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高血压哪个(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关系)
慢病之王高血压与糖尿病,哪个更可怕?医生的答案可能和你不一样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有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常见的慢性病,同属于“三高”(即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有人问,高血压与糖尿病哪个更可怕?为什么?在当前我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危害哪个大?
其实,高血压与糖尿病都是很难以治愈的常见慢性病,至于哪个更可怕,这个还真不好说,二者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梗、脑中风的最常见危险因素,完全可以说,没有控制的高血压与糖尿病都很可怕。我们看看高血压与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
(1)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
1)脑血管损害:高血压易引起脑部大、中、小动脉硬化,使血管变窄,形成血栓,易致脑梗死,同时高血压还会使血管变脆、容易破裂,引发脑出血。对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威胁。
2)心脏损害:一旦人的血压升高,那么心脏作为帮助人体血液进行循环的一个重要器官,它的压力也会变得非常的大。短时间可能没什么影响,但时间一久,心脏的负荷就会过大,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等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3)肾脏损害: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肾脏是调节体液电解质平衡的重要脏器,若血压控制差,其肾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病程的延长会进一步加剧,发展为肾小球硬化、肾功能不全,最终进展为尿毒症。
4)外周血管疾病:持续高血压可增加大动脉血液动力学负荷,导致弹性蛋白受损断裂及胶原纤维增加,弹性动脉管壁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动脉硬化。
5)眼底视网膜病变:要知道,人的眼球和视网膜上也有很微小的血管。因此,人一旦得了高血压,那么视网膜也会发生病变,轻则视力下降,重则失明。
(2)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
1)心脑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性心脏病、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由于此并发症具有隐匿性,因此一旦确诊2型糖尿病,就应注意防治心脑血管病变。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常发病于四十岁以上患者且病史较长的患者。病变与血糖、血脂、血压的控制情况及患病时间长短有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白内障、青光眼以及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
3)糖尿病肾病:属于微血管并发症,常与糖尿病眼病同时发生,肾脏损害逐渐加重直至肾衰竭,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4)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为周围神经病变,而少见中枢神经病变。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泌汗障碍、心率过快、排尿困难、胃肠道不适等,严重者可导致足部溃疡和截肢。
5)下肢血管病变: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常伴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肢体发冷、麻木、行走无力,严重可致肢体坏疽。
6)感染:对于一些糖尿病患者来说,还可能合并感染,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
值得注意的,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控制好血糖,易出现血压升高;而很多高血压患者,若不能控制好血压,也会可能合并糖尿病。
结语
从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并发症可以看出,高血压的并发症更凶险、往往会由爆发性的疾病发生如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而糖尿病也会导致更多器官发生重大病变,二者都很可怕。不过,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注意饮食、适度运动和合理用药等,高血压与糖尿病也并不是那么可怕,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拥有健康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注意!高血压VS低血压,哪个危害更大?
早餐来一碗泡面,中午加个奶茶,晚上撸串配啤酒,再来一顿夜宵犒劳自己——“生活就该尽兴”,但身体却在悄无声息中埋下隐患。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俗称“糖友”),当血糖问题已经足够棘手,却常常忽视另一个隐形杀手:血压异常。很多人以为心跳不快、头不痛,就没啥问题,殊不知,高血压和低血压的风险,远比你想的更复杂、更致命。
有人怕高血压爆血管,有人怕低血压晕倒在路上。但二者哪个更危险,不能光靠“听起来吓人”来判断。
高血压,指的是动脉血压长期高于正常范围。低血压则是血压过低,导致器官供血不足。中国高血压指南(2020版)指出,成年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被定义为高血压;而低于90/60毫米汞柱则属于低血压范畴。
但问题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血压异常对糖尿病患者意味着什么。
糖友的“双重危机”糖尿病本身就会损伤血管,若再叠加血压问题,无异于“雪上加霜”。高血压会加速血管硬化、心脏负担加重,直接提高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血压则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乏力,甚至诱发昏厥,严重时危及生命。
一项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的研究指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其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2-3倍。而低血压虽然看似“温和”,但长期低灌注可能导致肾功能减退、视网膜缺血等问题。
所以说,高血压是“明枪”,低血压是“暗箭”,对糖友来说,二者皆是敌人。
数据不会说谎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27.5%,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合并率更高达50%以上。
而低血压的数据虽不那么“高调”,但在老年糖尿病人群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仍接近20%。这说明,糖友们面临的不仅仅是“高压”的挑战,还有“低压”的阴影。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的多国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若血压控制过度,过低的血压同样会增加死亡率。这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两端的深渊。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养生”的行为,其实是埋下隐患的元凶。喝咖啡提神?利尿脱水,容易诱发低血压。下馆子图方便?高盐高油,血压直线上升。熬夜加班、情绪波动、运动过激,这些现代生活中的常态,其实都是血压失衡的推手。
讽刺的是,人们一边喊着“健康最重要”,一边却用行为在“慢性自杀”。尤其是糖友,血糖和血压的双重压力下,任何一个不经意的选择都可能“压垮最后一根稻草”。
古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提到:“脉乱者,命危矣。”虽然当时没有血压这个概念,但古人早已意识到脉象异常的危害。
而在现代社会,2012年,一位北京退休干部因血压控制不当,突发脑出血去世。事后调查发现,他患有糖尿病多年,却因“怕吃药副作用”私自停药,结果酿成悲剧。这类真实事件,不是特例,而是常态。
糖友的血压管理,并不是简单地“控制在某个数字之下”就万事大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血压目标是<130/80毫米汞柱,但是否适合所有人,还需个体化判断。若一味追求“越低越好”,反而可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长时间供血不足。研究表明,老年糖友若血压过低,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也会增加。
这说明,血压控制不是“拼命压低”就对,而是要平稳、安全、适度,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很多人对血压变化的认知仍停留在“有感觉才有问题”的阶段。但血压升高或降低,很多时候是“无声的杀手”。糖友若不定期监测、不了解自身状况,就容易陷入“自以为没事”的陷阱。
有数据表明,约有40%的高血压患者在确诊前并无明显症状,低血压更是常被误认为“体质好”。这种“误判”,往往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尤其是糖尿病人群,误差的代价更高。
与其问“高血压和低血压哪个更危险”,不如问:“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们承受得起哪一个?”
高压的突发性可能导致脑卒中,低压的持续性则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二者没有绝对的“谁更可怕”,关键在于你是否足够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就像《黄帝内经》中说的:“上工治未病”,预防永远胜于补救。
糖友面对高血压和低血压的挑战,不能只依赖感觉或经验。科学监测、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结构,才是真正的基础保障。
别再等身体“报警”才开始重视健康,真正聪明的人,是在看似平稳的时候未雨绸缪。
血糖与血压,就像一对不稳定的“搭档”,彼此影响,若管理不当,极易引起连锁反应。懂得调控这对“危险组合”,才是糖友真正的“生存智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联盟主编.
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
3. 《中华内科杂志》,2021年第60卷第1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管理现状与挑战》.
4.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5. 《柳叶刀(TheLancet)》2020年发表的多国队列研究:“Bloodpressureandmortalityindiabetes:ameta-analysis.”
高血压与糖尿病,哪个更可怕?医生的答案,很多人没想到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吃得不咸,为什么血压还高?控制了甜食,血糖却时高时低?高血压和糖尿病,哪一个才更危险?
其实,这两种疾病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的本质都和人体代谢系统的失衡密切相关。
如果说高血压像一根紧绷的弦,随时可能崩断;那么糖尿病更像一条慢慢漏气的轮胎,看似缓慢,却持续消耗身体的“续航力”。到底哪一个更让人担忧?
真正的答案,远不止一个“是”或“否”那么简单。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隐患”。多数人在早期几乎没有不适,只在偶尔体检中发现血压升高。久而久之,很多人习惯了这个数值,却忽略了它对血管造成的持续性损伤。
从现代医学来看,高血压的本质是血管壁长期受到过高压力的冲击。就像水管中水压过大,管壁便会老化、变硬、甚至爆裂。脑出血、心梗、肾衰这些看似突如其来的意外,其实都是长年累月的积累所致。
中医则认为,高血压多属于“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或“肾阴亏虚”之证。当肝气郁结不能条达,或肾精亏损,便会导致阳气失控、血上扰头。
脉管被“热气”所扰,脾失健运,血流不畅,久而久之便形成“高压之势”。这类人往往伴有头胀、眼花、耳鸣、易怒、失眠等表现。
高血压的可怕之处,不在一时血压高低,而在于血管结构的慢性退化,尤其是在不知不觉中,造成微血管破裂、脑部供血障碍,留下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与高血压不同,糖尿病的破坏是全方位、系统性的。它不单是血糖的升高,更是一种代谢紊乱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
血糖过高会“腐蚀”血管壁,使其逐渐硬化、堵塞,同时影响神经、肾脏、眼睛、心脏、皮肤等多个系统。
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消渴”之说,即口渴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认为其根源在于“阴虚燥热”,肾阴亏损、水不涵木,导致“燥热消津”,故出现津液耗散的表现。
糖尿病的破坏不动声色,往往等到视力模糊、下肢麻木、足部溃疡才被发现。它影响的是身体的每一处毛细血管,一旦并发症出现,几乎难以逆转。
实际上,高血压和糖尿病之间并非“敌我之分”,而是“兄弟同盟”。很多患者二者共存,一边控制血压,一边稳住血糖,稍有不慎便出现波动,互为影响,互为诱因。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的比例远高于普通人,而高血压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显著上升。这是因为两者都源于代谢紊乱,而代谢紊乱的核心,就是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因子持续升高。
当高血压叠加糖尿病,心脑血管事件、肾功能衰竭、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将成倍上升。就像一辆车同时刹车失灵和方向盘卡顿,随时可能失控。
无论是高血压还是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病本身,而是病人的麻痹和忽视。
有些人看到血压稍高便立刻吃药,却忽略了生活方式未改变;也有人空腹血糖正常便放松警惕,却忽视了餐后血糖和糖化指标的波动。
很多患者将希望寄托在单一补品或所谓“降糖神茶”上,却忽视了中医强调的“调气、调神、调脾胃”的整体原则。也有人陷入过度焦虑,每天反复测量数据,结果导致气机失调、血压越测越高。
中医认为,气随意动,情志不畅则气血失调,脾胃受伤,病邪易乘虚而入。情绪、睡眠、饮食、运动这“四柱”若一处倾斜,整座健康之“屋”都可能失衡。
科学管理这两类慢病,靠的是“日积月累的修炼”,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抢救。
从根本养起,平衡是最好的“药方”对于高血压与糖尿病这类慢性病的调养,饮食调节与情志管理同样重要。高血压患者应忌辛辣、少盐少油、保持心情平稳;糖尿病患者应控糖控量,避免暴饮暴食,同时加强体力活动。
二者共同的调理原则是——规律、节制、温养、持久。
中医在调理方面有很多方式值得借鉴。如高血压常用天麻、钩藤、菊花以平肝潜阳;糖尿病则多用黄芪、麦冬、玄参以益气养阴。
若二者共病,则需兼顾清热养阴、活血通络、健脾益气等多维调理。配合耳穴压豆、艾灸足三里、按摩太溪穴等方法,也可辅助调节血压血糖。
日常生活中,养成“早睡早起、淡食缓行、宽心豁达”的习惯,比任何一味灵丹妙药都管用。就如中医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若内调有序,外邪自然难侵。
高血压和糖尿病,哪一个更可怕?答案其实并不是非此即彼,而在于:是否及时发现,是否科学管理,是否以生活方式为主线贯穿调理全过程。
与其把精力花在“哪个更严重”的比较上,不如将注意力放在每天的一粥一饭、一动一静、一思一眠中。因为高血压怕激、糖尿病怕拖,真正的健康,不靠“选择正确答案”,而靠“长期做对的事”。
建议每位中年人群及高风险群体,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遇异常不要恐慌,更不要盲目补药,而要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干预、合理用药,并结合中医调理之法,因人因时施治,平衡为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1】高文丽, 张晓东.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 2022, 28(9): 75-79.
【2】刘欣, 孙丽. 基于“肝肾同调”理论探讨高血压与糖尿病共病的中医干预路径[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3, 30(2): 114-118.
【3】周婧, 陈玉芳. 慢性代谢病共病模式下中医体质调养策略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3, 41(6):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