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胰腺癌(糖尿病与胰腺癌生信分析)
得了糖尿病,一年后查出胰腺癌,背后原因不得不警惕
最近,老王心情很差,原因是他查出了胰腺癌,这距他查出糖尿病仅一年。
“得了糖尿病,就要小心胰腺癌。”领导小刚无奈说道。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5年生存率不足5%。至于糖尿病也是困扰着许多中老年人的大问题,在中国便有1.2亿人深受其害。
更不幸的是,糖尿病可能正是胰腺癌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甚至胰腺癌本身还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因素,两者互为因果。
到底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间有什么关系?目前的研究给出了多种说法,下面我们会说到其中几种。不过在聊这些糖尿病和胰腺癌关系的研究之前,先来说说胰腺有什么用处。
胰腺位于上腹部深处,形状像一条鱼。被十二指肠、脾脏、胃所包围。胰腺的体积并不大,但作用却非常重要。我们每天消化食物,维持血糖稳定的任务基本上靠它来完成。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胆囊收缩,也要靠它来调制。
另外,胰腺还有非常强大的分泌功能,其分泌的胰液含有分解能力很强的消化酶,流入十二指肠消化我们每天摄入的糖、蛋白质和脂肪,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和生长抑素,则可以调节血糖,维持血糖稳定正常。
当胰腺分泌功能出了问题,维持血糖稳定的功能就会遭到破坏,从而引起高血糖和糖尿病。2018年,上海复旦大学的石雨江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他们的研究,第一次揭开了高血糖和胰腺癌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显示,高血糖会降低AMPK蛋白酶的活性,导致TET2Ser99磷酸化与TET2蛋白稳定性降低,减少TET2蛋白催化生成5-hmC。5-hmC可被视为癌症标志物,它的减少意味着胰腺癌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台湾学者在著名医学期刊《Cell》发表的研究表示,高血糖会引发胰岛细胞里的KRAS基因突变,而在胰腺癌案例中,90%的患者都存在KRAS突变。
在此之前,其他研究也称糖代谢不正常与胰腺癌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次研究发现高血糖引起一系列代谢变化,让胰腺细胞缺乏合成修复DNA的某种原料,导致KRAS突变,而90%的胰腺癌都有KRAS突变,因此可以说,高血糖与胰腺癌有高度的相关性,大大提高了胰腺癌的风险。
糖尿病不但可能是胰腺癌的症状,在不知道患者还得了胰腺癌,而对糖尿病进行治疗还会加剧胰腺癌的发展。
梅奥诊所的教授Chari这么讲述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关系:糖尿病不治疗会让患胰腺癌的几率提高1.5至2倍;患糖尿病时间超过5年者,胰腺癌的几率高于平均线。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到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的一种症状,新发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的信号。这是因为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调节身体的血糖,而胰腺癌会使体内细胞发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加重了糖尿病病情。
法国里昂国际疾病防治研究所的研究发现,不少人同时患有胰腺癌和糖尿病,但却只被当做糖尿病患者治疗。研究者调查了欧洲近百万名II型糖尿病患者的情况。这些患者中,有的同时患有胰腺癌。这些胰腺癌患者中,50%在一年前被诊断出患有II型糖尿病,而仅被当做糖尿病患者治疗。
由于胰腺癌的问题,病人可能会出现糖尿病病情急剧恶化的情况。在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原来患者还有胰腺癌的情况下,医生会给出更激进的糖尿病治疗措施,比如从口服降糖药转向胰岛素注射。但胰岛素同时也会使胰腺癌细胞增殖速度更快,加速了胰腺癌的进展。
于是乎便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患者先被确诊为得了糖尿病,一年后出现胰腺癌。从前后顺序来看,似乎是糖尿病直接导致胰腺癌。但真相可能是,胰腺癌的癌细胞早已存在,并产生了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而胰岛素治疗只是把胰腺癌从无症状升级到有症状。
胰腺癌被称为癌王,不仅是因为它恶性程度高,且在腹部深处,位置隐匿,切割手术的难度极高,还因为早期胰腺癌极难发现,想要将胰腺癌扑灭于萌芽状态来提高生存率也并不容易。
早期胰腺癌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症状的,到出现黄疸、消瘦等症状的时候,胰腺癌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治愈的希望已经相当渺茫。
想要趁早发现,提前治疗,得通过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手段检查。45岁以上人群、常年抽烟喝酒、肥胖、有胰腺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注意检查身体。#清风计划##滚蛋吧肿瘤君#
参考资料:
[1].Chun-Mei Hu, Sui-Chih Tien et al. High Glucose Triggers Nucleotide Imbalance through O-GlcNAcylation of Key Enzymes and Induces KRAS Mutation in Pancreatic Cells. Cell. March 7, 2019
[2].Anni M.Y. Zhang,et al.Endogenous Hyperinsulinemia Contributes to Pancreatic Cancer Development.Cell Metabolism. August 1, 2019
[3].Yujiang Geno Shi, et al. Glucose-regulated phosphorylation of TET2 by AMPK reveals a pathway linking diabetes to cancer. Nature. July 18, 201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提醒:突然查出糖尿病当心胰腺癌!3类人群及早到医院筛查
57岁的老李不抽烟不喝酒,唯独有个爱吃肉的喜好,几乎顿顿都要吃肉,连早餐也得吃点猪肉才满足,简直是无肉不欢。
因为爱吃肉,特别是烤肉、腌肉,老李的体型自然偏胖,也有“三高”问题,但平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舒服。所以当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佳的时候,老李也只当自己是得了胃病,到医院检查。
结果这一查,却查出轻度糖尿病和胰腺导管腺癌!查出胰腺癌,老李十分讶异,连问医生是不是搞错了,自己并没有感觉特别不舒服,也没有一般癌症患者有的坏习惯,怎么癌症就突然找上门来了?
胰腺在人体内是第二大消化腺,同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其实并非所有长在胰腺的癌症都叫胰腺癌,我们一般所说的胰腺癌是指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上发生的癌变,也就是胰腺导管腺癌,几乎占了全部胰腺癌类型的95%。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胰腺癌发病率平均达到7/10万人,在上海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5/10万。根据河南省肿瘤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男性的胰腺癌发病率以平均每年1.1%的增幅上升。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特点:
1、早期难诊治
胰腺癌在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导致大多数患者在确诊的时候已经是晚期,这主要是因为胰腺的位置比较特殊,深藏在左上腹最深处,和肝脏、肠胃、胆等器官相邻,位于腹腔深处。
当患者出现上腹疼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很容易误诊为慢性胃病而错失早发现的机会。再加上胰腺癌的发生并没有确切的病因,导致发现困难。
2、发展速度快、易转移
根据统计,一个大约2厘米的胰腺癌病灶,就有40%的可能性已经出现淋巴转移,一旦确诊胰腺癌,70%~80%的患者都会出现肝转移、肺转移、腹膜转移等,发展十分迅速,而2厘米肿瘤对肝癌来说还只是亚临床。所以,一旦确诊胰腺癌往往就已经到了中晚期。
癌症的发生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很多癌症都是因为坏习惯而导致的。
研究发现,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胰腺的负担,比如吸烟、暴饮暴食、酗酒、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喝咖啡等,在临床上发现,喜欢高脂肪饮食的人血脂水平更高,容易对胰腺的微循环造成影响,所以更容易出现胰腺疾病。
1、一个坏习惯必须改掉
开头案例中的老李虽然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但最终还是发现患了胰腺癌,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坏习惯,想要预防胰腺癌,这个坏习惯一定要改,那就是长期高脂肪饮食。如果人体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食物,多余的脂肪就容易堵塞胰管,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而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则会增加癌变风险。
加工肉类也属于高脂肪饮食的一种。英国癌症杂志曾刊登发表瑞典的一项相关研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每天吃2片咸肉或1根香肠会使胰腺癌的风险增加20%。而就算摄入较少的加工肉食,也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每天摄入100克的加工肉食就会增加38%的胰腺癌风险,如果每天摄入150克的加工肉食,会增加57%的胰腺癌风险。
2、三类高危人群需及时筛查
除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之外,想要预防胰腺癌还要注意筛查,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洪德飞特别强调,以下3类胰腺癌高危人群需要马上或定期到医院检查或筛查:
- ①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和普通人群相比,这类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明显上升,所以需要做好基因筛查,最好定期去医院检查;
- ②原本没有无糖尿病史的人却突然检查出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这时候就要警惕有胰腺癌的风险;
- ③慢性胰腺炎人群以及有胰腺癌病变可能的囊实性肿瘤等患者。
胰腺癌的症状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导致早期诊断率低,因此,学会辨别胰腺癌的症状,注意与普通疾病区分,才能降低误诊、漏诊的概率,做到早诊早治。
1、中上腹饱胀不适、疼痛
这是胰腺癌比较常见的症状,但却极其容易跟“胃病”混淆。胰腺癌通常会导致胆管或胰管梗阻,影响了胆汁排泄,从而会导致胆囊和胆管的压力过大,患者就容易出现腹部饱胀不适和疼痛的症状。不过,胰腺癌导致的这种疼痛和普通的胃病不同,一般是隐痛,而且在饭后疼痛的范围扩大、加剧。
2、腰疼
当胰腺癌影响到腹腔的神经丛时,患者就会出现持续性的疼痛,而由于胰腺的位置比较靠后,所以患者一般会出现腰疼的症状,通常会在夜间出现疼痛,平躺、仰卧姿势会加重腰疼症状,而侧卧或弯腰又能减轻疼痛,这也是胰腺癌的典型症状。
3、黄疸
6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都会出现黄疸的症状,因为胰腺癌会影响胆汁的排泄,所以当出现黄疸的时候,除了要怀疑肝脏疾病外,还要警惕是胰腺癌的可能。
4、体重减轻
大部分胰腺癌患者会有明显的体重减轻症状,而且和胃病导致的体重减轻不一样,胰腺癌患者通常是出现进行性的消瘦。
5、突发糖尿病
由于胰腺癌变会影响血糖的调节功能,因此,如果是突发的糖尿病,应该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大大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临床上主要靠上腹部增强CT来帮助诊断胰腺癌,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该及时做好胰腺增强CT。
四、提醒:30%~50%的胰腺癌患者伴随糖尿病有研究发现,在临床上大约有30%~50%的胰腺癌患者都伴有糖尿病,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在几年后被发现患有胰腺癌,由此可见胰腺癌与糖尿病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不过,目前的医学研究还无法确定究竟是糖尿病导致了胰腺癌,还是胰腺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这5类情况,要做好筛查:无糖尿病家族史;年龄大于50岁;突然检查出糖尿病而且血糖很高;没有肥胖症状;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的效果不好。
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夺走了无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要想预防胰腺癌,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外,还应该注重体检,发现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检查。##谣零零计划##2021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突然查出糖尿病当心患有胰腺癌》.大河健康报.2019-12-24
[2]《面对“癌王”,只能举手投降?| 世界胰腺癌日》.健康中国.2021-11-18
[3]《吸烟、酗酒、肥胖、熬夜……胰腺癌与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人民网.2021-08-1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一个是“癌王”,一个患病人群庞大,揭秘糖尿病与胰腺癌的“特殊关系”
别不把糖尿病当回事。有研究表明,糖尿病不仅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也是其早期伴随症状。二者关系究竟如何?本文揭秘糖尿病与胰腺癌的“特殊关系”。
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攀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长期糖尿病、吸烟、饮酒、慢性胰腺炎、高龄、家族遗传史等是胰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第6位。因其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进展迅速,导致大多胰腺癌确诊时处于中晚期,往往错过最佳手术时机,而临床上又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因此胰腺癌被称作“癌中之王”。
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更高吗?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把自己和胰腺癌联系到一起是杞人忧天,这是一个明显的误区。研究表明,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糖尿病病人因胰岛素抵抗和异常的血糖代谢,患胰腺癌的风险大大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两倍!
糖尿病患者持续性升高的血糖会损伤血管,细胞中的高糖可氧化损伤细胞内的DNA,使得基因组不稳定导致癌变。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异常升高的胰岛素可刺激细胞恶性增殖,增加癌变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促进肿瘤生长。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功能调节紊乱,免疫监视作用减弱,促使肿瘤细胞发生逃逸。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脂肪因子促进慢性炎症进而诱发癌症。
可以说,糖尿病不仅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也是其早期伴随症状。新发糖尿病病人在1—3年内罹患胰腺癌的比例可达0.85%,较正常人高5—8倍,在手术切除后,部分患者的糖尿病得到改善。
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到胰腺癌早发现?
识别高危人群和早期诊断胰腺癌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鉴于糖尿病病人的胰腺癌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作为胰腺癌筛查的重点人群。
新发糖尿病的人群也应保持关注,警惕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信号。糖尿病患者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控制血糖,避免血糖紊乱,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定期体检,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
当出现可疑症状时,患者应该去医院做什么检查?
一般需要进行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肝功能、血糖等)结合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比如:
■腹部薄层增强CT:诊断胰腺癌最佳、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评估周围脏器、血管累及、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用于检查胆道、胰腺,显示其结构、管腔通畅性和异常情况。
■超声内镜(EUS):检出直径小于1cm的胰腺癌,对较小的胰腺癌诊断价值极高。对于胰腺实质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判断囊肿性质及有无壁结节等危险因素有重要价值。EUS引导下的细针穿刺帮助获得病理确诊依据。
■PET-CT检查:获得全身断层成像,可确定肿瘤分期、明确转移性病灶。临床上不推荐B超、CT平扫作为胰腺癌的筛查手段。
胰腺癌早期有什么特别症状?
胰腺癌早期无明显特异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腹痛、黄疸、血糖升高、消瘦乏力等。临床上,很多就诊的患者早期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易与胃肠道疾病混淆,而这种腹痛在服胃药后无明显改善。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腹痛、腹泻、腹胀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黄疸症状。一般胰头癌更常见,且在疾病早期阶段即可出现,这是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引起,一般表现为皮肤、巩膜出现黄染,伴有皮肤瘙痒、浓茶色尿、陶土色粪便。病灶位于胰体、尾部时,多无黄疸症状。
此外,要警惕近期发生体重迅速下降的症状。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乏力、体重减轻。胰腺组织受损会使消化功能严重受损,晚期肿瘤消耗、焦虑、吸收障碍也会导致消瘦。
一些无肥胖、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重视突然出现血糖升高或不稳定的症状。胰腺癌的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如果身体出现长期腰酸背痛、中上腹饱胀感、突发巩膜黄染、新发血糖升高的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早期胰腺癌能做微创手术吗?
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胰腺癌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胰腺癌唯一可能的治愈手段。近年,随着微创器械、成像设备和手术技术进步,胰腺微创外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微创精准化趋势显现。
有患者担心:微创手术能开干净吗?大量研究表明,微创手术可获得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的效果。与开腹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在术后死亡率、切缘阳性率、术后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时间方面无差异。
此外,微创手术切口更小、术中出血更少、术后疼痛轻、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率更低,有利于患者后续治疗顺利进行。
但是,临床上切忌“为微创而微创”,微创手术只是胰腺癌综合治疗中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适合微创手术。
胰腺肿瘤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一般来说,绝大多数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早期的胰腺癌适合微创手术,但是患者是否具有微创手术的指征还是要由专业医生评估。
微创手术操作复杂,难度大,对术者的操作经验和技术、手术团队的配合、医疗单位的设备支持要求高,因此患者应寻求大型胰腺外科中心进行正规诊疗。
最后要提醒的是,糖尿病患者应做好慢病管理,遵从医嘱,控制血糖,警惕胰腺癌早期可疑症状,做好肿瘤早期筛查。
文:刘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