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吃饭(糖尿病不吃饭会低血糖吗)

自我控糖小知识 0
文章目录:

不吃饭,更不吃糖,血糖也上升?看看是不是这5个原因造成的!

在糖尿病人的眼里,血糖高就是吃糖多引起的,或者起码是吃了饭血糖才能上升吧?但有时候情况并非如此!明明没有吃饭,更没有吃糖,但血糖也上升了。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那就看看是不是这5个原因造成的吧。

一、生理规律

很多糖友有这样的体会:空腹血糖总是比晚上睡前血糖还高,有时候还高的离谱。糖友心里就纳闷了:晚上没有偷吃东西啊,这空腹血糖上升真的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家人也埋怨呢。

幸运的是,医生会为你申冤的。我们知道你没有偷吃,空腹血糖比睡前血糖高可能是生理规律,这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出现。

正常情况下,凌晨三点的血糖是最低的。也就是说从睡前到凌晨三点左右,血糖呈逐渐下降的态势,但之后血糖就开始回升了,以适应早晨起床后人的一系列日常活动(和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多有关)。因此,空腹血糖可能会比睡前血糖高,这是生理规律,不需要太担心,只要空腹血糖还在一定范围内就行。

二、黄昏现象

我们在上一条说的生理规律其实也叫黎明现象,与之原理类似的是黄昏现象。

黄昏现象表现在午餐后不再吃饭,也不吃任何有热量的食物,但晚餐前的血糖比午餐后2小时血糖还要高,这是因为下午这段时间也是升糖激素的分泌高峰,所以血糖就上升了。

黄昏现象在正常人身上不明显,因为当升糖激素分泌增多时,胰岛素的分泌也会相应增多。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内源性胰岛素可能压制不住升糖激素的升糖作用,所以黄昏现象会较明显。

三、运动过量

运动可以降血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要运动量适宜才行。运动过量时,升糖激素的分泌也会增加,这反而会引起血糖上升。还有一种情况,运动过量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之后血糖又会迅速反跳,这也可能导致运动后血糖时反而比运动前还要高。

因此,糖尿病人运动不要太剧烈,参加中等体力的运动就行了。

四、压力过大

适当释放一下压力是好事,但短时间内突然有大的压力,升糖激素会迅速分泌,这也会导致血糖迅速上升。我们也遇见一些有突发事件发生的糖友,一天不吃饭血糖还一直上升,这都是压力过大导致的。

因此,糖尿病人要尽量保持好心情,不要总是“亚历山大”,这对血糖很不好。

五、药物影响

一些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利尿剂、他汀类药物等会影响血糖代谢,也能导致血糖上升。

糖尿病人不要随便用药,例如一些抗高血压的利尿剂,除非是必须,否则不要当成糖尿病人的首选药。但是,一些必要的治疗,如抗癫痫药肯定不能随便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他汀类药物会造成血糖上升,但相比他汀类的血管保护作用,这点血糖上升是微不足道的,也是可以接受的,故不要只看到药物的副作用,要看到药物的正作用有多大。

总结:糖代谢是个复杂的过程,并不只是吃饭、吃糖才会引起血糖上升。所以,当血糖上升时,要找出原因才能合理解决。

有了糖尿病,少吃主食吃不饱,怎么办?6个实用方法可帮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人不能吃主食。”这句话几乎成了流传最广的“养生箴言”之一。于是,很多刚被确诊的患者立刻开始“断粮”,一碗白米饭换成几片黄瓜,一顿热干面换成几口鸡胸肉。

结果是:嘴巴淡出鸟来,胃里空落落的,血糖却依旧不稳定。更糟的是,没吃饱带来的情绪起伏反而让人更容易暴饮暴食,陷入血糖忽高忽低的恶性循环。

把主食当成敌人,是一种误解。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吃不吃”,而是“怎么吃”。

糖尿病不是“糖吃多了”的简单后果,而是一套复杂的代谢紊乱。核心在于胰岛素的功能减退或抵抗,而不是碳水本身的原罪。主食并非“毒药”,而是必须被精细管理的“能量来源”。

根据《糖尿病医学会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推荐糖尿病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45%至60%,并非“越少越好”。

这意味着,一个2000千卡摄入的成年人,应该每天摄入225克至300克的碳水化合物。这是什么概念?大约相当于两碗半米饭。也就是说,适量吃主食不仅可以吃饱,还能稳定血糖,只要吃得巧。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对“主食”这个概念的理解太狭隘了。

主食不是只有白米白面。如果你把糙米、燕麦、荞麦、藜麦、山药、玉米、红薯、绿豆、鹰嘴豆、豌豆、魔芋等都纳入视野,你会发现主食的世界远比你想象的丰富。

多样化的主食组合,能带来更好的饱腹感、更低的升糖指数(GI),还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稳定情绪,减少餐后血糖飙升。

食物的升糖行为,像一个性格复杂的老伙计,不光看他是谁,还得看他“和谁在一起”。

白米饭配上油炒青菜和带皮鸡腿,和单独一碗白米饭的升糖曲线完全不同。脂肪和蛋白质延缓胃排空速度,纤维则拖慢糖的吸收,最终让血糖上升更平缓。

早在宋朝,医家陈自明就说:“五谷为养,蔬果为辅,肉鱼为助。”意思是说,谷物是根本,蔬菜是佐料,肉类是补充,不可本末倒置。

现代营养学也印证了这一点。一顿饭中合理搭配“主食 蔬菜 蛋白质 好脂肪”,比一味追求低碳更能维持血糖稳定。

比如,把白米饭换成三分之一糙米、三分之一燕麦、三分之一绿豆,再配一盘炒时蔬、一碗菌菇炖豆腐、一块煎三文鱼,既吃得香,又吃得稳。

很多人说,吃糙米、全麦、杂豆这些“粗粮”后胃不舒服,胀气、腹泻、不消化。其实这不是粗粮的问题,而是肠道菌群尚未适应

就像一个常年住在城市的人,突然跑到山里去住,空气虽好,却容易水土不服。关键在于“循序渐进”,粗粮比例可以从10%慢慢加到30%甚至50%,给肠道时间调整菌群结构。

饱腹感不等于吃到撑。真正的饱,是血糖平稳、胰岛素不过度波动、大脑接收到“能量已足”的信号。

有研究显示,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延长饱腹感的持续时间,让人更少地想吃零食,减少暴食冲动。也就是说,你以为是“没吃饱”,其实是“吃得太快”或“吃得太空”。

那种饭后一小时又饿了、手软腿抖的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饿,而是血糖快速升高后又迅速下跌的“低血糖反应”。

这恰恰是吃了高GI、高精制主食后的典型表现。这种血糖坐过山车的节奏,对胰岛β细胞是毁灭性的打击。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人对米饭的情愫深不见底。“民以食为天,食以饭为先”,饭桌上没有米饭,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所以,完全剥夺主食,不仅是身体上的剥夺,更是心理上的伤害。与其彻底戒断,不如转变认知,改变吃法。

比如,把米饭换成“弹牙版”:用电饭煲的“杂粮饭”模式煮饭,加入糙米、黑米、燕麦、绿豆等,可以显著降低GI值。

再比如,把米饭做成饭团,每口配点蔬菜和坚果,既好看又好吃,还能控制进食速度和总量。

或者换成煮熟的红薯、南瓜,也能起到主食作用,且富含膳食纤维和类胡萝卜素,对视网膜和肠道都有好处。

很多人怕吃多了主食血糖飙升,其实更该担心的是:长期碳水摄入不足,会让身体“燃烧蛋白和脂肪”,酮体升高,反过来加重肾脏负担。

特别是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长期高蛋白饮食反而会加速肾功能恶化。

“减主食减出了肾衰竭”,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再者,主食中的B族维生素、镁、锌、铬等微量元素,是胰岛素功能正常运作的关键因子。尤其是铬元素,被称为“糖代谢的调节器”。

研究显示,长期低碳饮食会显著降低体内铬储备,反而加重胰岛素抵抗。

更值得警惕的是,低碳饮食模式在短期内可能出现血糖改善,但长期研究(超过1年)发现并无明显优势,反而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2年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指出,极低碳饮食者与适量碳水摄入者相比,心血管死亡率增加了32%。

所以,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不是一个“减法游戏”,而是一场“平衡艺术”。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越合适越稳。控制血糖的秘诀,不是忍饥挨饿,而是吃得巧、吃得对、吃得慢。

正所谓:“饭要七分饱,菜要五分油。”吃得温和不过量,配得合理不偏激,身体才不会反弹。

从社会趋势来看,中国糖尿病人数全球第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饮食结构西化”带来的代谢病后果。

吃得精、吃得快、吃得单一,成了现代餐桌的三大问题。反观日本、地中海地区,主食多为低GI的糙米、全麦、豆类和蔬菜,血糖控制普遍更优,糖尿病发病率也相对较低。

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该惧怕主食,而应重建对主食的认知,把握量与质的平衡。与其饿着肚子苦熬,不如学会“聪明吃饭”。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糖尿病一半是吃死的?医生告诫:糖尿病不节制,5个后果很严重

饭后一根烟,快乐似神仙;甜食配奶茶,生活才够嗨——很多人嘴上说要健康,手上的奶茶和蛋糕却从不放。

糖尿病?那是别人家的事,反正我年轻,血糖高一点没啥事儿。

可现实啪啪打脸,糖尿病就是这么不声不响地盯上了你。它不挑性别、不论年纪,吃得多、动得少、作息乱,全是它的“好朋友”。

有人说,糖尿病一半是吃出来的,这话听着扎心,但一点不假。

别觉得危言耸听,真不是医生们吓唬人。现在不是老年病了,三十多岁的“小年轻”查出糖尿病的越来越多。一边喊着减肥,一边夜宵炸鸡配可乐,血糖想不高都难。

大家总觉得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没啥大不了,不就是少吃点糖嘛?错!大错特错!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简单病,它背后藏着一整套身体的“化学反应”。

真正让人害怕的,不是吃糖,而是胰岛素罢工

胰岛素这东西,像个“开门小哥”,专门帮身体把血糖推进细胞里用来供能。

可你天天高油高糖,身体受不了,一开始胰岛素奋力工作,久了就累了,一罢工,血糖就堆在血液里不走,这就叫“胰岛素抵抗”。

这不是生物课,这是现实。人的身体不是铁打的,胰岛素天天加班,还不涨工资,早晚离职。长期吃得太好、动得太少、睡得太晚,胰岛素罢工就是早晚的事

有些人还嘴硬,“我血糖高,但我精神头好着呢,没啥不舒服。”哎呀,这糖尿病啊,最坏就坏在它前期没啥症状,让人掉以轻心。等你真觉得不舒服了,往往已经晚了。

糖尿病不控制,后果是“成串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五个大麻烦,个个都够你受的。神经、血管、眼睛、肾脏、免疫力,通通中招,别说生活质量,连命都难保。

先说这“神经出问题”,脚麻手麻不是老年人通病,而是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糖高,神经像被泡在糖水里,久而久之传导慢了、感觉迟钝了,一不小心就烫伤、割伤都不知道

第二个是血管堵塞,小到毛细血管,大到大动脉,血糖高了,血像糖浆,流动慢,血管壁也容易受伤。

这时候,动脉硬化、心梗、脑梗,统统来凑热闹。不是吓唬你,糖尿病人得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好几倍。

第三个,肾脏遭殃。肾是个过滤器,血糖高了,过滤负担重,肾小球天天加班,最后就“透支”了,结果就是尿蛋白、肾功能下降,严重的要靠透析维持

第四个,眼睛遭殃,糖网病变是糖尿病人的“标配”。视网膜上那点毛细血管,最怕高血糖一泡,结果就是眼前模糊、视力下降,严重的甚至失明。

第五个,免疫力掉线。糖尿病人抵抗力差,一点小伤口都能感染成大问题。感冒、肺炎、皮肤感染,统统容易找上门,恢复还慢,拖拖拉拉的。

这五大风险,不是吓唬,而是很多人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糖尿病不像感冒,吃几天药就好,它像个“慢刀子”,一刀一刀割你,割的是生活质量,割的是寿命。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糖”的问题,而是“生活方式”的问题。吃得太精、动得太少、睡得太晚、压力太大——这些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正是糖尿病的温床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体的血糖调节机制是极其精密的化学系统。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立马分泌胰岛素;血糖下降,胰高血糖素上场维稳。

可一旦长期超负荷运转,就像车子长时间高转速开高速——迟早出故障。

从心理学角度说,很多人吃东西不是饿了,而是“情绪性进食”。压力大、情绪差,吃点甜的慰藉一下,久而久之,食欲乱了,血糖也乱了。

想靠吃甜食解压,结果反而让身体更累

再从社会学角度看,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但“吃得好”和“吃得对”完全是两码事。大鱼大肉、精米白面、油炸甜品,不是真正的“营养”,而是“负担”。

说白了,糖尿病的“根”往往不在糖,而在“生活方式”。吃得杂、吃得多、吃得精,动得少、睡得晚、心情差,这些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解决糖尿病,得从“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三方面下手。

不少人一听“低糖饮食”就开始走极端,啥都不敢吃,连水果都戒了。真正的控制不是“戒掉一切甜”,而是“合理搭配、控制总量”。

比如吃水果选低升糖指数的,吃主食别总精米白面,适当加点粗粮杂豆。

还有人说“我每天饭后散步十分钟,够了吧?”

这个远远不够,真正对血糖有益的运动要达到中等强度,比如快走、游泳、骑车,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3~5次,这样才能真正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睡觉也别忽视,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

晚上11点前睡觉,保证7小时以上的睡眠,对控制血糖有很大帮助。别小看这一点,睡眠不好,血糖都可能跟着乱。

压力管理同样重要。长期焦虑、紧张,会刺激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导致血糖升高。学会情绪管理、保持心态平和,是控制血糖的“隐性武器”。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一天吃出来的,也不是一天能控制住的,它是一场持久战。不是靠一顿清淡、一场运动就能解决,而是靠日积月累的好习惯

最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对糖尿病掉以轻心。别等到并发症找上门,才后悔莫及。真正聪明的人,是在身体还没出问题的时候,就开始“未病先防”

也别指望某种“神奇食物”能治糖尿病,这种“保健神话”多半是割韭菜的。糖尿病的防控,从来没有捷径,只有科学 坚持

总结一句话:别拿年轻当本钱,也别把糖尿病当“可控的小病”。它是慢性的,却不容忽视;它是可控的,但前提是你得“动真格”。

从今天开始,少吃一口油腻,多走一步路,早点上床睡觉,少发一次脾气,血糖也许就会悄悄地稳下来。糖尿病不是“命中注定”,而是“生活造成”,更是“行为可改”。

健康这事,说到底,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靠一时的冲动。记住一句话: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但很多病是可以预防的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李萍,刘文静,张志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4):321-325.
[3]王俊,赵玉兰.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干预关系浅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3,39(01):45-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