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瘦人糖尿病吗(瘦的人得糖尿病是不是很严重)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五类瘦人留神糖尿病

说起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很多人都觉得胖人患病的可能性更高,认为瘦人对糖尿病有天然的“免疫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多瘦人也会患上糖尿病,下列五类瘦人会成为糖尿病的目标群体。

1.有糖尿病家族史。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而在这一点上,无论胖人还是瘦人,患病风险都是一样的。

2.有巨大儿生产史的女性。很多孕期女性容易出现“进补过度”的情况,导致胎儿过大。这不仅增加了女性分娩时的难度,还升高了产妇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尽管有些女性在产后努力减重恢复体型,但仍有很大的患病风险。因此女性在怀孕期间要注意监测血糖,做到营养均衡,不要营养过剩。

3.隐性肥胖者。这些人虽然可能看上去不胖,但却有很多腹部脂肪。甚至有些人体重指数正常甚至偏低,内脏脂肪含量却过高。这类人很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因此衡量胖瘦不能仅看“脸蛋”,更要注意腰臀比。

4.长期抽烟喝酒者。抽烟、喝酒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坏的生活方式。尼古丁和酒精不仅会抑制胰岛素分泌,还会造成胰岛素敏感度下降,进而使血糖升高;另外长期摄入酒精会引起肝脏代谢功能受损,甚至是酒精性肝硬化,导致糖代谢不正常,进而患者出现糖尿病。

5.劳累、压力大者。这类人群生活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没有时间或懒得去锻炼身体,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精力透支。生活作息紊乱会造成内分泌失调,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引起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导致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目前可以肯定,引起糖尿病基本原因有两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肥胖只是环境因素中的一种,故糖尿病患者有胖有瘦。

“瘦美人”被脂肪肝糖尿病“缠”上

武汉晚报讯(记者毛茵)身高1米65,体重55公斤,瘦瘦高高的严阿姨尽管已过六旬,走起路来仍婀娜多姿。体型一直让她引以为傲,近日查出脂肪肝糖尿病,严阿姨怎么也不相信。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夏文芳副教授却告诉她,瘦子的代谢问题比胖子更容易忽视,腰粗的人代谢疾病风险更高。

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蔡红琳也表示,经常会遇到有人拿着体检报告问:“医生,我那么瘦,为什么会有重度脂肪肝?”蔡红琳说:“这是因为脂肪分布部位很重要。瘦人脂肪‘没长对’,也会代谢不健康。”

从小生活比较艰苦的严阿姨喜欢吃肉,尤其喜欢吃肥肉。除了腹部隆起,严阿姨哪里都不胖,因为“吃不胖”所以从不忌嘴。生活条件好了,每天下午茶的甜品更是不可少,闲适的日子里越来越慵懒。

“腰围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指标之一,腰臀比也是临床上判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因此说‘腰粗屁股小,代谢疾病风险高’是有一定道理的。”夏文芳副教授解释。很多人到了中年以后开始发福,虽然体重可能并没超标,但明显肚子大,代谢性疾病也随之而增加。内脏脂肪、皮下腹部脂肪量增加、肝脏脂肪含量高则会导致代谢不健康。

“脂肪肝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蔡红琳说,说明人体多种营养素的缺乏,特别可能是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缺乏,过胖或过瘦的人都存在这个问题。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男性大于等于90厘米,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显著增加。

“同样是长胖,‘胖’和‘胖’不一样。”蔡红琳说,内脏脂肪看不到,危害一点也不小,较高的内脏脂肪量与高血压、心脏病发作、心绞痛、Ⅱ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风险增加有关。人在衰老过程中,体内脂肪的重新分布可能是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键。对于女性来说,更年期是脂肪组织从臀部显著重新分布到腹部的阶段。雌激素不仅可以促进脂肪组织增生,还可以调节脂肪细胞脂解。

针对一些像严阿姨一样“已经很瘦却还有各种代谢问题”的人,专家建议,应考虑进行治疗干预,包括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对大多数人来说,“管住嘴、迈开腿”,胖瘦都能更健康。地中海饮食尽管对体重影响不大,但可降低大约30%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营养和内分泌专家提醒瘦子们注意:不要用体重衡量健康。脂肪储存在腹部皮下的脂肪细胞中,尤其是积聚在内脏,对新陈代谢健康有害。

糖尿病并非只青睐胖子,瘦人未必不患病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 王君平

11月14日是第13个“世界糖尿病日”。据估算,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人。日前,健康君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郭启煜,和您说说如何走出糖尿病防治误区。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误区: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郭启煜说,打个比方,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后天因素扣动了“扳机”。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高危人群。但是,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

误区:少吃糖,一定不得糖尿病。

郭启煜说,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因素有关。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

误区: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糖、甜食、水果。

郭启煜说,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绝对禁忌。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热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优选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误区:血糖降下来,就能停药了。

郭启煜说,除少数患者外,绝大多数患者血糖降下来后,仍需坚持药物治疗。自己擅自停药,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与反弹,这样反而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能否停药必须去医院就诊,听取医生的建议,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决策。

误区:糖尿病严重了才打胰岛素。

郭启煜说,胰岛素并非在糖尿病严重后才用,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及时启动,及时强化,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标,即可启动胰岛素治疗。

误区:胖子才得糖尿病。

郭启煜说,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

日前,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在京举办“世界糖尿病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以“防控糖尿病,保护你的家庭”为主题,宣传糖尿预防、早诊早治及患者加强自我管理的理念及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推动糖尿病防治知识普及。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糖尿病治疗率、糖尿病控制率、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率持续提高。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发布《全家动员糖尿病防治倡议》。专家呼吁,公众以家庭和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测为重点,知晓个人及家庭成员血糖水平。

关注家人血糖,全家动员,预防和早期识别糖尿病。家庭成员中如有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生育史等,则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应提醒其及早预防。

控制总热量,保持“收支”平衡。均衡营养,掌握粗细搭配。合理安排食物重量,定时定量进餐。少食多餐,高膳食纤维饮食,帮助减肥和通便。饮食清淡,低脂少油,少糖少盐。限制饮酒,坚决戒烟。将运动融入工作和生活,老年人在家避免久坐电视前,适量增加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工作时避免久坐不动。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半小时以上的中等量运动。

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也就是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自我的管理和家人的陪伴与照顾。有效防控糖尿病,需要全家动员,切实行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 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