测的结果做一些调整,包括用药上也是一样的。所以,监测血糖并不是为了测而测,它的实际应用可是很多的。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是看得见的治疗方法,那么,心态管理就是看不见的治疗方法了。
有一些患者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明明严格控制饮食,也每天坚持运动,规律作息和正确用药了,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可血糖就是控制得不好,忽高忽低的。
其实,仔细了解就会发现,问题就出在心态上,比如有些患者每天吃什么东西,吃多少,都严格按克来称,多一点都不行,旁人说了句无心的话,患者一听就火了,感觉是针对自己的病,或者暗示自己拖累家人了等等,总之就是非常敏感脆弱,心态不好。
我们说,对待糖尿病肯定是要重视的,但也不能太极端,如果满脑子都是血糖的数值,生活的重心都是围绕着血糖,高一点心态就崩了,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治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日常的血糖管理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血糖而活,只有把心态放平了,对治疗才更有益,生活才更有幸福感。
好了,从糖尿病前期到糖尿病患者,从18岁以下的青少年糖友到60岁以上的老年糖友,血糖控制的标准分别是多少,哪些人要适当放宽标准,以及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五驾马车”和心态管理,上面已经介绍得比较详细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所有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不要太过焦虑和担心,做好当下,享受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快乐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焱. 个体化控糖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N]. 健康报,2021-01-13(007).
[2]钟其林. 非常时期,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控糖?[N]. 大众健康报,2020-04-22(012).
[3] 张璐,郭艺芳. 201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疗标准介绍. 《 cnki 》,2017.
[4]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工作组.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60岁以上的老人,糖尿病血糖控制多少才达标?
“医生,我父亲患有糖尿病去世的,我前几天体检空腹血糖6.4,最近还有点口渴的症状,是不是患上糖尿病了,说实话我对糖尿病还是很害怕的,总怕控制不好血糖,我的血糖控制在多少才达标啊?”
62岁的王阿姨平时身体十分健康,最近在一次体检中检查出空腹血糖6.4有点高,这让王阿姨很紧张,王阿姨的父亲就是因糖尿病去世的,王阿姨非常害怕自己也会患上糖尿病,平时饮食也十分注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王阿姨的血糖越来越高,之前在平时的自己监测中发现空腹血糖6.0,最近的一次体验血糖更是高达6.4,而且王阿姨最近总感觉口干口渴,王阿姨赶紧来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王阿姨,您的空腹血糖确实有一些高,但是这并不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还要根据是否有糖尿病症状以及餐后血糖,尿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我给你开一些检查,您彻底检查一下吧,根据您目前症状和空腹血糖值来看,患糖尿病的几率还是很大的。但是您也放宽心,糖尿病虽然可怕,但也是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或者胰岛素得到很好的控制的。空腹血糖最好是在6.2以下才算正常。”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富贵病,也就是糖尿病,糖尿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出现率是非常高的,而且糖尿病还有趋于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都患有二型糖尿病,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人群占全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群却还在不断的攀升,60以上的老年人更是不在少数,那么随着年龄增大,血糖的标准和正常人的是一样的么?60岁以上,糖尿病血糖控制多少才达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1. 吃的多却容易饿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如果你发现自己吃的越来越多,而且还总爱吃甜食,总是出现饥饿感,而且吃的多也没有长胖,那就要小心患上糖尿病的可能了,糖尿病会使机体代谢率增加,而且体内中的糖份会随着尿液排除,人体就会产生饥饿感,而且吃的也是越来越多。
2. 尿的多
患上糖尿病会使排尿增多,首先是因为大量饮水会是排尿量增多,其次随着患者的血糖升高,多余的糖份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肾小球滤出后并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导致形成渗透性利尿,从而表现为排尿增多,血糖越高的患者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当出现多尿时,就要警惕糖尿病是否有严重的倾向。
3. 口渴饮水量增加
口渴是糖尿病患者最初出现的症状,也可以说是首发症状,但是即使喝水量很多,依然会感觉到口干口渴,这是由于体内血糖升高,而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导致血液循环加快,因此患者会出现口干口渴的症状,而作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这也是很多人就诊的首要症状。
4. 体重减轻
看到这里很多人想问,为什么吃的多喝的多体重还不增加反而减少呢?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食物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葡萄糖,随着大量的尿液排除体外,虽然摄入量增多,但是机体并不能完全利用,患者体内能量不足,就会代谢分解自身脂肪蛋白质,从而出现体重减轻的现象。
1. 空腹血糖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空腹血糖的标准可以适当放宽,正常的空腹血糖标准为3.9~6.1,而对于60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放松至7.0。
2. 餐后血糖
正常的餐后血糖标准最好不要超过7.8,那么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餐后血糖控制在10到11以下就可以。
怎么样控制血糖1. 饮食控制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我们要保证良好的饮食习惯,首先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热量超高的食物,其次还要保证营养的摄入,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粥类,这种高糖量较高的食物,要多食用一些新鲜的蔬菜以及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可以多食用一些粗粮,但是要保证每天的摄入量,不要因为怕血糖升高,而减少食物的摄入量。糖尿病患者也要控制盐的摄入量,少吃油腻的食物,可以食用一些牛羊肉来增强体质。
2. 药物控制
对于轻症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常用的药物有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是要注意按时用药,胰岛素的用量应该严格遵照医嘱注射,以免引起血糖升高。
3. 合理运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合理运动来稳定血糖,老年人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比如说慢跑,慢走,太极拳,广场舞,研究表明,坚持运动还有降糖的功效。
健步走是一项有助于降糖的运动,属于一种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糖尿病患者不妨尝试一下。但是切忌不要空腹运动,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量力而行。
健康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能更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自身的疾病,糖尿病虽然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已经可以通过药物得到稳定的控制,所以如果您不幸患上糖尿病也不要过于忧心,只要遵医嘱治疗,按时用药,合理饮食多运动,糖尿病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自律才是最重要的哦。
老年糖友血糖降到多少最合理?不是7mmol/L!新指南这样说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年龄的大小是医生制定降糖目标的重要参考,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
因为2型糖尿病往往是中年以后发病,也就是在40岁以后,这意味着,大部分糖友进入老年后,糖尿病的病程会达到20年左右。
20年的病程意味着两件事:
①胰岛功能衰竭
进入老年后,很多糖友的胰岛功能逐渐衰竭,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这会导致血糖波动幅度变大,容易发生低血糖;
②并发症增多
进入老年后,很多糖友会患上一种甚至多种并发症。并发症越多、越重,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就越差,一旦出现低血糖,容易使病情加重。
加上老年糖友的预期寿命相对较短,严格控制血糖的好处不如年纪较轻的糖友。所以,老年糖友的血糖控制有不同的要求。
那么,老年糖友的血糖应该控制在多少呢?
今天我就结合最新版的《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接下来,我主要从两方面来讲:
1、“老年”的标准
2、不同的身体情况,血糖控制在多少
01
多少岁算是“老年”?
我们通常把“60岁”作为中年与老年的分界线。不过,在新指南中,并没有简单用“60岁或65岁”等具体的年龄来定义“老年”,而是结合身体状态来划分,主要看三点:
①基本年龄线
我们平时说“老年人”的时候,通常以60岁为起点,这也是糖尿病人划分年龄阶段的基本年龄线。
不过,在新指南中,对具体的年龄数值做了淡化,更重视的是糖尿病人的实际身体状况。
比如,有人70岁还健步如飞,有人60岁就多种慢性病缠身。前者可能在60岁的时候仍然可以参考中年人的控糖标准,以更严格控制血糖;后者则可能在55岁就要以老年人的标准,以避免低血糖。
②实际身体状况
实际身体状况好坏,可以从下面4个方面来评估:
❶生活能力:能否自己买菜做饭、洗澡穿衣
❷认知功能:记性好不好,会不会经常忘吃药
❸并发症数量:有没有合并心脑血管病、肾病、视力问题等
❹用药风险:是否在用容易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如胰岛素)
③特别注意群体
❶80岁以上算高龄老人,控糖策略会更个体化
❷住养老院的、长期卧床的单独评估
简单说就是:岁数只是参考,身体状态说了算。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对号入座”,这也是新指南更人性化的地方。
02
老年人控糖不能“一刀切”
以前我们总是说“血糖要控到7以下”,现在发现,这标准对老年人来说太“简单粗暴”了。
为啥呢?
因为老年人身体像用了多年的老机器——胰岛功能衰退、肝肾代谢变慢,再加上常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要是硬把血糖压得太低,反而容易引发头晕跌倒、甚至诱发心梗脑梗。
新指南特别强调要“看人下菜碟”,把老年糖友分成三类来管理:
①身体硬朗的“健康老宝贝”
这类老人生活完全自理,没有严重并发症。如果没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比如格列美脲)这类容易引发低血糖的药,建议空腹血糖保持在5.0-7.2mmol/L(相当于早晨起床没吃饭时测的血糖);睡前血糖控制在5.0-8.3mmol/L。
要是正在用胰岛素等高风险药物,标准可以稍微放宽些,睡前血糖5.6-10.0mmol/L即可,安全第一。
②有点小毛病的“普通老伙计”
这类朋友可能有点轻度记性不好,或者同时有高血压、肾病等3种以上慢性病。这时候控糖目标会更宽松:
没用高风险药物的,空腹血糖5.0-8.3mmol/L,睡前5.6-10.0mmol/L。
用着胰岛素的,空腹可以到5.6-8.3mmol/L,睡前血糖8.3-10.0mmol/L。
③身体虚弱的“重点保护对象”
对于有严重并发症、需要家人照顾的老人,指南直接说“活着舒服最重要”:
空腹血糖放宽到5.6-10.0mmol/L,睡前血糖甚至可以到8.3-13.9mmol/L。
这不是医生不负责,而是避免为了控糖让老人天天担惊受怕。
④老年人控糖要“抓大放小”
很多老人家为了把空腹血糖控到6以下,天天饿得心慌也不敢吃主食,这可就本末倒置了!
新指南特别提醒:宁可血糖稍高,不要频繁低血糖,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抵消十年控糖的努力。
比起血糖绝对值,新指南建议更关注血糖波动。餐后突然飙升到15,比稳定在10左右更伤血管。
定期查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能反映过去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健康老人控制在7.5%以下就行,体弱老人8.5%以下也可以接受。
最后提醒大家,这些数字是参考标准,并不是绝对要求,“因人而异”才是根本原则。
控糖不是为了数字好看,而是让咱们吃得好、活得自在,这才是真正的健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