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3万一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多少钱一针)

健康科普杨医生 0
文章目录:

肝癌克星钇90微球,国产一针3万印度只要几百,事实真的如此吗?

很多人听到“癌症”两个字,脑海里马上浮现的是严肃、昂贵和绝望。但在这些沉重的情绪背后,往往隐藏着另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我们对疾病的了解,常常只停留在“听说”的层面。

就像不少人以为糖尿病只是不让吃糖,觉得血糖高就少吃点甜的就行。

其实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紊乱,影响的不只是血糖,还会伤害眼睛、肾脏、血管,甚至增加患癌的风险。

这种“只看表面”的理解方式,其实在很多重大疾病上都存在。

肝癌,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人直到自己或家人得了肝癌,才意识到,这个病来得并不突然,而是在身体里悄悄酝酿了很多年。

肝癌这个病,最“狡猾”的地方就在于它发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

可能有些人只是觉得饭量变小最近总是没精神,或是右上腹隐隐作痛,但这些表现很容易被误以为是胃不好、太累了,甚至是“上火”。等到真的撑不下去去医院检查,往往已经是中晚期。

很多中老年人得了肝癌,往往追溯起来,有个共同点:多年乙肝病史或者长期饮酒

肝脏是个“哑巴器官”,它不像心脏那样一不舒服就让你胸闷,也不像肠胃那样一出问题就让你疼得打滚。它坏了,也不吭声,等你发现,它已经撑不住了。

说到治疗肝癌,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手术、放疗、化疗。而有一种治疗方式,这几年被越来越多医生提到,它的名字听起来有点“高科技”——钇90微球。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的原理其实不复杂。

它是一种放射性粒子,通过注射的方式直接送到肝脏肿瘤的血管里,就像往灌木丛里撒农药一样,针对性地“杀死”癌细胞,同时对周围的正常组织影响小。

很多人一听到“微球”这个词,就以为是某种神奇的神药。网上甚至有人说印度的钇90治疗只要几百元,而国内要三万,这让不少人感到疑惑:难道我们花了冤枉钱?

我先说句实话,价格的比较不能只看数字本身,还要看背后的成本、监管、技术服务和疗效保障。

钇90微球不是普通药片,它涉及复杂的放射剂量计算、精细的介入操作、术前评估,以及严格的放射防护。这一整套流程,既要设备先进,也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

我曾接诊过一位患者老黄,56岁,患有乙肝二十多年,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就是总觉得饭吃不下、体重悄悄掉,但因为工作忙一直没查。

直到有一天突然上腹剧痛、脸色发黄,才到医院来,检查后发现是晚期肝癌。

当时家属情绪很激动,尤其是他儿子,说在网上看到印度的钇90治疗很便宜,而且“国外的应该更先进”。但我们让他们冷静下来,详细解释了整个治疗过程。

钇90微球的关键,不是“打针”这么简单,而是如何精确地把放射粒子送到肝脏里的肿瘤血管,而不是跑到正常肝组织甚至其它器官。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癌细胞“定点爆破”,一点偏差都不行。

在我们国家,这项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医生的操作经验、介入设备的精度、术后监测的安全性,都是保障患者效果的关键。

而印度很多所谓“几百块”的治疗,其实只是材料费,并不包含完整的治疗流程和安全保障。

不同国家的药品监管标准差异很大。我们国家对放射性药物的管理非常严格,从生产、运输到使用都有明确规定。

即使是国产的钇90微球,也必须经过多轮临床验证,才能进入临床使用。

有人可能会问,钇90微球到底适合哪些人?是不是谁得了肝癌都能用?其实它更适用于中期、无法手术切除,但肝功能尚可的患者

也就是说,它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终极武器,而是医生手中一种重要的“工具”,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我见过一些患者听信网络传言,觉得钇90就是“新型神药”,一针下去肝癌就能消失。结果花了很多钱,跑到国外做了所谓“治疗”,回来后病情反而加重。

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治疗肝癌,靠的不是某一种药或一种技术,而是系统的综合管理

除了钇90,还有肝动脉栓塞、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手段,医生会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分布、患者的肝功能、病毒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

就像打一场仗,不是靠一个将军,而是靠整支部队的协同配合。

有的病人问我,既然钇90是好东西,为什么医保不能全报?这个问题其实背后很复杂。

因为医保要考虑单个病人的需求,也要考虑整个群体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一种治疗手段是否纳入医保,要综合评估其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范围

而国产的钇90微球近年来逐步进入市场,价格相比进口已经大幅下降,这其实正是我们国家在推动高端医疗技术国产化的成果。

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产能提升、监管完善,其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更多人能用得起、用得上。

说到底,我们真正要警惕的,不是某项技术的价格高低,而是对疾病认知的偏差。一味追求“便宜”“国外”“新奇”,往往容易走入误区。真正的健康管理,应该是科学、理性、系统的过程

肝癌不是绝症,但它是一个需要长期防控、早筛早治的疾病。定期体检,尤其是有乙肝、脂肪肝、长期饮酒史的人,更要关注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不要等到身体敲响警钟,才想起要重视。

很多人觉得“没症状就没事”,但肝癌最怕的就是“没有明显症状”。如果你现在身体还不错,那也不要掉以轻心。

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指标、做B超检查,是预防肝癌的第一道防线

如果你正在和肝癌作战,也请记住:治疗不是比谁用得药贵、技术新,而是比谁更懂得听从科学的指引

每一个治疗选择,都应该建立在医生的专业判断和你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之上。

钇90微球,不是神药,也不是骗局。

它是肝癌治疗的一种高选择性、低副作用的介入方式,但前提是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安全。价格,只是它的一部分,千万别被表面的数字迷了眼。

肝癌这场“硬仗”,我们要打得有准备、有策略、有耐心。用科学的方式对抗病魔,才是我们能为自己争取的最大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沈琳,马建华.钇90树脂微球治疗肝癌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肿瘤杂志,2024,46(03):198-202.

[2]王春霞,王晓东.肝癌介入治疗进展研究[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23,11(06):412-416.

[3]刘志强,李春晖.肝癌精准治疗的多学科协作模式[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04):365-37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降糖神药进医保!一周一针,告别“扎心”日常,糖尿病患者笑了!

好消息来了,2025年1月国家把每周打一针的降糖药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放进医保了。以前很多糖尿病患者得一天打好几次,现在一周一次就行,还能报销大部分费用。我妈邻居张大爷去年查出糖尿病,那时候天天早中晚各打一针,漏了就容易犯病,现在用这个新药省事多了。

这药叫GLP-1受体激动剂,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模仿肠道激素起作用的。它让胰岛素分泌更稳定,还能让人容易把饥饿感降到最低。与曾经使用的药物相比,有时候高有时候低,患者老是担心半夜抽搐或者突然晕倒。而使用这种新药后,副作用较少,血糖控制得比较稳,而且有些患者还瘦了十几斤,这可能与食欲减小有关。

在纳入医保之前,这种药物价格昂贵,一支要好几百,现在,经过国家的价格谈判,它已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具体自费部分要看不同地方政策,但总体而言,价格已经比之前便宜不少。我表舅上个月去药店问过,以前一支七百多元,现在他自己付两三百元就能购买到。

这种药主要适合2型糖尿病,特别是有点胖的。但1型糖尿病患者,孕妇,肾功能不好的也得谨慎。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来开具此药,患者不能自己乱买。

张大爷使用这种药物已经两个月,他说确实不用天天量血糖了,以前每天得测五六次。他现在只需每周固定时间打一针,感觉饿得速度变慢了,饭量也少了。不过在刚开始使用时,他会有点恶心和头晕感,但适应一阵子就好了。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是于2019年底获得审批通过的,并从2025年1月起纳入医保。许多医院现在都能开这个药,不过社区诊所可能还得等上一段时间才有药供应。你看那药盒上标注着,有些为国产标识,有些为进口标识,当然国产的价格也会比进口的要便宜些。

这糖尿病啊,可不像表面看着就血糖高那么回事儿,它就像个隐藏的“麻烦制造者”,会引发一堆并发症,眼睛出问题、肾脏出状况都有可能。以前,许多糖尿病患者因为药太贵了,心疼钱,都不敢按规定正常用药。如果任由病情拖着不治,那问题不就越来越多嘛。

现在情况改善了,正如前面所说,这种药物纳入医保了,价格降下来了,大家经济压力小了,就能踏踏实实地坚持治疗。从长远角度看,坚持治疗对身体那肯定是利大于弊,能少受不少罪呢。

阿尔茨海默症早期“特效”新药,每月只需打一针,费用或需36万

本文151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月打一针,36万一年,阿尔茨海默症终于有‘特效药’了?”

听到这个消息,你是不是心里一惊?一方面是兴奋——终于有药;一方面是震惊——也太贵了吧?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个风头正劲的新药,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天价噱头”。

1. 这针药,真能治阿尔茨海默症吗?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阿尔茨海默症目前仍不能“治愈”。

但这次的主角——“仑卡奈单抗”(Lecanemab),确实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突破性药物之一。它不是说让病人“变回正常”,而是延缓病情恶化的速度,尤其是在早期阶段。

重点是“早期”两个字。

美国FDA在2023年7月正式批准了它的上市,成为继Aducanumab之后又一个基于“β淀粉样蛋白清除机制”的药物。它的作用机制很明确——清除大脑中累积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这个东西就是阿尔茨海默症的“元凶”之一。

2. 药效到底有多“神”?别被媒体标题骗了

很多媒体说它是“特效药”,但我们医生看到的是有限的疗效,惊人的价格

根据其临床三期试验(CLARITY-AD研究),使用18个月后,患者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减缓了27%

说白了,就是如果不吃药1年后会变得很糟糕,吃了药可能多撑几个月不变糟糕

是有用,但远谈不上“逆天改命”。

3. 一年36万,它贵在哪?你的钱花到了哪?

这个药在美国的定价是每年约26,500美元,再加上MRI、PET检查和注射服务,全套下来接近5万美元一年(约合36万元人民币)

不贵?

你可能不知道,它是一个针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的“预防性”用药,每月要静脉注射一次,疗程长达数年。

也就是说,大多数家庭撑不了两年,钱包就先病倒了。

4. 谁适合打这针?不是所有老人都能用

这针药不是人人都能打。

第一,你得是“早期阿尔茨海默症”,而不是已经出现严重认知障碍的人。

第二,你的大脑里必须已经有了β淀粉样蛋白沉积。

这就意味着,在使用这款药前必须进行PET扫描或者脑脊液检查。而这些检查,在国内很多城市都还不普及,费用也不低。

第三,有脑出血风险的人慎用。

FDA已经明确指出,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中,部分人出现了脑肿胀、脑出血甚至死亡的严重副作用。

5. 中国呢?我们能用上吗?

目前,这款药物尚未在中国正式上市

但国内也在积极推进类似药物的研发和引进。例如,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已经受理了该药的上市申请,正在审评中。

一旦通过,国内也许能更快、更便宜地使用上这类药,但别指望价格会便宜太多。

6. 真正的“特效药”是什么?别忽略最根本的事儿

你可能会问:“那我们现在到底能做什么?”

很现实的答案是:早筛查、早干预,才是真正的关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5500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症占60%~70%。而在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痴呆患病率接近6%

问题是,超过七成的早期患者没被发现,也没被治疗。

等到你发现爸妈总是忘事、走错路的时候,其实已经到了中晚期。

7. 你能做的,不只是等药来了

等药,不如先动起来。

第一,定期认知筛查。超市买菜记不住价格,找钥匙总是翻箱倒柜?别觉得是老了,可能是早期阿尔茨海默症。

第二,控制三高。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都会加快大脑退化。

第三,动脑动手动腿。每天走路30分钟、学点新东西、交点新朋友,都有助于延缓认知退化。

这不是鸡汤,这是《柳叶刀》给出的硬核建议。

8. 结尾一句话:别把希望寄托在“神药”上

别误会,我们当然希望药物越多越好,但现阶段的“特效药”,只是延缓,而不是逆转

与其等药,不如现在就开始行动。你提前10年做的事,可能比36万一针的药更值钱。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