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器官衰竭(糖尿病器官衰竭能活多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女子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致多器官衰竭,专家提醒糖尿病人注意

6月17日,澎湃新闻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急诊医学科近日成功救治一名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致生命垂危的患者。

据介绍,今年4月,患者唐莉(化名)因反复发热、乏力纳差来西南医院急诊科就诊。“接诊患者后,我们对她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情况并不乐观。”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晓萍告诉记者,当时由于反复发热,唐莉已出现意识模糊症状。进一步检查后发现,她还有多发肝脓肿、重症肺炎、多发肺脓肿、左眼眼内炎等多部位侵袭,且伴有呼吸衰竭。于是,急诊医学科的医护立刻让她接受了床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强力抗菌素抗感染、肝脓肿穿刺引流等对症治疗。

“综合她的症状和基础疾病,我当时就怀疑她是因为感染了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杆菌,导致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侵袭综合征。”李晓萍说,之后进行的血液、肝穿刺引流液培养结果显示,她体内的确有大量肺炎克雷伯杆菌,证实了她的判断。

李晓萍介绍,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侵袭综合征不仅病程进展迅速,还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付该类疾病,除了系统抗感染治疗,早期局部病灶的处理也至关重要。为此,在唐莉入院的第二天,急诊医学科联合眼科实施了左眼内容物剜除术和抗感染治疗。在医护的精心照顾下,唐莉的的体温和呼吸趋于正常,体内感染病灶也明显缩小。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转入普通病房的唐莉突然出现持续腹泻的情况,每天腹泻总量甚至达2000-4500ml。更可怕的是,由于唐莉曾经患有糖尿病,突然的腹泻也加重了她的症状,甚至一度出现消化道出血、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等症状,出现了血便。虽然急诊医学科申请了第二次全院会诊,并让唐莉接受输血、抑酸抑酶、肠道菌群移植等治疗,遏制了血便,但唐莉依然持续腹泻,并伴随出现不全性肠梗阻的症状。更重要的是,病情的反复、长时间的治疗,也让她的家人情绪崩溃。“我们那段时间是一边治疗病人,一边安抚家属。”李晓萍回忆。

为了更好救治患者,急诊医学科申请了第三次全院会诊。“是不是病毒导致的腹泻,要不要再抽个血。”会诊中,其他科室专家的话启发了李晓萍。会诊结束后,他们再次让唐莉接受了抽血检查,果然发现了导致她腹泻的罪魁祸首——巨细胞病毒,也明确了她反复腹泻是因为患上了巨细胞病毒血症、巨细胞病毒性肠炎。明确病因后,李晓萍为她注射了更昔洛韦,进行对症治疗。在急诊医学科团队的精心照顾下,唐莉的状况趋于稳定,各项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并于6月上旬康复出院。

李晓萍提醒,糖尿病是发生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高危因素,也是发生转移性感染的高危因素,尽管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肝脓肿症状并不特异,但这种感染可迅速进展为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而带来致命一击。此类感染也最常侵袭肺部、眼睛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因此,糖尿病人尤其注意,需规律用药,严格控制血糖,出现眼内炎和肺部感染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尽早处置。

来源: 澎湃新闻

女子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致多器官衰竭,专家提醒糖尿病人注意

来源:澎湃新闻

6月17日,澎湃新闻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急诊医学科近日成功救治一名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致生命垂危的患者。

据介绍,今年4月,患者唐莉(化名)因反复发热、乏力纳差来西南医院急诊科就诊。“接诊患者后,我们对她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情况并不乐观。”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晓萍告诉记者,当时由于反复发热,唐莉已出现意识模糊症状。进一步检查后发现,她还有多发肝脓肿、重症肺炎、多发肺脓肿、左眼眼内炎等多部位侵袭,且伴有呼吸衰竭。于是,急诊医学科的医护立刻让她接受了床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强力抗菌素抗感染、肝脓肿穿刺引流等对症治疗。

“综合她的症状和基础疾病,我当时就怀疑她是因为感染了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杆菌,导致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侵袭综合征。”李晓萍说,之后进行的血液、肝穿刺引流液培养结果显示,她体内的确有大量肺炎克雷伯杆菌,证实了她的判断。

李晓萍介绍,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侵袭综合征不仅病程进展迅速,还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付该类疾病,除了系统抗感染治疗,早期局部病灶的处理也至关重要。为此,在唐莉入院的第二天,急诊医学科联合眼科实施了左眼内容物剜除术和抗感染治疗。在医护的精心照顾下,唐莉的的体温和呼吸趋于正常,体内感染病灶也明显缩小。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转入普通病房的唐莉突然出现持续腹泻的情况,每天腹泻总量甚至达2000-4500ml。更可怕的是,由于唐莉曾经患有糖尿病,突然的腹泻也加重了她的症状,甚至一度出现消化道出血、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等症状,出现了血便。虽然急诊医学科申请了第二次全院会诊,并让唐莉接受输血、抑酸抑酶、肠道菌群移植等治疗,遏制了血便,但唐莉依然持续腹泻,并伴随出现不全性肠梗阻的症状。更重要的是,病情的反复、长时间的治疗,也让她的家人情绪崩溃。“我们那段时间是一边治疗病人,一边安抚家属。”李晓萍回忆。

为了更好救治患者,急诊医学科申请了第三次全院会诊。“是不是病毒导致的腹泻,要不要再抽个血。”会诊中,其他科室专家的话启发了李晓萍。会诊结束后,他们再次让唐莉接受了抽血检查,果然发现了导致她腹泻的罪魁祸首——巨细胞病毒,也明确了她反复腹泻是因为患上了巨细胞病毒血症、巨细胞病毒性肠炎。明确病因后,李晓萍为她注射了更昔洛韦,进行对症治疗。在急诊医学科团队的精心照顾下,唐莉的状况趋于稳定,各项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并于6月上旬康复出院。

李晓萍提醒,糖尿病是发生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高危因素,也是发生转移性感染的高危因素,尽管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肝脓肿症状并不特异,但这种感染可迅速进展为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而带来致命一击。此类感染也最常侵袭肺部、眼睛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因此,糖尿病人尤其注意,需规律用药,严格控制血糖,出现眼内炎和肺部感染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尽早处置。

1周内肾衰竭!医生:糖尿病患者若常出现这些情况,应立即就医

1周内肾衰竭,不夸张,也不是罕见个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一旦身体频繁出现某些信号,往往不是血糖的波动那么简单,而是肾脏已经在悄无声息地滑向失控的边缘。

很多人误以为肾功能衰竭是个慢性过程,实则在某些高风险人群中,急性肾损伤来得极快,从最初的轻微水肿、食欲下降,到短时间内尿量骤减、意识模糊,不过短短几天。忽略这些早期预警,就可能为时已晚。

最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反复出现下肢浮肿、晨起眼睑肿胀、尿泡增多却没明显感染症状的糖尿病患者。

尤其当这些现象伴随短期血糖控制良好却依旧乏力夜间频繁起夜尿液颜色暗沉甚至带有异味时,往往意味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已经大幅下降。更危险的是,很多患者在肾功能急剧下降前并没有明显的疼痛或不适感,这让早期识别变得极其困难。

2023年《中华肾脏病杂志》发布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隐匿性蛋白尿的患者中,超过28%在首次发现尿蛋白异常后的1年内出现急性肾功能下降,其中约12%在7天内发展为中度以上肾衰竭。

这个数据打破了传统对肾衰进展节奏的认知,也从侧面说明:糖尿病肾病不是慢性进展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具有急性爆发可能的高危状态

问题的源头究竟在哪?从机制上看,糖尿病带来的高血糖状态,会使得肾小球毛细血管长期处于高压滤过状态,类似于一根不断被强压水流冲击的老旧水管。

一开始只是滤过率升高,逐渐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通透性改变,蛋白被大量漏出;接着局部炎症因子释放,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加速,整个肾单位像是被悄悄拆毁的积木塔,一旦某个关键点崩塌,整个系统迅速垮掉。而这正是急性肾衰竭的一种触发路径。

2024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发表的回顾性数据分析进一步指出,曾在半年内出现两次以上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或高钾)的糖尿病患者,其肾功能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出现急剧下降的风险是正常患者的3.8倍。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近期反复出现乏力、肌肉抽搐或手脚麻木的情况,别急着归咎于低血糖或劳累,很可能是肾脏调节电解质的能力正在崩溃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诱因是感染,尤其是泌尿系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响应减弱,一旦发生感染,病原体不仅容易上行侵犯肾脏,还可能诱发急性肾小管坏死

2022年发布在《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泌尿道感染患者中,约15%在感染发作7天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损伤。而其中一部分发展快的患者,在症状尚不明显时就已经出现肌酐急剧升高尿量减少,等医院检查出来,已经进入肾衰阶段。

如果说这些机制和数据听起来还略显抽象,那么临床上的真实案例就更具冲击力。有患者因“近日乏力加重、食欲差”就诊,被误认为是血糖控制不佳,结果三天后出现少尿并意识模糊,紧急查血肌酐飙升至700 ,确诊为急性肾衰竭。

追溯病史,患者一周前就有尿液泡沫增多脚踝浮肿,但因无明显痛感而未引起重视。这类场景,在内分泌科和肾内科并不罕见。

肾衰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的隐秘,更在于它对全身系统的连锁打击。肾功能一旦下降,体内毒素无法及时排出,电解质失衡、酸碱紊乱、心律异常、肺水肿、意识障碍等问题层出不穷,短期内就能形成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而对于糖尿病人群而言,原有的血管病变、精神病变、免疫障碍会使这一过程更加迅猛和致命。

一旦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切勿拖延就诊:近期体重快速增加却无明显饮食变化;晨起手脚肿胀严重;尿液颜色黯淡、泡沫持久;血压波动剧烈;夜间频繁醒来排尿;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反胃;身体多处发痒且无法缓解。

这些看似零碎的症状,其实是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尤其当它们组合出现时,背后的风险远比想象中大。

那么面对这些风险,真正有效的防控措施该如何落实?首先不是靠感觉,而是靠数据。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血肌酐评估,这两个指标就像汽车的“水温表”和“机油压力”,能在肾功能开始恶化前发出预警。

血糖控制不能只看空腹值,更要关注糖化血红蛋白,因为它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稳定性比单点血糖更具指导意义。

再者要重视血压和血脂的控制。肾脏血管极其细小脆弱,长期高压状态下如同用高压水枪冲刷毛细血管壁,极易造成微血管破裂或持续痉挛,导致肾小球硬化。

具体做法上,不建议自行调整降压方案,而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连续血压记录来判断波动趋势,必要时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便发现隐性高血压或夜间血压异常升高。

饮水量的判断也不能盲从“多喝水”这句口号。对于已有肾功能异常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盲目增加饮水量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更合理的方式是:根据晨尿颜色判断体内水分状况,颜色越深代表脱水越明显;再结合每日体重变化,若体重短期内迅速上升且伴随浮肿,应立即限制液体摄入并就医评估。

对于正在服用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者,如某些控制血糖的药物或镇痛药,更要定期检查肾功能,并与医生沟通是否需调整剂量或更换方案。切忌自行停药或换药,因为很多药物的肾毒性是不可逆的,一旦损伤,后悔晚矣。

肾脏的沉默,不代表它没有在奋力抵抗。它只是直到最后一刻,才会亮出红灯。而一旦亮灯,留给修复的时间往往太短。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肾脏不是孤立器官,而是整个代谢系统最易受伤的薄弱环节。

每一次尿液的变化、每一次晨起的浮肿,都是身体在用它的方式提醒你:别忽视,别侥幸,别等到红线已经被悄悄踩破。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王立新,刘娟,李晨曦,等.糖尿病肾病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39(10):894-900.
[3]张文静,侯玉兰,林春燕,等.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与肾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03):2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