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佛(糖尿病佛跳墙能吃吗)
十个和尚九个胖,背后的缘由让人哭笑不得
众所周知,佛教是泰国代代相传的宗教,也是泰国人最信仰的宗教。在泰国五千万的人口中,佛教信徒占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所以深受佛教影响的泰国,无论是建筑艺术、风俗习俗还是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与佛教有着紧密的关联。据说,泰国全国上下大约有3万多座寺庙,来泰国旅游的游客或或少的都去过几座寺庙。
佛教能在泰国发展的如此昌盛,当然是因为泰国历代国王都很拥护佛教,使佛教成为泰国的国教,僧侣也备受尊重。而且泰国规定,凡是信仰佛教的男生,到达一定的年纪都要削发为僧,连皇亲贵族也不例外。所以在泰国旅游,除了金碧辉煌的寺庙,还有随处可见的黄袍袈裟僧人。每天早上泰国的街头还会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行黄袍僧人手捧化缘钵赤脚行走在青石板上。这就是我们所说了化缘,也是泰国的布施文化,这也是一切“罪恶”的来源。
因为据《纽约时报》报道,泰国已经成为了亚洲排名前几的肥胖国家。泰国当地的公安卫生部经过全民健康大调查发现,在泰国每三个男人中就有一个肥胖的。而且调查机构还发现泰国僧人的身材也慢慢向大肚子弥勒佛靠拢。随着泰国僧人的肥胖问题日渐严重,“三高”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公布了一个非常吓人的调查结果,发现将近一半的肥胖僧人有高胆固醇的问题,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患有高血压,百分之十的僧人患有糖尿病。
为什么僧人会那么胖呢?这就和刚刚说到的泰国布施文化有逃不开的关系。因为一般情况下佛教信徒给僧人布施的都是一些食物或者是日用品,当然钱是绝对不能给的因为这算是破戒。僧人接受施主的布施后就念诵一段经文进行答谢,而施主们也认为布施会给他们这辈子或者是下辈子都带来好远,还能给已经过世的亲人祈福。所以很多施主布施的食物都是已故亲人生前最喜欢的食物,这些食物中很多都是甜品之类。
而且佛教信徒们布施的食物都不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很多都是从商店买的,其中会有很多的汽水、甜品、膨化食品等,还有一些高油、高盐、高味精的食物。泰国的布施又讲究随缘,施主布施什么僧人就吃什么没有选择的余地。为了不浪费施主们的食物他们还会把食物吃完,因为这是对施主最大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僧人们天天吃着这样的食物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才使十个僧人五个胖,还有几个在路上。
泰国的卫生部出于对僧人身体状况的考虑,为了僧人们量身定制了一份健康指南。一方面建议信徒们在给僧人们准备布施食物的时候,不要准备危害健康的垃圾食品,改为一些更为健康的食物。例如:蔬菜、草、糙米之类的食品,改变僧人的饮食习惯,还会告诉僧人们怎么吃最健康。还会督促僧人们进行运动,不要每天都在打坐或者是冥想,可以适当的跑跑步,不想跑步就打扫庭院。
另一方面是有人发现僧人宽松的僧袍完美的把肥胖的身躯遮挡了,而且因为僧袍过于宽松所以很多僧人无形中胖了很多都感觉不到。所以为了让僧人们能认识到自己在变胖,有个设计团队就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腰带。腰带上有健康的腰围在什么地方,僧人穿的时候也会知道自己的尺码在哪。如果有天这个尺码变紧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又胖了,当尺码变松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瘦了,这样自己心里对自己的胖瘦也有个数。总之大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体重、健康饮食,因为肥胖是现代很多疾病的根源。
纪念星云法师
作者 蒋里 台湾资深媒体人
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创办人星云大师2月5日傍晚5时安详离世,享耆寿97岁,核心弟子们陪在身旁。星云法师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童年出家,依临济宗法雨寺演派为第四十八代传人1949年迁居台湾,1967年创立佛光山,一生弘法逾300处道场遍及世界各地。
星云法师对于宗教界最大的贡献,在于“恪遵佛制,薪火相传,以制度管理,以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宗教自由的法制环境。1972年,他制订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组织章程,自此,佛光山成为有制度、有组织、百万信众的现代宗教团体。
在台湾省佛教四大山头体系中,北部有法鼓山(农禅寺1975、法鼓山1989)、中部有中台禅寺(2001)、东部有慈济(1969,静思精舍),南部有佛光山(1967,佛光山)。佛光山在星云法师领导下,起步最早,教团法人化、志工化、兴办学校、创办报纸、杂志、电视媒体,形成一个颇具规模,完整又独立运作的体系,自此佛光山体系开枝散叶,稳定发展而茁壮。2003年国际佛光会已正式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的成员。
星云法师最为两岸称颂之事,当属2002年自大陆西安法门寺恭迎佛指舍利渡海来台安座的美事,要知道当时两岸尚未三通,所谓的“不看僧面看佛面”、“两岸未通佛先通”,星云法师努力奔走,号召台湾佛教界的四大山头、九大门派、五大团体、数十位诸山长老、高僧大德联名签署邀请函“联合迎请,共同供奉”,促成这桩不可能的任务。
佛指舍利被视为世界第九大奇观之一,亦为大陆官方指定国家特一级的国宝,大陆人民即使在法门寺也无法轻易瞻仰。佛指舍利系由时任大陆宗教局局长叶小文亲自护送至台,相对于台湾佛教界的恭迎团、恭送团,大陆则组成了护送团、迎归团,以及由北京中国佛学院学僧为成员的护法一团、闽南佛学院学僧为成员的护法二团,不分昼夜24小时寸步不离保卫佛指舍利,创大陆护送文物赴台以及参访人数最多的新记录,并且首开大陆官员随行护送文物赴台的最高层级,可谓两岸佛教一次和谐的大交流。
佛指舍利自2002年2月23日跨海来台停留37天期间,巡回全台三峡金光明寺、南投中台山、高雄佛光山等北、中、南各大佛教道场,接受数百万信众供养膜拜,3月31日,由高雄经香港送回西安。在25位随行大陆武僧、佛光山120位护法金刚、30多位保全人员及警察层层戒护下,供养过程圆满一切平安顺利。
星云法师常常提到“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因缘具足、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些训律成为吴伯雄、吴敦义、潘维刚等从政弟子处事有为有守、事缓则圆的应对进退之道,事实上也是如此,国民党主政期间大多政通人和,吴敦义动辄挂在嘴上的“因缘具足”,不能说与星云法师的谆谆教诲全然无关;而星云法师生前推动三好运动“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不遗余力,让台湾社会和谐,多元文化、族群融合,这也是星云法师留给世人的珍宝懿行,对台湾善良人们成就最美丽的风景的贡献。
星云法师晚年深受糖尿病所苦,必须时常洗肾,2011年因缺血性脑中风入院手术,术后复元良好,2016年再因出血性脑中风突发再度入院,院方施以紧急开脑手术移除血块,经历二度中风后,健康渐走下坡,2022年2月5日开山星云大师圆寂,四众弟子谨遵祖规一切从简,不设治丧委员会,不个别发讣闻,不做系念佛事,择于2月13日于佛光山云居楼举行圆寂赞颂典礼,供信众追思缅怀。(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换个角度看,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病得福?专家:原因有5点
唉,说起糖尿病,很多人一听就眉头紧皱,像是听到了“判刑”俩字。老王头一听自个儿得了“糖尿病”,那眼神啊,比刚炒完的苦瓜还苦。
他说:“医生啊,我这不就完了吗?啥都吃不得,天天吃药,跟坐牢差不多!”我当时就笑了:“哎呀老王,你这是‘瞎猫撞上死耗子’——撞见个机会了!”他一脸懵:得病咋就成机会了?
这话听起来像是“掩耳盗铃”,但还真不是我瞎忽悠。糖尿病啊,说它是病,它是病;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可能是一道“健康分水岭”。
别急,咱今天就唠唠这个“病得福”的事儿。一点一点讲,听我慢慢摆。
糖尿病:不是绝路,是提醒!咱们常说:“有病就得治。”但糖尿病这病,它不像感冒发烧,来得快去得也快。它像个“慢性唠叨鬼”,悄咪咪地缠上你,跟你耗上个十年二十年。可也正是因为这“慢”,才给了不少人一个机会——一次真正的“健康反省”。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生活是“天高皇帝远”,吃喝不忌口、熬夜不眠觉,身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可一旦确诊,医生一巴掌拍下来:“不行啦,糖高啦,要管住嘴、迈开腿、定期复查啦!”这一吓,反而吓醒了不少人。
第一福:饮食更规律,胃病减轻了!糖尿病最先“管”的是嘴。这嘴一收,就像老虎被拴住了链子。高油高糖的吃不得了,宵夜火锅的得忌嘴了。结果呢?不少人原来的胃胀、胃酸、胃炎……居然慢慢轻了。
你别不信,一项2024年北京协和医院的数据指出:在糖尿病患者中,近48%的“老胃病”患者在控制饮食半年后,胃部症状明显减轻。
咋回事?很简单——吃得清淡了、定时定量了、暴饮暴食不见了,胃当然“松口气”。
咱们有句老话说得好:“喂马要定时,养胃要定口。”糖尿病这“鞭子”一抽,胃反倒得了福。
第二福:运动成习惯,三高一起降你说锻炼这事儿吧,平时谁都知道好,可真动起来的少。糖尿病一来,那医生可不光是“唠叨”,简直像“军训教官”:“每天快走30分钟起步、BMI控制在24以下、肌肉量得保持!”
结果你猜咋样?不少人咬着牙坚持着,三个月一过,血压血脂齐刷刷往下降。
比方说,广州市的一项社区调查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坚持运动的那一批,血压控制达标率提高了近30%。
这不就是“因祸得福”?以前一身懒骨头,现在一身精肉。说白了,糖尿病是“鞭子”,也是“教练”,逼你动,逼你改。
第三福:体检频率高,早发现早处理很多人平时身体不舒服,能拖就拖,能忍就忍。可一旦被贴上“糖尿病”的标签,那体检频率立马就不一样了。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半年一次,像查账一样查得清清楚楚。
你别小看这事,早期癌症、肾病、心脏问题,很多都是在糖尿病体检中“捞”出来的。
南京鼓楼医院曾经做过统计,2023年糖尿病患者中,早期发现肾小球病变的比例,比普通人群高出近40%。不是因为他们更容易得病,而是因为他们查得勤!
这不就像是“上了保险”的感觉?别人等着症状出来才发现病,你早早就拎着问题上了手术台。
第四福:家庭氛围改善,亲人更贴心以前老李头,一个人在厨房喝酒、抽烟、吃咸鱼,老婆劝一句顶十句。可一得糖尿病,突然变了——老婆天天给他熬小米粥、孩子给他买无糖点心,连孙子都知道“爷爷不能吃糖”。
你说怪不怪?“糖尿病”这仨字,像一张“家庭和睦通行证”,让全家人围着你转。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家庭支持度高,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孤军奋战”的个体。感情这东西,有时候就靠一点“危机感”来催化。
第五福:对生命的尊重感增强了以前吧,很多人把身体当“铁人”,熬夜、喝酒、吃辣,觉得“反正年轻,死不了”。可糖尿病一来,突然明白了:身体是本账,乱花是要还的。
慢慢地,心态变了:熬夜少了,酒局推了,冥想练了,早睡早起成了习惯。晚上睡前给自己量个血糖,像是在和身体“对话”。
这份“尊重生命”的觉悟,是很多人花了几十年都换不来的,而糖尿病给了这“当头一棒”。
从“混吃等死”到“自律如佛”,这不就是“人生的转弯点”?
结尾唠叨两句:糖尿病不是福,但可以变成福我不是说糖尿病多么“可喜可贺”,这病说到底还是“老赖”一样的存在,一旦缠上你,就得花一辈子跟它打交道。但它也不是“死刑”,更不是“人生的终点”。
关键在于你咋看它、咋对待它。
有的人被它打垮,有的人却借它重生。就像那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糖尿病不是天塌了,而是天漏了个口子,让你看清了自己。
所以啊,别把糖尿病当“绝症”,它可能是你健康生活的“入场券”。别把它当“负担”,它也许是你人生的“转运点”。
最后,送你三点“实打实”的建议:1. 定期体检是关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做一次全套体检,肾功能、眼底、心电图都别拉下。
2. 饮食要懂得“换算法”:不光是少糖,主食、果糖、乳糖都要会看标签。别被“无糖”两个字骗了。
3. 心理调适不能少:别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找医生、找朋友、找社群,别憋着,越说越轻松。
参考文献:
[1] 钟雪梅, 陈敏, 凌雅韵, 等. 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药房, 2025, 36(06):732-736.
[2] 张金萍, 宋文君, 李洁, 等. 社区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10):1220-1224.
[3] 王磊, 赵宁, 刘晓婷. 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体检对并发症早期发现的影响[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1):915-920.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