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哪些(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
如何确诊一个人是否患糖尿病?这3个诊断标准,每个人都应该懂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所以给人们带来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认为只要血糖升高,就是患糖尿病了,真的是这样吗?
并非如此。关于糖尿病,并非所有人所患的都是一类糖尿病,因为在诊断糖尿病的时候,也涉及到糖尿病的分型,并且对于糖尿病的诊断,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这3个诊断标准,每个人都应该懂。即使大家不学医,也应该牢记于心,帮助自己,也为了帮助身边更多的人。
1.监测血糖的标准
血糖是确诊糖尿病的直接手段,这种手段非常简单,只需要通过测得患者的手指血,就能够得到最直接的答案。
那么,测手指血糖到了什么标准,才能够确诊是否属于糖尿病呢?在这里提醒大家,两个关键的数值需要记住,一是在空腹状态下,患者没有摄入任何食物,这个时候测得的血糖水平为7.0mmol/L以上,那么可以肯定患者有患糖尿病。
另外,如果不是在空腹状态下,患者摄入食物之后,测得的血糖水平超过了11.1mmol/L,也可以得出患有糖尿病的诊断。这两个数值主要是血糖水平,大家在平时可以通过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患糖尿病。
2.判断对胰岛素是否抵抗
胰岛素是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这种激素主要是降血糖,所以当这种激素分泌不足的时候,就可能会导致身体的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血糖飙升,进而出现糖尿病。
但是,糖尿病并非都是因为胰岛素缺乏所致,在临床上,糖尿病其实分为两类。为了更好地区分糖尿病,在诊断的时候,分为I型和II型糖尿病,其中所谓的I型糖尿病,就是指胰岛素绝对缺乏,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所谓的II型糖尿病,就是指血糖的水平升高,是因为身体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而导致的。所以,判断对胰岛素是否抵抗,也是对糖尿病进行分型的重要依据。
3.判断是否有“三多一少”
谈及“三多一少”,其实就是糖尿病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在这里提醒大家一点,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有全部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是这些表现可以作为糖尿病的确诊方式。
所谓的“三多一少”,就是指多饮、多食、多尿,同时伴随有体重减轻,如果身体符合这样的趋势,基本也能够确诊糖尿病。结合血糖的监测,联合诊断可以得出更为精确的答案。虽然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很多,但是希望大家记住。
另外,很多人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才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几率。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慕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如何准确诊断糖尿病?最新指南:这3大点需要牢记,一个也别落下
说到糖尿病,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这种慢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大家对其也见怪不怪了。
关于糖尿病,人们能够得知并确诊该疾病,主要是通过血糖水平检测,但是并非所有的人在确诊糖尿病时,都需要通过监测血糖,这样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还会给诊断带来很多不便,可能大家觉得检测血糖,不就是在手指上取一下血吗?但若是每一次都这样,对于患者本身而言,会平添许多心理压力。
因此,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正确诊断糖尿病呢?了解完这3点,你就明白了。
1.先观察身体的特殊表现
糖尿病患者在最初不会有很明显的表现,这个时候直接监测血糖,很可能会得出阴性结果,那么怎样得知是否与糖尿病“结缘”了呢?其实,血糖升高还是会给身体带来一些特殊表现的,这其中就包括了身体的体重变化,通常会表现出体重减轻,与肥胖刚好相反,糖尿病患者会表现出多饮、多食,但是体重反而会下降。
另外,糖尿病患者在初期总是觉得口渴,所以喝得多了,尿也会随之增加,这样就会导致小便频繁。总之,观察身体的特殊表现,可以归结为“三多一少”,这是排查是否有糖尿病的初始表现。
2.再观察血糖的变化状态
血糖是血液中的糖水平,通常会在饭后表现出水平升高。但是,这种升高是暂时性的,因为食物中的糖分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血液中,最终会被身体吸收,所以饭后监测血糖水平,一般不会很标准。
建议大家在平时诊断时,保持空腹状态,血糖水平若在血糖空腹状态下超过7.0mmol/L,即可以确诊有糖尿病。
为了保险起见,建议连续三天观察自己的空腹血糖,如果连续超过了7.0mmol/L,基本上就可以确诊是糖尿病无疑了。所以,通过身体的表现,结合血糖的水平,可以很肯定的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患糖尿病的可能。
3.最后结合身体的并发症状
如果以血糖监测作为主诊断,那么在确诊糖尿病病情的严重程度方面,一些辅助的表现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来讲,糖尿病患者到了病情发展的严重时期,可能会表现出周围神经和血管病变,因为血糖处于高浓度状态时会使血管堵塞,继而导致血管坏死,影响到周围的血管和神经,所以患者可能会表现出皮肤破溃,肢体的远端会有麻木、疼痛等不适,综合这些因素不难看出,糖尿病已经发展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所以,身体出现这些并发症的时候,基本上也可以确诊糖尿病了。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慕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有哪些?
糖尿病最新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更适合糖尿病患者呢?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三多一少”),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糖尿病对我们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只有了解更多治疗信息才能有助于我们治疗疾病,赶紧和家庭医生来了解糖尿病最新治疗方法吧。
代谢紊乱症状群:血糖升高后因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继而口渴多饮;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分解增多,蛋白质代谢负平衡,渐见乏力、消瘦,儿童生长发育受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维持机体活动,患者常易饥、多食,故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常被描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血糖升高较快时可使眼房水、晶体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致视力模糊。许多患者无任何症状,仅于健康检查或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解读
糖尿病的标志是反复性的和持续性的高血糖症,其诊断标准包括以下三项之一:
1、非同日两次空腹血糖达到或者超过7.0 mmol/L (126 mg/dl),其中空腹的定义为禁食8小时以上;
2、在75克葡萄糖糖耐力测试中,两小时后血糖高于11.1mmol/L (200 mg/dl);
3、具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高于11.1mmol/L (199.8 mg/dl)
糖尿病鉴别诊断4个要点
糖尿病诊断明确,容易区分。下述鉴别诊断均为单一症状或组合症状相似,应仔细区分。
1、肝脏疾病: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餐后血糖迅速上升。病程长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2、慢性肾功能不全: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3、应激状态: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4、多种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他特征性表现,不难鉴别。
糖尿病的治疗原则解读
治疗原则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腺β细胞功能的保护,必须选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药物主要是胰岛素增敏剂,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及根本上的治疗,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加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自身的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使血糖能够重新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摄取和利用,使血糖下降,达到长期稳定和全面地控制血糖的目的,使人体可长久享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运动的选择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而不是过度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才能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的。
宣传教育
由于约有半数以上的早期患者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不能及时确诊和得到防治,因而要大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让已确诊的患者了解糖尿病并逐渐熟悉饮食,运动,用药和尿糖、血糖监测等基本措施的综合治疗原则,配合医务人员提高控制质量;让>50岁的对象,尤其是前述高危对象,每年做一次餐后2小时的血糖筛选检查,使无症状的患者尽多尽早得到确诊和防治。教育内容中尚需包括长期坚持饮食治疗的重要意义,尿糖和血糖仪检测方法,必须注意胰岛素治疗者,还应学会无菌注射法,低血糖反应及初步处理等。
药物治疗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近年来有迅速的发展,从原有磺酰脲类(sulfonylurea)及双胍类(biguanide)外,已有第3类α-葡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inhibitor)供临床应用,第4类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不久也将引入国内。至于第5类胰升糖素抑制剂(insulin antagonist inhibitor)和第6类糖异生作用抑制剂(gluconeogenesis inhibitor)则尚在实验和小量临床试用阶段,本节从略。在上述抗糖尿病药物中,磺酰脲类药系降糖药,可以引起低血糖反应,而双胍类和α-葡糖苷酶抑制剂则不引起低血糖反应,被称为抗高血糖药物。
胰岛素
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胰岛素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人胰岛素如诺和灵系列,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地特胰岛素注射液。按作用时间的特点可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常见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地特胰岛素。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优于人胰岛素。
饮食治疗
适当节制饮食可减轻β细胞负担,对于年长、体胖而无症状或少症状的轻型病例,尤其是血浆胰岛素空腹时及餐后不低者,往往为治疗本病的主要疗法。对于重症或幼年型(Ⅰ型)、或脆性型病者,除药物治疗外,更宜严格控制饮食。饮食中必须含有足够营养料及适当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分配比例。
运动锻炼
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负担,为本病有效疗法之一。除非病人有酮症酸中毒、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血管病等并发症,否则糖尿病患者不必过多休息。对Ⅱ型肥胖病人,尤宜鼓励运动与适当体力劳动。但须避免过度疲劳和神经紧张的体育比赛,以免兴奋交感神经及胰岛α细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经医师鉴定,可以进行运动锻炼的患者每周至少锻炼5~6次,每次约半小时左右,锻炼时合适的心率每分钟约为170减去年龄的余数。锻炼后应有舒畅的感觉。
反复记忆
需要反复、耐心地宣讲糖尿病知识: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反应能力降低,部分老年病人知识水平比较低,这就给一部分老年糖尿病病友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带来困难,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心,家属和医师应该怀有更多的爱心,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讲,而不能嫌他们絮叨、罗唆。
糖尿病对患者的伤害很大,及时治疗非常关键,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存在很多,但很多都只能做到抑制病情,治标不治本的,所以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上,一直要做到谨慎再谨慎。
随着目前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糖尿病的治疗领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的专家们向大家推荐2013糖尿病最新疗法——胰腺组织修复疗法,该疗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具应用前景的治疗糖尿病技术。
胰腺组织修复疗法通过穿刺、微创介入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立体精确定位,不损害原胰岛细胞,促使胰腺因子生长因子快速到达胰岛细胞之中,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加快受损胰岛细胞修复的速度。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自身胰岛细胞分化,正常胰岛细胞替代局部已经受损的胰岛细胞,双重作用的结合,为患者从根本上治疗顽疾找到了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