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消渴病是糖尿病吗(消渴和糖尿病是一种疾病吗)

中国家庭报 0
文章目录:

你知道吗?消渴症并不等于糖尿病

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症名称,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病症。据考证,消渴症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

公元前400年,《黄帝内经》中就记载过“消渴证”或“消渴症”这一病症。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会招苍蝇。

唐代名医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200多年。

糖尿病与中医学中的消渴症类似而已,消渴症与糖尿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消渴症和糖尿病的症状相同,因此有人说消渴症就是糖尿病。不同的是,消渴症是中医说的病症,指的是症,分上消、中消、下消,不同的症、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用不同的方去治,症消了,也就是症状没有了,就是治好了,所以中医说能治好消渴症是没有错的。如果说能治好糖尿病是不可能的,因为糖尿病不仅仅是有那些病症,判断指标主要是血糖,有的糖尿病人血糖值已经很高了还没有那些症状。有的有症状的通过治疗也会没有,虽然症状没有了,可血糖值仍然不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所以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这在西医看来仍属于糖尿病范畴是一个世界难题,被世界公认的。

文/仁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糖尿病为何被称为“消渴症”,应该如何调理?

糖尿病,在中医中被称为“消渴症”。这是一种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认为,消渴症主要由气血亏虚、阳气下陷、津液消耗等因素引起,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滋养津液来达到治疗目的。那么糖尿病为何被称为“消渴症”,应该如何调理?

1.症状

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病,是因为其主要症状之一是患者口渴明显,常常感到口干舌燥,渴望喝水,口渴的程度高于正常。这种口渴的感觉被形容为“消渴”,因此糖尿病在中医中被称为“消渴病”。

2.机制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肾脏会试图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葡萄糖,然而从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致使大量葡萄糖溶解在尿液中,同时带走了大量的水分,产生渗透性利尿,水分的丢失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进而就会刺激中枢产生口渴的感觉,从而就会多饮的症状,谓之“消渴”。

3.调理建议

a.中药调理: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白术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气血、益气生津,改善口渴的症状。此外,中医还会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的药方调配。

b.饮食调理:中医强调合理饮食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蕴结所致,“消渴”症状也与其密切相关,因此在饮食上要避免高糖、高油脂、高蛋白的食物,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并合理控制饮食的时间和分量。

c.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糖尿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内分泌系统,达到调理糖尿病的效果。

4.综合干预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消渴症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需要结合饮食、药物、锻炼、心理调节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干预。因此,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与医生保持定期沟通,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

“消渴”的原因及调理思路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一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散發也。”——《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

(接前文)但是古代的消渴又和现在糖尿病还有所区别,古代的消渴是以消为主,上消、中消、下消,它表现就是口渴欲饮,小便多,饮食特别多,饮食增加,身体消瘦,这就是消渴病。消的意思就是消耗了或者消化,把水也消化了,吃的特别多,水喝的特别多,饭也吃的特别多,吃特别多应该人胖,他还没胖,他给消化掉了,人还瘦,这就是什么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就是消耗,就是把粮食水谷全都给消耗了,但是身体还丝毫没有增加营养,反而还消瘦了,还没劲儿了,还疲劳,还肾虚,这种情况就是叫做消渴。

渴代表什么,渴代表口渴,消代表消耗,是用症状的病机来命名这样一个病。现在糖尿病,大家知道现在糖尿病很多人不是这个症状了,也没有三多一少,也不是吃的多,饮食多,小便多,没有这个情况。一少是指的体重减少,没有这些症状,只是血糖高,尿糖高,跟现在的糖尿病的定义还有所区别,但是自古以来,从古代到现在的大多数专业的医生都认为消渴就是对应到现在糖尿病,病机上也有对应关系,只不过现在的糖尿病患者有很多在症状上看不出来的,但是查血糖、尿糖的能查出来。

古人认为消渴之病的原因是什么?叫做“心液不足而火郁”,火郁是什么?火气在里边郁着,所以吃多少饭都能化的了,都被火给消耗了,他喝多少水也不解渴,说明什么?内在有火,古人的治疗方法,一方面要要清火,一方面要滋阴,同时还要补气,这就是治疗消渴病的三大法宝。

所以联系上下文,这个地方讲的是,“脉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也就是消渴病如果不加以治疗,因为心藏神,神机回转,这个病就能自已,“自已”就是自己好。《黄帝内经》认为有一部分脉象出现软而散的人,即使是心液不足,心火有点郁,但是心藏神,等他心情舒畅了之后,火邪消失了,这个郁就化掉了,郁化掉了之后,心液又足了,心液足了之后身体又好了,有可能会出现自愈这种情况。

但大家注意,这不是说的现在临床。现在临床有一部分人也可以自愈,我们知道有很多慢性病,其实是什么病,是生活方式疾病。也就是心情出现问题,心理的压力也大了,睡眠也不好,饮食也不好,于是他就出现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出现这些三高的情况。如果把饮食调整好,饮食清淡,每天都运动,增强代谢,同时睡的特别踏实,睡眠也好了,神经系统恢复了,代谢系统也好,通过运动血液循环也通畅,心情也恢复平静了,这样再检查就发现血糖也下来了,血压也下来了,血脂也下来,这就说明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把身体的疾病给调整好了,这就是自愈,自愈没有经过什么,没有经过药物的干预,它自己能好。

从这里我们就会看到《黄帝内经》这段话讲的“其当消环自已”非常省略,所以古人就认为可能是有脱文,就是把疾病说出来,同时又说了一个“自已”,有可能会自己好,这说明什么?心藏神,神机一旦回转,火也散掉了,郁也消失了,心液也补充了,于是消渴病就自动就好了。所以《黄帝内经》在那个时代也发现有一些这样的患者是通过自己调整状态,按照现在话讲,自己调整心态,自己改变生活方式,这个病也能自愈。这是心脉。

我们再往后看肺脉,“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这个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把脉,寸关尺,浮中沉,候肝心脾肺肾。把到肺脉搏坚而长,“搏坚而长”代表邪气壅盛,肺气的邪气壅盛,肺主肃降,肺气邪气壅盛之后,你就发现气降不下来,气降不下来就变成火逆,火逆之病,火伤到肺就咳,一咳就伤及血络,伤及血络之后就会咳血,就会唾血,就是咳嗽当中就会出血。我们在临床就会遇到,有些人肺热伤阴之后痰中就带血或者咳血,这种情况就应该滋肺阴。

古典小说里边有一个人物就特别有代表性,林黛玉就是肺病,她还心胸狭窄,还容易着急上火,着急上火就咳嗽就加紧,咳嗽一加紧震动肺络,火气一逆,震动肺络就咳出血来。这说明作者曹雪芹是深通医道,他知道这种肺病的患者,再加上木火就更严重了,肝郁化火,然后木火刑金,金是肺,被木火一刑之后就会出现痰中带血,所以你看他小说当中的描述,这些细节当中就把握的非常的到位。临床中这种情况非常多,曹雪芹也非常懂医理。

所以《素问释义》里面讲∶“肺以下降谓之,故肺敛涩。今搏坚而长,是肺逆不降。血升而气不能敛,故病唾血。”也就是肺脉应该收敛,现在肺脉不收敛,变成搏坚而长,说明邪气壅盛而肺逆不降,血和气应该往下顺,反而升而逆,所以这种情况就会咳嗽,就会唾血。《素问吴注》里边注解∶“搏坚而长,肝脉也,见于肺部,为肝侮肺,肝藏血,故唾血。”这个解释也对,跟张景岳上一段解释是相通,张景岳也认为“搏坚而长”是肝脉,肺病见了肝脉说明什么?肝中之邪伤到肺,我刚才讲了,木火刑到金了。(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一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