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气短(糖尿病气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中医李隆文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多是因为气阴两虚!一张妙方,益气养阴,巧妙降血糖

气阴两虚是糖尿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对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中医是怎么调理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气阴两虚?

顾名思义,就是气虚加上阴虚,这种状态一般是由于久病而导致机体的元气和阴精都造成了损伤而导致的。

气虚则表现为身体虚弱、面色苍白、气短、四肢乏力、头晕、出汗等症状,阴虚则表现为口渴想喝水、舌头干燥,大便干燥等症状。

这类体质的舌苔一般是舌淡或暗红,舌边有齿痕,苔薄白或少苔,舌面津液少。如果你的舌苔也是这样的话,可能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气阴两虚了。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中后期的状态基本上是气阴两虚。

中医对于这类患者,有什么好的方法调理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医案吧:

患者刘某,男,45岁,四川人。患有10年的2型糖尿病,一直有口干、气短、燥热等症状,有服用格列齐特及拜糖平来控制血糖。空腹血糖一般在7.5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在10mmol/L左右。

但是近期血糖不太稳定,空腹血糖近期症状加重,空腹血糖8.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0 mmol/L。使用降糖药也控制不好,于是就想着用中药试一下,看看可以控制血糖吗?于是就找到我这里来了。

见诊:看到患者消瘦,面色晦暗,口干,乏力,便溏,再观察他的舌苔,舌紫暗,苔薄白。饮食呢也是非常注意的,按照降糖食谱进食。

了解完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患者的病程已经很久了,耗气伤阴日久,这就容易导致气阴两伤的局面出现。阴虚有热,热扰神明,就容易感到心烦易怒、口燥咽干、夜不能寐。这就是典型的虚热症状。

舌紫暗,苔薄白。这是阴虚的症状。

综上,于是给患者开了一张方:

人参、茯苓、白术、木香、葛根、天花粉、山药、山茱萸、麦门冬、北沙参、五味子、黄连、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炙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再搭配格列齐特及拜糖平服用。

患者服用半个月后,口干、烦热、乏力这几个症状有所减轻,空腹血糖7.2 mmol/L。效果不错,就让患者继续服用15剂。

半个月后,患者体力增加了,烦热的症状消失了。二便也正常了。看舌苔,舌质淡红,苔薄白。

根据上述症状,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用药,继续服用28剂。西药也要搭配服用,一个月后来检查,空腹血糖为5.8mmol/L。又减了两味药,让患者再服用一个月,巩固疗效。

1年后患者发来消息,血糖已经稳定正常,没有再反复

这个医案就是典型的气阴两虚的类型,患者病程过久,从而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两虚。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气阴两虚往往夹瘀,“瘀”是导致消渴的一个重要病因。许多并发症也是因它发生的。

这时,中医的治疗就要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主。

再让我们来看看方子的治疗原理:

方中人参既能补气,又能生津,特别适合与热病气津两伤、口渴的的症状。此外,也是补脾的一大好药,可以调理倦怠乏力、便溏等脾虚的症状;

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山药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山茱萸有滋肝补肾、固肾涩精之效;

葛根对降血糖有良好的作用;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北沙参补可清肺热,生津止渴;

黄连清热泻火解毒;五味子益气生津止渴,治热气伤阴;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气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良好功效,对于气阴两虚的症状尤为有效。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大家有相关的病症,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勿随意用药。

糖尿病,疲倦、气短,脾胃虚弱,治疗上健脾益气

大家好,我是中医张国海教授。

在糖尿病患者中,脾胃功能虚弱会导致气血和津液的不足。脾胃不能有效地运输精气至肺,也无法为胃提供足够的津液,因此患者通常会感到口渴并饮水频繁。此外,脾胃功能不全也会导致体内干燥和热感,食物消化迅速,因而容易感到饥饿。

由于脾胃无法将食物的营养输送至肾脏,这些营养物质会沿着体内的水道流向膀胱。长期下去,肾脏功能可能受损,导致频繁和甜味的小便,甚至可能出现混浊的情况。肾脏的元气不足也会影响其温煦和滋养脾胃的能力,使脾胃的损伤更加严重。

此外,脾胃主管四肢肌肉的营养供给。如果脾胃功能不良,肌肉可能因为营养不足而逐渐萎缩,导致患者出现消瘦的情况。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小便不仅没有臭味反而有甜味,这可能是脾气下陷的症状,也是较为严重的表现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这种病症患者常常伴随着疲倦、气短、出汗多、大便不成形等脾虚的症状,治疗上健脾益气是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我曾治疗过一位58岁的男性患者。他自述患糖尿病已有3年,虽然三消症状并不显著,但血糖高达16.7mmol/L,尿糖呈现 。西医使用胰岛素治疗,每日注射20单位。

目前症状包括:口渴想喝水,小便频繁,食量大但体重不增,形体消瘦,身体疲倦,大便稀薄,舌淡胖且边缘有齿痕,脉象细缓。根据辨证,这属于中焦脾伤,脾精不摄。治疗应以养脾益气,摄气生津为主。

我曾为这位患者开了参苓白术散加减的药方。所用药物包括:太子参、白术、山药、炒薏苡仁、炒扁豆、石斛、麦冬、天花粉、乌梅、僵蚕、地骨皮。

患者服用上述药物30余剂后,身体疲倦乏力的症状显著好转,大便也变得正常,且停止使用胰岛素。随后在原方的基础上,加服消渴丸,每次15粒,每日3次。再服用药物2个月后,各项症状进一步改善,尿糖降至( ),血糖降至8.9mmol/L。根据患者情况对原方稍作增减,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糖尿病人有胸闷等症状,可能是心梗要发生了,平时怎么预防?

糖尿病的治疗,把血糖控制好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不让并发症发生,但是有的人并不重视血糖的控制,而只是等到身体不舒服或发生严重并发症时才紧张,比如严重的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心肌梗塞。

众所周知心梗相当危险,治疗不及时会要命的,因此糖友平时不仅要好好控糖,更要积极预防突发心梗。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更是糖尿病人尤其是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友易发的并发症,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

糖尿病为何导致心梗?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不仅会影响糖类的代谢,导致高血糖,还会影响蛋白质和脂质代谢,导致脂代谢紊乱和高脂血症,从而导致血管壁损伤、狭窄,诱发冠状动脉硬化,发生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血中葡萄糖浓度较高,糖化血红蛋白增加,使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心肌容易缺氧,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易发生血栓,因此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冠状动脉疾病,其中威胁最大的当属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心肌梗死。

糖尿病有以下几个症状,要当心心梗出现,抓紧就医:

糖尿病人如果表现出不明原因的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身出冷汗或突然昏厥、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困倦乏力、胃部不适、呼吸困难、胀满恶心、脉搏细弱不规则等征象时,要考虑到心梗的可能性。

临床上,也有以精神病症状为首发或唯一表现的心梗病例。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头痛、或突发牙痛、头昏、表情淡漠、嗜睡、烦躁、短暂意识丧失,甚至偏瘫、意识障碍等。与心梗时心排出量减少或血压下降,引起急性脑部供血不足有关。

糖尿病人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心梗都有症状:

因为糖尿病人长期血糖高会让自主神经病变,从而让自身感觉下降,所以部分糖友在心梗发生时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部分糖友发作心梗时,可以没有明显症状,称为无痛性心梗,这也往往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心梗。无痛性心梗的发生与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有关,无痛性心梗尽管无痛,也并非无迹可寻。

糖尿病人要如何预防心肌梗死?

1、正常人预防心梗,饮食上要做到低盐、低脂,多吃水果和蔬菜。不要吸烟,保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态平衡。40岁以上每年要检测一次血脂,做一次身体检查。2、已患有冠心病的人预防心梗,防心肌梗死主要是控制好发症诱因:第一血糖肯定要控制好:空腹血糖应<6.1 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老年人可适当放宽。其次就是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内;再次就是要控制好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未合并ASCVD≤2.6 毫摩尔/升,合并ASCVD≤1.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毫摩尔/升,女性>1.3毫摩尔/升,甘油三酯(TG)< 1.7毫摩尔/升;接下来就是要控制好体重,不要肥胖 ,因为肥胖是万病之源,也是三高的主要原因。

除了坚持上述的生活方式干预外,还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服用他汀类药物调整血脂,稳定斑块;服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ACEI或ARB类药物控制危险因素。

最后就是要经常运动,适合糖尿病人的运动跳舞、爬坡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定期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