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怎么预防和控制(二型糖尿病怎么预防)
糖尿病可预防!专家揭秘:这三招最有效,现在行动还不晚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威胁。但你知道吗?它并非完全无法避免!最新研究揭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大幅降低患病风险。今天就来聊聊,如何科学预防2型糖尿病。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觉得是“老年病”或者“富贵病”,离自己很远。但现实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上升。研究显示,其主要风险因素——肥胖和缺乏运动——与现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好消息是,这恰恰意味着2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风险:肥胖与久坐是“元凶”
- 肥胖是头号敌人: 体重超标(尤其是腹部肥胖)会显著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长此以往,负责生产胰岛素的胰腺细胞(β细胞)可能“累坏”或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血糖失控。研究证实,体重指数(BMI)越高,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大。
- 缺乏运动雪上加霜: 运动能显著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肌肉更有效地利用血糖。即使是轻度的规律运动(比如快走),也能带来显著的预防效果。研究发现,每周运动1次的人比完全不运动的人风险低,而每周运动5次以上的人风险更低!美国推荐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的快走。
- “强强联合”更危险: 肥胖加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极大地放大患糖尿病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或本身肥胖的高风险人群,运动的保护作用尤其明显。
科学研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是最有效的预防武器!
1.健康饮食: 选择营养均衡、热量适中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精加工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中国和瑞典的大型研究都发现,对于血糖调节能力已经开始下降(称为“糖耐量异常”)的人群,进行饮食干预能显著降低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0%-50%)。
2.坚持运动: 如前所述,规律运动至关重要。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关键在于坚持和达到一定的能量消耗。研究甚至发现,对于预防糖尿病来说,只要消耗的能量相同,快走的效果和慢跑一样好!
3.控制体重: 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即使只是减轻少量体重(如7%),也能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大大降低糖尿病风险。
目前,还没有被正式批准用于预防2型糖尿病的药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些潜在药物(如二甲双胍、奥利司他),它们可能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或减少脂肪吸收来起作用。但大型研究的结果还在等待中。现阶段,生活方式干预仍是无可争议的首选和基石。
谁最需要预防2型糖尿病?
- 超重或肥胖人群。
- 缺乏规律运动、久坐不动的人。
-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 年龄较大的人群(风险随年龄增长)。
- 已经被诊断为“糖耐量异常”的人(这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信号,风险最高,干预效果也最好!)。
预防2型糖尿病,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科学研究已经清晰地指明了道路: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 这些改变不仅能预防糖尿病,还能同时降低患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是一举多得的健康投资。
别再等了! 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制定一个健康计划,哪怕只是每天多走几步路,少吃一口高糖零食,都是在为未来的健康添砖加瓦。预防糖尿病,主动权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喜欢文章的话,可以关注、给个赞和帮忙转发。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留言一起讨论。谢谢大家![玫瑰][玫瑰][玫瑰]
医生坦言:糖尿病患者做到这6点自律,血糖想不受控制也难
张阿姨还记得5年前,血糖仪屏幕上“13.8mmol/L”的数字像针一样扎眼。
前一天她贪嘴吃了两块糯米糍粑,以为“偶尔一次没关系”,却没想到血糖会飙到这么高。
内分泌科医生拿着化验单叹气:“您看,这就是饮食不自律的结果,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不控制好会引发心脏病、肾病等一堆并发症。”
从那天起,张阿姨开始学习控糖自律法,如今她的空腹血糖稳定在5.6mmol/L左右。
医生说:“张阿姨,您这自律劲儿,血糖想不听话也难!”
饮食要注意对于“糖友”来说,一顿饭没控制好,血糖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
但其实饮食自律不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而是“会吃才是本事”。比如饿的时候先测血糖,要是空腹血糖超过了7.0mmol/L,那就别着急吃东西,可以先喝一杯温水垫垫,等到1小时后再测。
如果血糖正常的话,也只吃七分饱。吃的时候可以用手掌比划着,蛋白质跟掌心差不多,主食别超过拳头大小,蔬菜可以吃两拳头。这样吃下来,既能保证营养,又不会影响血糖稳态。
主食3不吃1.黏腻主食
像年糕、糍粑这类糯米做的食物,里面的成分80%是支链淀粉,其消化速度接近直接饮用葡萄糖溶液,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有糖友试过吃100g糍粑,2小时后血糖就飙到了13.2mmol/L,后来吃饭换成了蒸玉米、煮红薯,血糖就稳定多了。
2.油炸主食
油饼、手抓饼这些“油糖组合”就是油脂裹着淀粉,看着香但吃下去血糖会先猛涨后猛跌,还会让血脂跟着升高。临床上不少“糖友”就是没管住嘴,结果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应<3.4mmol/L,超标15%即>3.9mmol/L)高出正常值15%。
3.“无糖”糕点
有些糕点尽管标着“无糖”,但也是精白米面加黄油制作而成的,升糖指数能达到72(纯葡萄糖是100)。但将这些若是换成燕麦(GI=55)、糙米(GI=56)、芸豆这些全谷杂粮就不一样了,有“糖友”把60%的主食换成杂粮,3个月规范饮食后,糖化血红蛋白从7.8%降到了6.5%。
营养均衡“绿叶蔬菜 优质蛋白”这对黄金组合是“糖友”餐桌上常见的“控糖搭档”,是每餐都得有的。
像菠菜、芹菜这种绿色蔬菜,里面的膳食纤维就像是专门给血糖安装的“刹车装置”,它可以裹住糖分不让它太快被吸收。有“糖友”试过吃200g清炒菠菜,餐后血糖峰值能低2.3mmol/L,建议“糖友们”每天至少吃500g。
如果说膳食纤维是“刹车”,那么蛋白质就是血糖的“稳定器”。每天1个鸡蛋、300ml无糖酸奶、50g豆腐再加1两瘦肉,这些摄入的蛋白质能让胰岛素慢慢地释放,避免血糖忽高忽低。
科学加餐如果“糖友”在两餐之间饿了,千万别硬扛,低血糖可比高血糖还要可怕。
低血糖可能引发心慌、手抖,严重时甚至昏迷,建议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左右加餐,选择7颗扁桃仁 1个小苹果(总热量≤150千卡),像牛油果、草莓这些低升糖组合(GI<55)既能防止血糖骤降,又不会给下一餐添负担。
当血糖低于5.6mmol/L时,可按此标准加餐,不过避免选择巧克力、蛋糕等高糖零食。
吃饭不快也不慢对“糖友”而言,吃的太快了就会因为大脑没收到“吃饱”的信号,而容易吃多。
平时建议“糖友”每顿饭吃20分钟以上,可以用小盘子、小碗来盛饭,减慢吃饭的速度。每口饭咀嚼20次以上,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约20%。饭前可以先喝一小碗清汤,然后再吃蔬菜,最后吃主食和蛋白质。
有糖友坚持“先菜后饭”的原则,3个月瘦了5公斤,餐后血糖平均降了1.8mmol/L,这就是“慢吃出健康”的道理。
饭后适量运动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餐后45分钟开始运动效果最好,比如游泳、广场舞等中等强度运动。有位“糖友”坚持了3年,不仅血糖稳了,连脂肪肝也消失了。
不过,注射胰岛素的糖友应避开药物作用高峰时段运动,还有切忌空腹运动,容易造成低血糖,也别刚吃完饭就动,会影响消化。
花生是糖尿病的加速器?医生:保护胰岛,牢记3吃、3不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花生真的会让糖尿病加重吗?这几年,网络上关于“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的说法不断流传,引发了不少人的恐慌。但从目前的科学证据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糖尿病的管理核心在于血糖控制和胰岛功能的保护,而不是简单地将某一种食物标签化。花生本身不是“加速器”,关键在于吃法、量、频率以及整体饮食结构的配合。
为了真正帮助糖尿病患者维持稳定血糖、防止并发症,了解哪些食物该吃、哪些该避开,以及背后的机制,才是重中之重。
花生是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膳食纤维的高营养食物,每100克花生中约含有49克脂肪、26克蛋白质和16克碳水化合物。它的升糖指数较低,理论上不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花生本身,而在于“怎么吃”。很多人吃花生不是水煮或带壳慢嚼,而是油炸、盐渍、糖衣花生、花生酱,甚至与高油高糖的菜品混合使用。
一旦摄入的方式错误,花生就可能成为血糖控制的负担。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
一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会进一步增加胰岛负担,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尤其是加工过的花生食品,往往含有大量反式脂肪和钠,诱发胰岛素抵抗,扰乱代谢稳定。
花生并非“糖尿病加速器”,但吃错了的确会“火上浇油”。
在糖尿病饮食管理中,很多人习惯性把“低糖”当作唯一标准,而忽视了脂肪和总热量的控制。
花生的热量非常高,每100克将近600千卡,相当于两碗米饭。如果没有控制好总摄入量,即使是“好脂肪”,也可能造成体重增加,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恶性循环。
特别是对腹型肥胖、脂肪肝或者已经存在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而言,过量食用花生并非健康之选。
保护胰岛功能的关键,是减轻它的负担。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掌握正确的饮食原则。
所谓“三吃三不吃”,不仅是经验总结,更有科学依据。
“三吃”指的是:第一,吃低升糖指数的碳水来源,如燕麦、糙米、南瓜等,这类食物释放葡萄糖较慢,有助于血糖平稳。第二,吃高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豆类、魔芋等,它们能延缓胃排空速度,减少血糖波动。
第三,吃优质蛋白,如鸡蛋、豆腐、鱼类,有助于修复组织、维持代谢平衡,避免肌肉流失。
而“三不吃”则需要格外注意:第一,不吃高糖加工食品,如蛋糕、饮料、果脯等,它们不仅升糖快,还容易诱发血脂异常。第二,不吃高盐高油食物,如炸鸡、火锅底料、咸菜、腊肉等,这类食物会影响血压、引发血管问题,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第三,不吃反式脂肪和添加剂多的零食,如奶油饼干、植脂末、代可可脂巧克力等,损伤胰岛β细胞,逐步削弱胰岛功能。
花生如果控制在每天20克以内,采用水煮或生吃的方式,问题并不大,反而能提供一定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积极作用。
但如果吃成了“花生米下酒菜”“糖衣花生零嘴”或者“花生酱抹面包”,那就很可能是血糖失控的导火索。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存在误区,认为只要不吃糖,其他随意吃都没问题。
真正影响血糖稳定的是“综合负荷”,包括总热量、脂肪类型、碳水结构、食物加工方式等。比如同样是碳水,蒸南瓜和炸薯条对血糖的影响天差地别;同样是蛋白质,清蒸鱼和红烧肉的脂肪含量完全不同。
花生的问题就在于它“隐蔽的热量”和“容易被误吃”的特性,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吃超量。
除了饮食,生活方式也直接决定了胰岛的健康状态。
久坐、熬夜、精神压力大会引起内分泌紊乱,让胰岛素分泌节律被打乱。研究发现,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饭后散步、慢跑、骑车等,可以显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缓糖耐量异常的进展。
即使是已经确诊糖尿病的人,如果能够稳定控制体重、改善生活节律,也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真正的“糖尿病加速器”是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惯性。很多人不愿面对“吃也要科学”的现实,认为节制饮食是“受罪”,但从医学角度看,饮食控制是糖尿病干预最重要的一环。
花生之所以被误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它既常见又“好吃”,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代谢个体差异”。
有些人吃花生并不会影响血糖,但也有人在吃完之后血糖波动明显。这并不是花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的代谢基础不同。
这也提醒我们,糖尿病管理不能“照搬别人”,而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反应来调整饮食结构。
在餐桌上,糖尿病患者需要学会“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比如用粗粮代替细粮,用清蒸代替煎炸,用天然食材代替加工零食。
在这样的基础上,像花生这类高营养密度的食物,只要适量使用,是可以纳入膳食结构中的。
花生本身并不是糖尿病的“加速器”,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摄入方式是否科学、总热量是否超标、是否伴随有其他高风险饮食行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重在全局,而不是盯着某一种单一食材。
如果想要保护胰岛功能的稳定状态,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优化饮食结构、控制体重、规律作息、坚持运动。
最后提醒一句: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持久战。与其纠结某样食物能不能吃,不如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模式。
少一些焦虑,多一些理性,才能真正走出“饮食陷阱”,赢得血糖平稳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中华医学会,2020.
[3]王曦,李春霞.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8):6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