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痰多(糖尿病痰多咳嗽要警惕四种病)
糖友咳泡沫痰警惕心梗
急性心梗患者多伴有典型症状,发病时可能出现持续性心前区或胸骨后剧烈压榨样疼痛,时间超过30分钟。也有约20%的患者没有任何疼痛症状,或仅有轻微胸闷,临床上称为无痛性心梗,容易漏诊,多见于合并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据统计,50%以上的2型糖友首要死因是心梗,合并糖尿病的心梗患者并发症也更多。因此,糖友更应通过蛛丝马迹发现心梗前兆。平时病情相对稳定的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并伴有频繁咳嗽、咳痰,特别是咳白色,甚至粉红色泡沫痰,说明已出现急性左心衰,要尽快就医或呼叫120。
(摘自人民健康网)
来源: 今晚报
发病率近10%,一文读懂辅助治疗糖尿病的8种中成药,您知道几种?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WDD),它由国际糖尿联盟(IDF)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 1991 年创立,以应对人们对糖尿病带来的不断升级的健康威胁日益增长的担忧。据统计,全球已拥有5.5亿糖尿病患者, 2022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教育改变明天”。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家,糖尿病患者数量接近第二大国家印度的两倍,2021年20-79岁的糖尿病人数已达1.41亿人。截止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依赖胰岛素、
2022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教授牵头编制的《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正式发布。《指南》是在2018年版指南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的更新。
《指南》明确了中医药对防治糖尿病的功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是中医药能协同控糖、改善症状。2型糖尿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辨证联用津力达颗粒、参芪降糖颗粒、天麦消渴片、消渴丸[为含格列本脲(0.25mg/粒)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复方制剂]、葛根芩连汤、大柴胡汤加减等。
津力达颗粒
【成份】
人参、黄精、苍术(炒)、苦参、麦冬、地黄、制何首乌、山茱萸、茯苓、佩兰、黄连、知母、淫羊藿(炙)、丹参、粉葛、荔枝核、地骨皮。
【适应症】
益气养阴,健脾运津。用于Ⅱ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症见:口渴多饮,消谷易饥,尿多,形体渐瘦,倦怠乏力,自汗盗汗,五心烦热,便秘等。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 1 袋,一日 3 次。8 周为一疗程,或遵医嘱。对已经使用西药患者,可合并使用本品,并根据血糖情况,酌情调整西药用量。
【禁忌】
忌食肥甘厚味、油腻食物。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定期复查血糖。
参芪降糖颗粒
【成份】
人参(茎叶)皂苷、五味子、黄芪、山药、地黄、覆盆子、麦冬、茯苓、天花粉、泽泻、枸杞子。
【适应症】
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治消渴症,用于Ⅱ型糖尿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1 克,一日 3 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效果不显著或治疗前症状较重者,每次用量可达 3 克,一日 3 次。
【注意事项】
有实热症者禁用, 待实热症退后可以用。
天麦消渴片
【成份】
五味子、麦冬、天花粉、吡考啉酸铬。
【适应症】
滋阴,清热、生津。用于消渴病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症,症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及五心烦热。
【用法用量】
口服,第一周一次 2 片,一日 2 次,以后一次 1-2 片,一日 2 次。
消渴丸
【成份】
消渴灵成方
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
【适应症】
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眠差、腰痛;2 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5~10 丸,一日 2~3 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或遵医嘱。
【禁忌】
- 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
- Ⅰ型糖尿病患者,2 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感染、严重外伤和重大手术者禁用。
- 肝、肾功能不全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白细胞减少者禁用。
【注意事项】
本品含格列本脲, 严格按处方药使用, 并注意监测血糖。
每日服用 2 次时,应在早餐及午餐前各服用 1 次,晚餐前尽量不服用。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量控制。
葛根芩连片
【成份】
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辅料为淀粉。
【适应症】
解肌,清热,止泻。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粘,肛门灼热。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3~4 片,一日 3 次。
【禁忌】
泄泻腹部凉痛者忌服。
二是中医药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脏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应用黄葵胶囊、渴络欣胶囊等;
黄葵胶囊
【成份】
黄蜀葵花。
【适应症】
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用于慢性肾炎之湿热证,症见:浮肿、腰痛、蛋白尿、血尿、舌苔黄腻等。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5 粒,一日 3 次;8 周为一疗程。
【禁忌】
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
本品宜饭后服用。
【成份】
黄芪、女贞子、水蛭、大黄、太子参、枸杞子。
【适应症】
益气养阴、活血化淤。用于糖尿病肾病属气阴两虚兼夹血瘀证,症见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气短懒言,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尿混或浑浊。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4 粒,一日 3 次,疗程 8 周。
【禁忌】
慢性腹泻者慎用。
【注意事项】
本品是在血糖、血压控制比较理想(空腹血糖在(7.8 mmol/L.餐后 2 h 血糖在(13.0mmoVL HbAlc(8%:血压(16095 mmHg)的状况下使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应用芪明颗粒、复方丹参滴丸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应用木丹颗粒等。
芪明颗粒
【成份】
黄芪、葛根、地黄、枸杞子、决明子、茺蔚子、蒲黄、水蛭。
【适应症】
益气生津、滋养肝肾、通络明目。用于2 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型,中医辩证属气阴亏虚、肝肾不足、目络瘀滞证,症见视物昏花、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口渴喜饮、便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 1 袋,一日 3 次。疗程为 3~6 个月。
【注意事项】
1. 服用本药期间仍需服用基础降糖药物, 以便有效的控制血糖。2. 服用本品期间应忌食辛辣油腻食物。3. 脾胃虚寒者, 出现湿阴胸闷、胃肠胀满、食少便溏者, 或痰多者不宜使用。4. 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 ALT 的轻度升高,尚不能完全排除与本品有关。5. 服药期间出现胃脘不适、大便稀糖者,可停药观察。6. 与大剂量养阴生津、活血化瘀中药合用,或与大剂量扩张血管药物合用,应咨询有关医师。
木丹颗粒
【成份】
黄芪、延胡索(醋制)、三七、赤芍、丹参、川芎、红花、苏木、鸡血藤。
【适应症】
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气虚络阻证,临床表现为四肢末梢及躯干部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或见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自汗等。
【用法用量】
- 饭后半小时服用,用温开水冲服。一次 1 袋,一日 3 次。4 周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两个疗程。
【禁忌】
过敏体质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本品适用于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空腹血糖 8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 11 mmol/L)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三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疗法有一定的降糖、改善脂代谢和减重作用。
常见方法包括手针、电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按摩等。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病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等中药熏洗足浴和足部穴位按摩,可以提高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疼痛评分。
糖尿病怎样判断病情轻重?糖尿病人嗓子有痰是感染吗?如何处理?
糖尿病是一种可致残、致死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很多糖友习惯将血糖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标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糖尿病的危害不是高血糖,而是高血糖所引发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糖友在评估自己的病情时,除了要看血糖值,还应该参考是否存在诱发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和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
一般来说,血糖长期维持稳定,不发生低血糖,无急、慢性并发症,体重正常、生活和工作无障碍,即可判断为病情较轻,但是轻症患者如果血糖长期不达标,血压和血脂控制不稳定,病情随时可能加重,以下表现提示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
1.血糖难以控制:血糖控制越差,各种血管慢性并发症出现得越早,也越严重,尤其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有些糖友血糖高飘或者忽高忽低,是病情恶化的表现,血糖长期稳定才能遏制病情进展。
2.存在危险因素: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都是糖尿病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的危险因素越多,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就越大。
3.出现并发症: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严重低血糖、高血糖高渗综合征、严重感染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不仅会危及患者生命,而且也预示着病情严重,其中低血糖最为凶险,严重低血糖可导致昏迷,诱发心梗和脑梗,杀伤力十足,感染也比较棘手,高血糖可促进感染,感染又加剧高血糖,形成恶性循环,使糖尿病进一步恶化。此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糖友如果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表明病情已出现进展。
4.胰岛功能衰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晚期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丧失,胰岛功能衰竭,不能分泌胰岛素,血糖居高不下,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一旦血糖失控,极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而危及生命,不仅如此,这样的患者血糖往往波动很大,忽高忽低,难以有效控制,称为脆性血糖。
感染也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细菌感染最常见,血糖控制越差,感染的发生率越高,也越严重,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更容易发生感染,体内高血糖环境为细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加速细菌繁殖,使感染难以控制,感染后,胰岛素功能降低,血糖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糖尿病患者常见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可导致痰量增多,对于这样的患者,有以下4点建议:
1.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感染的首要措施,应将胰岛素治疗作为首选,尽量将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有助于控制感染,感染被有效控制,炎症消退,痰量就会减少。
2.抗感染:如果有细菌感染指征,如咽部脓苔、咳黄痰、流脓涕、白细胞升高等,可以经验选用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红霉素、莫西沙星等抗菌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种类,控制感染后,痰量也会相应减少。
3.多喝水:充足的饮水量可保证呼吸道黏膜湿润,有利于稀释、咳出痰液,推荐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ml以上。
4.祛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以服用祛痰药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液易于咳出,常见药物包括口服氨溴索、桃金娘油、乙酰半胱氨酸等,此外,还可以借助雾化给药稀释痰液,湿化气道,使痰液易于咳出,常用药物有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是专门的雾化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