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累(糖尿病 累及脏器)

上海医大医院 0
文章目录:

糖友总是累到没力气?6个科学方法帮你赶走疲劳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困扰:明明吃好睡好,却总感觉身体被掏空。研究显示,近七成糖友会频繁感到疲劳[1]。这种疲劳不仅源于血糖波动,还可能和药物副作用有关。今天我们就从医学角度解析高血糖疲劳的根源,并给出6个有效缓解方法。

一、高血糖为什么让人疲惫?

当血糖飙升时,身体会拼命分泌胰岛素来平衡血糖。若胰岛素不足或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就会启动"备胎方案"——分解脂肪供能。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三磷酸腺苷(ATP),当ATP丢失一个磷酸基团变成二磷酸腺苷(ADP)后,若能量补充不足,就会引发疲劳。此外,部分降糖药也可能导致疲倦感[2]。

二、6招科学缓解疲劳

1️⃣ 吃对「慢消化」食物
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藜麦、豆类、坚果、瘦肉蛋白和乳制品能让血糖缓慢上升。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证实,这类食物能优化胰岛素反应[3]。
避免精制碳水:白米饭、甜点等会快速推高血糖,建议换成燕麦、糙米等复杂碳水。

2️⃣ 运动不分强度,动就有效
澳大利亚研究发现,无论是高强度运动还是中等强度锻炼,都能改善超重人群的血糖调控[4]。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3️⃣ 补充关键营养素
镁 铬组合:青岛大学研究显示,同时补充这两种矿物质比单独补充更能改善胰岛素抵抗[5]。
维生素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D也有助缓解疲劳。

4️⃣ 每天冥想10分钟
压力会刺激升糖激素分泌,通过冥想、瑜伽或深呼吸可降低压力水平,间接稳定血糖。

5️⃣ 睡够7小时
睡眠不足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6️⃣ 遵医嘱调整用药
若疲劳与药物相关,需及时与医生沟通,切勿自行停药。

三、这种情况要立即就医

若疲劳持续超过2周,并伴随以下症状,可能提示血糖失控或并发症:
⚠️ 异常口渴/尿频
⚠️ 莫名消瘦
⚠️ 手脚麻木刺痛
⚠️ 伤口久不愈合

关键提醒
疲劳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通过饮食调控、适度运动和压力管理,多数糖友都能改善疲劳状态。但若调整生活方式后仍无缓解,务必及时就医排查原因。

文章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及用药须基于医生处方并遵医嘱进行。

医生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几大改善

本文186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先生是我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才52岁,体重超标,血糖控制一塌糊涂,日常几乎不运动。他总说:“医生,我吃药就行了,干嘛非得跑步?”

我没有急着反驳,而是讲了个真实案例:另一位同龄患者,病情相似,但他开始坚持跑步,每周4次,每次40分钟,半年后复查,血糖稳定了,药量也减了,连脂肪肝都好转了。

这不是个例,跑步对糖尿病患者的好处,早被大量研究证实。坚持跑步的人,身体真的会发生一些惊人的改变。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一听到“跑步”两个字,第一反应就是担心低血糖、关节疼、累、坚持不住。但事实是,他们更应该跑。

跑步对糖尿病患者的核心作用,不是降血糖,而是“调控系统”整体回归正常状态。而这个“系统”,包括胰岛素敏感性、心肺功能、血管弹性、脂肪代谢等等。

只靠吃药,最多是“控”住病情,而跑步,是“转变体质”

第一大改善:胰岛素更“听话”,血糖更容易控制

糖尿病最核心的问题,不是“糖多”,而是身体对胰岛素越来越“不理睬”。

跑步能让肌肉细胞变得更敏感,主动吸收血糖。研究发现,规律跑步12周,胰岛素敏感性可提高20%以上,相当于让身体变得“更听话”。

这时,即使不增加药量,血糖也能更稳定,甚至部分轻症患者可以逐步减药。

第二大改善:内脏脂肪减少,脂肪肝、胰岛脂肪沉积减轻

糖尿病患者体内真正危险的是“看不见”的脂肪,尤其是包裹在肝脏和胰腺周围的内脏脂肪。

跑步消耗的不是皮下脂肪,而是优先动用内脏脂肪。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跑步者体重没降太多,但健康指标却大幅改善。

临床上,有脂肪肝的糖尿病患者,坚持跑步3个月,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B超检查脂肪肝程度也会下降一到两个级别。

第三大改善:血压血脂下降,心脑血管风险降低

糖尿病患者最大死因不是高血糖,而是心梗和脑梗。

跑步能提升血管弹性,降低坏胆固醇,提升好胆固醇。国外一项研究追踪5000名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每周坚持跑步3小时,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38%

更重要的是,跑步能促进体内一氧化氮释放,这是天然的“血管保护伞”,能防止血管硬化。

第四大改善:改善睡眠,提高抗压能力

糖尿病人普遍睡不好,焦虑、血糖波动、神经病变一环扣一环。

跑步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些物质能显著提升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很多患者常说:“跑完步,晚上睡得特别沉。”

一项国内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4次中等强度跑步,6周后入睡时间缩短、深睡比例上升,焦虑评分下降。

第五大改善:预防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的根源不是外伤,而是血管堵、神经坏、循环差。

跑步可以刺激下肢血液循环,提高神经末梢活性,这对预防糖尿病足极其关键。

当然,跑步方式得选对,不建议赤脚跑、不建议水泥地、不建议穿硬底鞋。建议选择弹性好的运动鞋,最好在塑胶跑道或公园绿道上进行。

糖尿病患者跑步的常见误区,很多人都中招了

误区一:跑步会低血糖,不敢动

其实,低血糖并不是跑步的“通病”,多见于空腹跑或药量过重的人。如果是在饭后1小时跑,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低血糖风险极低。

可以随身带块葡萄糖片,跑前测一次血糖,跑后再测一次,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节奏。

误区二:跑步太累,坚持不了

很多人一开始就想“跑完3公里”,结果第二天腿疼不敢再跑。

建议从快走 慢跑结合开始,先走5分钟热身,再跑2分钟,走2分钟,交替进行。每周增加1分钟跑步时间,4周后自然能跑下来。

误区三:年纪大了,不能跑

年龄不是问题,关键是方式。70岁的患者也能跑,只是节奏慢一些,重点是全身协调和呼吸节奏。慢跑比快走多消耗30%的热量,对调节血糖更有优势。

跑步不是万能,但对糖尿病人,它是“性价比”最高的药

跑步不是药,但比很多药见效更快。它不止调血糖,更改变整个身体的代谢状态。

跑步不是万能,但它能带来很多药物无法替代的改变。只要方式对,坚持下去,身体的好转会一天天体现出来

那位坚持跑步的患者,现在每次复查都笑着说:“以前是我追着医生,现在是医生追着我夸。”

参考资料:

① 王丽. 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影响的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3): 205-209.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国居民运动指南(2022年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③ 孙彦红. 慢跑运动对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学, 2021, 22(5): 98-100.
④ 李晓燕. 跑步对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的影响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14): 1704-1706.
⑤ 国家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M]. 科学出版社, 2020.

医生发现:每天散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6个改善

文 | 健康求知所

编辑 |健康求知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些人,一听“散步”,就脑补成遛弯老太太,拎着鸟笼子,边走边骂“这年头小孩都不孝顺”。

可我告诉你啊,散步这玩意儿,看着像退休生活,其实是糖尿病患者的续命神器。

你以为我在吓唬你?

不,我是怕你不吓唬自己。

糖尿病这病,悄无声息地把你从头到脚敲一遍——

血糖飙了、眼睛花了、脚底没知觉了、心脏供血也跟不上了,最后肾也开始罢工了,你还觉得“我还能蹦跶挺久”?

醒醒吧宝贝儿,你不是年轻,是血糖在偷偷背刺你。

改善1:血糖不再像过山车,稳得你妈都认不出

每天散步30分钟,不要快成田径队,也别慢得像乌龟约会,就是那种“微微出汗,不喘粗气”的节奏。

这时候你身体的肌肉,是不是在动?动了。动了之后它是不是需要能量?需要。能量从哪来?葡萄糖啊!

也就是说,你在走路时,肌肉就像个贪吃蛇,把血糖一口一口吞掉了。

结果就是——血糖不再飙升,胰岛素不再疯狂加班,医生不再给你加药,你也不用一边吃药一边怀疑人生。

你还在靠减糖饮料和代糖薯片控糖?

拜托,少看点短视频,多走点路,你的人生会从“糖尿病患者”变成“糖尿病管理大师”。

改善2:脂肪哭了,肚腩瘪了,裤子松了

说句狠话:糖尿病患者的脂肪,是带毒的。

特别是肚子上的脂肪,堪比“生化武器”,它会让你的胰岛素越来越没用,血糖越来越难控。

而散步这件事,虽然看着温柔,其实是“燃脂界的温水煮青蛙”。

每天坚持走,脂肪被慢慢消耗掉,尤其是内脏脂肪最先受不了。

你不知不觉间,裤腰带悄悄往里缩,肚腩也开始识趣地往回缩

有人说:“医生,我不减肥,胖得可爱。”

那你听好了:糖尿病患者的可爱胖,不叫可爱,叫高危。

改善3:心脏跳得不再像老年迪斯科

糖尿病就是一只披着糖外衣的心脏刺客。

你血糖高,血管硬,血脂乱,心脏就跟个“被榨干的柠檬”一样,天天加班,早晚炸毛。

但你要是开始走路了,哪怕只是每天30分钟的“广场舞预热”级别,心脏会偷偷给你点个赞。

为什么?

散步可以——

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提高心脏泵血效率,降低心肌缺血的风险。

简单粗暴一句话:你走得越多,心脏跳得越从容。

改善4:脚不麻了,眼不花了,下肢也有感觉了

你知道糖尿病人最怕什么吗?

不是打胰岛素,不是吃药,而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魔法攻击”。

特别是糖尿病足,一旦发作,轻则截趾,重则截肢,最重则“走得比你想象的还快”。

而散步这事,虽然不能100%预防,但它能给你下肢的血管“做按摩”,让血液循环更顺畅。
结果就是:

脚底不再像踩棉花,小腿也不再僵硬,走起路来,脚底板终于不是“感觉被卸电池”。

再说眼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懂吧?

散步带来的血糖稳定,也能减轻眼底的“糖毒攻击”。

你以为看不清是老花眼?

不,是血糖在你眼睛里搞装修,不打招呼那种。

改善5:睡得香了,气色好了,老婆都说你帅了

糖尿病人睡不好,是常态。要么夜里口渴,要么尿频,要么心里慌。

结果就是白天蔫儿吧唧,晚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我是不是快不行了?”

但你要是开始散步,特别是晚饭后走一走,褪黑素分泌会更自然,睡眠质量也会跟着升天

你从“夜间多梦惊醒型”升级成了“深度睡眠10小时型”,第二天早上,照镜子都觉得自己眉清目秀了不少——

这不是你变帅了,是你血糖没在半夜搞事了。

改善6:情绪不炸裂,心态不崩溃,糖尿病不再是“绝症心病”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病情失控,是人心先崩了

很多人一确诊,就觉得自己“人生结束”,开始暴饮暴食、暴脾气、暴沉默,然后就真的暴血糖、暴血压、暴并发症。

但你要是每天坚持散步,多巴胺一分泌,心情自然就舒服了,情绪稳定了,饮食也不乱了,体重也愿意控制了,你看,一切都开始良性循环了。

走着走着,你就发现——

“咦?糖尿病也没那么可怕嘛,我照样活得有滋有味。”

唠唠真事儿:门诊那个“爱走路的老王”

有个60岁的老王,三年前确诊2型糖尿病,刚来门诊时,整个人像被判了死刑,嘴里念叨着:“完了完了,我爸糖尿病截肢,我也得完。”

我说:“你不完,只要你走。”

他愣住:“走?去哪?”

我说:“不是跑路,是散步!”

从那天开始,老王每天早晚各走半小时,风雨无阻。

三个月后,血糖从11掉到6.8,体重从85掉到75,晚上也不尿频了,连他老婆都感慨:“我老公像换了个芯片。”

现在他每次来复查都跟我吹:“医生,我现在比年轻人都能走,我女儿都追不上我!”

我说:“你不是走得快,是你命活明白了。”

你不动,糖尿病就动手;你一动,它就老实

亲爱的糖友们,我知道你不愿意跑、不爱健身、觉得累。

但我告诉你,散步是最不挑人的运动,不需要器械,不需要场地,不需要健身卡,只需要你迈出第一步。

你每天不走,糖尿病就乘虚而入,你每天肯走,它就像个失恋的小男孩,自己灰溜溜地躲远了。

别再说“我没时间”,你有时间追剧,有时间刷视频,没时间走两步?

那你就等着哪天上ICU的时候,时间多得是。

来来来,我们复盘一下

看看你中了几条:

血糖忽高忽低?没走路。

肚子越来越大?没走路。

心脏跳得慌?还是没走路。

睡不着、累不行?拜托你走两步。

情绪崩、眼花脚麻?你是真的该走了!

散步不是万能药,但它是糖尿病患者最便宜、最安全、最有效的“保命策略”之一

结尾彩蛋:你走的不是步,是通往健康的康庄大道!

最后我再毒舌一句,要是你看完这篇文章还坐着不动,那我真的要怀疑你是糖尿病派来卧底的。

身体是你最忠诚的合伙人,别让它因为你的懒惰而提前退休。

记住,每天30分钟,走出糖尿病的泥潭,走进健康的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中国慢性病防控中心《糖尿病管理与运动干预手册》

《中华内科杂志》:运动对2型糖尿病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运动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