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饿(糖尿病不饿不渴不尿正常吗)
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医生提醒:做到4点,远离饥饿,血糖平稳
有些患了糖尿病的人经常喊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和血糖的控制有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饮食方面入手。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医生的看法,希望糖友朋友们重视起来。医生提醒:做到4点,远离饥饿,血糖平稳。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过程中,由于要限制饮食摄入,不能像得病之前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总会感到饿,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饥饿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会出现饥饿症状,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组织细胞供应能量需求,人体缺乏能量供应,大脑就会发出饥饿信号,从而就会产生饥饿感。可是进食并不能改善饥饿感,再次摄食获取的葡萄糖由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饥饿感并不能得到改善。
糖尿病患者要应对高血糖导致的饥饿,需要控制血糖,如通过药物、运动、合理饮食等多种方法来控制血糖,病情得到改善,饥饿感也会随之减轻。
糖尿病患者要限制能量摄入
得了糖尿病,需要限制每日能量摄入,因为能量摄入超标会导致血糖升高,加重病情。一些糖友由于以前吃得过多,现在需要限制能量摄入,从而会感到饥饿,但糖友需要明白,限制饮食是为了将病情控制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而且糖友慢慢的能够适应这种饮食改变。但能量限制并不是越低越好,每位糖友要根据自身情况计算出自己每日所需的能量。每个人每日所需总热量是不同的,要根据个人的劳动强度和体型肥胖来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每日每千克标准体重所需热量(千卡/千克)*标准体重(千克)。
采取具体饮食措施
1、选择低能量高容积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需要限制的是能量摄入,那么可以在总的能量限制下,多选择能量密度低的食物,那么就可以增加可以吃的食物数量,从而缓解饥饿。如能量较低的蔬菜有西红柿、黄瓜、白菜、豆芽等。
2、少食多餐
糖尿病患者通过少食多餐,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如减少血糖波动,预防低血糖,减少饥饿感。当糖尿病患者感到饥饿,或者血糖较低的时候,通过适当进食,可以缓解饥饿,并能有效预防低血糖。少食多餐是将正餐匀出一定量作为加餐,这样正餐的能量摄入会减少,便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按照膳食平衡原则,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为:早餐占1/5,午餐占2/5,晚餐占2/5;或者早中晚三餐各占1/3。如果要分餐的话,可以每日吃5~6顿,从三餐中分出25~50克主食,放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左右以及睡前作为加餐。
3、粗细粮混吃
粗粮比细粮更抗饿,是因为粗粮富含膳食纤维,高膳食纤维食物具有能量密度低、胃排空慢的特点,容易产生饱腹感。
4、细嚼慢咽
有研究发现,吃饭细嚼慢咽可以帮助改善饥饿感,而且饱腹感出现的时间更长,不容易饥饿。细嚼慢咽会减少一餐中的能量摄入,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建议每口饭咀嚼30次。
以上给朋友们讲了糖尿病人动不动就饿的原因,原来是血糖控制不好导致的结果,因此糖友们限制能量摄入是很关键的。而且具体的措施有“少食多餐、选择低能量高容积的食物、粗细糖混吃、细嚼慢咽”,医生提醒那些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只有做到这4点,才会让您远离饥饿,血糖平稳就容易做到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患糖尿病40年,身体健康,血糖达标,没有并发症,她得益于4件事
上次给大家分享了一篇糖友控糖的经历,反响热烈,很多网友都想再看一点这种例子,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患者姚女士病史是40年,她的儿子也是糖尿病患者,目前正在用她的法子一起控糖,母子二人经常交流心得。那么,为什么她的血糖一直很稳定,也没有出现并发症呢?她说得益于4件事。
患病40年,身体健康,血糖达标,没有并发症,得益于4件事
第一件事:转变心态,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在患病前,姚女士听说过糖尿病,但是对它不了解,也不知道严不严重,患病后她听身边的朋友说该病治不好,一辈子都得吃药,她感觉生活一下子就没了色彩,连最喜欢的二胡都不想去碰。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她去医院复查,血糖又升高了,医生说这样下去不行,一定要转变心态,不能任其发展。
姚女士专门买了一本关于糖尿病的书,终于对该病有了一定认识,它虽然治不好,会跟着一辈子,但是它能被控制,只要按时吃药、改变生活习惯,把血糖稳定住即可,它的并发症很可怕,对眼睛、神经、心脏都有危害,所以,一定要预防并发症出现。
身边有朋友好心建议她,要不要从网上找“大师”看一看,买点“秘方”回来吃,姚女士拒绝了,她知道网上能保证治愈的药都是假的,千万不能迷信,不能病急乱投医。就算要吃药,那也是听从医生吩咐服用正规的降糖药。
姚女士非常爱吃肉,每顿都要吃,以前她最爱吃红烧肉、糖醋排骨,所以身材很胖,如果让她把肉戒了,简直比登天还难,她后来想到一个方法,既能顿顿吃肉,又不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其他爱吃肉的糖友也可以借鉴。
姚女士吃肉有“三个原则”,红肉不吃、肉皮不吃、不放调料,在看了相关书籍后,她了解到经常吃红肉对身体不好,尤其是加了大量调料和食用油烹饪出来的肉,从那以后,每次吃肉优先选择鱼肉、虾、鸡肉,而且不吃皮,烹饪的方法很简单,用水蒸或者用砂锅炖,豆瓣酱、花椒、猪油都不吃,只放点葱姜蒜增香。
另外,在整体饮食上她还把握了六个原则,那就是粗粮为主、荤素搭配三七分、规律进餐、绝不多吃、先喝碗汤、禁烟酒。晚上8点以后坚决不加餐,实在饿了会喝一杯牛奶或吃个苹果,油炸的食物一口都不会吃。
姚女士之前没有运动的习惯,吃饭后喜欢坐在那修剪花草,有时也会出去遛遛狗,连广场舞都很少跳。患病后她一反常态,买了一双运动鞋和一身运动服,每天晚上人少的时候去跑步。她165斤,个子不高,刚开始跑的时候不到五分钟就喘个不停,两条腿发软,心里只想放弃,但是转念一想,这不光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一定要坚持下去,凭着这股毅力,从五百米坚持到了3公里。
运动后她发现自己的血糖降得很快,从15mmol/L,降到13mmol/L、10mmol/L,现在餐后血糖已经能控制在7以下。因为她太心急了,运动三个月后发现自己膝盖疼得厉害。
医生检查后告诉她运动过度了,减肥控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定要注意两个“度”,一个是运动的难度,一个是运动的速度,要适合目前的状态,从简单的有氧运动做起。姚女士调整了运动量,从3公里降到1公里,膝盖就不再疼了,血糖也很稳定,身材有肉可见地瘦下来,肚子上的游泳圈都变小了。
不能因为你运动了、吃得少了就不吃药了,要知道自己是糖尿病,不是血糖轻微偏高。吃多少药、怎么吃,应听从医生指导,同时还要把复查结果告诉医生,根据当前的变化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再提醒一句,不要害怕吃药对身体不好有依赖,它没有那么可怕,如果经常换药,很有可能造成血糖波动,不能乱听别人忽悠。
姚女士最后想告诉大家,关于糖尿病的注意点还有很多,每一天都不能放松,不想并发症找上门,就要端正态度,从饮食、运动、吃药三个方面着手,同时还要定期测量,血压、血糖、体重、腰围都可以在家自己测,抗糖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是为了健康,这些就不算什么了。
糖尿病患者吃不饱总是饿,用这6个办法解决
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和体重等具体情况,算出每日主食量。一般来说,轻体力劳动者每日主食量约为300-400克(6-8两)。利用碳水化合物吸附水分膨胀的特点,以增加胃肠饱腹感,晚餐可选用粗粮主食,许多糖友体会到吃粗粮饱腹感强,饿得慢,因为它们的血糖生成指数比精细粮食低,在胃肠消化速度慢。吃面条适宜现吃现煮,面条选用切面或较硬的手擀面,注意干稀搭配。
2.少量多餐将每日饮食总量分配到4-5餐中,白天每3-4小时进餐1次,睡前1-2小时再少量加餐,对于血糖波动较大,通过用胰岛素和药物剂量不好调整的糖尿病患者效果最佳,这样既可解决“饿”的问题,又能避免餐后血糖高,餐前血糖低的情况。
3.荤素搭配,不要光吃素一些老年人注意控制动物脂肪,但不可少了植物油,瘦肉和鱼虾也可适量吃一些,这样可以延缓胃排空时间,避免时常产生饥饿感。
4.蔬菜要保证进餐时多吃一些蔬菜,餐后还可吃点含糖量低的水果,以增加“饱腹感”。
5.适量坚果坚果中含油脂,有饱腹感的作用,但需注意瓜子等不能过量吃,15 克(约15-18 粒)花生米可产生90 千卡的热量,相当于25 克主食或一个鸡蛋的热量,饿得时候少吃几个就好。
6.调整治疗方案有的‘糖友’吃得不少但是总觉得饿,需要看看血糖是否控制好了,是不是存在胰岛素抵抗。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不敏感,血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进食后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血糖迅速降低,于是产生饥饿感。这类患者应遵医嘱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