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以参加军训吗?)
一型糖宝军训记
作者:木瑾花开
会长的话:这是天津老大转来的文章,一位糖宝妈妈,记录了自己的孩子在五天军训过程中的表现,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这天中午,他穿了一身崭新的校服回来,兴冲冲的告诉我,他们将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那一刻,我的心揪了起来,该来的还是来了,我只能去面对。
回想起来,转眼间孩子发病已过去半年,我们经历了悲痛、无奈、迷茫、无助、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难熬,其中的苦,只有身在其中的人能够感同身受,学习、复查、心理疏导,我们都一步步小心谨慎的处理着。
8月22日,是我儿子升入初中需要面临的第一关——军训,顾名思义就是军事训练,我虽没有参加过军训,但也知道其训练强度对人的体能、意志都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更何况我的孩子是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
第一天,孩子快乐的去了,我们在孩子书包里,衣服袋里准备了水果糖,半年来,孩子也知道了低血糖的应对,所以我们也没有在过多的去讲解。也不想在第一天就给孩子带去压力。
儿子没有排斥军训,还挺有热情。这让我纠结着的心稍微有了一丝轻松,我想,如果我的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军训,对其体质和意志的锻炼肯定大有好处。可是,儿子是小升初的新生,又是一个生病的孩子,他瘦弱的身躯能否承受得住严酷的训练呢?
很显然,儿子对军训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但对其严酷性是不知道的。为了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和孩子爸爸达成共识,两人除了吃饭时间轮换去学校门口随时等待孩子,如果孩子不舒服,我们备好血糖仪和低糖补充食物,可以给孩子及时补充。总之在各种担心之余,我们还是尽量鼓励他:“在学校要好好表现,你如果坚持下来,就是你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
孩子很听话,军训也如期开始了,两天下来,儿子的脸明显黑了,身体好像更瘦了,单薄了,我的担心也越来越沉重了。
第三天时,孩子跟我说:“军训过程中有同学晕倒了,还有同学吐了,但我没有;刚开始练站姿时,我的腿有些站不稳,身体直摇晃,后来慢慢适应了,现在站的很稳了。” 接着,他有模有样的给我学教官罚同学跑步、俯卧撑、站军姿等处罚的方式。我听得心惊肉跳的,不禁问:“儿子你们教官这么凶?”儿子说:“恩,我们班教官最年轻,也最凶。”我说:“那你能坚持吗?”他说:“我再试试吧!”说着就在家里练起了军姿。那天,我一夜未眠……
曾经跟一位糖孩妈妈聊天,听她说孩子的病和压力大有关系。回想孩子成长的每个瞬间,孩子不愿学钢琴,我逼着孩子学,孩子不愿学小提琴,我也逼着他学,孩子不愿学英语,我还是逼着他学,回想一幕幕中孩子不情愿的表情,我很自责,我觉得自己害了孩子,有什么能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的呢?
一夜辗转反侧,清晨太阳刺眼的光芒隔着窗帘映射进来,我的心情却很阴郁,太阳啊,你能休息会吗?你的光芒就像一把把利剑刺入我的心田。
今天是孩子军训第四天了,昨晚孩子情绪不错,我在单位值班回家9点了,儿子亲热的说:“妈妈你咋一个人值班吗,吃饭没?”瞬间一身的疲惫一扫而光,暖暖的···。
最后的一天孩子明显很疲惫,血糖高至9·3,我可以感觉到他腿痛,肚子痛,肌肉痛但忍着不说,临出门儿子说:“教官昨天说今天有你们受的。”估计今天的体能训练又会强化,儿子说他很害怕,害怕低血糖了,害怕自己撑不过去。我和孩子爸爸几乎是不约而同的眼眶红了。
那一天是周六,我像往常一样在学校门口等着,只见孩子惨白着脸出来了,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孩子低血糖了,赶忙扶着孩子找了个僻静处测血糖,3·4,果然低了,赶快给孩子吃糖,饼干。孩子慢慢的在我怀里缓过来了,看着孩子苍白的脸,我拼命忍住自己的心疼,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不能在孩子面前懦弱,我们还需坚持,只剩一小步了,我在心里默默的说:“孩子你是最棒的,加油”!
晚上,我看到了儿子写下了一段话贴在了自己卧室的墙上“你要坚强,加油”。简单的一句话,吐露着孩子的不易,孩子一定是承受了很大的苦,但我很自豪“我的孩子坚持下来了!至始至终孩子没有说一句:我想请假!
“在这几天我学到了做事要坚持不懈,要知难而上,不轻易放弃,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事。”朴实的话语沉淀了孩子在五天的军训中的成长。
这就是我的孩子!我最爱的孩子!
五天的军训结束了,而过程的点滴却成为永恒的记忆。我会将这些珍藏,因为它们是我和儿子人生中的财富!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卓越的种子。买回来的电视机有使用说明书,我们出生的时候,有使用说明书吗?没有。
全天下的父母都在学习如何当父母,全天下的孩子也在学习如何当孩子。所以父母和孩子要经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逐渐学习,一起慢慢成长。
我很庆幸我和儿子懂得要不断学习,不断经历,我要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引领孩子的未来。
而我的孩子,现在还是一只雏鹰,我期待着,他翱翔在未来天空的那一天!
请关注@糖尿病之敌微信公众号(tnb112)
让Ⅰ型青少年“糖友”看见希望
中国青年报
研究团队针对青少年及儿童Ⅰ型糖尿病患者设计的教材。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海涵/摄
“中国Ⅰ型糖尿病智能化管理与大数据中心”演示屏幕。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海涵/摄
“这个系统真正为Ⅰ型糖尿病患者和其家属带来便利和福利,更能精准帮扶青少年患者,提高诊疗质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大附一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感慨道。
9月7日,“中国Ⅰ型糖尿病智能化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中国科大附一院揭牌成立,这是我国首个Ⅰ型糖尿病智能管理和大数据平台。现场大屏幕上,可以显示各省纳入管理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总人数,并清楚看到性别、年龄、病程分布等指标,还能比较不同地区的患病人群特点和治疗方案。
据了解,中心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该校附属第一医院牵头建设,翁建平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他介绍,中心采用慢病智能化管理模式,集中国Ⅰ型糖尿病的病例登记数据库、标本库、结构医学教育知识库及医患沟通功能于一体,实现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统一管理。
Ⅰ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通过一天多次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来维持体内血糖水平。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较易受外因影响,波动大。
目前,Ⅰ型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青壮年和少年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高发患病年龄是10~14岁。对于患儿来说,最常见现象是“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有口渴感)。由于很多患儿是感冒后起病,所以在初期,有可能被家长认为是普通感冒。由于Ⅰ型糖尿病的发病低龄化以及中国地域辽阔,患者的分布呈现出很强的隐秘性及离散性,使得流行病学研究、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社会救助保障制度的建设都比较落后。
很多家长“背着沉重的包袱”
“之前从来没听说过Ⅰ型糖尿病,医生说这个病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可能要注射一辈子。”2017年11月,10岁女孩小宝(化名)被确诊患了Ⅰ型糖尿病。她的母亲李月(化名)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患病后,孩子吃东西很小心,怕血糖过高或过低,我们每天都提心吊胆。给孩子做饭时,油、米、菜的量都要精确到克,蔬菜都要用秤称好。工作中心情也不好,单位同事都以为我抑郁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说。”李月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就是考虑女儿的血糖是否正常,孩子的爸爸每天要给女儿测7次血糖,晚上夫妻俩甚至不敢睡觉,很焦虑。
当时,李月不愿意告诉任何人女儿得了这个病,她怕被别人歧视。“很多人不了解糖尿病,甚至有人担心这个病会传染,每次带女儿参加社交活动,要偷偷带她到厕所里打胰岛素,但是她比我想象的要坚强。她很乖,还学会了自己测量血糖”。
小宝常常鼓励李月:“妈妈,得病了就要面对,不要藏着掖着的,你不告诉别人,病难道就会好吗?”这让李月既欣慰又心疼。
之后,李月带女儿出去吃饭,小宝会大大方方地告诉别人自己的病,还会将胰岛素泵露出来,注射胰岛素。
平时,李月夫妻俩时刻关注Ⅰ型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现状,每天都在网上了解治病方法有没有最新进展。
“我还加入了好几个Ⅰ型糖尿病患者群。有个500人的患者家长群,群里很压抑,大家心情都不乐观。”李月说。“我们这样的家长都背着沉重的包袱,最大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能和健康的小朋友一样生活。目前小宝很乐观,能参加体育课和军训,但不知道青春期会有什么变化 。”这个母亲坚信,Ⅰ型糖尿病不会一辈子都治不好,只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努力,女儿康复的那一天会到来的。
青少年患者的治疗状况不乐观
2000年,曾有一项针对上海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数据显示,平均每位患者每月日常治疗费用246.59元,主要支出为胰岛素费用,且随病程延长, 住院次数亦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儿童Ⅰ型糖尿病患者平均每次住院治疗费用为2139.02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曾呼吁出台针对Ⅰ型糖尿病的门诊特殊政策,降低患者及家庭经济负担。
2010年,中心专家、中国科大附一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郑雪瑛在广东参与一次Ⅰ型糖尿病患者夏令营活动时发现,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父母精神压力非常大。
郑雪瑛说,患者在住院期间,会接受专业、系统的治疗,但是当他们出院以后,都会面临“胰岛素如何保存”“注射量怎么调整”等具体的生活化的问题,却没有人可以给予专业的指导。
据中心专家估算,每年在青壮年和少年儿童群体中新发的Ⅰ型糖尿病人数接近50万人。“中国Ⅰ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的治疗现状并不太乐观,存在疾病诊断迟、血糖监测频率低、胰岛素治疗不规范、血糖控制差、并发症发生率高、经济负担重、父母知识匮乏等问题,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翁建平指出,目前,针对Ⅰ型糖尿病,中国医生专业队伍建设还不充分,一些内分泌科医生接触的相关病例少,经验不足。同时,儿科下面的内分泌学科建设也相对不足,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疾病的治疗效果。
2013年至2017年,翁建平带领国内内分泌糖尿病领域和儿科领域专家,共同开展了中国全人群Ⅰ型糖尿病患者登记注册管理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只有10%的Ⅰ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和血脂都达标,将近90%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暴露在危险因素中,易发生糖尿病肾病和心血管病变。”翁建平介绍,对Ⅰ型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和容易发生的慢性并发症,如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全可以达到好的控制效果,但是我们目前没有条件做到。
医院和医生“单打独斗”的局面亟须改变
今年7月,李月夫妻俩为女儿安装了闭环胰岛素泵,也加入了“糖糖圈”关爱项目。家长不用每天用泵注射胰岛素,手机可以操作注射,私密性很强。系统可以读取数据,计算、预判血糖值走向,后台接收相关监测数据后,会有医生对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和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家长每天不用再多次测血糖,纠结于孩子的血糖值,极大地减轻了负担。
翁建平表示,糖尿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医院和医生“单打独斗”的局面亟须改变。“只有治疗、教育、管理多措并举,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015年,翁建平牵头在全国率先发起Ⅰ型糖尿病关爱项目,团队研发出Ⅰ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手机App——“糖糖圈”。患者可以记录自己的血糖监测数据、分享自我管理经验以及提出问题,同时获得其他患者以及家属的鼓励,实现同伴及医患间的交流。
“这不是简单的问诊软件,患者和家属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医生和团队,变患者求医、寻医为医生主动服务,让患者少跑路、不跑路。”翁建平表示,该系统和平台对于医疗学术研究有重大意义,能收集患病人群信息和资料,为Ⅰ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医疗健康行政部门决策提供支持参考。
“团队用两年时间研究、讨论教材,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供一些实用的、患者能够接受的教材。比如‘我的血糖怪兽朋友’系列手绘读本和科普教材,患者反馈非常好。”郑雪瑛表示。
据了解,该中心目前统一随访管理的Ⅰ型糖尿病患者近两万人,累计有400余万组患者自我管理数据信息。
翁建平呼吁,希望全国乃至全球的研究中心加入该集中管理平台,共同为中国乃至全球糖尿病防控事业尽一份力,真正帮助到Ⅰ型糖尿患者这个“小众”的群体。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刚进入大学就查出糖尿病:不运动,18岁200斤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23日讯(通讯员谯玲玲 陈蔚)大一新生小李,23日上午在医院被确诊患上了糖尿病。面对越来越多的年青“糖人”,医生提醒要有适当运动。
小李刚满18岁,今年如愿考入武汉某知名大学。到大学军训后,他一天到晚想喝水,还伴有口苦口干、小便增多,夜晚上厕所次数也增多。起先以为是天热,近来天气变凉快了还是这样,人也变得没有精神。昨天他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看门诊,副主任医师谢海鹰为他查了手指血,餐前血糖超过18,要知道一般空腹血糖是3.9—6.1毫摩尔/升,餐后血糖也高达27。
刚考入心仪的大学,就患了糖尿病,小李很懊悔。他告诉医生,自己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只顾埋头学习,几乎从不运动,平时爱喝饮料、吃冰淇淋,从小好吃好喝,身高175体重却近200斤。谢海鹰医生安慰他,坚持对症用药治疗、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好血糖,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门诊中像糖尿病这样的中老年病确实有年青化的趋势,20岁以下的患者已占到5%。”谢海鹰医生说,每每接诊这么年轻的患者深感痛心,学生们切不可忽略了身体,适当的运动和休息一定要有。糖尿病不可逆,需终身治疗。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