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糖尿病的最佳疗法(中药治疗糖尿病效果怎样)
给糖尿病患者推荐的6种中药代茶饮,还不快收起来!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就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而中药代茶饮应该是我国茶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如菊花茶清头明目,苦丁茶除热降压,薄荷茶解暑清热,麦冬茶养肺利咽。这些保健茶不仅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还为我们养心怡神,祛病延年发挥了作用。
那么,中药代茶饮适合于糖尿病患者吗?一般的说来,糖尿病人是可以用中药代茶饮的,但不是所有的糖尿病人均适合或都需要,还是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决定,这同样要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是证用是药”,比如菊花茶用于肝热所致的眼睛红赤或眼睛分泌物多等证,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经常腹泻,属于脾虚证者,就不能饮用。又如人参茶适合于气虚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倘若用于肝火旺胃火盛的患者无异于火上浇油。还有苦丁茶,如给予胃寒患者就好比雪上加霜。所以不能认为中药代茶饮适合所有的糖尿病人。
患者如何自己选择适合的代茶饮?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茶:
1.糖尿病患者经常有口干舌燥、面红目赤等证,可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或莲子心茶以清热明目、清心肝火。
2.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出现便秘,可饮用决明子茶、麻子仁茶以润肠通便。
3.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出现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脾虚可饮用大枣茶等。
4.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经常感到心烦急躁、头晕目眩、口苦舌干,可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或夏枯草茶,以清肝泻火降压。
5.糖尿病患者伴有睡眠障碍,出现心悸心慌者可饮用酸枣仁茶、合欢茶以养心安神。
6.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脂血症,可饮用决明子茶、姜黄茶、生山楂茶等以祛脂活血。
代茶饮的中药会不会影响西药的作用?传统中医认为茶水和药物不能一起用。不仅是西药,还包括了中药。主要是因为茶中有些物质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一般主张服药2小时内不宜饮茶。但我们说得是中药茶,这些中药茶是否可以和西药一起用,是否会影响西药的作用,目前还不得而知,在没有科学的依据之前,中药茶最好不要和西药一起服用,起码要间隔1小时左右。
专家: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梁晓春
中医院士用药经验:黄芪治糖尿病,5个组方标本兼治,共奏奇效
上文我们讲到了黄芪汤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作为黄芪汤的主药,黄芪的治消渴作用得到了共识,很多读者留言要求再写一写黄芪的方子,今天我们以中科院院士仝小林教授的用药心得来分析黄芪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用药经验。
仝小林院士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方面建树颇丰,硕果累累,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在《伤寒杂病论》记载的含有黄芪的7个方剂中,其中常用于糖尿病临床治疗的为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黄芪建中汤、乌头汤、桂枝加黄芪汤。这五味方剂仝院士都有应用,下面我们一一来分析。
黄芪桂枝五物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方本是用以治疗血痹,现代将其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因为周围病变涉及肢体、筋脉,以麻、木、凉、痛为其临床主要特征。仝院士认为久病入络耗气伤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气血虚弱为本,气滞血瘀为标,治当益气养血、行气活血通络,标本兼顾 。而黄芪自古就是补气之要药: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使气旺则血生,黄芪可益气升提,托疮生肌,对其他并发症如下肢感染、坏疽、糖尿病足等亦有预防与治疗作用。
仝院士在应用该方治疗周围病变有自己的见解:黄芪善补经络之气,堪称经络补气之圣药。 此方臣桂枝、白芍而益营,以治不仁;佐生姜、大枣以和营卫。 方中各药配伍切中消渴气阴两虚之本质,标本兼治,共奏奇效。
黄芪建中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黄芪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内加用黄芪一两半,《金匮要略》记载功效:“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此方以甘温健脾立法,不仅可充精血,且可复阴虚之阳,能调理气血,补营益卫,平衡阴阳。 糖尿病性胃轻瘫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其病机可以概括为中焦气机逆乱,脾胃升降失常。 消渴日久,气阴两伤,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失司,最终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胃轻瘫。仝院士常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主要针对病胃瘫日久,诸虚渐重,患者一派中焦虚寒之象,当以益气健脾、温中散寒为治则。
防己黄芪汤治疗糖尿病合并痛风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方主治卫表不固、外感风邪、水湿泛滥之风水、风湿证,仝院士临床中运用防己黄芪汤为主方治疗痛风急性期发作屡奏良效。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肾脏微血管病变,可导致肾缺血和肾血流量下降,从而引起尿酸在肾脏的排泄减少,继而引发高尿酸血症,进一步可发展为痛风 。《金匮要略》记载:“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基于此,防己黄芪汤治疗糖尿病合并痛风效果显著。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云:“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该方有调和营卫、固表止汗的功效。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引起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影响到汗腺自主神经时就会出现汗液分泌异 。本病属中医汗证范畴,仝院士认为本病多由糖尿病病久,热耗气伤阴所致,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以中小剂量 10~20 g 治疗多汗,并合用煅龙牡,取得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黄芪类经方可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病证与降糖兼顾,标本兼治,具有卓越的效果。
参考自赵天宇,郭敬,王明琦等.《仝小林以黄芪为主药辨治糖尿病并发症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 2015,34 (11):871-873
中医治疗糖尿病:两千多年历史经验,5个神方至今沿用,速收藏
糖尿病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目前的治疗都是以西医为主。我们前面的文章也提到了不少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今天一起来系统盘点古今中医大家们是如何治疗糖尿病的,从这些治疗思路和方法的不断变化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感悟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思路的升华。
古代没有糖尿病一词,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属于古代“消渴病”的范畴,当然两者不能直接划等号,消渴病顾名思义就是从症状表现上命名的一类疾病,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则和消渴病极其相似,因此,我们按照古籍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和认知而去分析。
秦汉时期:祛瘀化湿、滋补肾阴祛瘀化湿疗法
在《素问·奇病论》一书中写道: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也就是该书认为,消渴由肥甘之陈气郁于胸中而生热所致,遂以芳香化湿之药物,除郁积之陈气,也就是祛湿化瘀的治法,这种思想为后世消渴治疗理论的完善和丰富奠定了基础,属于糖尿病中医治疗的起始阶段。
滋补肾阴疗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记述了治疗消渴的方药,针对胃气热盛、肾气不足致消渴的病机,提出清热生津、温肾化气的治法。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言,“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张仲景认为,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不能蒸腾津液,致水液直达下焦,遂首创肾气丸(方一)以温阳化气、滋补肾阴,从而达到治疗消渴的目的。张仲景治消渴的思想及方剂至今仍被沿用。
东晋时期的医学家陈延之认为,消渴主要由肾气不足和肾中虚热所致,在治疗上推崇温肾化气、滋养清润之法。在其所著《小品方》一书中首次使用八味肾气丸治消渴: “男子消渴,饮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八味肾气丸(方二)一直延续至今,为后世治疗消渴的要方。
到了隋代,医学家巢元方首次提出了养生导引法治疗消渴。 如《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言: “法云∶ 解衣惔卧,伸腰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意思是松衣解带,躺着的时候伸展腰腹、聚精会神,引肾气上行,肾气充盛则阴阳调和而消渴自除。
此外,巢元方首次提出运动疗法治疗消渴,他认为: “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食后运动可有效控制消渴的进一步发展。这和现代西医观点认为的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相同。
另外,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更是列有专篇对消渴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继承前人的精华上开创了新的治疗方法,书中记载了30余首治疗消渴的方剂,并列举了针灸法以治消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则体现了孙思邈对于食疗思想的重视。
宋元时代:三消理论新认知,百花齐放治消渴我国古代中医学史上最大方书之一的《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三消”一名,首次将三消病证分为消渴、消中、消肾三类,其记载关于消渴的方剂多达 90 首。虽然载方众多,但治法较单一,以清热生津为主。
金元时期被誉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李东垣对消渴的治疗提出了新的理解和看法,作为寒凉派、攻邪派、滋阴派、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分别阐释了治疗本病的观点。其中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提到消渴病的治法, 如: “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分上中下治。” 在方剂上,创立了后世所谓的消渴方,“栝蒌根治消渴神药(方三)”“三消皆禁用半夏”皆体现了他对本病治疗的体会与经验。
明代朱丹溪的门徒戴原礼在《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提出: “诸消不宜用燥烈峻补之剂,惟当滋养”“除消脾外,心肾二消,宜用黄芪饮(方4)、吞八味丸(方5)。吸收了宋代关于消渴的诊疗经验。此外,他还强调气血双补在治疗消渴时的重要性,正如“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也。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所言益气补血、滋生精血而消渴病愈。
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消渴》中指出“初起宜养肺清心,久病宜滋肾养脾”的观点。由此看出,李用粹对温补脾肾的治法较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