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瘦好(糖尿病瘦好胖好)
为什么糖尿病人会越来越瘦?是不是瘦一点比较好?
很多人患上糖尿病之后食欲会增大,而且食量会增多,按理来说吃得多就会更加肥胖,但是很多人尽管吃很多却变得越来越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知识。
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已经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下,血糖就不能够正常的进入细胞内,会引起血糖浓度上升,那么就会出现高血糖症状。当血管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的情况下,人体就会出现渗透性失水的症状,细胞缺少水分,那么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发生口渴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大量喝水,那么人体内大量的葡萄糖也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且大量的水分会进入到尿液当中排出体外,就会导致人体缺乏水分,当人体水分含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也就会出现明显消瘦的现象。
还有当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不足的情况下,细胞就没有办法正常的通过胰岛素的方式被消化吸收,进一步就会出现饥饿的现象细胞没有办法利用血糖的情况下,就会燃烧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就会出现糖异生的症状,会自身产生一部分血糖,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情况下,体内的大量脂肪和蛋白质就会被消耗,所以就会慢慢的变得消瘦起来,身体素质和免疫力都会下降,进一步会出现精神不振和全身乏力等症状,也会出现体重迅速减轻的现象。
为什么糖尿病人会越来越瘦?是不是瘦一点比较好?
糖尿病人是不是瘦一点比较好?
糖尿病人适当的减肥这是适度的消瘦,是有利于病情稳定的,当肥大的脂肪细胞慢慢缩小的情况下,人体就可以逐渐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这种情况更利于血糖的控制,当胰岛素功能慢慢得到恢复之后,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胰岛素的易感性。
而且糖尿病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疾病,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和高血脂以及肾病等,其实这些心血管疾病多与过度肥胖有关,所以适度的消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风险,对于糖尿病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研究揭示为何减肥有助糖尿病患者改善症状
新华社华盛顿8月3日电(记者周舟)减肥为什么有助糖尿病的治疗?新一期美国《细胞-代谢》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这与胰岛贝塔细胞功能的改善有关。研究结果挑战了此前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贝塔细胞功能不可逆的观点。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有约4.22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九成属于2型糖尿病,即患者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来分解血糖,或人体无法有效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胰岛素由胰腺中的胰岛贝塔细胞分泌。
近期临床试验发现,46%的病史在6年内的糖尿病患者在减肥一年后恢复了胰岛调节血糖的功能,不需要再服用糖尿病药物。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针对上述临床试验中减肥组的64人和对照组的26人展开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在减肥一年后,肝脏脂肪和胰腺脂肪减少了,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浓度也降低了。
进一步研究发现,减肥组中那些胰岛功能恢复的患者,其平均患病时间较短,为2.7年,而减肥未能促使胰岛功能恢复的患者,其平均患病时间较长,为3.8年。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功能能否恢复。
胰岛贝塔细胞分泌胰岛素可分为几个时相,第一时相是餐后几分钟内分泌已有的胰岛素,第二时相是在第一时相后分泌新合成的胰岛素。
论文通讯作者、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罗伊·泰勒说,糖尿病确诊后就开始减肥,有望挽救胰岛贝塔细胞。2型糖尿病可逆的这个发现将提高人们对这种代谢疾病的理解,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找到治疗办法。(完)
“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是好、还是坏?看最新研究成果
对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减重确实有助于控制血糖甚至可以帮助实现糖尿病的逆转/缓解。
不过,那些“不胖”或者“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减重对他们而言,是“好”还是“坏”?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体重下降”是一种“不太好”的身体表现。
而很多“不胖”或“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总是担心:饮食控制或吃上某些降糖药以后,会让体重下降。那么,这样的担心究竟有没有必要呢?
这篇文章,我们就结合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来给大家分析:“不胖”或“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不应该减重!
最新研究 “瘦糖”有望逆转!临床上,医生已经观察到:确实有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不依赖降糖药就让糖化血红蛋白(HbA1c)长期维持在6.5%以内。这种现象被称为“糖尿病逆转”或是“糖尿病缓解”,是目前糖尿病最为理想的一种改善状态。
不过,一直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只有“超重”或者“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才有希望获得“逆转/缓解”。
在《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当中,就提出了要想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所必须满足的四项条件。其中一点,正是患者的体重指数BMI需要≥25kg/m2或者男性腰围≥90公分、女性腰围≥85公分。
不过,一项最新的重磅医学研究数据指出:并不是只有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才有机会获得“逆转/缓解”。
在2022年第58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的年会上,公布了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属于“ReTUNE”研究的最新成果。
简单来说,这部分研究主要是找了一群平均年龄在59岁并且“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BMI<25kg/m2),让他们采取以饮食控制为主要手段的减重措施,最终实现体重减轻10%-15%的目标。
结果,研究者惊奇的发现:这些原本被认为“逆转/缓解”希望不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居然有70%都成功实现了“逆转/缓解”!
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研究结果给“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不小的希望。
为何“不胖” 也能“逆转”?在观察到上面的现象以后,医学专家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患者明明“不胖”,却也可以从减重当中获益呢?
原来,在这些获得了“逆转/缓解”的患者体内,通过磁共振扫描可以看到,肝脏与胰腺当中的脂肪比例明显下降了。
这些患者尽管体重指数BMI没有达到超重或肥胖的标准,但其实,他们体内的内脏脂肪比例已经超过了他们自身脏器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值”(阈值)。而这种超出“个人脂肪阈值”的内脏脂肪化,正是引起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因素。
简单来说,尽管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看上去“不胖”甚至“偏瘦”,但其实他们体内的内脏脂肪比例已经超出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而减少内脏脂肪比例可以让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恢复!
对中国人群 有哪些启发?虽然,这项研究纳入的患者样本量很小,并且其结论还没有被正式写入各类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但是,它已经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发!
第一个启发:对于“不胖”或者“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不要过于担心吃降糖药会让体重下降!
有不少网友都反映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就是:我本来就“很瘦”,吃了降糖药以后,体重还下降了,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体重不要下降?事实上,这类担心很多时候都是多余的。
首先,很多人自以为的“很瘦”,其实只是跟肥胖的人相比“偏瘦”而已,不一定真的属于医学上的“消瘦”体型(BMI<18.5kg/m2)。不少声称自己“很瘦”的朋友,其实处于“正常”体重的范畴。
其次,降糖药的减重效应一般都是有限的,并不会让体重一直降下去!
比方说,二甲双胍的减重幅度,平均就在0.6kg左右;“列净类”降糖药的减重效力稍强,但平均也就在2kg以内。
而我们可以看到,“肽类”降糖药和“列净类”降糖药都具有明确的减少内脏脂肪的功效。这对于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毫无疑问是有好处的!
因此,除非您真的属于体重指数低于18.5kg/m2的“消瘦”患者,否则,不要过于担心降糖药的减重作用。
第二个启发:建议体重指数BMI”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尝试减重10%左右。
这项最新的研究很好地证明了,“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10%-15%,就足以让肝脏和胰腺的脂肪比例显著下降。
当然了,体重减轻太多也不好!《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指出:体重减轻超过15%,可能对健康有害;而一般,建议大多数患者把减重目标设定为5%-10%。
也就是说,“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确保减重以后的体重指数(BMI)不会低于18.5kg/m2(消瘦),那么,可以尝试减重,把目标设定为减轻10%左右即可。
第三个启发:2型糖尿病患者要想成功减重,“限制能量饮食”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说了这么长时间的减重,一定有朋友会问:那怎样才能够成功地把体重给减下来呢?
事实上,不仅是ReTUNE研究,还有很多其他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都是采用的“限制能量饮食”这种手段来减重的。
所谓的“限制能量饮食”,其实就是大家所说的“节食”,其减重效果是较为确切的。
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当中,提到的“最常用于减重的三种膳食模式”,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限制能量饮食”。
最后,总结一下,最新的医学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从减重当中获益!因此,大家不要害怕吃降糖药会掉体重,反而应该主动尝试减重试试看!
【参考文献】
1,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年9月 第29卷 第9期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3,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1月 第42卷 第1期
#健康真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