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否治疗(糖尿病是否能治疗)
得了糖尿病该如何治疗?专家:降糖并非主要目标
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治疗疾病的目的并不在于纠正某些异常的指标,而是减少各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延长患者寿命。如果一种治疗措施仅能使某些异常参数恢复正常,而不能为患者带来明确的获益或者获益很小,那么这种治疗措施的临床价值是值得商榷的。例如糖尿病管理中的血糖控制。
降糖不能“用力过猛”
以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表现的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事件,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应该以降低大血管并发症风险为主要目标,而非仅仅追求血糖的正常化。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9年国际卒中大会(ISC)上公布了备受关注的SHINE研究结果。该研究旨在探讨伴有高血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强化降糖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该研究采用随机化对照设计,共纳入1151例伴有高血糖的发病在12小时以内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强化降糖组(581例)连续静脉输入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目标为4.4~7.2mmol/L;标准降糖组(570例)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目标为4.4~9.9mmol/L)。主要疗效指标为随访90天时改良Rankin评分。
研究结果发现,治疗期间强化降糖组平均血糖水平为6.6mmol/L,标准降糖组平均血糖水平为9.9mmol/L。随访期间,强化降糖组与标准降糖组病情好转者分别占20.5%与21.6%(P=0.55)。由于强化降糖组患者低血糖与其他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11.2%)显著高于标准降糖组(3.2%),研究被提前终止。强化降糖治疗组患者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2.6%,而标准降糖组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
研究认为,对于伴有高血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强化降糖无助于改善患者90天功能结局,反而会增加严重低血糖事件等不良结局的风险。因而,对于此类患者不宜予以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
降了糖并非治好了病
关于降糖药物与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一直在进行着不懈探索。这段历史可以从1970年的UGDP研究说起,但多数学者更愿意将1998年发表的UKPDS研究作为降糖领域循证医学研究的起点。
按照学者们的最初推测,既然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2型糖尿病可以显著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心血管死亡的风险,那么应用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应该可以显著改善其大血管预后。
然而,事与愿违。
UKPDS研究以及随后结束的ADVANCE、ACCORD、VADT以及HEART2D等旨在比较不同降糖强度对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影响的研究,不仅未能证实强化降糖能够降低大血管并发症风险,致盲性眼病、肌酐倍增、终末期肾病、肾脏性死亡等严重微血管事件也并未减少。ACCORD研究甚至显示,过于严格的控制血糖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
这些研究结果给人们带来空前困惑。高血糖与大血管事件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现有的治疗方法是否恰当?这些问题仍处在探索中,没有明确答案。
2015年EASD年会上揭晓了EMPA-REG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SGLT-2抑制剂可以显著降低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将2型糖尿病的研究与治疗带进新时代。
随后陆续结束的关于SGLT-2抑制剂的CANVAS研究、DECLARE研究以及应用GLP-1受体激动剂进行的LEADER研究与SUSTAIN-6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证实,这些新型降糖药物在有效降糖的同时,还显著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仅如此,新近结束的CEREDENCE研究又首次证实,新型降糖药物还能够大幅降低严重肾脏终点事件的风险。这些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新发现,更为众多糖尿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临床医生转变思维更重要
对于糖尿病患者,积极合理控制血糖水平避免急性高血糖事件对患者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这固然重要。然而,近30余年来,居民的防病治病意识不断增强,可供临床应用的降糖药物种类逐渐增多,急性高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已降到很低的水平。在此背景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主要目标应该及时调整为降低大血管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远期临床预后。
不久前颁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2002年的4.2%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9.7%。据估算,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万人,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如此庞大的糖尿病患者人群对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遵循新证据、适应新形势、调整新思维、转换新模式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糖尿病对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危害。
新型降糖药物的广泛应用,对于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疾病管理思维模式的转变。
临床医生治疗的不仅仅是疾病,而是患有疾病的人。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目的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与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而不仅仅是追求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以血糖为中心、为降糖而降糖的思维模式必须摒弃。应积极推广以患者为中心、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以血压血脂血糖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的防控模式。
现有研究表明,将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以显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积极的降胆固醇治疗也是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关键措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到1.8mmol/L以下。未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但年龄40岁以上的患者,亦应接受他汀治疗,并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不应仅仅关注血糖,还应关注降糖的方式,特别是降糖药物的选择,同时注重全面筛查并干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文: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郭艺芳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干细胞疗法、冷冻疗法,医学界贡献治疗糖尿病新招术
治疗糖尿病,医学界又贡献了新招术
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增加活动量、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多年来,一批一批研究人员致力于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方面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类创新疗法和干预措施。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2021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总数、因糖尿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均排名全球第一,20—79岁群体因糖尿病产生的医疗费用排名全球第二。据估计,2045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数将上升到1.744亿人。
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增加活动量、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但这些治疗方案效果有限,且不能阻断并发症发生以及阻止病程进展。
为了突破治疗瓶颈,糖尿病领域的相关研究者在不断努力。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治疗方向和方案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干细胞疗法 有望使患者摆脱频繁的胰岛素注射
糖尿病的病因,简而言之就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病人胰岛β细胞出现罢工或怠工,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减弱。因此,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有望使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摆脱频繁的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
据悉,糖尿病干细胞疗法始于1998年。到21世纪初,该领域受益于模式生物胚胎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2010年后加速发展。目前,干细胞强大的增殖和分化潜能使其成为胰岛β细胞的潜在来源。
在干细胞疗法治疗1型糖尿病方面,该领域需要进一步提高干细胞转化生成成熟的、可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的能力,还需要解决移植的干细胞衍生的β细胞免受免疫排斥并确保其纯度等重要问题。
今年年初,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医学》在线刊发了我国科学家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研究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彭小忠研究员研究团队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教授研究团队合作,解决了高效诱导人多能干细胞(IPS)分化成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的难题。
IPS是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在体外通过诱导分化成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但分化效率低下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瓶颈。邓宏魁研究团队大幅度优化了IPS向胰岛细胞的分化方案,重点解决了如何高效率地诱导从胰腺前体细胞向胰岛内分泌细胞命运特化的技术难题,从而使体外大规模制备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成为可能。
研究团队通过临床前期灵长类糖尿病模型,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给糖尿病恒河猴,受体猴血糖控制水平较移植前得到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并且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移植的胰岛细胞存活并保持良好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在灵长类动物实验周期内,未发现移植细胞发生致瘤现象,初步验证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SGLT1/2双重抑制剂 降低葡萄糖吸收量,控制血糖水平
此前,欧盟宣布批准Zynquista(sotagliflozin,索格列净)用于胰岛素的辅助疗法,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这是Zynquista在全球首次获批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
Zynquista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和2(SGLT1和SGLT2)的口服抑制剂。SGLT1主要负责调控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而SGLT2主要负责调控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抑制这两种蛋白的功能可以降低人体对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SGLT2抑制剂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也得到了权威指南的推荐。2021年12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了新版指南《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22版)》。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是糖尿病领域最著名、最客观、最前沿的指南之一,每年都会依据糖尿病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治疗理念进行更新。
新标准推荐的治疗方案依然保留了二甲双胍一线用药的地位,但与以往不同,二甲双胍已不是唯一的一线用药。该标准推荐,GLP-1RA、SGLT2抑制剂可用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起始治疗,并且人们可根据降糖需要选择是否联用二甲双胍。
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药物 修复“血糖传感器”,重塑血糖稳态
11月5日至10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多格列艾汀片(商品名:华堂宁),作为上海十年来医药界最新成果之一向全球进行展示。
该药品是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GKA)药物,是过去十年来糖尿病领域首个全新机制的原创新药,也是首次在中国推出的2型糖尿病全球首创新药。这款药物由上海企业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今年9月底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血糖传感器”——葡萄糖激酶在维持人体血糖稳态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款新药以葡萄糖激酶为靶点,通过修复2型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激酶功能,恢复人体对血糖水平变化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和β细胞功能,重塑血糖稳态,控制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并有望实现糖尿病停药缓解。
截至目前,多格列艾汀片可以单独使用治疗未经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在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效果不佳时,搭配二甲双胍使用。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该药无须调整剂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副总师陈凯先表示,多格列艾汀片是一款具有新概念、新机制、新结构、新技术和新疗效等特征的全球首创新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项目中,这是一个非常有标志性、有显示度的成就。
冷冻疗法 或为无法锻炼的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福音
在今年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冷到发抖有利于降血糖”成了一个热议话题。
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博士生亚当·塞勒斯在会上介绍了一项初步研究结果:对超重/肥胖成年人群进行的研究显示,反复短时间的冷暴露(达到颤抖)会提高人体葡萄糖耐量,降低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并显著改善血压。
塞勒斯表示,冷暴露改善了许多与2型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的心脏代谢指标。他认为,这种策略有望最终成为2型糖尿病的替代治疗或预防措施。
在未来的研究中,他们计划评估冷暴露对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塞勒斯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像桑拿浴和蒸汽房一样的“冷藏治疗室”。
对此,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综合生理学教授安娜·克鲁克博士发表评论称,这项研究证明了“颤抖”带来的代谢效应。对于那些患有糖尿病但因各种原因无法锻炼的人而言,冷暴露可能是不错的降糖选择。不过,这种治疗策略能否付诸实践最终取决于其可被接受的程度。
百年来,一批一批研究人员致力于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方面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类疗法和干预措施,包括最初的动物提取胰岛素、重组与合成胰岛素,到后来的单克隆抗体、干细胞疗法及免疫细胞疗法等。与此同时,基于发病机制的糖尿病分型与诊断不断细化,人们可根据分型不同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目前,人类已实现了糖尿病的长期、有效管理。征服糖尿病,未来可期。(记者 代小佩)
来源: 科技日报
中国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这类糖尿病患者有望摆脱胰岛素,或将实现治愈
糖尿病治愈“难题”有望出现新解法。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宏魁研究组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彭小忠研究组,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胰岛移植策略,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体内存活、成熟,并长期维持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移植策略有望使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实现1型糖尿病的治愈。该成果日前已在《自然·代谢》期刊发表。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赖胰岛素,胰岛移植能使他们脱离胰岛素注射,是治疗的理想途径。然而,由于人胰岛组织供体极其稀缺,科学家又将目光聚焦到人多能干细胞上,它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胰岛细胞的潜能,为胰岛移植提供替代方案。
“开发细胞存活率高、安全性好、有利于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移植方案,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邓宏魁说,联合研究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移植策略——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将人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植入包裹腹直肌的腱膜下方。“手术在B超引导下就能完成,没有出血和凝血风险。”邓宏魁举例说明新策略的优势:相较于其它腹腔外移植方案,腹直肌鞘下移植通过影像学手段就可以对移植物进行监测和控制,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早期细胞存活和长期功能维持。
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胰岛细胞移植后,控制血糖的效果如何?数据来说话:团队以糖尿病模型猴为实验对象,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后第12周,糖尿病猴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44%,达到健康猴水平。研究还证实,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可以使内源胰岛素分泌水平大幅提升,且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
“未来在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临床移植中,接受腹直肌鞘下移植有望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邓宏魁说,腹直肌前鞘下移植操作方法简单,相关不良反应少,移植后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能高效存活,在体内逐渐获得成熟功能并长期稳定地维持其生理功能。这些优点使腹直肌鞘下移植成为未来人多能干细胞用于临床糖尿病治疗理想的移植策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