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痈(糖尿病痈好了一般会复发吗)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夏季防“五病”

夏日,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防御能力弱,抗病能力差,容易加重病情,或诱发多种并发症,更容易被其他疾病突袭,最常见的“五病”要防。

一防中暑

糖友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处在高温的环境中,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自觉感受不到而致糖友比一般人更容易中暑。因此,当糖友们出现大量出汗后突然无汗、发热、头昏眼花、心慌、胸闷乏力的时候,可能是中暑的先兆,应及时到阴凉处,并涂抹风油精或口服十滴水等。室内空调应控制在26℃以上,室内外温差不可超过7℃。

二防腹泻

夏季饭菜容易变质,若糖友人进食变质食物后更容易引发急性胃肠炎,导致呕吐、腹泻等。因此糖友腹泻时,首先要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可每3小时测一次。如果有条件,每隔数小时测一次尿酮体。其次,不能停用平时的降糖药或胰岛素,必要时还需调整剂量。同时需要多喝水,既有助于稀释血糖浓度,又有利于排出酮体。如果血糖偏低,可饮用果汁、牛奶,但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饮料。

三防皮肤感染

夏天皮肤裸露多,脚部容易被碰伤、刮伤,或被蚊虫咬后感染。多见于糖尿病疖肿、痈、蜂窝织炎等细菌性感染;亦可诱发白色念珠菌感染、手足癣、甲癣等真菌性感染。糖友外出尽量不要穿露脚趾的凉鞋,防止发生损伤;每天晚上温水洗脚并仔细检查足部,防止发生感染。一旦出现感染应及时就医,以防不测。

四防热中风

高温下,人体通过排汗调节体温,汗出得太多,血液黏稠度就会增加,输送到大脑的血液受阻变缓;糖友如果活动量稍大,易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脑血管也会承受不了负荷,从而诱发热中风,即缺血性脑卒中。如果发现头晕、头痛、半边肢体发麻、全身疲乏无力等,可能是“热中风”前兆,要及时送医抢救。

五防高渗性昏迷

夏季体内水分散发快,糖尿病多尿是由于血糖高之故,口渴是体内缺水的表现,如果此时患者仍控制饮水量,很容易造成脱水,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甚而可导致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因此,高温天气下糖友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不渴时也要常补水,每天饮水量可控制在2200毫升~2700毫升,宜少量多次饮水,并且以白开水或淡茶水为宜,忌喝含糖高的饮料,慎喝碳酸饮料。

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急诊科教授 罗学宏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一个脓包救了我的命!45岁男子自述:确诊糖尿病,换了一种活法

深夜急诊室里,一个不起眼的"脓包"让他查出空腹血糖16!从胡吃海喝到控糖达人,他只用三个月完成人生逆袭。

一、"要命"的脓包:身体发出的通牒

去年11月,我的后颈突然鼓起个鸡蛋大的肿包。起初以为是普通火疖子,谁知三天后化脓溃烂,疼得整夜睡不着。急诊医生只看了一眼就追问:"血糖高多久了?"

那一刻我如坠冰窟——作为身高175cm、体重180斤的"快乐肥宅",我每天可乐当水喝,宵夜必撸串,体检单?那是什么东西?

检查结果让诊室炸了锅:空腹血糖16mmol/L!是正常值的3倍!主治医生拍着报告单说:"xxx,这个痈是糖尿病给你的黄牌警告,再不管控,下次就是截肢通知书了!"

二、控糖三个月,我悟出了这些"保命法则"

1.【饮食革命】

• 告别"甜蜜陷阱":可乐、奶茶、蛋糕彻底戒断

• 独创"彩虹餐盘":每餐1/2绿叶菜 1/4优质蛋白 1/4杂粮饭(糙米燕麦混搭)

• 水果优选清单:苹果/蓝莓/柚子每天200克,榴莲荔枝成禁品

2.【运动奇招】

• 把城市变成健身房:3公里内步行,6层楼以下爬楼梯(日均8000步)

• 办公室碎片运动:接水时深蹲,等电梯时踮脚,会议间隙靠墙站立

3.【用药智慧】

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黄金组合,配合早晚血糖监测。医生特别叮嘱:药物不是万能的,一定要配合饮食,监测!

三、糖尿病给我的"另类馈赠"

如今空腹血糖稳定在6.5,体重狂减28斤。曾经油腻的"中年大叔",现在被同事追问是不是去做了医美。更意外的是:

✔️ 皮肤不再爆痘出油

✔️ 打鼾声消失不见

✔️ 体检单上7个异常指标清零

✔️ 年度餐饮费省下2万多

"现在吃的水煮西兰花,比过去的麻辣火锅更让我快乐。" 这是确诊那天,我永远想不到的人生反转。

四、写给所有"侥幸者"的忠告

1️⃣ 身体从不说谎:反复口腔溃疡、皮肤感染、视力模糊都是预警信号

2️⃣ 别等确诊才行动:30岁以上每年测糖化血红蛋白

3️⃣ 控糖不是苦行僧:用南瓜蒸蛋代替蛋糕,用魔芋凉皮替代米线,美食与健康可兼得

我的手机壁纸写着——"今天少喝的可乐,就是未来多活的十年"。与其说我在对抗糖尿病,不如说这场病教会我:真正的自律,是对生命最深的敬畏。(来自我的患者)

我国每3个成年人就有1个糖尿病前期,但90%的人仍在"假装健康"。

记住:控糖没有捷径,但每克制一次食欲,都在为生命账户储蓄。

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欢迎分享转发。关注梅子医生,每天一篇科学靠谱的健康知识。

糖尿病患者注意,没听过背痈?跟着这个病例涨知识!

2023年1月底,61岁的邓先生发现自己左肩背部有一个小包块,自行挤压后出现局部红肿,家人用艾灸治疗后,局部症状逐渐加重,红肿范围不断扩大,疼痛不适,并逐渐出现多个脓头,还有脓水流出。为求治疗,邓先生来到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南院外一科就诊。

外一科医生接诊时,见邓先生左肩胛一块20cm*22cm的皮肤肿大区,色暗紫红,上面有多个皮肤破口伴脓水流出,皮温较高,触之疼痛。追问病史得知,邓先生患糖尿病多年,一直吃药控制,血糖控制一般。为了控制血糖,邓先生平时不敢大吃大喝,严格控制饮食,以致于患上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导致抵抗力下降。外一科遂以“背痈(左肩背蜂窝织炎)”将邓先生收治入院。

背痈

入院后,医生将背痈切开排脓,切除脓腐组织,疮口用生肌拔毒的院内自制剂定期换药;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降糖治疗,同时给予中药内服调补身体,增强免疫力。待疮面腐败组织清除,肉芽生长良好时缝合疮面促进愈合,缩短治疗时间。目前,邓先生的背痈正在愈合,血糖控制良好,正在康复中。

医生为邓先生定期换药,目前伤口已愈合,正在康复中

背 痈

痈,《灵枢》中说:“营安滞而不行气……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痈发于皮肉之间,初起时肿块无头,红肿热痛。如肿块按之中软,为化脓征象。易溃易敛属阳证,类似浅部脓肿。多因外感六淫、饮食失宜、外伤染毒等致营卫不和,邪热凝聚,气血凝滞,热胜肉裔而成。

通俗地讲,背痈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是发生于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发病迅速,局部红肿,疼痛剧烈,渐至破溃流脓。在古代,背痈往往是难以治愈的恶疾绝症。此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多见。

由于这类疾病多发于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治疗不及时,感染扩散的话,很容易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脓毒血症进而危及生命。

中医治疗痈病,不仅重视局部脓毒的清除,还要对全身清热祛湿,扶助正气。这样才能达到内外兼治,彻底治愈的效果。

推荐专家

您身边的家庭医生


魏祖龙

外一科主任 副主任中医师

江西省整合医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中医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医学会外科分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西医结合皮肤分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研究型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研究型学会外科分会常务理事。擅长治疗各种痔疮,肛瘘,肛周脓肿,习惯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慢性下肢溃疡,糖尿病足.褥疮,丹毒,带状疱疹及后遗症,男性病等。

陈晓文

外一科 主治中医师

江西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分会及江西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曾进修中医外科、皮肤科、肛肠、男科,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及痈肿疮毒、皮肤性病、混合痔、肛瘘、肛裂、阳痿早泄等常见病,多发病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主持省卫计委课题1项,于国家统计源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


来源: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编辑:黄萌楣

审校:陈师睿

核发:谢涛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