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还能活多久(糖尿病的能活多久)

北方名医 0
文章目录:

得了糖尿病一般能活多久

糖尿病是一种可以造成多系统并发症的疾病,有些人觉得糖尿病这种疾病很可怕,有些人则不以为意。那么,糖尿病到底可不可怕?患了糖尿病一般可以活多久?针对这一问题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二科 宋晓燕主任在接受《北方名医》栏目组采访时表示……


糖尿病到底可不可怕?

糖尿病并不可怕,这句话是错误的。糖尿病本身并不一定引起什么症状,但是糖尿病会导致全身各器官组织严重的并发症。在我国,糖尿病是导致成人失明,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是终末期肾脏病的常见原因。一旦患有糖尿病,应引起患者的重视,及时控制好血糖。


得了糖尿病一般能活多久?

糖尿病主要取决于自身病情的严重程度,尤其是有无并发症,还取决于患者是否规范治疗,一般不影响寿命,但具体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如果患者较为年轻,发病时间比较短,而且依从性高,能够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听从医生的诊治意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基本不影响寿命。

但是如果患者依从性比较差,或者本身年龄比较大,容易有各种并发症,例如微循环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影响生存时间。


糖尿病患者平时应如何监测血糖?

患者初诊时都应常规检查,建议开始治疗时,每个月到医院的内分泌科检测一次血糖,血糖达标后每年至少监测2次,也可用糖化血清白蛋白来评价近2-3周的血糖控制情况,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需要积极到医院就诊,之后采取对症治疗。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特邀专家:

宋晓燕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沈阳市糖尿病治疗中心主任 ,沈阳市临床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擅长各型糖尿病的分型及急慢性并发症的规范治疗及优化血糖管理,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内分泌性高血压,痛风及各型肥胖症的诊治。


编辑:刘少宇

审核:于波

监制:蔺颖

沈阳新闻综合频道

首播时间:每日17:20

重播时间 :次日06:25

得了糖尿病,还能活多久?最真实的回答

糖尿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慢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当代人类遭遇的又一大杀手。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加,发病率居世界首位。很多人患了糖尿病之后最担心的问题无非是“糖尿病很严重吧,我的寿命会缩短吗?我还能活多久啊?”

得了糖尿病能活多久?寿命会缩短吗?

总体上讲,糖尿病的确可能会使患者的寿命缩短。一些大型的流行病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在著名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20岁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男性的预期寿命缩短了11.1年,女性则缩短了12.9年,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这样的结果很让人觉得很悲伤。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控制糖尿病的手段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已经比以前有大大的提高。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糖尿病,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办法来对抗它。

得了糖尿病能活多久?

只能听天由命吗?

一、70%取决于自己

糖尿病并不致命,致命的是由糖尿病而引起的并发症,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并发症就不容易出现,最起码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1、坚持运动辅助治疗

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和受体的亲和力,并且能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以此有效地改善糖代谢,达到降糖目的。

运动能强壮肌肉,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运动还能减少体内脂肪,研究发现,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后,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就随之减轻,从而提高降糖药物的疗效。

2、遵医嘱服药

通过口服药、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控制血糖。糖尿病用药的特点是必须常年坚持,不可中断,把血糖控制好,不要时高时低,血管就不会遭受额外的伤害。同时就降低了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针对糖尿病的饮食习惯

培养良好的、针对糖尿病的饮食习惯,通过饮食控制血糖,是减少并延缓并发症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二、20%有赖于医学的发展

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会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延长

三、10%取决于你的心态

因为我们调节情绪的情感中枢在大脑的下丘脑部位,而我们大脑调节内分泌的神经中枢也在下丘脑。而负面情绪,会引起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血糖波动,血糖难以平稳控制。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延长寿命也是有好处的。

一万糖尿病,多少能活到八九十岁?医生提醒:想长寿,做好7件事

糖尿病,这个看似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甜蜜负担",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数以千万计的国人健康。许多患者常常忧心忡忡地问:"医生,我得了糖尿病,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想象中复杂。

当我们谈论糖尿病与寿命,就如同在讨论一场没有确定剧本的人生大戏——主角是你,但配角众多,剧情走向取决于无数选择的叠加效应。真相是,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难以长寿,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顺利迈入耄耋之年。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能够活到80岁以上,而这部分人群有着共同特点:他们不仅仅"与糖共舞",更是"驾驭糖尿病"的高手。相较之下,未能有效控制的患者,平均寿命可能缩短10-15年之多。这个差距,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疾病。

周教授曾在门诊遇到一位特殊的患者老王,今年已88岁高龄,他35岁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至今已与糖尿病相伴半个多世纪。不同于大多数患者,老王的血糖控制始终处于理想范围,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现在仍能独立生活,每日晨练两小时,堪称"糖尿病优质生存"的典范。

为何有人能将糖尿病驯服得如此温顺,而有人却深受其害?答案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血糖平稳如平湖,是长寿的基石。许多患者认为血糖只要不超标太多就行,实则大错特错。糖尿病最可怕之处不在于高血糖本身,而在于血糖的波动幅度。如果你的血管是一条小船,血糖的剧烈波动就如同大浪,长期颠簸,船身自然受损。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远超血糖平稳者,即使平均血糖值相同。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糖尿病对寿命的影响主要通过并发症实现——视网膜病变让我们逐渐失去光明,肾病让体内废物无法排出,病变让我们失去知觉,心脑血管疾病直接威胁生命。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与血糖控制水平息息相关。

饮食的智慧,远比想象的深奥。"少吃糖"这三个字人人都懂,但真正的饮食管理复杂得多。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人要"管住嘴",却忽略了食物搭配的精妙之处。同样是吃一个苹果,空腹食用与餐后食用,对血糖的影响天差地别;先吃蔬菜再吃主食,比先吃主食再吃蔬菜,血糖反应要平缓得多。

运动是血糖调控的天然良药,但并非所有运动都适合糖尿病患者。轻度至中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配合适量的抗阻运动,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过度剧烈的运动反而可能导致血糖急剧波动,得不偿失。运动的时间节点也很关键,研究显示,餐后1-2小时进行短时运动,控糖效果最佳,这个小窍门很少有人知晓。

心理状态对糖尿病的影响,常被严重低估。长期处于压力、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其血糖控制往往更加困难。这是因为应激反应会促使体内释放大量激素,这些激素恰恰是血糖上升的推手。古人云"怒伤肝",现代医学则告诉我们,情绪波动确实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糖。

足部护理的重要性,往往被大多数患者忽视。糖尿病足是导致非外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而每一次截肢都大幅增加死亡风险。

令人唏嘘的是,许多截肢源于一个微小的伤口,因感觉迟钝而未被及时发现。每日检查足部,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却能挽救一条腿,甚至一条命。

药物依从性是决定糖尿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近4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服药物现象。有些患者感觉症状改善就自行减药停药,有些则担心西药副作用而完全依赖所谓"降糖神方",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风险大增。

定期检查是发现问题的"早期预警系统"。糖尿病并发症往往在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仅通过常规检查才能发现。视网膜照相、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检查,能帮助我们发现尚未显现症状的并发症,为干预争取宝贵时间。

环境因素也在悄然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我国北方地区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南方,这可能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甚至气候因素有关。城市患者获得规范治疗的机会多于农村患者,但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血糖控制却未必更好。

最让人心痛的是,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完全可以预防的并发症。数据显示,约70%的糖尿病足截肢是可以避免的,50%以上的终末期肾病是可以延缓的,90%以上的失明是可以预防的。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本可以更长寿的生命。

七个长寿关键,值得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铭记:

一是精准控制血糖,不仅仅追求平均血糖达标,更要减少血糖波动,理想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二是科学饮食规划,低糖低脂高纤维,定时定量,合理搭配,餐后适度活动。

三是规律运动锻炼,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适量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四是积极心理调适,学会减压放松,保持乐观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五是全面足部保护,每日检查,保持清洁干燥,穿着舒适鞋袜,避免创伤。

六是严格遵医嘱用药,不擅自调整剂量,不轻信偏方,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七是定期系统筛查,关注眼底、肾脏、神经、血管等并发症早期信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生活质量与寿命长短同等重要。许多糖尿病患者过度恐惧疾病,反而使生活质量下降。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管理的慢性病。与其整日惶恐不安,不如学会与之和平共处,享受有质量的生活。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短期的血糖达标固然重要,但长期的坚持才是决胜因素。那些能活到八九十岁的糖尿病患者,无一例外都是长期自我管理的佼佼者。他们证明了,糖尿病虽不可逆,但绝非不可战胜。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糖尿病与寿命相关性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3.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