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与糖尿病(练健美能降血糖吗)
糖尿病友最佳运动方式:这样运动,血糖血脂双下降,越来越健康!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可能万万没想到,不是高强度的跑步、也不是热汗淋漓的健身房操课,而是轻柔、节奏缓慢的运动方式,才是血糖血脂“双降”的关键。
有些糖尿病朋友一听到“运动”两个字,就脑补出筋疲力尽、大汗淋漓的场景,连鞋都不想穿上。但其实,真正适合糖尿病人的运动方式,既不伤身也不累人,甚至还能让你越练越轻松,越走越有劲。
那么,糖尿病人到底该怎么运动才最合适?
一、不是所有运动都适合糖尿病人我们先来破解一个常见误区:“只要动起来就对健康有益”。这句话没错,但对糖尿病人来说,却远远不够。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的慢性病,最大的挑战就是控制血糖波动和血脂异常。而剧烈运动,比如短时间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往往会让身体突然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激素,反而导致血糖短时间飙升。是的,没错,你没看错:运动也可能让血糖升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朋友运动完反而感觉头晕、心慌,甚至出现低血糖——因为运动强度不当,反而扰乱了身体的代谢节奏。
所以,第一条结论就是:糖尿病人运动不是越猛越好,而是要讲究节奏和方式。
有研究表明,规律的有氧运动配合适当的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身体更高效地利用葡萄糖。这就像是给身体的“糖分处理系统”做了一次大升级。
1. 有氧运动——唤醒身体的“燃糖炉”
快走、骑车、太极、游泳、广场舞,这些都是典型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它们的特点是:节奏稳定、持续时间长、强度不大,却能让身体缓慢而持续地消耗糖分。
尤其是快走,被称为“最亲民的健身法”,对糖尿病人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每天饭后30分钟左右,出门快走30-40分钟,既能帮助控制餐后血糖,又不会因为运动激烈而引发低血糖。
注意,这里的“快走”不是遛弯,而是略微出汗、还能顺畅说话的速度。保持这种状态,才是真正有效的燃脂燃糖状态。
2. 力量训练——打造“糖分仓库”
很多人忽略了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其实,肌肉是身体储存糖分的仓库。你肌肉越多,身体处理糖分的能力就越强。
但这里说的力量训练,并不是撸铁或者负重深蹲那种健美级别的训练,而是像哑铃拉举、弹力带拉伸、靠墙深蹲、瑜伽静力动作这些温和的力量练习。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足矣。
尤其是腿部力量训练,对糖尿病人尤其重要。因为大腿肌肉群是人体最大的肌群,活跃它,相当于打开了一个“血糖调节阀”。
三、什么时候运动最合适?饭后黄金30分钟!你可能听过不少建议,说早上运动好,或者晚上锻炼效果佳。但对于糖尿病朋友来说,餐后30分钟内,是启动运动的黄金时段。
为什么?因为饭后血糖处于上升期,这时候进行轻度运动,比如快走、伸展操,可以帮助身体更有效地转运和消耗葡萄糖,避免血糖“冲顶”。
哪怕只是饭后出门绕小区走两圈,也比饭后立刻坐着、躺着强得多。久坐,是糖友的隐形杀手。
当然,如果你是清晨空腹运动,或者晚上锻炼,强度一定要控制好,避免低血糖。
四、不要忽略“运动后的冷静期”很多人运动完就立刻坐下、喝水、刷手机,这种习惯对糖尿病人尤其不友好。
运动结束后,身体的代谢还处于活跃状态,如果立刻停止活动,会让血糖突然波动,甚至出现延迟性低血糖。
正确的做法是:运动结束后,慢慢走5-10分钟,做些缓和的拉伸动作,让身体从兴奋状态平稳过渡到静息状态。
这样不仅能避免血糖剧烈波动,还能帮助身体恢复,缓解肌肉疲劳。
五、每周运动频率:刚刚好才最重要你或许以为,每天运动才算坚持,其实不然。
最新的研究建议,糖尿病人每周运动频率不应少于3-5次,每次30-60分钟,并强调“不连续中断超过两天”。
也就是说,像“周末战士”(只在周末猛练)这种方式,并不适合糖尿病人。规律、频率、持续性,才是控制血糖最关键的钥匙。
除了运动本身,还有几个小细节也很关键:
- 穿合适的鞋袜:糖尿病人足部血液循环差,容易受伤。运动时一定穿透气、缓震、有支撑性的运动鞋,避免磨破皮。
- 随身携带葡萄糖片或小零食:以备不时之需,防止运动中突发低血糖。
- 记录运动后的血糖变化:每次运动后,记录一次血糖值,观察自己最适合的运动时间和方式。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常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控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运动的过程,就像调琴:太紧会断,太松无声。关键在于节奏和持之以恒。
我见过太多糖友,一开始信心满满,结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一味追求“出汗才算运动”,最后反而把自己搞得焦虑紧张。
而那些真正把运动变成习惯的人,往往从最简单的快走开始,每天一点点积累,血糖、血脂悄悄就降下来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
运动,不是为了折磨自己,而是让生活更有质量。
如果你是糖尿病人,不要再被“运动=辛苦”这种观念束缚了。真正适合你的运动方式,温和、安全、有效,还能让你越动越轻松、越活越精神。
只要你愿意从今天开始,哪怕只是饭后出门绕小区一圈,这就是一个极好的开始。
记住:规律运动,是最接地气、最经济、最安全的“血糖调节器”。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分享给身边的糖友们,一起把“动”的力量传递出去。身体是自己的,健康也得自己争取。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2024.
Colberg, S. R. et al. Exercise and Type 2 Diabetes: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joint position statement. Diabetes Care, 2010.
秦昊减肥法助你瘦成闪电?切勿盲目跟风!
夏天到了
相信大家都想
赶紧瘦成一道闪电
寻找各种各样的减肥方法
然而近日
“秦昊减肥法第3天差点把自己送走”
登上热搜
秦昊减肥法食谱
↓↓↓
这种极限减肥法
对身体的伤害不可谓不大
只有科学减肥
才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眼下,人们为追求健康、健美减肥、预防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血脂紊乱等,素食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环保、健康生活方式,素食主义作为一种饮食文化,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今天就来说一说“素食”这种饮食模式的利弊。
什么是素食食品?
素食食品,即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或烹饪等所有阶段不添加或不使用动物性原料,且不做动物实验的食品。其中动物性原料包括肉类、鱼贝类、蛋类、牛奶、乳糖、蜂蜜、蜂胶、蜂蜡、燕窝等。也因此衍生出来不同程度的素食人群:
1.纯素食,即拒绝任何动物来源食物的膳食。
2.素食,食物中不含肉类、家禽类和海鲜类等动物性食物的膳食。
3.奶蛋素食,食物中包括植物性食物、蛋类食物和(或)乳及乳制品的膳食。
适度素食的好处
1.控制体重:素食因膳食中含有较多的植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有利于减少食物总量,控制总能量摄入,对于控制体重人群值得提倡,但不建议长期素食。
2.预防便秘:植物性食物中纤维素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粪便重量,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有缓解便秘作用。
3.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肠癌、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等。
4.维持血糖稳定:正常情况下,餐后血糖在胰岛素作用下70%被吸收入组织中并以糖原形式储存,2型糖尿病患者则呈高血糖状态且持续不下降。特别是富含膳食纤维的植物性食物,使葡萄糖的吸收趋于缓慢,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长期素食易患哪些疾病?
1.营养缺乏。长期素食可能会导致维生素B12、铁、钙、锌等营养素的缺乏,特别是纯素食人群。
2.蛋白质营养不良。除大豆等几种植物性食物外,大部分植物性蛋白质的质量较差,往往存在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过少或比例不适宜,导致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利用率低,长期素食可出现蛋白质缺乏的表现,如肌减少症、骨质疏松、贫血等。
3.影响生长发育和疾病转归。对于孕妇、乳母、儿童青少年营养需求大,长期素食,出现胎儿发育不良、影响儿童身体发育,甚至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个子低于同龄儿童。恢复期的病人、老人同样不提倡素食,会影响免疫力,甚至加重疾病。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物质基础,达到合理营养的唯一途径,也是反映现代人类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任何一种食物(除供6月龄婴儿的母乳外)能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全部营养素。因此,应遵循膳食指南,做到“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综合:湖北发布、健康河南、湖北省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来源: 湖北发布
上海交大: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6大改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件事,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它不像感冒来得急,也不像癌症那样吓人,但就是像个磨人的“小妖精”,一点点地、慢吞吞地,把人拖进慢性病的“泥潭”。
可偏偏有一群人,他们逆流而上,不靠神药,不靠偏方,只靠——跑步。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只要坚持规律跑步,身体将发生6大显著改善,甚至连胰岛素的使用频率都可能减少。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这不是健身房老板的营销话术,而是写进了医学文献的真实研究成果。
跑步不是减肥专属,它就是糖尿病的“慢性药”很多人一提起跑步,第一反应是:我又不胖,跑什么步?
其实,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跑步的意义远不止燃烧脂肪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强化训练”,帮身体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研究显示,规律的有氧运动可提升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能力,相当于给身体“重启”了血糖调节系统。
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每周坚持3~5次中等强度慢跑,坚持12周以上,胰岛素抵抗可明显改善。
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一项数据还显示,跑步干预12周后,患者空腹血糖平均下降了0.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达0.6%以上,这比很多口服降糖药的效果还要稳定。
跑步时,不只是心跳加快、汗水流淌,更重要的是,你的肌肉在大量“吃糖”——也就是消耗血糖。
肌肉是人体最大的“糖库”,跑步时,肌肉细胞会打开葡萄糖通道,把血中的糖“吸”进来,哪怕没有胰岛素的参与,也能通过运动本身降低血糖水平。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些糖尿病患者,哪怕药量没变,跑步后血糖也更稳定了。
而且,运动后的这段“糖调节红利期”可以持续24小时甚至更久。
所以说,跑步其实是帮胰岛素“减负”,让它不用那么辛苦地工作。
糖尿病常常伴随着一个“难兄难弟”——脂肪肝。
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内脏脂肪堆积,会让胰岛素功能雪上加霜。
跑步能显著减少内脏脂肪,改善脂肪肝、降低血脂水平。
有研究显示,持续跑步8周后,肝脏脂肪含量平均降低了近30%,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简直是“多赢”。
不仅如此,血脂中的甘油三酯下降,HDL(好胆固醇)上升,整个代谢系统变得更“通透”。
这时候,身体就像换了个“发动机”,启动快、油耗低、不容易熄火。
糖尿病的“隐形杀手”是血管病变。
很多人血糖控制得还行,却栽在了心梗、脑梗上。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让血管变得又硬又脆,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但跑步,可以激活一氧化氮合成,改善血管功能,让血管保持弹性、促进血流通畅。
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在一项追踪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可提升超过25%。
这不仅是“预防心梗”的动作,更是让血管“返老还童”的过程。
糖尿病患者最怕什么?除了血糖波动,就是情绪崩盘。
焦虑、抑郁、烦躁,都会影响血糖控制,像个“隐形敌人”。
跑步时,大脑会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天然的“精神镇定剂”,能缓解情绪波动。
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规律运动干预可使糖尿病患者的焦虑评分降低近40%。
也就是说,跑步不仅是“身体的事”,更是“心情的药”。
情绪平稳了,吃得香、睡得好,血糖自然也就稳稳当当。
很多糖尿病患者,晚上睡不好,白天血糖就跟着乱跳。
睡眠质量差,会影响胰岛素分泌,还会增加皮质醇水平,导致血糖反弹。
但有研究发现,跑步能改善睡眠效率,特别是深睡眠时间的延长。
只要不过度运动、不过晚运动,跑步实际上是“最便宜的褪黑素”。
当人睡得香,血糖稳定性也会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说“管糖,先管觉”。
当然,跑步虽好,也得讲究方法。
糖尿病患者在跑步前必须掌握几个关键点:
空腹血糖<5.6 mmol/L时不宜剧烈运动,避免低血糖;
饭后30~60分钟最佳运动时间;
每次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变化;
运动强度以“微喘不累”为宜,长跑不如快走 慢跑结合;
如果有合并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足部溃疡),一定要先征询医生意见再开始。
跑步不是“万能灵药”,但在专业指导下,它确实是糖尿病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糖尿病不怕“慢”,就怕你不“动”糖尿病是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你可以不跑很快,但一定要跑得久、跑得稳。
跑步,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也不是健身达人的炫技,它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可能拥有的“自我修复力”。
哪怕你今天才下定决心开始第一步,也已经是走在“改善路上”的关键一步。
别犹豫了,穿上运动鞋,让身体自己试试,什么叫“动起来,糖稳住”。
资料来源:
①. 朱大龙, 王伟. 运动干预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5): 289-294.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20115-00009.
②. 徐建青. 运动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 29(11): 965-968. DOI:10.3969/j.issn.1006-6187.2021.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