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运动会怎么样(糖尿病患者不运动的后果)
全球超14亿人运动量不够!两周不运动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定期定量活动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很多人都知道,但即使这样,有些人还是很难把运动坚持下去。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14 亿人没有达到足够的活动量。他们罹患心脏和动脉疾病、糖尿病、痴呆症和某些癌症的风险更高。
日前,来自英国的研究发现,两周内不运动或者减少活动量可能会造成人体代谢紊乱,还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麦克马斯特大学人体运动学博士后麦格洛里表示,几周不运动会损害人体健康,这种损害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年龄越大损害越严重。(夏淼 编译)
糖尿病不运动,血糖很难长期达标,研究显示:这3类运动尤其有效
“我饮食控制得很好,为什么血糖还是忽高忽低?”
“药都吃了,怎么还是达不到医生说的‘理想值’?”
“我不爱动弹,能不能靠控制饮食就把糖尿病管住?”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把关注点集中在“吃什么”和“吃多少”上,确实,这很重要,但光靠饮食和药物远远不够。想要血糖长期稳定达标,必须走出家门、动起来!
一句话总结:糖尿病不运动,血糖管理难长久;运动坚持了,药量可能还会减!
而这并不是“主观感受”,而是科学研究的共识。
一、为什么说糖尿病患者“必须”运动?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
“运动,是糖尿病的第三种药。”
没错,饮食是基础、药物是工具,但运动是可以逆转胰岛素抵抗的“核心力量”,尤其是2型糖尿病。
✔ 科学研究怎么说?
1、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明确指出:
- 规律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有助于血糖、血脂、血压控制;
- 可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2、《柳叶刀》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
- 在饮食和用药都相同的前提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人群,HbA1c(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0.7%~1.0%。
- 相当于一个药物的效果!
3、国内研究也证实:
- 糖尿病患者久坐时间越长,血糖控制越差;
- 与不运动的人相比,有规律运动者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0%以上。
一句话:运动对糖尿病人来说不是“可选项”,是必修课。
二、运动为什么能降血糖?原理并不复杂从原理上讲,运动降血糖的机制可以归纳为3个关键点:
- 增加葡萄糖消耗:肌肉运动时,需要大量能量,这些能量来自血液中的葡萄糖,自然把血糖“拉”下来了。
-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长期运动会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让原本“开不开门”的细胞重新识别胰岛素,更愿意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
- 促进脂肪代谢,减轻内脏脂肪负担:运动有助于减轻肥胖,尤其是内脏脂肪,而这类脂肪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罪魁祸首”。
所以运动不仅是“消耗血糖”,更是改善糖尿病“病根”——胰岛素抵抗的根本办法。
三、不是所有运动都一样,这3类最有效!并不是你走两圈、动两下就能降糖了。不同类型的运动,对降糖的效果差异明显。
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指出——这3类运动对糖尿病管理尤其有效,可以交替搭配进行:
1. 有氧运动:降糖“主力军”
说白了,就是“让你气喘吁吁但还能说话”的运动。它是糖尿病运动干预的“基础大课”。
典型项目:快走、骑车、慢跑、游泳、广场舞、有氧操、太极等。
推荐频率:
- 每周至少150分钟(建议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5次);
- 强度为“中等偏上”,不能太轻松,也别太拼命。
效果亮点:
- 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 降低胰岛素抵抗;
- 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风险。
特别适合人群: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超重或合并高血压的人群。
2. 抗阻运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别忽视!
很多人一提“抗阻运动”,就觉得是健身房里拿哑铃的“硬汉”们的专属,其实不是。
抗阻运动包括:
- 自体重练习(深蹲、俯卧撑)
- 弹力带训练
- 举哑铃或矿泉水瓶
- 健身器械训练等
推荐频率:
- 每周2~3次;
- 每次20~30分钟,练到“肌肉有点酸”,不是追求极限。
效果亮点:
-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 改善基础代谢,增强肌肉含量(肌肉是“吃糖大户”);
- 对稳定血糖波动尤其有帮助。
特别适合人群:
糖尿病合并肌少症或年龄较大的患者(适当进行,避免负重过大)。
如果你没办法长时间运动,或者觉得“每天快走太无聊”,可以试试间歇性高强度运动(HIIT)的变体。
比如:
- 快走1分钟 慢走1分钟,交替20分钟;
- 慢跑3分钟 快跑1分钟,交替15~20分钟。
研究亮点:
- 有研究表明,这类交替式运动能显著改善餐后血糖;
- 在同等总时间内,间歇运动对改善糖代谢的效果优于持续稳定运动。
特别适合人群:
年轻糖尿病患者、工作忙碌没时间锻炼的人。但要注意身体承受能力,避免过度刺激。
四、运动虽好,也有“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运动不能“闭眼瞎练”,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空腹剧烈运动,以防低血糖,尤其是在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人;
- 运动前后测血糖:若低于5.5mmol/L或高于16.7mmol/L,需谨慎开始运动;
- 穿合脚运动鞋,保护足部,防止糖尿病足并发症;
- 及时补水,防止脱水、热射病;
- 任何不适(胸闷、头晕、出冷汗)立即停止运动,必要时就医。
久坐不动、懒得运动,对糖尿病患者不是“小事”,而是隐性风险积聚:
- 胰岛素抵抗加重 → 药效下降;
- 糖尿病并发症提前到来 → 特别是心血管病、视网膜病、肾病;
- 肌肉萎缩、基础代谢下降 → 增加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 焦虑抑郁倾向加重 → 不动还影响心情。
长期不运动,就像血糖管理的“漏斗底”,再好的药物和饮食,也守不住你的健康。
六、写在最后:运动这事,迈出第一步最难,坚持下去最值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但它是需要“养”一辈子的病。饮食、用药、监测、运动——这四驾马车,哪一头瘸了,血糖都难以跑得稳。
而运动,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最难长期坚持,但回报也最大的那一项。
别等糖化上升了、合并症找上门了,才后悔没早点动起来。
今天开始,哪怕是每天快走20分钟,或者原地踏步10分钟,也比“坐以待糖”强得多。
愿每一位糖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血糖达成“长期和平协定”。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不爱锻炼呢?
糖尿病患者看病时,医生总是说要饮食加运动治疗,然而下次去看病时,医生可能会发现,血糖还是那么高,患者还是那么胖,问患者有没有运动,回答往往是没有。
那么糖尿病患者是不是都不爱锻炼呢?其实,这里面可能有不同的原因。
1、 糖尿病病人本来生活方式不健康,要改了几十年的习惯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只有多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性,学习糖尿病知识的重要性,也许会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2、 运动可以降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是有些糖尿病并不知道运动的好处,那当然就没有动力去锻炼了。糖友通过学习糖尿病知识,了解了运动的重要性,有可能产生锻炼的动力。
3、 约1/2的糖尿病合并肥胖,重度肥胖的糖友,出行,运动会特别累,往往很难坚持锻炼。肥胖的糖友,可以先从散步、骑自行车、游泳这些运动开始。开始的时候,如果一次运动做不了很长时间不要紧,也可以像吃饭一样“少量多餐”,慢慢地体重减轻了,耐力也上来了,坚持的时间就可以长一点了。
4、 一旦得了糖尿病,糖友立即觉得天就是塌下来的,悲观,抑郁,根本没有心情锻炼。这时糖友要克服悲观情绪,可以在散步时听一些轻快的歌曲或者自己喜欢的音乐。
5、 之前在运动中是出现了低血糖,感到很害怕、无助。这种情况下,糖友和医生一起分析低血糖的原因,做好血糖监测,调整好药物。运动时随身带一些糖果、饼干,以便低血糖时能马上纠正。
6、 没有时间、工作压力大,也是糖友懒于锻炼的原因。糖友可以采用现在开始流行的站立式办公。包括朋友间的应酬,也可以改变传统的吃喝方式,而采用一起运动来代替。
7、 可能因为运动量太小或者间断运动,也有一些糖友会感到运动没有效果,运动锻炼的动力不足。糖友要知道,抗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只要坚持锻炼,总会有效果的。
糖友可以分析一下,自己属于以上哪一种原因,针对原因加以解决,就能让自己动起来,让血糖降下来。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boyibang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