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父母糖尿病(父母糖尿病子女遗传几率比普通人有多大)

深蓝保 0
文章目录:

爸妈50-75岁怎么买保险?分享两套方案,有糖尿病、冠心病都能买

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处于各种疾病的高发期。很可能一场大病下来,就把整个家底给掏空

所以很多朋友想到给父母买医疗险,做好疾病保障。只是在选的时候,不知道该买什么,害怕买错、赔不了白花钱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父母的医疗险,也设计了两套大部分父母能参考的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爸妈的医疗险,怎么选?

首先要明确,适合爸妈的医疗险,主要有百万医疗险和防癌医疗险。虽然名字很相似,但保障内容有差别,我们要根据父母的身体情况来决定买什么。

我们也做了表格,直接给大家展示它们的区别,其中百万医疗险有两种,一种是有严格健康要求的,一种是无健康要求的:

结合表格可以看到,百万医疗险和防癌医疗险最大的区别是保障范围。前者不管啥病住院的医疗费都能保,后者只保癌症住院费用

举个例子,张三患冠心病,住院做冠状动脉搭桥术花了15万。社保报销6万,自己花9万。

  • 如果有普通百万医疗险:扣除1万免赔额后,能报销8万,自己只花了1万
  • 如果有防癌医疗险:因为不是癌症的治疗费,一分钱都不能报销,9万都得自己掏

因此,如果父母身体比较好,优先给他们配普通的百万医疗险,保障范围更广,最长能保证续保20年,更实用。

如果父母身体一般,再考虑买无健告的百万医疗险,同样疾病和意外住院医疗费都能报,且部分产品能报已有的疾病,只不过这类产品免赔额较高,最长只能保证续保5年。

如果想加强保障稳定性且预算充足,可以额外买份防癌医疗险,癌症最长能保终身,一辈子不担心高额治疗费。

提醒大家,医疗险是花多少报多少,如果同时买两种医疗险,同一笔费用不能重复报销。

如果父母有糖尿病、结节、高血压等问题,不知道选什么产品,可以点这里咨询。

弄清楚医疗险怎么选之后,下面一起来看,两套五六十岁的父母方案

爸妈五六十岁,保险这样买

这两套方案,是我们之前帮一位读者父母配置的,人均只要1800块出头,性价比非常高

她妈妈身体比较好,爸爸有二型糖尿病,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配置了以下方案。

如果父母身体比较好,可以参考向妈妈方案;如果有严重疾病,参考爸爸的方案。

1、父母身体好产品搭配

读者妈妈身体蛮健康,很多高性价比产品都能选。

  • 百万医疗险:能报销意外和疾病住院的医疗费。产品是蓝医保(好医好药版),医保报销后,住院医疗费超过1万的部分基本能100%报销,抗癌特药和普通外购药械都能保,而且保证20年续保,不用担心以后买不了
  • 意外险:小到摔跤扭伤的治疗费,符合条件就能报销;大到意外导致的伤残、身故,能直接赔一笔钱,便宜又实用。选的产品是专心成人意外险2024(易投版)。

2、父母有严重疾病产品搭配

读者爸爸患有二型糖尿病,很难买到百万医疗险。综合考虑保障稳定性和预算,他们最终选择了终身防癌医疗险,意外险。

  • 防癌医疗险:能保老人高发的癌症。产品是金医保1号pro,因癌症住院,符合条件的医疗费最高能100%报销,而且终身保证续保,能提供一辈子的癌症保障
  • 意外险:是孝心安5号老年人意外险,有3万的报销额度,能报销意外跌倒、扭伤等医疗费。

这位读者另外给她爸爸补充了一份本地的惠民保,这样癌症以外的疾病都能保障。

这套方案,既做好了父母的疾病和意外风险保障,所需保费也不高,绝大部分父母能直接参考

写在最后

网上经常有这样的话题:你是在哪个瞬间,突然发现父母变老了?

我们忙于工作、忙于社交、忙于上网冲浪。

但我们从未关注,爸妈的头发是怎样一根根变白,皱纹是怎么一条条长出来,抽屉里的药又是从哪一天开始一瓶瓶变多。

希望趁一切还来得及,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陪伴。

如果想给父母买保险,或有其它问题,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预约专业的规划师进行“1V1”服务。

如有疑问,欢迎留言:)

父母有糖尿病,孩子发病风险翻倍,你该警惕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不是你吃得多、动得少才得糖尿病,而是你爸妈早就“替你安排”好了!这个现实,比你想象的更残酷。在中国,每两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个可能是“遗传来的”。如果父母中有人患糖尿病,你患病的风险会直接翻倍。

风险不是“可能”,而是“高度确定”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中老年人的“富贵病”,跟自己没关系。可实际情况是:只要父母得了糖尿病,你就已经站在了高风险人群的第一排。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一级亲属患病,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后代患病率可高达50%以上。

这不是吓人,而是现实。糖尿病不是一代人的病,它是一种可被“传承”的代谢异常倾向。你可能还年轻,也许很瘦,也不爱吃甜食,但只要你携带了高风险基因,糖尿病就可能在你身体里悄悄埋下伏笔。

不止是遗传,家庭饮食是“第二把刀”。更可怕的是,糖尿病的“遗传”不只来自基因,还来自厨房。

一家人吃的饭、喝的汤、做的菜,口味、食材、习惯几乎一模一样。你爸妈爱吃肥肉、甜饮料、重口味,你从小也跟着这么吃。长期高脂高糖饮食 低运动量,是糖尿病最稳的组合拳。

生活方式的“传染性”,比基因更难改。这不是说你妈做饭有问题,而是这种家庭饮食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把每餐都变成了“糖尿病预备课”。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过多摄入精制碳水、油脂、含糖饮料,是导致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年轻也不是护身符,很多人三十岁前就“中招”

你可能觉得自己年轻,血糖怎么可能高?但现实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甚至有20多岁的患者。这并不是“早发型”糖尿病,而是“提前出现”的中老年病。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2.8%,约1.29亿人患病,但知晓率不足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入局”。

你以为是累了、困了、口渴了,实际可能是血糖已经飙了。特别是那些饭后容易犯困、经常口渴、反复尿频、突然变瘦的人,更要提高警惕。别把血糖当成“老年指标”,它可能早就在你手机的健康App里悄悄亮红灯。

糖尿病不是突然来的,而是身体“慢慢坏掉”的结果

糖尿病从来不是“突发事件”,它往往是十几二十年的生活方式堆出来的后果。最早的信号,往往不是高血糖,而是胰岛素抵抗。

这意味着,你体内的胰岛素早就“累瘫了”,但血糖可能还没升高。这个阶段叫“糖尿病前期”。中国有超过1.14亿人正处于糖前期状态。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就有1个已经站在糖尿病门口。

更糟糕的是,糖前期并不会有明显症状,不体检完全不知道。而一旦进入糖前期,如果不干预,5年内有超过40%的可能性发展为糖尿病。这不是“也许”,而是“正在发生”。

你不是注定要得糖尿病,但你必须比别人更警惕有糖尿病家族史,并不等于“必然发病”,但意味着你不能像别人一样“放养自己”。

你的饮食、作息、运动习惯,每一点松懈,代价都会更高。你不能等到体检报告出来才开始紧张。真正的自救,是在血糖飙升之前,把风险控下来。

根据中华医学会推荐的预防策略,高风险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应从35岁开始每年筛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并尽可能提前干预生活方式。

最有效的预防方式,不是药,而是吃动平衡控制体重、规律作息、增加运动、减少精制碳水,是目前被证实最有效的“防糖四件套”。

别只盯着血糖,血压血脂也一样关键,糖尿病不孤单,它往往和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成群结队”出现。

一旦血糖升高,心血管、肾脏、视网膜都可能受到损伤。糖尿病并发症才是最致命的部分,而不是高血糖本身。

所以,别只看着血糖数值,一并监测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肝功能,才能看清身体的整体风险。这不是“多此一举”,而是“防患未然”。

你该怎么做?

第一步,认清自己是高危人群,不要侥幸心理。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必须提前开始健康管理。不是等血糖升高才开始减糖,而是现在就动起来,改变饮食和作息结构。

第二步,从“吃”开始调控。减少白米饭、面条、糕点等高GI食物的比例,增加粗粮杂豆。多吃绿叶蔬菜、豆制品、鱼禽蛋,控制油盐糖的摄入。

第三步,保持规律运动。国家卫健委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哪怕每天20分钟,也比不动强。

第四步,定期体检,不拖延。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条件的做糖耐量试验。早发现、早干预,就是最好的保护伞。

你不能选择基因,但你可以选择生活方式不想重蹈父母的覆辙,就要现在行动。管住嘴、迈开腿、查血糖,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为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担心糖尿病父母吃不对、吃不好?营养师亲授:这样管理准没错

“爸妈年纪大了,血糖又高,是不是连米饭都不能吃了?”、“听说水果含糖高,是不是糖尿病人一口都不能碰?”、“他们总说吃得‘清淡’,可我总觉得他们营养不够……”——这些问题,是不是正困扰着你?

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接近30%。也就是说,每三个老人中,可能就有一个正在和糖尿病“过招”。而饮食管理,正是这场战斗中最关键的一环。

很多子女即使再孝顺,也常常苦于不懂如何给父母安排“既能吃饱、又能控糖”的一日三餐。网上的建议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互相矛盾,到底该信谁的?

今天,就由来自三甲医院的医生与营养师联手,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方式,为大家揭开糖尿病饮食管理的真实全貌,教你一套科学、实用、可持续的应对策略,让爸妈吃得好、血糖稳、身体强!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观念:糖尿病并不是“吃糖吃出来”的,也不是“饿出来”的。它是一种由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核心问题在于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

大部分2型糖尿病与遗传、年龄、体重、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饮食只是在其中扮演“推手”的角色,而非唯一元凶。

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人就不能吃主食,这其实是个大误区。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尤其对老年人而言,过度限制主食反而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低血糖、体重下降甚至肌少症

科学的做法是:选择升糖指数(GI)低的主食,如糙米、全麦面、燕麦、藜麦等,适当控制每餐的量,搭配优质蛋白和足量蔬菜,才能真正做到“稳糖不饿”。

蔬菜是餐桌上的“降糖神器”,但也不是所有蔬菜都一样“安全”。比如土豆、山药、玉米、南瓜等属于“淀粉类蔬菜”,含糖量并不低,不宜无限量摄入。

真正推荐的“控糖蔬菜”是绿叶类,如菠菜、芹菜、苦瓜、生菜等,富含纤维、热量低、饱腹感强。每天至少保证500克蔬菜,颜色越丰富越好,能有效减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水果呢?很多老人一听医生说“注意血糖”,就干脆不吃水果了,结果维生素摄入严重不足,免疫力反而下降。其实糖尿病人是可以吃水果的,但要“选对时间、选对种类、选对量”

比如苹果、梨、柚子、草莓、蓝莓等,都是低GI的优选水果。建议在两餐之间、血糖较平稳时食用,每次不超过200克,避免果汁、蜜饯等加工形式。

蛋白质摄入也尤为关键。很多糖尿病老人牙口不好,常常忽略蛋白质摄入,结果肌肉流失、血糖波动更大。

每日蛋白质摄入建议为每公斤体重1-1.2克,优先选择鱼、鸡蛋、豆制品、瘦肉、奶制品等优质蛋白来源。尤其是早餐,加入鸡蛋、豆浆或低脂奶,能显著改善上午的血糖波动和精神状态。

除了吃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吃。“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是最基本的原则。很多老人食欲差,早餐简单应付,晚餐却吃得过饱,血糖波动极大。

科学的做法是:早餐占全天总热量的25%,午餐35%,晚餐30%,余下10%可作为加餐使用。加餐可以选择无糖酸奶、一小把坚果、半根香蕉等,避免饥饿引发低血糖。

有些老人听信“食疗偏方”,迷信苦瓜水、洋葱汁、山药粥等所谓的“降糖神药”,甚至停药不吃,结果血糖控制一塌糊涂。

必须强调,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管理型疾病,饮食控制是辅助,药物治疗是基础,不能互相替代。任何“奇效偏方”都不能代替正规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危害。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心脑血管事件等严重并发症。

数据显示,糖尿病人发生心梗和中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特别是老年人,一旦出现低血糖、糖尿病足、脑梗等并发症,恢复能力远不如年轻人,极易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哪些人是糖尿病的高风险群体呢?家族中有糖尿病史、超重肥胖、长期熬夜、缺乏运动、40岁以上、女性妊娠期曾患糖尿病者,都应定期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6.9 mmol/L)更是“黄金干预期”,此时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运动、减重等手段,有很大机会逆转糖耐量异常,延缓甚至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饮食之外,合理运动同样重要。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打太极、骑自行车等;配合每周2次力量训练,增强肌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运动最好安排在饭后1小时进行,能帮助控制餐后血糖,降低胰岛负担。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很多糖尿病老人并非不想配合,而是缺乏科学指导,家人也常常顾此失彼。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糖尿病完全可以控制得很好,患者依然可以享受丰富、美味、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关键是要从细节入手,从一日三餐做起,不盲目、不极端、不恐慌——而是科学、理性、持续。

最后,不妨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与其担心爸妈吃不好,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帮他们搭一份科学的饮食计划。从一碗合适的早餐粥、一碟配比合理的午餐菜开始,糖尿病的管理,不再是一场“只能靠意志力”的硬仗,而是一种可以融合在生活中的“新日常”。

参考文献:

[1]王丽敏,李镒冲,张梅.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现状及其管理策略[J]. 中华内科杂志, 2020, 59(2): 85-91.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3]李晨曦,张帆. 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科学策略与误区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7): 533-53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