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吃炸鱼吗(糖尿病能吃炸鱼不)
只要方法对,糖尿病病友吃油炸食品,血糖也不高
过年了,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特别是各种炸货:炸麻花、炸丸子、炸鱼、炸里脊、炸丸子等,饱含着童年美味香甜的记忆,让人欲罢不能。
每当这个时刻,糖尿病病友纠结了,这些炸货能量高,应该怎么做,怎么吃,才不至于能量超标,血糖升高呢?
一图读懂食物吸油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科普版》的第64页的“油炸食品的吸油率”这张图,告诉我们不同食物的吸油量不同。所谓吸油率,即食材因烹饪吸收的油的重量,用比例(%)表示。
“油炸食品的吸油率”这张表有21种油炸食品,既有油炸面包、馅饼、水饺等主食、又有油炸鸡蛋、鱼虾、丸子、藕盒等副食,还有香蕉、青椒、香菇等蔬菜、也有薯片等零食,但吸油率却有从80%到1%的悬殊差别。
看来如何油炸,里面学问差别非常大,下面就分别说明。
制作低能量油炸食品的方法
1.表面多孔的面食不要油炸。任何食物只要表面多孔和粗糙不平,吸油率就一定高于表面光滑平整的食物。
比如高居榜首的就是油炸面包片,吸油率高达80%。原因就是油进入食品的内部越容易,就越多,则食品吸油率就越高。所以,尽量不炸面包片、馒头片这些疏松多孔的面食。
有糖友说,在家经常挂上鸡蛋糊炸馒头片行不行?大家看一看,吸油率第2名就是油炸散鸡蛋,吸油率43%,2两的馒头干差不多能吸1两油,一天30克油脂的摄入量就超标了,大过年的不能只吃水煮食物吧,所以过年就忍痛割爱吧!平时可以偶尔为之。
2. 食材准备不大不小,减少吸油的表面积。第3名是油炸小虾(面糊),吸油率35%,这里的区别在于,油炸的体积越小,单个吸收的油脂就越多,所以油炸食物块头一定要不大不小,既避免太大食品内部成熟较慢,又避免又薄又小(比如炸薯片),吸油太高。
3. 面糊配方轻薄透,减少吸油量。第4名以后是炸香菇(面糊),吸油率23%;炸藕、炸茄盒也接近20%。所以面糊的调制非常关键,比如日式料理的油炸食品天妇罗面衣的调制,就是采用低筋面粉(筋质10%以下),按照鸡蛋15%,面粉35%,水50%的比例调制成糊,面糊用手指蘸后以不断线下流,才能达到轻薄。糊要薄、沥油要净、炸后能看到食材的颜色为佳,按这3条标准,可以包裹住食物内的水分,避免水分散失,减少油进入食材内部。
4. 油温控制到位,减少吸油时间。油温合适,既避免油温低脱糊,又避免油温高炸焦,(滴一滴面糊入油锅,面糊刚到锅底马上上升到锅边为标准,油太热不到锅底;油太冷到锅底起不来),油温在170~180度,就能减少油炸时间。另一方面,炸藕盒、炸茄盒里面除肉馅外,要增加含水量高的食材,比如大葱(含水量91%)、洋葱(95%)等,以此降低油炸食物总热量,而且一次食用量不能超过3个。
5.油炸丸子,吸油率最低。做丸子时,材料中搭配一些豆类、菇类和蔬菜,相对最健康。油炸素丸子里面配以豆腐、胡萝卜、藕,里面既避免了青椒这样维生素丰富的蔬菜营养的流失,也结合胡萝卜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这种油炸食品搭配比较科学。
油炸肉丸子也可采用牛肉、猪肉等食材,最重要的是油炸后自身所含有的脂肪溶解出来,加上洋葱、胡萝卜、大葱、豌豆、香菇、豆类、菇类等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既口感好,又美味,是油炸类食品中相对最健康的。
油炸食品是喜庆年节的一个点缀,做到以上5点,糖尿病患者吃油炸食品就能够心中有数了,做到能量不超标,吃出好血糖。简介
作者:牟利宁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主任护师、教授
济南营养学会秘书长
山东省首届健康大使
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五级)
多吃二两油炸食品,就会得心脏病吗
最近突然冒出了很多惊悚的“标题党”文章:“油炸食品有毒,每周多吃114克就会离心脏病不远了”“这样吃油炸食品,迟早一天心衰、冠心病会找上你”。仔细一看你会发现,这些观点都出自一篇最新研究:“每周多吃114克油炸食品,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个研究靠谱吗?我们马上来分析!
油炸食品确实不怎么健康
这些网络文章的观点,其实来自刚刚发布的一篇论文。深圳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等机构进行的一项联合研究认为,食用油炸食品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者汇总了19项高质量研究的数据,涉及56万人,对他们吃油炸食品的情况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论文指出,每周额外摄入114克油炸食品,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冠心病死亡等)、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3%、2%、12%。
与每周吃油炸食品最少的人相比,吃油炸食品最多的那部分人,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28%,冠心病风险增加22%,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7%。研究还发现,吃不同的油炸食品,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没有太大差异。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吃鱼好处多,但这项研究发现,炸鱼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没有因为鱼本身比较健康,而抵消这种风险。换句话说,炸过的鱼和炸薯条、炸土豆片一样,在损害心血管健康方面的“能力”没有太大区别。
不过,研究者也指出,汇总的19项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油炸食品摄入量的数据是参与者自己报告的,可能存在回忆不完全、不准确的问题。有些研究只调查了一种油炸食品,而非全部油炸食品的摄入量。各个研究用来衡量摄入量的数值标准不同,有的用“克”来计算;有的用“一份”“两份”来计算,而且对“一份”的衡量标准还不统一。这对摄入量的准确数值评估有影响。
不过从研究结论看,油炸食品的确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存在关联,而且吃得越多,危害越大。
油炸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能吃,但尽量少吃。偶尔解馋可以,天天吃就过分了。多吃油炸食品对身体的坏处实在太多了。
1.能量容易摄入超标
油炸食品吃着香脆可口,很容易吃多。100克的油炸食品,大致相当于一包方便面、一小袋锅巴、两根油条、两个炸鸡翅根,很容易就“达标”了。这些经过油炸的食物,能量比原料高很多。比如,两个炸鸡翅根(100克)的能量是100克生鸡翅根的1.4倍。
2.吃油炸食品,食用油的摄入量很容易超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年人每日食用油的摄入量为25-30克;儿童最好控制在10-15克;孕产妇应在15-25克;老年人及“三高”人群建议为15-25克。
油炸食品是含油“大户”。分析发现,100克油条的脂肪含量为18.1克,香肠为21.6克,薯片为32.9克,炸鸡腿为11.4克。也就是说,吃100克薯片,你一天的油脂摄入量就超标了。
3.油炸食物伤血管
和其他烹饪方法相比,油炸的温度很高,可超过200℃。食物本身的成分也很复杂,包括多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盐、各种调料、水等。可以想象一下,油锅里会发生一场多么复杂的化学反应!这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比如反式脂肪酸。美国心脏协会认为,反式脂肪酸会降低人体内“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增加“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不利于心血管健康。油炸还会制造胆固醇氧化产物,也会损害血管,增加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风险。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涉及11万人的研究发现,经常吃油炸食品(每周超过7次)与2型糖尿病有显著相关性,也会增加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
4.油炸容易产生致癌物
油炸肉类时的高温也可能催生一些致癌物,主要是杂环胺和多环芳烃化合物。
杂环胺是肉中的氨基酸发生变化而来;多环芳烃化合物是脂肪在煎炸或接触明火时形成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认为,这两种物质都会导致人体DNA的改变,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油炸时的高温还容易让食物产生一种有害化合物——丙烯酰胺。这种物质产生的多少与油炸的火候有关。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食品创新中心的肯·李教授认为,食物被炸得颜色越深,含有的丙烯酰胺越多。
5.油炸食品含盐多
油炸食物通常会加入更多调味料,比如盐、味精等,这就会增加钠的摄入,同样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怎样解馋又不伤身体?
油炸食品香气扑鼻、酥脆可口,确实难以拒绝。凡事过犹不及,我们没必要一口油炸食物也不吃,把握好“度”就行。
为了健康享受油炸食品,建议:
不要将油炸食品当成主食吃,尽量少吃点。
炸焦的部位不要吃。
去除包裹的油炸外皮(面皮);油炸鸡皮之类的食物最好就别吃了。
选择质量较好的食用油,如橄榄油、葵花籽油等,降低烹饪时间和油温。
可以用空气炸锅替代油炸。
吃油炸食品后,可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苹果、橙子、柚子以及绿叶青菜、西红柿等;还可搭配一些粗粮食物,餐后还可以喝一些酸奶或淡茶水。
平时加强锻炼,减少脂肪堆积。
文/马博士健康团 申贵元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多吃二两油炸食品就会得心脏病?
最近突然冒出了很多惊悚的“标题党”文章:“油炸食品有毒,每周多吃114克就会离心脏病不远了”“这样吃油炸食品,迟早一天心衰、冠心病会找上你”。仔细一看你会发现,这些观点都出自一篇最新研究:“每周多吃114克油炸食品,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个研究靠谱吗?我们马上来分析!
油炸食品确实不怎么健康
这些网络文章的观点,其实来自刚刚发布的一篇论文。深圳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等机构进行的一项联合研究认为,食用油炸食品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者汇总了19项高质量研究的数据,涉及56万人,对他们吃油炸食品的情况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论文指出,每周额外摄入114克油炸食品,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冠心病死亡等)、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3%、2%、12%。
与每周吃油炸食品最少的人相比,吃油炸食品最多的那部分人,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28%,冠心病风险增加22%,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7%。研究还发现,吃不同的油炸食品,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没有太大差异。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吃鱼好处多,但这项研究发现,炸鱼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没有因为鱼本身比较健康,而抵消这种风险。换句话说,炸过的鱼和炸薯条、炸土豆片一样,在损害心血管健康方面的“能力”没有太大区别。
不过,研究者也指出,汇总的19项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油炸食品摄入量的数据是参与者自己报告的,可能存在回忆不完全、不准确的问题。有些研究只调查了一种油炸食品,而非全部油炸食品的摄入量。各个研究用来衡量摄入量的数值标准不同,有的用“克”来计算;有的用“一份”“两份”来计算,而且对“一份”的衡量标准还不统一。这对摄入量的准确数值评估有影响。
不过从研究结论看,油炸食品的确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存在关联,而且吃得越多,危害越大。
油炸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能吃,但尽量少吃。偶尔解馋可以,天天吃就过分了。多吃油炸食品对身体的坏处实在太多了。
1.能量容易摄入超标
油炸食品吃着香脆可口,很容易吃多。100克的油炸食品,大致相当于一包方便面、一小袋锅巴、两根油条、两个炸鸡翅根,很容易就“达标”了。这些经过油炸的食物,能量比原料高很多。比如,两个炸鸡翅根(100克)的能量是100克生鸡翅根的1.4倍。
2.吃油炸食品,食用油的摄入量很容易超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年人每日食用油的摄入量为25-30克;儿童最好控制在10-15克;孕产妇应在15-25克;老年人及“三高”人群建议为15-25克。
油炸食品是含油“大户”。分析发现,100克油条的脂肪含量为18.1克,香肠为21.6克,薯片为32.9克,炸鸡腿为11.4克。也就是说,吃100克薯片,你一天的油脂摄入量就超标了。
3.油炸食物伤血管
和其他烹饪方法相比,油炸的温度很高,可超过200℃。食物本身的成分也很复杂,包括多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盐、各种调料、水等。可以想象一下,油锅里会发生一场多么复杂的化学反应!这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比如反式脂肪酸。美国心脏协会认为,反式脂肪酸会降低人体内“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增加“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不利于心血管健康。油炸还会制造胆固醇氧化产物,也会损害血管,增加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风险。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涉及11万人的研究发现,经常吃油炸食品(每周超过7次)与2型糖尿病有显著相关性,也会增加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
4.油炸容易产生致癌物
油炸肉类时的高温也可能催生一些致癌物,主要是杂环胺和多环芳烃化合物。
杂环胺是肉中的氨基酸发生变化而来;多环芳烃化合物是脂肪在煎炸或接触明火时形成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认为,这两种物质都会导致人体DNA的改变,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油炸时的高温还容易让食物产生一种有害化合物——丙烯酰胺。这种物质产生的多少与油炸的火候有关。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食品创新中心的肯·李教授认为,食物被炸得颜色越深,含有的丙烯酰胺越多。
5.油炸食品含盐多
油炸食物通常会加入更多调味料,比如盐、味精等,这就会增加钠的摄入,同样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怎样解馋又不伤身体?
油炸食品香气扑鼻、酥脆可口,确实难以拒绝。凡事过犹不及,我们没必要一口油炸食物也不吃,把握好“度”就行。
为了健康享受油炸食品,建议:
不要将油炸食品当成主食吃,尽量少吃点。
炸焦的部位不要吃。
去除包裹的油炸外皮(面皮);油炸鸡皮之类的食物最好就别吃了。
选择质量较好的食用油,如橄榄油、葵花籽油等,降低烹饪时间和油温。
可以用空气炸锅替代油炸。
吃油炸食品后,可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苹果、橙子、柚子以及绿叶青菜、西红柿等;还可搭配一些粗粮食物,餐后还可以喝一些酸奶或淡茶水。
平时加强锻炼,减少脂肪堆积。
文/马博士健康团 申贵元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