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讲座)

中国青年报 0
文章目录:

专家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7月5日,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与会者围绕体重管理和生活方式重塑,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工作。

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糖胖病逆转中心主任徐谷根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控、可逆转的,患者采用“2 N”系统治疗方法,可以实现减少用药甚至停药的治疗效果。“2 N”系统治疗方法中的“2”是指中西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N”是指综合措施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营养干预、运动疗法和心理健康支持等。

“需要强调的是,逆转不等于根治。”徐谷根说,糖尿病逆转是一种治疗手段,患者通过3个月的“2 N”综合性干预,恢复人体自然调节血糖的能力,使血糖水平保持稳定,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防治形势严峻。会议围绕当前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庞大的患病人群、沉重的并发症负担,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等问题。研究表明,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特定类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可获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长期摆脱药物依赖。

此外,与会多位专家分享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如AI模型在糖尿病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中,通过大数据预测风险、优化干预方案,实现高效精准管理;骨搬运手术治疗糖尿病足,为以往可能面临截肢的患者带来了保肢新希望;菌群移植技术为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干预糖尿病提供了崭新视角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前奏”与科学预防之道

在现代生活中,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而胰岛素抵抗正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前奏”。了解胰岛素抵抗的成因,并掌握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守护健康、远离糖尿病的重要一步。

胰岛素抵抗:身体的“信号危机”

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就像身体细胞的“钥匙”,能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血液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而胰岛素抵抗,简单来说,就是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原本正常剂量的胰岛素无法发挥应有的降糖作用。为了降低血糖,胰腺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此以往,胰腺不堪重负,最终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从何而来?

不良饮食习惯

高糖、高脂肪、高油、高盐的饮食是引发胰岛素抵抗的“罪魁祸首”之一。大量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蛋糕、甜饮料等,这些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被分解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迫使胰腺大量分泌胰岛素。(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全科医生张新宝)长期如此,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逐渐变得迟钝。同时,过量摄入脂肪会在体内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这些脂肪组织会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的信号传导,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

缺乏运动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 sedentary(久坐),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开车代步、回家后又“瘫”在沙发上看电视等,使得身体活动量严重不足。肌肉是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场所,当缺乏运动时,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下降,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的效率也随之降低,从而引发胰岛素抵抗。此外,运动不足还会导致身体代谢率下降脂肪更容易堆积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肥胖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腹部肥胖)。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分泌大量游离脂肪酸和细胞因子,这些物质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使胰岛素无法有效地将葡萄糖转运到细胞内。而且,肥胖还会引起慢性炎症反应,炎症因子会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研究表明,体重每增加10%,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60%。

其他因素

除了饮食、运动和肥胖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升高血糖,同时拮抗胰岛素的作用;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代谢调节,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此外,遗传因素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也起着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个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相对较高

这些方法助你远离糖尿病

合理饮食,科学控糖

调整饮食结构是预防胰岛素抵抗的关键。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避免血糖快速上升。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减少加工肉类和饱和脂肪的摄入。控制每日总热量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遵循“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的原则。同时,尽量减少含糖饮料、甜点等高糖食品的摄取,用白开水、绿茶、黑咖啡等健康饮品代替甜饮料。

规律运动,增强代谢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选择2-3次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它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身体的代谢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此外,每周还应进行2 - 3次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增加肌肉量,肌肉量的增加可以提高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运动贵在坚持,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才能收获健康的身体。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态

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减轻体重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措施。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身体质量指数BMI = 体重(kg)÷ 身高(m)²,正常范围为18.5 - 23.9)。即使体重只是减轻5% - 10%,也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同时,要注意减少腹部脂肪堆积,避免中心性肥胖,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腹部运动,如平板支撑、仰卧抬腿等,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实现。

调节压力,保证睡眠

学会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持7 - 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激素调节,对维持胰岛素敏感性至关重要。如果存在睡眠问题,应及时调整生活习惯或寻求医生的帮助。

定期体检,早防早治

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早期发现胰岛素抵抗或血糖异常,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从而延缓或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胰岛素抵抗虽然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只要我们了解其成因,积极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够有效避免成为糖尿病的“候选人”,为身体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从现在开始,关注饮食、坚持运动、管理体重、调节生活节奏,让健康常伴左右!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