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衣食住行(糖尿病衣食住行)
糖友衣食住行必须考究,尤其是这些小细节!健康生活从细做起~
指导专家
关小宏 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郭晓蕙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吴 晞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于一江 江苏淮安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衣、食、住、行学问大,特别是一些小细节,更是关键!
糖友需要长期坚持做,健康生活从细做起~
衣:穿衣不要紧春天温差较大,早早出门的糖友很容易穿多穿厚,然而中午又容易出一身汗,贴身衣服摩擦皮肤有时就引发了皮肤破损、脱皮、发炎等问题!因此,糖友穿衣可不能太紧~
领口别太紧:太紧的高领衣服,不仅会影响颈椎的正常活动,还会使颈部血管受到压迫,引发脑供血不足。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领口保持舒服的宽度。
腰带别太紧:糖友系腰带时,其位置应在脐部水平。腰带系好后,以平静呼吸时裤腰服贴为宜,腰带与腰间最好还能放入一根手指。
衣裤别太紧:糖友尽量不要穿紧身裤。因为糖友本身末梢循环较差,穿紧身衣裤不利于血液循环。糖友应尽量选择纯棉吸汗,宽松的贴身衣物。
袜口别太紧:袜口如果很紧,不利于脚部的血液回流心脏,时间久了,便会引起脚胀、脚凉,腿脚麻木无力,导致行走不便。糖友要选择袜口弹力大,且稍微宽松的袜子。
我国食物大致分为:可做主食的粮食、淀粉豆类,各种新鲜水果,各种新鲜蔬菜,各种鱼肉蛋奶,以及油盐类这六大类。
类别齐全,品种多样:糖友要进行合理的热量分配,一日至少三餐,加餐不加量,每日摄入的总热量要在热量框架限制中。当然也可用手掌法估测每日应摄入的营养,即每日主食为两拳大小,手掌大小的蛋白质,两手能捧起的蔬菜和大拇指第一节大小的脂肪。
学会使用热量交换:比如50g蛋糕就有174千卡的热量,而饱腹感与它基本相同的一个苹果(约100g)仅有40千卡热量,蔬菜的热量则更低一点,一根黄瓜(约150g)热量只有苹果的一半。简单的讲就是,热量之间可以互换,不能摄入太多热量。
许多糖友都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而像心肌梗塞或者猝死一般都发生在安静的夜晚,糖友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如果自己独处一室会非常危险。
与家人住在一起:与糖友一起居住的家属在夜间也要提高警惕,要备好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救命药物,一旦发生危险可以及时抢救。
保证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对糖友来说十分重要,适宜的居住环境是睡眠质量的保证。睡前要注意,不要喝浓茶,看电影、电视的时间不要过长,不要观看惊险刺激性的电影。
多交流,保持乐观心态:糖友还经常会存在心理问题,而这些都不利于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提倡糖友互相多交流,保持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面对糖尿病。
行:长途开车需防低血糖驾驶前检测一下血糖:出现低血糖,会使司机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迅速下降,建议糖友驾驶前(特别是上高速前)检测一下血糖。一旦出现有可能是低血糖症状(心慌、力气不足、疲倦、反应迟钝、出虚汗、手指发抖、眼前容易发黑等)应立即靠边停车。
车中备些食品:平时开车时,可在车中备一些食品,如糖果、糕点,方便出现低血糖时及时纠正低血糖。
车中也可备个血糖仪:一旦不舒服,先测一个血糖,当血糖低于4mmol/L时驾驶的可控性会可能变差,血糖在6mmol/L以下需要再补充点食物,血糖在7~10mmol/L驾驶比较安全。对于经常发生低血糖及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友不建议开车。
避免疲劳驾驶:过度疲劳会影响反应和判断力,也会引起血糖波动。如果糖友喜欢自驾游,可以每驾驶1~2小时进行车外活动,既可以降血糖,也可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缓解疲劳。糖友每隔 3~4小时需停车加餐一次。尽量保持原有生活规律,避免开夜车。
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①健康时报2017年4月11日《控糖关键在细节》,②健康时报网2016年7月14日《控糖打好身心战》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糖来糖往”(jksb2016)
本期编辑:小超
糖尿病日|家庭 糖尿病防治的最前线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是“防控糖尿病 保护你的家庭”。
在“降糖”攻坚战中,绝大多数患者都容易忽略对抗糖尿病的一关键节点——“家庭干预”。殊不知,家庭干预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控糖能否成功。
家庭管理错误可致控糖失败
50岁的老陈是一名有着十年病史的“老糖友”。他的家庭背景比较特殊,老陈的父母均患有2型糖尿病,并一直坚持通过饮食控制以及口服降糖药来施行“严格”的自我控制,且老陈和其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按照常理来说,因为有着长辈的切身经验,老陈在病情的管理上应该更加专业和严谨。然而,受父母影响,发病时尚处于壮年的老陈,近两年却频频突发由低血糖导致的心悸、头晕,几次都在单位工作时因为发病而被迫休息,耽误了正常的工作进度。除此之外,老陈还逐步感觉到自己的四肢越来越不听使唤,经常会有指尖发麻的感觉,视力也在逐步下降……这都让他郁闷不已。
老陈终于忍受不了自己原本还算健壮的身体状况的改变,前往医院就医。医生一问才知道,原来老陈自从十年前发现血糖增高后,因为本身的事务繁忙,加上不愿意就诊,一直在家中跟随同样身为糖尿病的老人自行“制定”方案治疗,导致了控糖失败。
老陈曾经服用过多种口服药物,但从来不从医院购买,而是其老父亲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和在电视养生节目和民间书籍上阅读来的知识,私下购买的降糖“保健药品”。因为陈父和陈母用了数年,一直感觉血糖控制得很好,便推荐给了儿子服用。老陈按照父母的建议服药,加上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其他家属又几乎不了解糖尿病,除了口服药以外,他的饮食和运动也毫无规律,所以血糖波动很大。他只是在父母偶尔打电话叮嘱要节食时,才用少吃一餐来“响应”。那两次低血糖,也正是在两次没吃早饭的情况下发生的……
如今的老陈已经到了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神经血管眼底病变的阶段,血糖极不稳定。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在于毫无章法的家庭管理。
科学控糖要把握好度和量
家庭作为一个人日常生活起居最主要依赖的社会关系,对糖尿病患者的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糖尿病杂志》发布的2017版《中国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提示,个人和家庭需要严格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包括情绪管理、自我监测、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用药管理(用药依从性)、胰岛素和注射药物管理、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和防治这七大方面。而实施自我管理处方的关键,即需要患者及其家属同医生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在患者、家属和医生三者之间,缺一不可。既不可让病患过度依赖医生在医学理论上单方面的指导,也不能脱离医生的专业性,盲目地瞎“捣鼓”,最终弄巧成拙。
度
在具体的操作方面,家庭干预要注重“度”,管理要科学,谨遵医嘱。像本文案例中提到的老陈一样,被家属的盲目自信、过度控制饮食以及其他各种途径推销的保健药物耽误治疗,后悔已晚。
量
其二是重“量”,无论用药、饮食和血糖监测,都必须严格把关,按规定操作。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让患者家庭把糖尿病管理当作和衣食住行紧密结合的生活的一部分:一是要在疾病初始时就让患者接受医生关于糖尿病的良好的科普教育;二是家属也要做好病患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和家庭成员间自然而然地形成自我管理糖尿病的模式,并将监测血糖、体重等数据实时记录,便于医生就诊时参考用药。
文: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孙晖
整理:涂晓晨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糖尿病预防并发症从衣食住行开始
当确诊为糖尿病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再也不能享受所有美食了,生活中也会做很多改变。你可知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后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危及生命,所以糖尿病患者还应做好预防并发症的准备,从衣食住行开始。
衣 季节交替多上心,虽然说糖友不用比健康人多穿一层,但保暖工作确实要更用心。因为糖友更容易被感冒缠上,一旦缠上好起来也更麻烦。季节交替时气候变化大,这段时间尤其需要多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以防感冒。
食
控制总量多吃菜,得了糖尿病其实什么都能吃,关键在于控制好总量。除了主食外,要把一天吃的各种副食如干果、水果等都算进来。由于每个人情况不同,该吃多少没有一定之规可,向内分泌科的医生或护士请教,了解自己每天吃多少、怎么吃合适。一天不少于三餐,每餐主食不超过2两。为了降低餐后血糖,可以一天六餐,方法是把每餐主食分出半两,放在加餐时吃,这样一天的总热量仍不变。比如在上午10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睡前分别吃点水果、饼干等食物。
住 备好血糖仪,如果没有血糖仪,那就相当于闭着眼走路了,难度可想而知!很多时候,人主观感受到的血糖高低并不准确,大家也甭指望去医院看病时测血糖,因为那远远不够。通过血糖仪做好血糖记录,能够很好地帮助你控制好血糖,预防并发症,也是医生了解疗效、调整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行 带点零食再出门,外出时应随身带点糖果、巧克力、甜饮料等。一旦出现饿得厉害、四肢发软、心跳加快、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就应及时吃点零食。
注: 带张医疗信息卡。如果发生意外情况,信息卡或许能救命。信息卡上要注明你患有糖尿病,以及你的姓名、你和家人的联系方式、住址、正在接受的治疗方案、糖果等零食放的位置。 希望糖尿病患者平时在控制血糖的时候也多注意预防并发症,积极治疗,从衣食住行开始预防,才会彻底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