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伤口结痂(糖尿病伤口结痂不掉)
吉大二院全面推行“湿性治疗” 伤口愈合速度快2倍
“伤口不能沾水,否则不容易愈合”这是不少市民脑中根深蒂固的“常识”。
7月25日上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吉大二院”)的一间换药室内,创面治疗组医生董全宇为一位手外伤患者处理完伤口,用一块油砂状的长方形半透明敷料盖在了伤口上,为了“保湿”效果更好,又包了一层“湿嗒嗒”的纱布,最后用干纱布包起来。
伤口泡在液体里,不影响康复吗?董全宇介绍,随着医学发展,医学界已经发现,在湿性环境下,伤口愈合速度是干性环境下的2倍。“这种湿性伤口愈合法已经在吉大二院全面推广,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第三医院等也已应用。”
吉大二院创面治疗组医生董全宇为手外伤患者处理伤口
半年以上才能好的压疮 患者25天康复出院
延吉的刘先生今年50多岁,是吉大二院的一位“老患者”,多年前他下肢瘫痪,只能在轮椅上度日,时间久了,臀部就出现了严重的压疮,这种疾病易发不易治。近五六年,他每年至少到吉大二院“报到”一次,治疗压疮。
“严重的时候做过手术,大多数时候都是换药治疗。”7月25日,刘先生表示:“这两年治疗水平提高了,医院推出了新的治疗方法,用比较先进的敷料敷伤口,明显感觉康复时间比以前快多了”。吉大二院创面治疗小组护士刘婷介绍,刘先生最近一次来治疗,是今年4月份,当时病情比较严重,用伤口湿性愈合疗法治疗25天后出院,“如果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至少要半年以上。”
精心护理加上湿性愈合疗法,刘先生的压疮快速愈合
据了解,以前普遍推广的干性伤口愈合法,一般是伤口经过碘伏消毒后,再用纱布覆盖包扎。因为纱布通透性好,伤口容易脱水、结痂,一来不利于上皮细胞爬行,二来生物活性物质丢失,愈合速度缓慢,另外,纱布常与创面粘连,换药时经常会引起疼痛。
刘婷介绍,“湿性伤口愈合”是指伤口局部湿润,不会形成结痂。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护理时创造接近生理状态的湿性愈合环境,就有利于肉芽的生长,便于皮肤细胞的分裂,从而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瘢痕的形成。
湿性伤口愈合已成未来趋势 所有伤口都可应用
7月25日,吉大二院修复重建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李锐教授用比较形象的说法,解释了湿性伤口愈合的原理。他说,创面修复的过程,首先是“起先锋作用”的细胞先过去,再诱导其他细胞过去,随后产生一些因子,形成支架,其他细胞才能通过支架快速地长过去。
“在湿润的环境下,伤口周边正常皮肤内的细胞,可以像‘游泳’一样游过去,但干燥的环境就像在沙漠里,细胞、因子‘走不动’,无法抵达创面中间,所以愈合慢。创面全凭自身组织生长,细胞质量也不高,容易形成瘢痕,”李锐教授指出,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引领未来伤口治疗的大趋势,而且,正在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吉大二院的湿性伤口愈合法,在2014年起在临床上应用,主要是创面治疗组在进行操作,该小组实行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配合全院患者创面治疗与临床护理工作,服务全院各护理单元,自2014年成立以来,共收治各种急慢性伤口造口患者3200余例。
据了解,湿性伤口愈合法能应用到压疮、外科感染伤口、液化伤口、糖尿病溃疡足、下肢静脉溃疡、放射性皮炎、癌性伤口、烧伤、烫伤、瘘管等所有外伤伤口的治疗和护理。必要提醒市民的是,因为这种方法专业性强、需要严格把控干湿平衡,必须在正规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切勿在家独立进行。(李竹青)
病患管理老年糖尿病皮肤破损的无痂愈合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长期的有效护理,其中创面护理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皮肤破损的伤口分类
根据伤口颜色可将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破损伤口分为黑色伤口、黄色伤口、红色伤口及粉色伤口。
黑色伤口:含有缺乏血液供应的坏死组织,可软可硬,常伴有结痂,渗出液通常较少或无;
黄色伤口:含有腐肉、渗出液或感染;
红色伤口:含有健康血流的肉芽组织,清洁,提示正在愈合中;粉色伤口含有娇嫩的新生上皮组织,处于爬皮阶段,常有粉红色的上皮化组织。
影响皮肤破损伤口愈合的因素
正常伤口的愈合需要经历炎症期、修复期(增生期)及成熟期三大过程,分别实现伤口收缩与止血加清除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形成 上皮化、毛细血管逐渐减少和新生纤维组织转型(图1)。
图1. 正常伤口愈合过程
全身性因素及局部性因素均可影响伤口的愈合。前者主要包括年龄、营养不良、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状态、疾病、肥胖及吸烟、用药情况(如化疗药物、抗炎药物)、放射治疗及心理状态等;
后者主要包括不当的局部处理措施、伤口温度及湿度、微生物污染、不当的活动/压力、血流量及氧张力、异物等。
促进无痂愈合的合理伤口处理方法
创面处理时,应首先进行伤口评估确定伤口需求,选择合适敷料;然后辅助治疗原发病,并进行持续跟踪与继续教育(图2)。
伤口评估时既要进行全身性评估了解原发病和确定患者的关注;又要进行创面局部评估,判定其到底属于普通创面还是复杂创面,预测其愈合情况及影响愈合的因素,为选择合适的敷料提供依据。
对复杂创面则在坚持TIME(清创、控制感染、湿润平衡及伤口边缘处理)原则的情况下需通过软组织处理、抗感染处理、渗液管理及创缘处理等过程完成伤口床的准备,将其转变为普通创面。
图2. 创面处理过程
总的来说,就创面处理而言,客观准确的伤口评估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恰当地把握清创时机、方法、程度和频率是治疗顺利的重点;合适、动态的敷料选择是治疗的核心。
此外,对多发压疮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合适的体位及换药时间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护士长 闫雅凤
糖尿病患者注意脚!创面科警告:小伤口处理不当可能截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脚上的一个小破皮,真能严重到要截肢?你没听错,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不是危言耸听。
有些人脚指甲剪得深了一点,起了个倒刺,几天后却变成了化脓。起初不觉得疼,也就没管。等发现不对劲,已经红肿发黑,医生一看,眉头紧锁:“再拖下去,恐怕保不住这只脚。”
为啥糖尿病患者的脚,这么“娇贵”?伤口一点点,怎么就能发展成感染、坏死,甚至要截肢?是不是糖尿病让身体免疫力变差了?脚部血液循环又出了什么问题?
先说点“冷知识”:糖尿病患者的脚,不光是“皮薄肉嫩”,而是整个“防御系统”出了问题。血糖高久了,神经受损,脚底像踩在棉花上,疼痛感变迟钝,有伤了自己不知道。
再加上高血糖让血管像生锈的水管,堵得堵、漏得漏,血液流不到脚趾头,氧气和营养送不过去,伤口一旦破了口子,就像种子落在贫瘠的土壤里,怎么也长不好。
高血糖让伤口“失去自愈力”。正常人划破个口子,几天结痂、换皮就好了。可糖尿病患者,哪怕是个水泡,也可能拖成溃疡,然后引发感染,细菌一旦乘虚而入,局部组织坏死,最可怕的——感染顺着血管一路往上爬,控制不住,只能截肢止损。
你以为这是少数人的悲剧?不。根据《中国糖尿病足管理指南(2023)》的数据,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每年约3%发生足部溃疡,其中15%最终发展到截肢。可怕的是,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太晚发现、太轻处理”。
生活中,你或许听过“糖尿病足”这个词。但很多人把它当成晚期才会出现的事,觉得自己血糖没高得离谱、也没什么不舒服,就掉以轻心。
错了。糖尿病足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一个“慢火炖毒汤”的过程。从你第一次脚麻、走路像踩棉花开始,再到鞋磨出水泡、趾甲嵌进去发炎,每一步都在往深坑里走。
关键是,疼痛感迟钝,一旦有伤口,“无声无息地坏下去”。你不觉得疼,它却在持续坏死。
很多患者连自己脚上伤口都不知道。有的人冬天脚干裂,裂口像刀割,穿着袜子也没察觉血迹;还有人穿新鞋磨破皮,回家一脱袜子才发现已经感染流脓。最讽刺的是,有些人还在忍着走路,因为“不疼,一定没事”。
疼是身体的报警器,糖尿病却让这警报器失灵。你以为没事,其实已经大事不妙。
脚的问题,糖尿病人必须当头等大事对待。每天检查脚,像刷牙洗脸一样成为日常。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真动手。
先看看脚底有没有颜色变化,是不是发红、发紫、发黑。再摸摸脚有没有温度差异,一只脚冰凉、另一只却正常?那可能是血流出了问题。
指甲剪得太深、脚趾缝潮湿、脚底长茧、鸡眼、水泡,这些都不能忽视。它们是“罪魁祸首”的种子,一旦破皮,后果可能失控。
穿鞋也得讲究。不是贵的就好,而是“合脚、透气、无缝”。太硬、太紧、太松都不成。有些人为了省事,光脚穿拖鞋、凉鞋,结果被小石子硌破了皮,一拖就是半年好不了。
洗脚也有讲究。水温不能太高,温度感知差,一烫就可能起水泡。清洗后一定要擦干脚趾缝,潮湿环境最容易滋生细菌。
消毒水别乱用。有些人受点伤就拿碘酒、酒精猛消毒,结果刺激太强,反而烧伤皮肤,加重伤情。糖尿病皮肤本身就脆弱,很多传统处理方式反而会“雪上加霜”。
更别提那种用“土方子”的习惯。什么抹牙膏、撒香灰、贴膏药,这些做法在糖尿病人身上,简直是“火上浇油”。
真正重要的是: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别指望“自己扛一扛”。糖尿病患者的脚伤,不是靠时间能“自然痊愈”的。越早处理,越能保住脚。
有人会问,那是不是只要血糖控制得好,就不会有这些问题?答案是:控制血糖当然重要,但还不够。神经损伤、微血管病变、免疫功能下降,这些问题,一旦形成,就不是“血糖降下来”就能逆转的。
不止要控血糖,还得控并发症的进展。饮食、运动、用药、监测、生活细节,缺一不可。尤其脚部护理,是整个糖尿病管理最容易被忽视,却最要命的一环。
你可以不怕疼,但你不能对坏死无感。
很多人是没见过糖尿病足的“真面目”。那不是普通的伤口,而是黑紫溃烂、皮肉分离、甚至能闻到腐臭味。那种“从脚趾一路烂到小腿”的过程,医生看了都心惊。
脚是糖尿病人的“底线”。守住了脚,也守住了生活质量。失去了脚,生活的节奏、独立性、甚至生命的期限,都会彻底改写。
这不是恐吓,而是实话。创面科的医生,最怕看到的不是严重的伤口,而是“本可以早发现、早处理”的轻伤,被拖成了不可逆的坏死。
别再“凑合”。别再觉得“没事儿”。糖尿病人的脚,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结实耐磨”。它更像一张宣纸,一滴水就能渗穿,一点火就能烧透。
养脚,就是养命。
你每天为血糖奔波、计算饮食、坚持运动,却忽视了脚上一个小小的水泡,那就像修了一座城,却在角落留了个漏洞。
糖尿病是“沉默的侵蚀者”,脚是最先受害的“哨兵”。别等它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才后悔当初没多看一眼。
脚上的每一处破口,都是身体对你的提醒。你听懂了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2):1089-1100.
[2]李志刚,赵海燕.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与防治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2):156-160.
[3]王晓光.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与足部溃疡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44(10):12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