糌粑糖尿病(糖尿病人如何吃糌粑)
关注 | 听说青稞能治糖尿病,这些“秘密”你要知道
来源:西藏商报
近日,一场以“打造糖尿病人主食、发展西藏青稞产业”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西藏吉祥粮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吕勇提出要为糖尿病人打造一款青稞主食。很多人听说后纷纷提出质疑:青稞具有治疗糖尿病的功效吗?
青稞中的膳食纤维 可以阻止葡萄糖吸收
据悉,该公司所用青稞主要来自拉萨林周县和日喀则白朗县。“这两个地方的青稞比较集中,易于我们集中收购,而且品质也高。研究证明,西藏青稞升糖指数低,适合作为糖尿病人主食和开发食疗系列产品,有利于糖尿病人康复。”吕勇说,“从目前的研究中可知,西藏青稞膳食纤维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都很高,在谷物中属于较高含量,膳食纤维可以起到阻止葡萄糖吸收的作用,其它有效成分或协同作用机理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记者了解到,目前针对糖尿病人主食市场,该公司已经开发出青稞馒头粉、面条粉和蛋糕面包粉系列产品,还有青稞米和青稞饼干。接下来,他们将会改善糖尿病人主食系列产品的食用便利性,包括青稞即食馒头、青稞即食饭和青稞半熟面条等。此外,还将联合医院和研究机构挖掘西藏青稞的潜在有价值成分,更有效更便利地缓解糖尿病、便秘和高血脂等慢性病。
此外,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研究员强小林还补充道,因为西藏地势高,紫外线强,造成西藏青稞地方品种的种子深色比例高,而造成“深色”的“花青素”即酚类(物质)成分有突出的抗氧化作用,故而具有明显护肤、防衰老等功效,这就更增加了西藏青稞特色保健功效和产业化开发优势。
通过食疗理念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
那么,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呢?为此,记者又带着这些问题找到了强小林,作为致力西藏青稞等高原作物品种与生产技术改良科研33年,并最早开展青稞加工与生理功效研究的全国著名青稞专家,他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
“我区气温较低,更有利于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高支链淀粉、膳食纤维和β-葡聚糖含量的形成,系统化验证实,我区青稞(即裸大麦)与内地的大麦品种相比,膳食纤维含量明显要高,作为膳食纤维主要成分的β-葡聚糖平均含量达到5.25%,我们培育的专用保健青稞品种藏青25的β-葡聚糖含量更是达到了8.62%,是目前世界上该成分含量最高的大麦品种。”强小林介绍道,β-葡聚糖又被生物医学界公认为具有清肠排毒、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四大生理作用。而青稞中的β-葡聚糖通过减少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和间接抑制致癌维生物作用来预防结肠癌;通过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合成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等。在传统医学经验中,青稞糌粑一直被藏医确定为糖尿病人的基本食品,而在集中草药之大成的《本草纲目》中也肯定了大麦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从这些理论经验上来分析,为糖尿病患者打造青稞主食是可行的,但其预防、治疗糖尿病的具体机理、功效还需要严格系统的药理、毒理和安全性系统实验评价确认。
“你看西藏人民长期食用糌粑这类的青稞食物,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为他们打造青稞主食是有可行性的,但是并不能直接说青稞能够治疗糖尿病,而是以一种食疗的理念来让糖尿病患者吃得更加健康,起到预防和缓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但是在此期间,糖尿病患者是不能放弃在医院治疗的。”西藏吉祥粮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本期编辑:扎西白玛 张沁芳
藏文科普 | 藏医:降糖有妙招
原创 江华
人体器官的形象比喻和物质的计量
藏医:降糖有妙招
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在糖尿病的早、中期,单用藏药治疗即可取得理想效果,控制疾病进展,甚至部分患者血糖正常后,停药数年未见复发。除了藏药治疗外,饮食疗法在藏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藏医倡导的饮食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减少淀粉类食物如大米饭、面包、面条、馒头、饼干(包括“无糖”饼干,虽然“无糖”但淀粉是其主要原料)、青稞面、土豆(洋芋)、红薯(红苕)、糌粑等的摄入量,因这类食物所含的高淀粉将在体内分解成葡萄糖,如过量摄入对于高血糖病人可谓“雪上加霜”而加重病情。增加各类蔬菜、木耳、菌类的摄入。牛奶、酸奶、豆类制品(豆腐、豆干、豆浆等)含有优质蛋白,可放心食用。但食用时不能加糖。
(2)禁食甜食、糖果及含糖饮料。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柚、橘子、广柑、核桃等可适量食用,而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梨、西瓜等则要少吃或禁食。
(3)各种动物肉(猪肉、牛肉、羊肉)可少量食用, 但应控制肥肉的摄入。合理的食用比例是“肥二瘦八”;鱼肉、兔肉为优质蛋白,可适量食用。
(4)减少晚餐的摄入量,建议食用低油、少盐、少淀粉类食品、少量含蛋白类食物(瘦肉、奶等)、多蔬菜以及清淡的晚餐。
(5)禁酒戒烟,因为酒中乙醇可在肝脏中合成脂类继而分解成葡萄糖以及产生酮酸等代谢产物,故饮酒不仅增高血糖,还可诱发糖尿病人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烟中尼古丁可抑制胰岛素功能,从而加重糖尿病症状。
另外,起居疗法也是藏医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手段。糖尿病的总体病机为体内的“培根”过盛,病性总体偏于寒凉、黏腻、重钝。因此,需要有规律的体力活动,持之以恒,活动量和强度应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宜。居处环境宜干燥、温暖、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症属“培根”型和“隆”型的患者在天气寒冷时尤其要注意保暖,多晒太阳;“赤巴”型患者在天气炎热时应居处凉爽环境,避免太阳暴晒和中暑。除久病体质虚弱者外,患糖尿病的朋友们应尽量不在白天睡觉,以免加重“培根”的蓄积。情志方面,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多和知心朋友聊天,亦有助于病情的稳定。
《知识就是力量(汉藏文)》简介:本刊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藏族群众科学素质服务,特别是向广大藏族青少年播种科学种子,启迪科学智慧,点燃科学梦想。
为了西藏青稞的“出圈”
中国西藏网讯 用青稞磨制成的糌粑是藏族群众的主食。“吃糌粑的人”是藏族群众经典的自我称谓。藏族群众把青稞称之为养育众生的母亲,糌粑被视为她的无价长子。
藏族的祖先长期生活在高海拔、气候严寒、无霜期短、粮食作物成熟受到限制的青藏高原上,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因耐寒、耐瘠等优势得以在高原地区生长。
图为西藏青稞 摄影:赵耀
糌粑于藏族群众如同麦面于北方人或大米于南方人,昔日庄园农奴的一日三餐皆是白水拌糌粑,而贵族阶层尽管能够享肉饮酒,酥油茶配糌粑仍是其每日饮食的重点。而如今,无论是在农区还是牧区,糌粑是藏族群众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糌粑,一日不食糌粑,便没有饱腹之感。
藏族人将糌粑视为养育身躯的必备营养来源,将自身之强健体魄归功于自小食用糌粑。在西藏,有用糌粑的丰足来反映幸福生活的民歌,“话想好了再说,糌粑嚼好了再咽。红糖好吃不耐久,糌粑不甜能充饥”是藏族父母从小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
图为青稞博物馆一角 摄影:王淑
在海拔3000米-4500米的高寒地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粮食食物,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高原人民。
在藏医典籍《四部医典》和《晶珠本草》中,均将青稞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现在西藏也有“多吃糌粑,保护生命”的民间说法。现代研究表明,在西藏广大农牧区,痛风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为0.01%,这与长期食用糌粑有关,可是以前尽管青稞营养价值丰富,由于产品单一,受限市场拓展乏力与用户认知不畅等原因,西藏青稞销售一直在“家门口”打转,资源优势没能转化成经济优势。
如今,高原天然无污染的环境与得天独厚的资源成就了西藏绿色饮食品基地的蓬勃发展。在政策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基础上,青稞这一藏民族的传统口粮渐渐走进普通大众的消费视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做关于青稞的研究。
西藏奇正青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青稞博物馆,从“起源分布、种质形态、种植变迁、青稞文化、食用价值、产业发展”六个角度挖掘青稞及文化内容,以“情景式再现、互动式体验”的展览手法,通过场景及互动环节的具体生动展陈,折射青稞的多彩魅力,此外,公司还有青稞基地、食品加工厂、种子实验室、专业科研团队等。
“我们以做药的严谨做青稞食品,确保品质优良,努力挖掘西藏粮食资源,提供安全、生态、营养、科学多样的青稞食品,努力将西藏青稞推向全世界。”西藏奇正青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图为西藏青稞丰收 摄影:赵耀
西藏奇正青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对青稞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自建研发团队,大力开发新产品,以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不断为西藏青稞的“出圈”而努力。至今,公司申报青稞相关专利60多项,已取得29项发明专利。
在专注发展产业的同时,通过开展“企业 政府 农户”模式,在拉萨林周县、林芝察隅县、拉萨曲水县、山南贡嘎县等地建立青稞种植基地,进行青稞订单种植合作,以高于市场价格订单收购,促进当地农村青稞种植户实现增收。
图为青稞产品 摄影:王淑
2018年至2020年,通过农户收购或订单种植合作形式,累计收购农户青稞2000多吨,原粮直接收购款项合计1167万余元,累计惠及农户2050户。种了一辈子地,农民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家地里种的青稞能在家门口高价售出,青稞能“变”出青稞米、青稞面等多种产品。
图为青稞麦穗染色做成的“罗萨梅朵” 摄影:拉姆
西藏青稞的“出圈”,得益于其生长在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含有丰富矿物质,β-葡聚糖等具有抗癌,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更依靠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专业人士的默默付出。科技让更多人了解青稞,让青稞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图为西藏青稞 摄影:赵耀
尼玛扎西,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业博士、国家青稞专项首席科学家、被誉为“青稞之父”、西藏农牧科学院院长。短短56年的人生中,他亲自选育青稞新品良种16个,首次实现西藏近30年来青稞品种更新换代和青稞总产达80万吨的历史纪录,鉴定出的“藏青148”和“藏青690”青稞新品种曾一度成为西藏适宜地区的主栽品种,到目前,西藏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推广达百万多亩,占西藏自治区青稞种植面积的50%以上,惠及高原上百万农民。
有人说,今天西藏人民吃的每一口糌粑面,都有他的科技贡献;农牧民每一张丰收的笑脸,也映现着他的汗水和付出。
从一粒果腹的粮食到青稞米、青稞面、饼干、饮品的转化,再到代餐食品、高技术高营养品的蜕变,一粒小小的青稞逐步升华,成为西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金钥匙”,农牧区种植户口袋里的“金种子”。
西藏青稞的“出圈”,联结着农牧区种植户致富增收的希望,承载着西藏特色农畜产品以优质换来高值的梦想。同样,西藏青稞的“出圈”背后离不开每一位相关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他们怀着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爱之心,将西藏青稞带给世界。(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赵耀 次旦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