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胰岛素使用(糖尿病胰岛素能恢复正常吗)

翠谷幽兰 0
文章目录:

胰岛素使用剂量

身体里这个胰岛素,到底该怎么算,怎么用?这是个挺要紧的事。

搞懂这个,心里就有个底了。

说到打胰岛素,首先要明白一个最基本的关系:就是胰岛素跟咱们吃进去的糖是咋对应的。

一般是这么个说法:每吃进去2克到4克的葡萄糖,身体大概就需要1个单位的胰岛素来处理它。

这个不是绝对的,但是个大概的参考。

市面上胰岛素种类不少,其中有一种叫“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的,是比较常用的。

对于刚开始需要用胰岛素的人来说,一天的总量不是随便定的,得算。

这个算法,还分两种情况,因为得看是一型糖尿病还是二型糖尿病,这两种不一样的。

要是一型糖尿病的病友,那一开始每天的总量算法是:拿自己的体重去乘以一个数,这个数是0。4到0。5之间。

比如说,一个人60公斤重,那一天的胰岛素总量大概就是60乘以0。4,也就是24个单位左右。

要是二型糖尿病的病友,算法就不一样了。每天的总量是:体重乘以0。5到1。0。这个范围就大一些了,得看具体情况。

算出来一天要用多少胰岛素之后,也不是一次性就打完的。得分开打,得模仿咱们身体自己分泌胰岛素的那个节奏。

一天用的总量里头,有差不多一半是“基础胰岛素”。

这个“基础胰岛素”占了总量的百分之四十到六十,主要是为了维持一天基本的需要,不管你吃不吃饭,身体都需要它。

剩下的那部分,就是跟着吃饭打的“餐前胰岛素”了。这剩下的部分,怎么分到三餐去打,也有两种常见的分法。

一种分法是平均分:早饭、午饭、晚饭前,各打三分之一。

还有一种分法是按饭量来:早饭前打总量的五分之一,午饭和晚饭前各打五分之二,这种适合午饭和晚饭吃得比较多的人。

最后还得说一个事,就是一天打的总量,最好别超。

有个建议的量,说一天用的胰岛素总量最好不要超过50个单位。因为一个健康成年人,身体自己一天分泌的胰岛素,也就是48个单位上下。

胰岛素加量有原则,盲目调整风险高

在糖尿病管理中,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利器”,但很多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时,会下意识想通过加量来解决问题。事实上,胰岛素加量并非“越多越好”,需遵循科学原则,否则可能引发低血糖、体重增加等风险。

一、胰岛素加量的核心前提:明确血糖升高的原因

加量前必须先找到血糖不达标的根源,避免盲目调整:

饮食因素:近期主食摄入过多、频繁吃甜食或零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此时优先调整饮食更有效。

运动不足:长期缺乏运动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适当增加运动量或许比加量更关键。

药物因素:是否漏打胰岛素、注射剂量不足,或其他药物(如激素)影响了血糖。

应激状态:感冒、感染、手术等身体应激反应会使血糖升高,应激期过后血糖可能自然回落。

只有排除上述可逆因素,确认是胰岛素剂量不足导致的持续高血糖,才考虑加量。

二、胰岛素加量的3大基本原则

1. 小剂量起步,逐步调整

胰岛素加量需“循序渐进”,避免一次加量过多引发低血糖。

•普通患者每次加量建议不超过2-4单位;

•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更保守,每次加1-2单位;

•调整后观察2-3天,根据血糖变化再决定是否继续加量。

例如:某患者基础胰岛素原剂量为10单位,空腹血糖持续8-9mmol/L,可先加至12单位,监测3天空腹血糖,若仍不达标再考虑加至14单位。

2. 依据血糖值“精准”加量

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升高,对应调整的胰岛素类型不同:

空腹血糖高:优先调整基础胰岛素(如长效胰岛素);

餐后血糖高:侧重调整餐时胰岛素(如短效、速效胰岛素)或增加餐前剂量。

一般来说,当血糖超过目标值2-3mmol/L时,可考虑小剂量加量;若血糖显著升高(如超过13.9mmol/L),(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全科医生张新宝)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调整。

3. 警惕低血糖,备好应对措施

加量后需密切监测血糖,尤其是空腹和睡前血糖,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如半杯果汁、1块方糖),并及时联系医生调整剂量。

三、这些情况禁止自行加量

胰岛素加量并非“自己说了算”,以下情况必须由医生评估:

•首次使用胰岛素或更换胰岛素类型时;

•合并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心脏病);

•近期有低血糖史或肝肾功能异常;

•处于特殊时期(如妊娠、手术前后)。

胰岛素的核心作用是“精准控糖”,而非“越多越安全”。遵循“小量调整、按需增加、密切监测”的原则,同时结合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管理,才能让血糖更平稳,减少并发症风险。控糖路上,耐心和科学同样重要。

医生直言:胰岛素不是饭前随便用!很多人用错了,可能越控越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饭前打针,血糖就会降下去——这句话,很多糖尿病患者挂在嘴边。可问题是,血糖真的降了吗?

还是说,只是“表面看起来”稳了,身体却在悄悄恶化?

一个65岁的老伯,二型糖尿病十多年了。他一直坚持饭前打胰岛素,自觉“控制得还可以”。

直到最近住院,空腹血糖飙到14毫摩尔每升,餐后甚至接近20。他一脸迷茫:“我饭前都按时打针,怎么还这样?”

这其实是很多人共有的误区——把“饭前打胰岛素”当成了固定套路,却忽略了胰岛素种类和作用时间的巨大差异。

你知道你打的是哪一类胰岛素吗?你知道它什么时候起效,什么时候作用最强?如果连这些都不清楚,那打得越勤,伤害可能越深。

胰岛素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饭前一针保平安”的灵丹妙药。

现在的问题是:胰岛素到底该怎么用?错在哪?怎么改?

许多老年患者认为,打胰岛素就是“越早越好”,“先打上再说”,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反而可能导致低血糖或血糖反弹

从西医角度来说,胰岛素根据作用特点分为短效、速效、中效、长效和预混型五大类,不同类型的胰岛素有不同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

举个例子,速效胰岛素(如门冬)通常在注射后10到15分钟开始起效,1小时左右达到高峰,作用持续2到4小时

如果你在饭前30分钟就打,那它开始起效时,食物还没进胃,血糖没升上来,反而容易出现低血糖

而中效或预混型胰岛素,起效慢一些,可以提前30分钟打,但很多人搞不清楚,一律“饭前打”,结果作用时机和餐后血糖高峰错开,控不住血糖还容易低血糖。

更麻烦的是,有些人甚至混淆了早晚用药的规律。长效胰岛素(比如甘精、地特)是为了控空腹血糖的,跟餐没太大关系。但一些患者以为“打针就要在吃饭前”,早上也打,晚上也打,完全乱套。

中医怎么看?古人讲“气血失调,脾胃虚弱,痰湿中阻”,糖尿病也称为“消渴症”。

脾为后天之本,脾运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为气血,反成湿热瘀滞,自然血糖升高。这与现代医学中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衰竭的解释不谋而合。

但中医更强调个体化调理,因人、因时、因症施治。有的人湿热偏重,就要健脾祛湿;有的人气阴两虚,就得滋阴益气;一味照搬“饭前打针”的模式,无异于盲人摸象。

医生在临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血糖忽上忽下,查了半天,不是胰岛素剂量问题,而是用药时间完全错位。

早上刚起床,空腹血糖高,明明该加长效胰岛素,却在早餐前多打了2单位速效,结果中午直接低血糖出汗。

晚上餐后血糖高,家属又擅自把晚上的预混胰岛素时间提前到了下午四点,结果半夜三点低血糖,早上又高得吓人。

这种“控着控着越来越高”的现象,其实是用药节律被彻底打乱了。很多患者不理解“胰岛素峰值”和“餐后血糖高峰”的匹配关系,导致血糖控制完全失衡。

那怎么做才是科学的?

第一步,是了解自己使用的是哪一类胰岛素。医院正规处方上会写明药品名,比如“门冬胰岛素”、“诺和灵30R”、“甘精胰岛素”等。搞清楚这一点,再去对照作用时间。

第二步,是配合饮食习惯调整注射时间。很多老年人早餐较早,饭前15分钟注射速效胰岛素刚刚好。但若早餐在七点,八点才吃,那就得重新评估用

药时间,否则胰岛素早已起效,血糖还没升起,低血糖风险大增。

第三步,是根据血糖曲线调整胰岛素方案。医生常建议患者在家监测一天内的七点血糖(起床空腹、三餐前后、夜间),通过数据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黎明现象”、“餐后血糖高峰延迟”等情况,再科学调整胰岛素种类与时间。

其实,很多患者在用胰岛素时,不是剂量不够,而是用错了时间,用错了方式药对了,但人错了。

一个真实案例:一位72岁老奶奶,二型糖尿病十年史,近期血糖波动明显。

她一直按照“饭前30分钟打一针”执行,却总感到饭后两个小时“发晕、出冷汗”,测血糖才知道已经低到3.5了。医生建议她将速效胰岛素时间调整为饭前10分钟,并减少晚餐主食摄入,才逐步恢复稳定。

中医讲“药食同源”,胰岛素虽是西药,但其使用方式也应讲究“时辰”与“节律”。

人体昼夜节律影响激素分泌,胰岛素调节亦不例外。现代医学也强调“个性化控糖”,不再一味追求空腹血糖正常,而是看整体趋势、波动幅度。

想控好血糖,除了胰岛素用得准,还得从生活细节做起。饮食有节,运动有度,情绪平稳,作息规律,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其实才是最扎实的控糖基础。光靠打针,控制不住全局。你晚上吃了一碗面条,血糖却在凌晨两点飙高,能怪胰岛素不管用吗?

有些老年人喜欢听“偏方”,说什么“饭前吃根苦瓜就不用打针了”、“胰岛素会上瘾,能不打就别打”……这些说法,不仅不科学,还可能耽误治疗,导致并发症提早出现

胰岛素不是毒药,也不是救命稻草,而是一种调节工具。用得对,它是朋友;用错了,它就是陷阱。

这几年国家大力推进慢病管理,社区医院普及胰岛素使用指导,医保政策也越来越有利。

关键是患者自己要有意识,不能再把胰岛素当成“饭前例行公事”,而要真正理解它的作用机制,配合合理饮食与生活方式,才可能实现稳定控糖。

糖尿病不是靠打针打走的,它要靠你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和掌控。

不懂药理,就盲目操作;不听医生,就盲目自信;不查血糖,就盲目判断——这样下去,不是血糖高不高的问题,而是并发症来得早不早的问题。

打胰岛素不是打卡,不是打了就安心了。而是你打对了吗?打准了吗?打得刚刚好吗?

医生直言:胰岛素不是饭前随便用!很多人用错了,真的可能越控越高。不信?你去查查这周的糖波动,看看是不是自己悄悄“瞎忙活”了这么久。


参考文献:

[1]王莹,张莉,刘红.不同类型胰岛素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比较[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0):741-745.
[2]周建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5,31(03):112-116.
[3]李玲,马丽娟,王晓静.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及防控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02):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