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会治愈吗(一型糖尿病治疗)
什么是1型糖尿病,可以被根治吗?医生一次性讲清楚
1型糖尿病可以治好吗?
我们知道1型糖尿病又叫做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顾名思义这个病最大的特点就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又分为一、免疫介导性1A,包括急性型及泛发型,即指没有自身免疫证据。二、特发性1B,即指没有自身免疫证据。
因此要治好1型糖尿病就需要解决胰岛β细胞被破坏所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从体外补充胰岛素,要么让体内恢复胰岛素分泌。体外目前可以用智能化的胰岛素泵来模拟生理胰岛素的分泌,但离完全模拟出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恢复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就更复杂,更需要时间来探索。
所以1型糖尿病在现阶段只能控制好血糖达标,而且还需要患者熟练掌握了胰岛素的使用才行。在医学上控制达标就等于是老百姓说的治好了,而不是老百姓想的断根即完全康复到从前。
记得点赞关注哦!
激动!1型糖尿病或被治愈,胰岛移植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们通过在胰岛移植中加入一种特殊的血管细胞,大幅提高了胰岛细胞的存活率,并在小鼠实验中彻底逆转了糖尿病。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1型糖尿病的治疗,可能正在迎来一场革命。
目前,1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依赖于每日胰岛素注射。病人终身受限,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高血糖或低血糖的风险。而胰岛移植是最接近“治愈”这个病的方式,理论上,只要成功移植胰岛细胞,病人就能重新分泌胰岛素,实现血糖自我调节。
但现实是残酷的。
胰岛移植有几个核心难题。
第一,移植的胰岛细胞很难存活。由于胰岛是高度依赖血管的微小组织,缺乏充足的血流供应,它们很快就会坏死。而目前FDA批准的移植方法,是将胰岛细胞注入肝脏门静脉,这种方法的存活率并不理想,大部分病人在几年内就会失去移植细胞的功能。
第二,免疫排斥问题无法回避。胰岛细胞是外来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它们。现在的解决方案,是让病人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但这样做的代价是,病人变得容易感染,甚至增加癌症风险。
第三,移植部位的问题。肝脏注射法虽然是目前的主流,但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细胞散布不均,难以管理,而且如果出现并发症,取出移植物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合适的移植部位,比如皮下、肾包膜或者大网膜,但血管供应不足,导致这些方案都没有真正成功。
现在,这项新研究,似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他们开发了一种特殊的血管内皮细胞,叫做R-VECs(重编程血管内皮细胞)。这些细胞的来源是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但经过改造,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存活能力。
实验发现,R-VECs能迅速与宿主血管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微循环系统,给移植的胰岛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细胞甚至能“学习”胰岛内皮细胞的特性,适应周围组织,起到天然支持的作用。
实验结果是明确的。
在免疫缺陷小鼠模型中,接受R-VECs 胰岛移植的小鼠,几乎全部恢复正常血糖水平,并维持至少20周以上。而仅仅接受胰岛移植的小鼠,效果远远不如前者。
换句话说,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移植的成功率,而且在实验动物身上,几乎达到了长期存活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这次移植并不是在肝脏,而是在皮下进行的。
皮下移植,相比传统的肝内移植,具有几个明显优势。
- 皮下组织比肝脏更容易取材和管理,如果出现并发症,撤回移植组织也更容易。
- 免疫抑制策略可能更灵活,未来如果能结合基因工程手段,让胰岛细胞和R-VECs“隐形”于免疫系统,或许就能真正实现无免疫抑制移植。
- 更接近可规模化生产的移植方案。如果未来能通过干细胞技术大规模制造胰岛细胞,并结合R-VECs,可能就能为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可负担的治疗方案。
但别高兴得太早。这项研究目前只是在小鼠身上验证了可行性。要真正应用到人类身上,还有不少难关要过。首先,R-VECs的长期安全性需要验证。虽然目前看起来,它们在小鼠体内没有异常增生的迹象,但在人类体内如何表现,仍然是个未知数。其次,如何获取足够数量的高质量R-VECs?目前这些细胞来自人类脐静脉,未来是否可以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制造?如果要用于大规模治疗,如何降低成本?第三,如何避免免疫排斥?即便皮下移植更可控,但只要细胞是外来的,免疫系统就不会善罢甘休。是否可以结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制造“隐形”胰岛细胞?或者使用患者自体细胞来制造R-VECs?
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胰岛移植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过去,胰岛移植是一个高度受限的治疗手段,仅用于少数符合条件的患者,而且长期效果有限。但现在,这项研究给出了一个新的方向:结合组织工程和血管工程,在皮下构建一个完整的“人工胰岛组织”。
如果最终成功,这不仅意味着1型糖尿病可能被治愈,还可能彻底改变再生医学的格局。
毕竟,如果R-VECs能支持胰岛存活,那它是否也能支持其他组织存活?比如心肌组织移植?肾小管再生?甚至大脑神经修复?这项技术的潜力,远不止糖尿病。
当然,现在讨论这些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最终改变世界。或许在不久的将来,1型糖尿病的病人,不再需要每日注射胰岛素,不再受制于血糖波动,不再担心并发症的威胁。
他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微创手术,在皮下植入一个由胰岛细胞和R-VECs组成的组织,然后,重新拥有一个健康的胰岛功能。
1型糖尿病功能性治愈!《细胞》刊文,北大邓宏魁团队干细胞再生疗法获重要突破
一位罹患1型糖尿病长达11年的患者通过强化胰岛素治疗仍然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多次发生低血糖危及生命。如今,该患者已稳定摆脱胰岛素注射,血糖水平长期稳定,目前疗效已稳定持续1年以上。
为其实现1型糖尿病临床功能性治愈的是一种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简称CiPS细胞)来源胰岛细胞的细胞治疗新方法。9月25日深夜,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线了这一给糖尿病细胞治疗带来重要突破的论文。
1型糖尿病根治难已是医学界的共识,患者只能靠长期注射胰岛素、服用降糖药物来维持生命,却仍无法有效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尽管胰岛移植让1型糖尿病患者有望治愈,但人胰腺供体极其稀缺,获得救治的只是极少数“幸运儿”。
一旦胰岛移植失败,是否就意味着治愈无望?让成熟体细胞“返老还童”,变成具有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这一“干细胞重编程(iPS)”技术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开启了细胞治疗的全新道路。
或许能用患者自己的细胞通过iPS途径,“变”出胰岛细胞,使其胰腺功能“绝处逢生”?
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教授在细胞重编程领域深耕20多年,在深厚学术积累的基础上,他开始尝试用这种再生医学领域最具潜力的“种子细胞”来制备胰岛细胞,为糖尿病移植治疗开辟新的供体来源。
首先,将人成体细胞转化为胰岛细胞,需要有安全的转化方法。2013年,邓宏魁团队在《科学》杂志发文提出了“化学重编程”的全新方法——仅使用外源性化学小分子,就实现了细胞命运的逆转,将小鼠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2022年,他们又在人成体细胞上获得了成功,论文发表于《自然》杂志。
基于这一关键核心技术,邓宏魁团队建立了人CiPS细胞高效分化制备功能成熟胰岛的方案,并在灵长类糖尿病实验动物模型体内证明了所分化出的胰岛细胞对治疗糖尿病是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是国际上唯一一个在该领域正式发表论文完成大动物模型验证的团队。
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教授、王树森研究员合作,邓宏魁团队在首个临床研究中,就让首例接受移植的患者恢复了内源自主性、生理性的血糖调控: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逐步恢复正常,外源胰岛素需要量持续下降,移植后75天完全稳定地脱离胰岛素注射治疗,患者血糖达标率在移植5个月后提高到98%以上,糖化血红蛋白在移植后一年降至4.76%,这表明血糖水平已长期处于正常状态。截止到论文发表,患者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超过1年,无移植物相关异常迹象。
“这些结果初步证明,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疗法安全有效。”邓宏魁表示,这次成功仅是一个起点,它表明化学重编程有望成为高效制备各种功能细胞类型的通用底层技术,这将为细胞治疗在重大疾病治疗上的广泛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此外,研究团队还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胰岛移植策略“腹直肌前鞘下移植”,使得移植后的胰岛细胞更易长期存活和功能维持。而且,这种新移植方案创伤小、操作简便、移植物易于长期追踪观察,必要时可进行移除,保证了体内移植细胞的安全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