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伤口药(糖尿病伤口药有哪些)
新型糖质可促进伤口愈合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汉斌)11月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近期发现的一种新型半乳糖基化糖胺聚糖,可显著促进急慢性伤口愈合。该发现不仅丰富了糖胺聚糖的结构类型,也为进一步开发糖尿病足溃疡治疗药物提供了药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碳水化合物聚合物》上。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约20%的中重度患者将面临截肢,且截肢后5年的存活率低于70%。目前,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敷料和皮肤替代物等,但治疗效果有限,临床上亟须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聚糖新药研发专题组研究员吴明一团队,开展了天然聚糖的纯化制备、结构优化、药理机制以及成药性评价等基础研究。此前,该团队发现一种源自白玉蜗牛的肝素类糖胺聚糖,其有效活性成分可促进伤口愈合。研究团队基于此制备了能够显著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肝素类糖胺聚糖基凝胶。
近日,研究团队通过分离纯化,成功从光亮大蜗牛中提取出一种结构新颖的半乳糖基化糖胺聚糖。这种新型糖质的主链结构由艾杜糖醛酸和乙酰氨基葡萄糖交替连接的二糖重复单元组成,在结构上与肝素类糖胺聚糖有相似之处,但区别在于,该新型糖质含有半乳糖基化侧链。
通过药理活性试验,研究团队发现与肝素类糖胺聚糖相比,半乳糖基化糖胺聚糖能更好促进血管生成、肉芽组织新生、胶原沉积和表皮再生,从而有效促进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
这款贴片能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法伊莎
近日,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范增杰、刘斌团队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孙陆逸团队合作在《科学进展》发表研究成果,提出通过自供电酶联微针(MN)贴片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并阻止疤痕形成的新策略。
高血糖、细菌感染以及长期炎症等病理特征是导致糖尿病创面愈合困难的主要原因,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增加患者截肢的风险。此外,与其他伤口一样,糖尿病伤口在愈合后往往伴随着瘢痕形成,这是目前临床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
该研究针对糖尿病伤口的病理特征,充分利用MN贴片具备的微创、无痛、自固定等技术优势,结合生物燃料电池具有的可以利用糖为燃料、生物相容性良好、产生电流稳定且持久的特性,创新性设计并制造出一种自供电的酶联MN贴片。该贴片由阳极和阴极MN阵列组成,其中分别包含被ZIF-8纳米颗粒包裹的葡萄糖氧化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该MN贴片中的酶促级联反应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创面的局部高血糖,同时产生稳定的微电流,以促进糖尿病创面快速愈合。
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MN贴片治疗创面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糖尿病伤口后,可以在3周内实现快速、完全和瘢痕阻止的愈合,这得益于该MN贴片的降糖、抗菌、抗炎和生物电刺激的协同作用。基于此,该研究有望改变糖尿病伤口难愈合的现状,在临床创伤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h1415
这款贴片能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
《中国科学报》 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法伊莎
近日,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范增杰、刘斌团队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孙陆逸团队合作在《科学进展》发表研究成果,提出通过自供电酶联微针(MN)贴片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并阻止疤痕形成的新策略。高血糖、细菌感染以及长期炎症等病理特征是导致糖尿病创面愈合困难的主要原因,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增加患者截肢的风险。此外,与其他伤口一样,糖尿病伤口在愈合后往往伴随着瘢痕形成,这是目前临床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该研究针对糖尿病伤口的病理特征,充分利用MN贴片具备的微创、无痛、自固定等技术优势,结合生物燃料电池具有的可以利用糖为燃料、生物相容性良好、产生电流稳定且持久的特性,创新性设计并制造出一种自供电的酶联MN贴片。该贴片由阳极和阴极MN阵列组成,其中分别包含被ZIF-8纳米颗粒包裹的葡萄糖氧化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该MN贴片中的酶促级联反应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创面的局部高血糖,同时产生稳定的微电流,以促进糖尿病创面快速愈合。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MN贴片治疗创面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糖尿病伤口后,可以在3周内实现快速、完全和瘢痕阻止的愈合,这得益于该MN贴片的降糖、抗菌、抗炎和生物电刺激的协同作用。基于此,该研究有望改变糖尿病伤口难愈合的现状,在临床创伤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