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水(糖尿病眼水肿打针不管用了怎么办)
胞磷胆碱联合维生素B12滴眼液可1型糖尿病患者的改善视网膜病变!
研究背景
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微血管疾病,但有报告表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等视网膜神经元在早期发生了变性,这可能导致或加重微循环异常。研究表明,胞磷胆碱可能诱导RGC功能的增加,并可以预防RGC的神经退行性改变。
本研究纳入伴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1型糖尿病(DM1)患者,旨在评估使用胞磷胆碱和维生素B12滴眼液治疗对视网膜内部功能、视网膜内外形态和微血管状况的影响。
研究设计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20例伴有轻度NPDR症状的DM1患者,平均年龄为48.36±6.34岁。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0例,DC组接受胞磷胆碱和维生素B12滴眼液治疗,DP组给予安慰剂(含0.3%羟丙甲纤维素的滴眼液),共持续3年。在基线、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时,对所有患者使用Humphrey Matrix倍频视野计(FDT)、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以及自适应光学(AO)技术进行检查。
研究结果
在长期随访中,使用FDT 10-2阈值检测程序检查时,DC组的平均敏感度(MS)无明显变化,而DP组显著降低(表1,图1)。
表1 FDT 10-2阈值检测程序检查结果
*Friedman/MAnova重复测量的一般线性模型(GLM)的P值
^Mann-Whitney U检验
图1 DP组和DC组2例患者治疗前后MS结果对比
DC组中央凹旁的内核层(INL)厚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显著变化,而DP组显著增加。与基线相比,DC组在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时中央凹下的外丛状层(OPL)厚度无显著变化,而DP组显著降低(表2)。
表2 SD-OCT结果
*Friedman/MAnova重复测量的一般线性模型(GLM)的P值
^Mann-Whitney U检验
DC组中央凹浅表毛细血管丛(SCP)和深部毛细血管丛 (DCP) 的血管密度(VD)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显著变化,而DP组显著降低(表3)。
表3 OCTA结果
*Friedman/MAnova重复测量的一般线性模型(GLM)的P值
^Mann-Whitney U检验
结论
该研究初步表明,在伴轻度NPDR症状的DM1患者中,仅使用安慰剂治疗导致了视网膜形态和功能逐步恶化,胞磷胆碱联合维生素B12滴眼液治疗3年,稳定或抑制了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导致的视网膜功能和微血管损伤。
文献出处:
Parravano M, Scarinci F, Parisi V, et al. Citicoline and Vitamin B12 Eye Drops in Type 1 Diabetes: Results of a 3-year Pilot Study Evaluating Morpho-Functional Retinal Changes[J]. Adv Ther. 2020 Apr;37(4):1646-1663.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编辑 | 董晓慧
审核 | 柳海霞
眼科经常使用的10个滴眼液,一文总结:
1、降眼压药:贝美前列素滴眼液
作用:高眼压是导致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的主要因素,眼压越高,视神经受损及视野缺损的危险性越大。贝美前列素为一种合成的前列酰胺,是具有降低眼压活性的前列腺素结构类似物,选择性地模拟了天然存在的前列酰胺的作用,主要通过增加房水经小梁网及葡萄膜巩膜两条外流途径而降低眼压。
用途:降低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压。
2、散瞳药: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作用:托吡卡胺为托品酸的合成衍生物,为 M 胆碱受体阻断药,作用类似阿托品;去氧肾上腺素是肾上腺素α受体兴奋药,具有散瞳作用。两药合用,还具有调节麻痹和局部血管收缩作用。
用途:诊断及治疗为目的的散瞳和调节麻痹。
3、抗过敏药:富马酸酮替芬滴眼液
作用:抗变态反应药物,其特点是兼有很强的组胺 H1受体拮抗作用和抑制过敏反应介质释放的作用。其抗组胺作用较扑尔敏强约10倍,具有长效。此外,该药不仅抑制黏膜下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慢反应过敏物质,而且也抑制血液中嗜酸粒细胞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等,产生很强的抗过敏作用。本药抗过敏作用较强,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在人的结膜过敏对比研究中,本药在防止过敏性结膜炎引起的瘙痒方面比安慰剂明显有效。
用途:暂时消除过敏性结膜炎引起的眼部瘙痒
4、干眼治疗药:玻璃酸钠滴眼液
作用:保水、防止体液及细胞外物质扩散、促进角膜上皮层伸展、促进角膜创伤愈合等。
用途:干眼症,替代泪液,缓解干眼造成的眼表组织损伤。
5、防治白内障药:苄达赖氨酸滴眼液
作用:本药为醛糖还原酶抑制药,醛糖还原酶在哺乳动物体内催化葡萄糖向山梨醇的转化,这是糖尿病后遗症如白内障和神经疾病的主要起因,通过滴眼使本药进入眼组织和房水,并在晶状体内浓集,从而抑制眼内醛糖还原酶活性,达到预防和治疗白内障的目的。
用途:早期老年性白内障
6、表面麻醉药: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
用途:本药为苯甲酸酯类局部麻醉药,通过阻断作用位点附近的感觉神经末梢神经冲动的传播和传导而发挥局部麻醉作用。
用途:眼科手术、眼压测量、虹膜角膜角镜检查以及取角膜异物等眼部处理前的眼表面麻醉。
7、抗细菌药:利福平滴眼液
作用:本药为半合成广谱杀菌剂,与依赖于DNA的 RNA多聚酶的β亚单位牢固结合,抑制细菌RNA的合成,防止该酶与DNA连接,从而阻断RNA转录过程。
用途: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等。
8、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滴眼液
作用:本药为核苷类抗病毒药,对多种疱疹病毒(HSV)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
用途: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9、抗真菌药:氟康唑滴眼液:
作用:本药主要通过干扰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损伤真菌细胞膜和改变其通透性,以致重要的细胞内物质外漏;氟康唑还可抑制真菌的甘油三酯和磷脂的生物合成,抑制氧化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引起细胞内过氧化氢积聚导致细胞亚微结构的变形和细胞坏死。对白色念珠菌则可抑制其自芽孢变具侵袭性的菌丝过程。
用途:真菌性角膜炎
10、激素类药物:醋酸氢化可的松滴眼液
作用: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①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从而减轻炎症的表现;②抗过敏、免疫抑制作用,防止或抑制中介的免疫反应,延迟性的过敏反应,并减轻原发免疫反应的扩展。
用途: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虹膜炎、结膜炎
吡诺克辛钠滴眼液是防治老年性白内障的常用药,需要长期使用吗?
“医生,老年人得了白内障只能手术吗?”
“医生,吡诺克辛钠是什么药啊?能长期用吗?”
60多岁的李先生是一名退休教师,职教30多年,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导致他患上了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他每年都要进行体检,并且长期口服药物进行控制。1个多月前,李先生感觉自己看东西有些模糊不清,特别是光线变暗时特别明显,刚开始他以为是自己的老化镜度数不够,但是换了眼镜后也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到后来李先生发现自己看东西时经常有“黑影”飞过,而且这个“黑影”越来越多,于是他连忙来到医院进行系统检查。
医生听到李先生的描述后为其进行了系统的检查,结果发现李先生的血糖控制的不好,糖化血红蛋白达到了7.1%,通过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和裂隙灯检查后发现李先生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校正后视力有0.8,但是在暗光的环境下只有0.3,伴双侧的晶状体混浊,最终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建议李先生行手术治疗,但是由于李先生忙着搬家,因此绝定暂时保守,医生为其开具了一种叫做吡诺克辛钠滴眼液的药物,建议其使用一段时间。
李先生回家后就按照医嘱开始用药,刚开始他感觉视力有所恢复,但是使用时间一长,李先生就出现了眼睑水肿,并且伴有双眼发红,眼痒,分泌增多等多种症状,于是连忙来到医院进行咨询,医生检查后诊断为眼睑感染,并且开具了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同时医生向李先生嘱咐道虽然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可以延缓和抑制白内障的发展,但是没有根治白内障的效果,而且也不适合长期使用,建议李先生还是进行手术治疗比较稳妥,李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后,最终还是接受了手术治疗。
一、吡诺克辛钠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吡诺克辛钠滴眼液是临床常用于治疗老年性白内障、轻度糖尿病性白内障等多种类型眼病的药物之一,临床又被称为白内停,其具有减少晶状体混浊,改善视力和抗炎等多重功效,可以有效延缓白内障的发展,改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症状。
吡诺克辛钠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其主要的药理学作用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1、抑制可溶蛋白质变性
临床研究表明晶状体内的可溶蛋白质变性是诱发白内障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而这个过程中色氨酸的异常代谢所形成醌类物质对于可溶蛋白质的破坏具有促进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吡诺克辛钠可以有效抑制色氨酸的异常代谢,进而减少醌类物质的形成,从而有效抑制和减少可溶蛋白质变性为不可溶蛋白质,有效延缓白内障的发展。
2、阻止多元糖醇的积累
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因此体内容易累积大量的多元糖醇,这些多元糖醇容易累积在神经和血管组织中,继而对这些组织造成毒性损伤,其中眼部的微血管和视网膜就是最容易聚集的地方之一,这也是诱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重要病因。吡诺克辛钠可以有效抑制多元糖醇在晶状体、视网膜等重要眼部组织的累积,从而有效减轻多元糖醇对于眼部组织的损伤,这也是其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3、抗氧化应激反应
吡诺克辛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可以快速清除眼部组织中的氧化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于眼部组织的损伤;其次,吡诺克辛钠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抑制多种炎性因子的释放,继而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对于晶状体、视网膜等多个眼部组织的损伤,有效保护视力。
二、吡诺克辛钠临床常用于治疗这3种疾病吡诺克辛钠可以治疗多种病因导致的晶状体退行性改变,对于多种类型的白内障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和与其他药物的联合治疗,临床上吡诺克辛钠常用于治疗这3种疾病。
1、初发期老年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是一种后天性白内障,多发生在40~70岁的中老年人,是造成老年人失明的重要病因之一。老年性白内障根据晶状体的混浊程度可分为初发期、成熟期和过熟期,对于成熟期和过熟期的白内障患者主张直接手术,但对于初发期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则主张可用药物保守治疗,而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就是临床防治初发期老年性白内障的药物之一。临床研究表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后可以有效改善视力,抑制晶状体的进一步混浊,从而起到延缓白内障的目的。
2、糖尿病性白内障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根本的发病机制在于多元糖醇累积在晶状体中导致晶状体损伤,并且容易诱发慢性炎症反应造成眼部组织损伤。在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时,吡诺克辛钠滴眼液一定要与降糖治疗相结合,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可以有效改善视力,减轻晶状体的损伤,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规范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后可以有效减轻高血糖对于视网膜的损伤,保护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改善患者视力。
临床上有许多老年患者因为害怕手术,所以寄希望于药物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这就导致许多患者产生了疑问,难道老年性白内障只能手术吗?答案是早期可以保守治疗,但是中后期只能手术治疗。
老年性白内障是一种眼睛的退行性改变,其本质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只可以改善或者延缓,但是无法根治,这就导致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只有维持和变坏两种结果,但无法恢复正常。
临床针对早期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如果校正视力可以保持在0.5以上,并且不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时,则可以选择暂时保守治疗,通过药物、饮食、物理疗法等方法进行延缓和改善;但对于成熟期、过熟期等中后期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这时再使用药物其实已经达不到明显的治疗效果,所以建议患有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一定要咨询眼科医生的专业意见。
既然老年性白内障无法逆转,那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又能达到什么作用呢?
首选,需要明确的是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只适用于初发期或者早期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其主要的作用在于改善视力和延缓白内障的发作,但是的确没有逆转晶状体损伤和混浊的作用,因此在使用前明确诊断是关键;其次,由于老年性白内障又反复发作的风险,因此临时上也将吡诺克辛钠滴眼液作为白内障手术后的常用药物,其可以保护更换后的晶状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有效预防白内障的复发。
四、科学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注意4点1、注意使用剂量和方法
常规包装的吡诺克辛钠滴眼液的常规剂量为每瓶0.8mg*15ml,常规的使用方法为每次每只眼睛1-2滴,每日3-4次;
其次,吡诺克辛钠滴眼液的成分遇到光线容易分解,并且会与空气中的杂质进行反应,因此建议在开启后20天内用完,平时一定要做好避光保存;
最后,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时一定要与降糖治疗相配合,不要单独使用。
2、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吡诺克辛钠滴眼液的不良反应较少,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使用时会对眼部造成刺痛感,但大多数可以忍受;其次,极少数患者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后会出现异常系过敏反应,并且容易并发眼睑感染,这时一定要停药,并且及时给予消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这类患者不建议使用。
3、这些情况禁止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
孕妇、哺乳期女性禁用,缺乏安全数据;未成年儿童禁用,缺乏安全性数据;眼部感染性疾病禁用,容易加重感染;眼部活动性出血禁用,容易加重出血;青光眼患者慎用,容易加重青光眼,造成视力下降。
4、注意不要长期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
临床上并不建议白内障患者长期使用诺克辛钠滴眼液,一般的治疗周期在4-8周,临床报道表明长期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容易诱发眼部的刺激性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可能来自于吡诺克辛钠滴眼液中的辅料或者患者本身对于吡诺克辛钠较为敏感,并且容易继发眼部感染和过敏反应,因此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不建议长期使用。
五、总结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发生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也在逐年增多,早发现、早预防是有效防治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则,而科学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就是应用于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的手段之一,其可以有效改善视力,延缓白内障的发展,对于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且注意不宜长期使用。
#科学用眼知多少##图文作者打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