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糖16 是糖尿病吗(血糖16是糖尿病吗)

小姐妹 0
文章目录:

空腹血糖16糖尿病预警

空腹血糖16,糖尿病预警。

前几周我有点头晕和胸闷,然后我就去做了个体检,体检后我发现空腹血糖有点高,空腹血糖好像16.几,所以我想来看一下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了。

现在从空腹血糖上来看应该是一个糖尿病,除了尿糖和血糖高以外还有酮体,蛋白也阳性,血脂还高,肝功还高。所以我觉得你这个状况已经出现了整个代谢的问题。

我给您的建议就是今天再查一个尿看一看,如果还是有酮体,我建议你住院治疗。因为什么?肝功高有酮体就什么药都用不了。住院的时候可以通过补液和给您用胰岛素把酮体先改善了,然后去评估一下尿里的蛋白到底是不是有肾脏的损伤,肝肝功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可以一块在病房里边解决的。

提醒:血糖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有10种表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一看到体检单上“血糖偏高”四个字,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我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但别急,这事儿真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血糖升高,确实是个信号,但它不是判定糖尿病的唯一标准。临床上,真的糖尿病,得靠一整套的“证据链”来定性,而不是某一次的血糖值说了算。

你可能不知道,真正的糖尿病其实有一系列复杂的表现,远不止是“血糖高”这么简单。甚至有不少人,血糖正常,但身体已经处在糖尿病的边缘状态。

对,糖尿病不是一种病,它是一类病的统称。不夸张地说,糖尿病的“面孔”比你想象中要多得多

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问题:血糖是怎么升高的?其实很大一部分人,血糖升高是暂时的。比如熬夜、压力大、情绪波动、某些药物的影响,甚至是一次大餐后都可能让血糖飙升

这种情况,不能一棒子打死。你得看血糖是怎么升的、升了多久、是否持续高,以及身体有没有给出其他“警告”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潜伏已久”,但悄无声息的症状。很多人压根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糖尿病的“预备役”。

比如,有些人总是口渴,一天喝好几升水,夜里还得起夜三四次;也有些人,吃得多,体重却在掉,怎么吃都胖不起来。

还有那种手脚经常发麻、皮肤瘙痒、伤口老不好的人,也千万别掉以轻心。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你正在滑向糖尿病的深渊

而且,更复杂的是,并不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会有“高血糖”的表现。有一种类型叫隐匿性糖尿病,它血糖值可能还在“正常边缘”,但却早已对身体内部造成了伤害。

很多人是在体检时发现的问题,比如肝功能异常、尿蛋白、视力下降这些“看起来不相干”的项目,其实背后都可以藏着糖尿病的影子。

再比如胰岛素抵抗,这是一种常被忽略但很关键的信号。简单说,就是胰岛素还在努力工作,但身体已经不太听它的话了。血糖控制得住,但身体已经在“耗能”。

胰岛素抵抗并不等于糖尿病,但它就像一个正在倒计时的定时炸弹,如果不重视,早晚会引爆。

有些人还会出现视力忽然模糊、容易疲劳、情绪低落,甚至是记忆力减退。你可能觉得是年纪大了,其实这很可能是糖尿病性神经系统早期受损的表现。

还有一种情况是反复的泌尿感染或皮肤感染,尤其是女性更常见。糖分高的尿液,为细菌提供了“温床”,让感染更容易反复发作。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男性的性功能障碍,也可能是糖尿病在作祟。因为糖尿病会影响血管和神经,连带着血流和感觉都会出问题。

我们甚至看到,有些患者是因为牙周病反复发作,才被转诊去查血糖,结果发现早已是糖尿病了。

这些信号都很“零碎”,但如果你开始出现多种,就需要特别警觉了。糖尿病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而且,它“藏得深”,真正的危害不在于血糖,而是它对眼睛、肾脏、神经、心脑血管的持续损伤

所以我们强调,高血糖≠糖尿病,但高血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信号。如果你已经连续三次空腹血糖都偏高,那就得考虑进一步判断。

有些人会问,那是不是只要把血糖控制住,就万事大吉了?当然不是。糖尿病是一种系统性代谢紊乱,不仅仅是血糖问题。

你可能血糖稳定了,但血脂异常、血压升高、体重失衡这些问题还在,那就说明代谢系统还是出问题了。

我们在门诊经常看到,有人血糖控制得好好的,但心梗、脑梗却接连发生。这其实是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不能只盯着血糖看。

再强调一遍,糖尿病不等于“血糖高”,而是一系列代谢失调造成的“连锁反应”。血糖只是冰山一角,下面藏着更复杂的机制。

而且,糖尿病也不是只有一种类型。除了我们熟知的1型、2型,还有妊娠糖尿病、MODY、LADA等等,每一种的机制、表现、风险都不一样

特别是成年人中发病的“迟发性1型糖尿病”,常被误诊为2型。这类人早期血糖控制得不错,但胰岛功能迅速衰退,需要的干预方式完全不同。

所以,不要让“血糖高”这三个字吓住你,也不要对它掉以轻心。关键是要搞清楚它背后的逻辑。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定期监测 识别身体发出的微妙信号。别等到症状一大堆才开始重视,那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你要知道,糖尿病的可怕不在于起点,而在于长期忽略后的不可逆伤害肾衰、失明、截肢、心衰……这些不是吓人,是现实。

但也别太焦虑。糖尿病是可以早发现、早干预的。你只需要做对三件事:搞清楚它的“真面目”,别被表象骗了;重视身体发出的“小声音”;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最后提醒一句,体检不是走流程,血糖一高就得看全局。多问一句“为什么”,比什么都重要。

参考资料:

[1]黄志刚,李婷婷,张晓蓉.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现状调查[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157-162.
[2]陈立,赵一鸣,王旭东.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早期识别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41(01):34-39.
[3]吕明杰,王建军,李春阳.成人迟发性1型糖尿病的识别与管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0):876-880.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提醒:这6种血糖情况要留意

最危险的糖尿病,不是你血糖高得吓人,而是你以为自己没事。

一些血糖不高的人,其实更危险

有个50来岁的老王,平时身体挺硬朗,饭量也大,干活不含糊。
但最近半年人突然瘦了十几斤,嘴总发干,夜里起夜三四次,早上还头晕眼花。

他以为是年纪大了,肾不好了,来卫生院一查,空腹血糖才6.2,说不上高。
可一查餐后两小时血糖,飙到了16。再一查糖化血红蛋白,9.1%。

这就不是简单的“血糖高”了,而是血糖波动大,身体已经在偷偷“透支”。

很多人只盯着空腹血糖,忽略了餐后高血糖,结果错失了最好的干预时机。

这种情况,我们在基层见得太多。
血糖不算太高,但身体已经开始出毛病,这才最危险。

高血糖不可怕,怕的是你不当回事。

这几种血糖状态,不能“等一等再说”

有些人一听“糖尿病”三个字就害怕,但更多人是掉以轻心,觉得“血糖高一点不碍事”。

但下面这6种情况,我们临床上最警惕,也最容易被患者忽略:

第一种是隐性高血糖,也叫“餐后高血糖”,空腹时看不出问题,吃完饭后血糖冲得飞快。这类人往往觉得自己“没毛病”,但血管和神经早就开始慢慢受损了。

第二种是血糖忽高忽低,像坐过山车一样。有些人白天血糖高,晚上又低到发抖,心慌出汗。这种波动对身体的伤害,比持续高血糖还大,很容易出事。

第三种是早期血糖异常但不重视,比如空腹血糖5.6到6.9之间,或者糖化血红蛋白已经快接近7%,但人家觉得“还没到糖尿病嘛”。

第四种是低血糖频繁发作。很多老年人吃了降糖药却没注意饮食,饿过了头就犯低血糖,一次次晕倒,严重的甚至会昏迷。

第五种是血糖高但没症状。有些人血糖已经超过10了,但没有口渴、多尿、乏力这些典型反应。不疼不痒,最容易忽视,等出现并发症才追悔莫及。

第六种是突发性高血糖,比如大病后、手术后、情绪剧烈波动后突然飙高。这种情况往往是身体发出“求救信号”,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容易诱发更严重问题。

这些血糖状态,不是说马上就会出事,但如果你还在犹豫、拖延,就等于放任身体慢慢“熬坏”。

管好血糖,不靠饿肚子,也不是全靠药

很多人一听“血糖高”,就开始吓自己,不敢吃饭,不敢吃水果,三餐像做贼一样。
也有人一味依赖药,觉得吃了降糖药就万事大吉。

但血糖管理,最重要的,是靠生活方式的调整,不是光靠吃药。

吃饭不能乱省
不少人为了降血糖,早饭不吃,中午应付一口,晚上饿得猛吃一顿。
结果血糖一上一下,反而更难控制。

三餐要定时定量,主食可以吃,但要掺点粗粮,比如燕麦、糙米、杂豆。
升糖慢的食物对身体更友好,不容易让血糖飙升。

水果不能全戒,但要会挑。
像西瓜、葡萄这类升糖快的水果要少吃,苹果、柚子、猕猴桃这类升糖慢的水果,适量吃点没问题。

再说运动。
不是一动就得跑步、跳操,饭后慢走30分钟,对控制餐后血糖特别有效。

有个60多岁的阿姨,刚查出血糖偏高,听我的建议,一天三顿吃七分饱,饭后就去小区转两圈。
三个月后,血糖从8.0降到6.3,连药都没用上。

规律作息也很重要。
很多人熬夜、晚睡,血糖控制越来越差。
晚上11点前睡觉,别老刷手机,人体激素才能平稳,胰岛功能才不容易出问题。

不怕你血糖高,就怕你“心不在焉”

很多人一查出血糖高,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开始控制饮食、运动、戒糖……
但一个月后就坚持不下去了。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血糖又飘回去了。

控制血糖,不是短跑,是马拉松。
更不是“等有了并发症再治”,那时候就晚了。

有些人靠药物压着血糖,数字看着正常,就不注意饮食运动了。
这种“假控制”,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还有人总想着“吃点保健品补补”,但别忘了,保健品不是降糖药,不能替代生活习惯的改善。

血糖异常的人,最该做的是,每三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查一次眼底、尿蛋白。别以为“没不舒服”就代表一切正常。

我们见过太多“血糖控制得还行”的人,突然就中风、突然就肾衰。不是血糖突然坏了,是你一直忽视它的“坏苗头”。

说到底,血糖这事,关键在人

病不怕早发现,怕的是发现了还当耳边风。血糖这东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就难在要坚持,要有耐心,要愿意改。简单,就在于只要你能踏实吃饭、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很多问题根本不会找上门。

我劝你啊,别等到血糖高到眼睛看不清、脚发麻、伤口不愈合了,才想着“我是不是该管管血糖了”。
那个时候,医生也只能帮你稳住,不能让你回头。

人这一辈子,最怕不是病,而是明知道有病,还懒得改。

血糖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点不当回事。

身体是你自己的,血糖是你养出来的,怎么走下去,心里得有数。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