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红丁 糖尿病(向红丁糖尿病饮食宜忌)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糖尿病学家向红丁教授
我国著名的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家、糖尿病科普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9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向红丁教授,土家族,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4年4月14日出生于陕西西安。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于1981年、1985年分别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糖尿病中心主任。历任中央文明办及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卫生部老年医学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和抗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糖尿病防控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糖尿病防控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中华糖友》杂志总编辑、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医科院基层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特约监督员和第十届东城区政协委员等职务。
向红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内分泌学家,他在糖尿病和男性生殖内分泌疾病诊治方面尤为擅长,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一生治学严谨,求真务实,成果丰硕,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糖尿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科研工作。曾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五”及“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重大课题和北京协和医院重大项目。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三次,并任2001年卫生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课题组副组长。由他编著的科普专著《糖尿病300个怎么办》获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双效书奖和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该书及《自己战胜糖尿病》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6月11日,向红丁教授正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为了糖尿病防治事业不懈奋斗。
向红丁教授还是著名的糖尿病教育社会活动家,致力于糖尿病防治工作近30年。1996年主导创立了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提出了“一切为了糖尿病病人”的口号,成为全国糖尿病教育防治工作的一面旗帜。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后,他利用休息时间在全国各地进行糖尿病诊疗技术和慢病管理培训,义务进行糖尿病宣教工作,深受广大糖尿病专业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的尊敬和爱戴。他所倡导的“糖尿病防治五驾马车”、“三五防糖法”等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糖尿病防治的公认理论基础。由他牵头成立的糖尿病协会为糖尿病的防治做了大量实质性工作,并积极推动中日、中美、中欧等国际学术团体间的糖尿病学术交流。
9月8日10时,北京八宝山聚集了众多送别向老的同事朋友
向红丁教授的一生,是为我国糖尿病和内分泌事业不懈努力、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国糖尿病和内分泌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逝世,使同事们失去了一位温暖同行的挚友,使学生们失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师长。我们深切缅怀向红丁教授,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教授未竟的事业,为我国糖尿病和内分泌学科的发展、为广大内分泌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事业砥砺前行。
向红丁教授永垂不朽!
进入糖友家 → 最懂糖尿病的人去世了,他生前提出的“抗糖宝典”你一定要知道!
要问糖尿病科普教育哪位专家做得最好?
北京协和医院的向红丁教授当之无愧
他是糖尿病科普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是医界的楷模
糖友心中的灯塔
2017年9月4日凌晨四时,我国著名糖尿病学家向红丁教授,因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而辞世,终年73岁。
糖尿病“五驾马车”一词曾红遍全国,同时这也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了一个名字——向红丁。
他生前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
多年来,他首创了“三五防糖法”,让国内诸多糖尿病患者受益良多!
他提出的糖尿病教育理论
五驾马车
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并驾齐驱,一个也不能少。
三五防糖法
五个要点、五驾马车、五项达标
五个要点:多懂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药用点儿。
五驾马车: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监测。
五项达标:控制好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度。
别拿“吃糠咽菜的基因”吃大鱼大肉
中国人是拿“吃糠咽菜的基因”来吃大鱼大肉。
改革开放之前,长期的贫困锻炼了中国人很“抗饿”,一顿饱饭可以饿两天,禁得住饿,可以说有“饿不死的基因”。这种基因在贫困时期是一个非常好的基因,有这种基因才能活下来了。
改革开放后,突然富裕起来了,这种基因还在那在积攒能量,所以没吃几天饱饭,可能就变胖了,血糖就高了,糖尿病就来了。
所以吃饭还是得悠着点,还是要吃穷一点!
在今年6月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华夏糖尿病诊疗与健康管理高峰论坛上,向红丁教授曾指出,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大,晨昏颠倒,高糖、高脂、高盐、多油等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大爆发主要原因。
“
患者教育工作必须往基层转移,三级医院的专家应该走出诊室,走进社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进行一批批地集体诊治,而不是坐在诊室里一个个地等着患者来治。
”
他认为,糖尿病真正有效的治疗办法是五驾马车并重,综合治疗,教育先行,饮食营养疗法应作为基础手段长期坚持。
关于糖尿病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
请猛戳!!!
↓↓↓
▷六医院专家王煜: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潜伏”的杀手
▷六医院内分泌斯洁骊:胰岛素治疗六大误区,你知道几个?
▷糖尿病人容易陷入的运动误区,来看看你中招了没!
今日直播预告
时间
今天上午10:00开始
标题
糖尿病教育之药物治疗
医生介绍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李京晶
直播内容
糖尿病治疗方式多种多样,药物治疗关键在于用对药。如何选择药物?你想知道的,医生的回答都是在这里。
直播观看方式
1、病友圈观看:在四川名医糖友家(1、2、3、 4、5、6群)心血管圈、肾脏圈中,准时点击小康妹发送的直播链接观看。
2、如何加入病友圈:微信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微信公众号,在底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糖友家”“心血管圈”“肾脏圈”,按照提示入群。
直播回顾
糖尿病不可怕
可怕的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一个慢性并发症足以要了你的双腿!
如何早发现早防治?
戳下图看回放,听专家的独家见解!
↓↓↓
ID:scmingyi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合作,请致电:028-86780845
本文来源:综合人民网、健康时报、糖尿病之友、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图片来源:123RF等
本文编辑:谢语嫣
沉痛哀悼!我国著名糖尿病学家向红丁教授今晨去世,曾为“五驾马车”创始人
“清风学海凌云志,一朝西去泪满襟。”
来源 |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我国著名糖尿病学家向红丁教授,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于2017年9月4日凌晨4时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向红丁,男,土家族,1944年4月14日生,湖南省古丈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后于1981和1985年分别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生前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糖尿病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会刊《北京糖协》主编。(来源:北京协和医院官网)
向老的学生挥就长文,痛悼恩师:
为了忘却的纪念
有些日子,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的。因为每年到了某个日子,我们都要纪念。纪念,就如同点燃了一支火炬,可以使我们不会轻易忘记过去,更要我们更好的面对未来,今日勾起的也大抵如此。
这一秒,在键盘上,我的思绪挥舞着过去15年的尘埃,回忆汹涌,滚滚而来。一位慈爱的师长在凌晨4时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奋斗一生的糖尿病事业,“五驾马车”的概念传播深入人心,数十年如一日的医患互动回声无数,留给我们的是他在中国糖尿病科普教育领域辛勤耕耘的身影。
都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夜幕降临前我从地铁里走出来,耳畔搅扰着嘈杂的人声,恍惚间是那一年又一年,11月14日的料峭初冬,西单地铁1号线的西北口,顶着风雨和一帮小伙伴赶早去活动的场景,依稀那现场每每拥挤着澎湃的人潮,鼎沸的人声里常有病人高声问询“向教授今天来义诊吗”……辗转间“世界糖尿病日”已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年的活动圣地民族文化宫也因一次水暖爆裂事故而大面积整修,如今,那一次次义诊咨询,一堂堂教育讲课,一本本学术专著,一篇篇科普檄文,都终将成为记忆中的纪念,而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活动的现场和协和西院的大讲堂再也不能见到您瘦削的背影,后辈们接过您手中的旗帜,一切为了糖尿病人!您一直关切的病人我们会继续呵护,您一直关怀的活动我们会继续坚持,糖协的声音将继续传播,糖尿病教育的事业不会止步,这或许是我们心中最好的纪念,为了不要忘却的纪念。
此刻,以悲恸的心情怀念尊敬的师长-向红丁教授,愿我们以对中国糖尿病教育管理事业的期冀,祭奠和怀念您,向老师,一路走好!
1995年春天,北京市卫生局启动了健康快车活动,向红丁担任主讲人之一。他的讲座通俗易懂,很受欢迎。他把科学严谨的专业知识和形象贴切的生动讲解结合起来,总结前人经验,第一次提出了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这五匹马拉一个车,并驾齐驱,一个也不能少。
如今,这“五驾马车”不仅适用于糖尿病治疗,也逐渐成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众多慢性疾病通向健康的必由之路,得到了医学界和患者的广大认可,向红丁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糖尿病科普教育领军人。(整理自“厚德健康”)
而今,向老驾鹤西去,内分泌界为之悲恸。愿向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