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三多三少(糖尿病三多三少是好事还是坏事)
规范糖尿病药物注射,“三多三少”要记牢
2017年11月12日,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及糖尿病规范注射日来临之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联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举办了“轻松注射、乐享生活”的百城巡讲,暨糖尿病药物规范安全注射城市行系列活动。该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涛教授指出,“量体方可裁衣,知胰岛功能才可精准治疗”,不少“糖友”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而更规范的注射方法会使得药物的效力发挥得更好,控糖更有效。本次活动旨在教育患者“关注自身胰岛功能,关注正确注射技术”。在患者教育及义诊活动现场,医护人员采用教与学相结合的形式,边讲解边演示,让每位糖尿病患者掌握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手法。
据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自2011年起,将每年的11月7日设立为“糖尿病规范注射日”,并将之后的一周时间设立为“糖尿病规范注射周”。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义诊及患者教育活动帮助更多糖尿病患者实现注射治疗的“三多三少”,即了解多一些、规范多一些、血糖达标多一些;误区少一些、并发症少一些、生命的代价少一些。
赵大爷患糖尿病已经有近30年了。多年来,由于对糖尿病注射规范的不了解,经常反复使用针头进行注射。据赵大爷回忆,因为一支胰岛素一次注射用不完,一般他都是将一支胰岛素分成多次注射,往往打完一支胰岛素才更换针头,有时针头会反复使用三四次,甚至出现过针头打弯了,打不进去了才更换的情况。护士检查后发现,他的腹部出现了很明显的增生反应,导致胰岛素吸收不稳定,造成血糖波动,甚至有时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张梅副主任医师指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虽高,但血糖达标率却较低。临床患者就诊时往往只关注自己吃药或注射胰岛素,往往忽略胰岛功能的评估,内分事实上胰岛功能可以协助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降糖方案。根据2010年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即使是已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胰岛素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血糖达标率也只有36.2%及39.9%。合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规范的注射技术以及对注射笔和针头的正确选用是胰岛素治疗的关键三要素。其中胰岛素注射技术和注射设备作为胰岛素治疗的重要环节,却还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徐晶晶护士长告诉记者,很多患者在注射部位的选择和轮换、注射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误区,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的重要因素。根据“2014-2015全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现状不容乐观:有83.2%的患者重复使用注射笔用针头,其中重复使用超过10次以上的患者高达25.7%,针头重复使用可能造成包括感染、炎症和脂肪增生等并发症,单是由于注射不规范而造成的皮下脂肪增生问题就可造成患者血糖波动、胰岛素用量增加,造成患者治疗费用上升。
患教会结束后,赵大爷表示:“之前我对注射一直不是很重视,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看哪里皮肤比较好就直接打了,注射的很不规范,导致了皮下的脂肪增生,胰岛素吸收不稳定。经过医生的详细解释和一段时间的控制,我现在的血糖水平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了。通过这次活动,我希望将我的经历告诉更多的患友,让他们认识到正确注射的重要性。”
据张梅副主任医师介绍,注射技术在糖尿病药物注射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涉及注射部位的选择和轮换、捏皮手法、注射角度的选择等多个方面。以注射部位的选择与轮换为例,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降低药物吸收效率,延长吸收时间,进而导致血糖波动。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包括腹部、大腿、上臂和臀部,在这些部位轮换注射可大大减少皮下脂肪增生。数据显示,有皮下脂肪增生的患者中,98%未轮换或未采用正确轮换技术;同时,脂肪增生与注射比用针头重复使用也显著相关,注射笔用针头仅限一次性使用,针头重复使用次数越多,脂肪增生患病率越高。
徐晶晶护士长说,胰岛素需要皮下注射,为了避免肌内注射,应根据患者的体型、注射部位皮肤厚度及针头的长度以确定是否要采用捏皮注射及注射角度。临床上从脂肪增生部位轮换至正常部位注射时,胰岛素剂量应减少25%以上,否则会引起严重低血糖等不良后果。避免重复使用针头、正确部位轮换、选择更细小的针头都是预防皮下脂肪营养代谢障碍的有效方法。呼吁广大患者在自检的基础上,定期就医让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标准化注射部位的检查(视诊、触诊、器械检查),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正确注射胰岛素,守卫生命健康活动现场在袁翠萍护士长的带领下,内分泌科的糖尿病专科护士与科室三位护理组老师为大家共同带来胰岛素注射9步骤的精彩演示与互动环节,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患者也暴露出来注射中的误区。徐晶晶护士长还告诉记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为了让患者有更好的患教体验,改变以往护士讲,患者听的传统教育模式,每周四下午开展关于胰岛素注射的专题课堂,在课堂上患者可以动手操作,从胰岛素笔芯的选择、安装、排气、注射、以及注射部位检查、选择,包括胰岛素安全储存、携带、针头一次性使用等都在课堂可以学到,患者即可以学习到胰岛素注射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实践,让他们真正体验胰岛素注射,摆脱对注射的恐惧与不了解。针对胰岛素注射部位皮肤检查与注射管理,在新门诊大楼搬迁后,会有专门的糖尿病护理门诊,届时会有糖尿病专科护士给大家在糖尿病综合管理,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注射部位皮肤方面带来专业、正确、针对性的指导!
合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规范的注射技术以及对注射笔和针头的正确选用是胰岛素治疗的关键三要素。注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胰岛素治疗的效果,为此张梅副主任医师特别提示,日常注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一换
应根据患者的体型、注射部位皮肤厚度及针头的长度以确定是否要采用捏皮注射及注射角度
注射部位正确轮换
注射部位的检查和消毒:避开脂肪增生硬节破溃处
使用胰岛素注射笔注射后停留至少10s
注射器材正确投放,不能随意丢弃
供稿:张倩 褚泽群
三多三少管好糖尿病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 曹 瑛
糖友们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才能控制好病情。但对美食的渴望、坚持锻炼的困难,都给糖友带来很大困扰。英国最近颁布了“糖尿病预防及管理循证营养指南”,借鉴了几项前瞻性研究结果,给糖友饮食做出了详细指导。
英国这份指南中,饮食 体育锻炼是标配。具体而言:
第一,营养素:超过25%的糖友被要求补充营养素,高剂量的镁、维生素D3和钙可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铁则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第二,运动:能强化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在不控制饮食的前提下,每天小于60分钟的运动对减重无意义;控制好饮食的同时增加体育锻炼,保证每天至少30分钟或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高强度运动对糖友才有意义。
第三,食物:全谷物、绿叶蔬菜和水果、一些特殊水果(如蓝莓、葡萄和苹果)、发酵乳制品、咖啡、茶可逆转2型糖尿病;红肉、加工肉类、土豆(尤其是炸土豆)、含糖饮料、精制碳水化合物可增加风险;鸡蛋、坚果、鱼对2型糖尿病几乎没有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对亚洲人群有益的、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也对糖尿病没有影响。
第四,饮食结构:高脂、高糖和低纤维饮食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植物性饮食则相反,且健康饮食超过4年能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的膳食结构包括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半素和纯素饮食、北欧健康饮食、适量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其中,地中海饮食(天天吃五谷根茎类、水果、豆类、坚果、酸奶等;每周吃鱼肉>家禽肉>蛋>甜食)有助于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还能延迟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的药物使用;DASH饮食(原则上每日全谷物食品、水果、蔬菜、鱼类的摄入量增加;少油脂,尤其是减少动物油脂摄入;减少甜食、糖分、红肉和食盐摄入)不仅能控制血压,还能改善好/坏胆固醇的比例;每天额外增加膳食纤维4~40克,糖化血红蛋白也会有所降低。总体来说,健康的膳食模式应是:减少总脂肪的摄入(能量占比小于35%),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能量占比小于10%);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大于15克/1000千卡),适当食用苦瓜、肉桂、芦荟、大蒜、姜黄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曹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英国这份最新指南依据了新的大型循证医学证据,就不同膳食结构对糖尿病的风险影响做了介绍,再次强调没有一种饮食方式适合所有人,糖友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均需要个体化。对中国糖友来说,这一点对有明显地域差别的中国饮食是很好的借鉴。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差异很大,比如四川人无辣不欢,广东人却不碰辣椒;东北饮食色重味浓,江浙一带喜欢吃甜等。曹瑛说,总体而言,中国人在个性化饮食的基础上,做好“三多三少”的调整,就能预防或改善糖尿病。三多,即增加膳食纤维、增加有益营养素、增加锻炼;三少,即减少总脂肪、减少饱和脂肪酸、减少体重。
中国人喜欢精细饮食,对味道的要求较高,因此常常出现粗粮细做、调味料过度使用、高盐高油等问题。英国指南中推荐的地中海饮食、素食等有益饮食模式,多数是以粗粮、谷物、蔬菜为主,具有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特征。尽管不提倡一刀切地采用固定的饮食模式,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在日常饮食中增加粗粮、蔬菜的比例,以优化饮食结构,降低糖尿病风险。
曹瑛最后强调,我们还需要依据国人自己的循证医学数据,给出更多针对亚洲人群的膳食指导建议。此外,应增强国民运动意识,因为膳食管理与运动结合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改善糖尿病。(记者 张 杰)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饮食+体育锻炼是标配 三多三少管好糖尿病
2018-05-06 07:00 | 人民网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 曹 瑛
糖友们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才能控制好病情。但对美食的渴望、坚持锻炼的困难,都给糖友带来很大困扰。英国最近颁布了“糖尿病预防及管理循证营养指南”,借鉴了几项前瞻性研究结果,给糖友饮食做出了详细指导。
英国这份指南中,饮食 体育锻炼是标配。具体而言,第一,营养素:超过25%的糖友被要求补充营养素,高剂量的镁、维生素D3和钙可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铁则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第二,运动:能强化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在不控制饮食的前提下,每天小于60分钟的运动对减重无意义;控制好饮食的同时增加体育锻炼,保证每天至少30分钟或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高强度运动对糖友才有意义。
第三,食物:全谷物、绿叶蔬菜和水果、一些特殊水果(如蓝莓、葡萄和苹果)、发酵乳制品、咖啡、茶可逆转2型糖尿病;红肉、加工肉类、土豆(尤其是炸土豆)、含糖饮料、精制碳水化合物可增加风险;鸡蛋、坚果、鱼对2型糖尿病几乎没有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对亚洲人群有益的、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也对糖尿病没有影响。
第四,饮食结构:高脂、高糖和低纤维饮食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植物性饮食则相反,且健康饮食超过4年能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的膳食结构包括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半素和纯素饮食、北欧健康饮食、适量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其中,地中海饮食(天天吃五谷根茎类、水果、豆类、坚果、酸奶等;每周吃鱼肉>家禽肉>蛋>甜食)有助于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还能延迟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的药物使用;DASH饮食(原则上每日全谷物食品、水果、蔬菜、鱼类的摄入量增加;少油脂,尤其是减少动物油脂摄入;减少甜食、糖分、红肉和食盐摄入)不仅能控制血压,还能改善好/坏胆固醇的比例;每天额外增加膳食纤维4~40克,糖化血红蛋白也会有所降低。总体来说,健康的膳食模式应是:减少总脂肪的摄入(能量占比小于35%),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能量占比小于10%);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大于15克/1000千卡),适当食用苦瓜、肉桂、芦荟、大蒜、姜黄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曹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英国这份最新指南依据了新的大型循证医学证据,就不同膳食结构对糖尿病的风险影响做了介绍,再次强调没有一种饮食方式适合所有人,糖友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均需要个体化。对中国糖友来说,这一点对有明显地域差别的中国饮食是很好的借鉴。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差异很大,比如四川人无辣不欢,广东人却不碰辣椒;东北饮食色重味浓,江浙一带喜欢吃甜等。曹瑛说,总体而言,中国人在个性化饮食的基础上,做好“三多三少”的调整,就能预防或改善糖尿病。三多,即增加膳食纤维、增加有益营养素、增加锻炼;三少,即减少总脂肪、减少饱和脂肪酸、减少体重。
中国人喜欢精细饮食,对味道的要求较高,因此常常出现粗粮细做、调味料过度使用、高盐高油等问题。英国指南中推荐的地中海饮食、素食等有益饮食模式,多数是以粗粮、谷物、蔬菜为主,具有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特征。尽管不提倡一刀切地采用固定的饮食模式,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在日常饮食中增加粗粮、蔬菜的比例,以优化饮食结构,降低糖尿病风险。
曹瑛最后强调,我们还需要依据国人自己的循证医学数据,给出更多针对亚洲人群的膳食指导建议。此外,应增强国民运动意识,因为膳食管理与运动结合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改善糖尿病。
(原标题《饮食 体育锻炼是标配!三多三少管好糖尿病》。编辑张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