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哪些人群易患糖尿病(哪些人群易得糖尿病)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这五类人群很危险!

来源:【夕阳红】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陈海冰介绍五类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本文来自【夕阳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世界糖尿病日:这几类人容易得糖尿病

中新网11月14日电 糖尿病患者要少吃、不吃主食?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无糖食品”可以放心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超1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一起破除糖尿病谣言,减轻“甜蜜负担”。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医学研究调查20年,惊奇发现:易患糖尿病的人,有5大共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凌晨两点,急诊室的灯依旧明亮。35岁的张先生被推入诊室,昏迷不醒。家属慌乱地告诉我:“他平时挺健康的,就是有点胖,爱喝饮料,最近总说口渴,没想到突然晕倒了!”血糖检测的结果让人震惊:36.5 mmol/L,是正常值的近十倍。这是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若再晚一步,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

其实,张先生的情况并不罕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已有超过5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每年还有数百万人死于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大量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到危险——直到疾病敲响警钟。今天,我们将揭开一个问题:易患糖尿病的人,有哪些共同点?20年的医学研究,给出了5个令人深思的答案。

1.腰围超标:腹部脂肪是“隐形杀手”

张先生的故事或许让人心有余悸,但他的体型早已悄悄预示了风险。研究表明,腹部脂肪堆积(即“苹果型身材”)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信号。为什么?你可以把腹部脂肪想象成一个“毒工厂”,它会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和激素,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更直观地说,胰岛素就像身体的“钥匙”,负责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血糖进入并被利用。而腹部脂肪会让“钥匙”变钝,门打不开,血糖就会在血液中越积越多。

如何判断自己的腹部脂肪超标?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量腰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就该提高警惕了。别小看这几厘米的差距,它可能是健康与疾病的分界线。

2.久坐不动:现代生活的“慢性毒药”

假设你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坐着开会、坐着办公、坐着刷手机……不知不觉中,大部分时间都陷入了“沙发模式”。久坐不仅让腰围增加,更会让你的肌肉变得“懒惰”。当肌肉活动减少时,血糖的利用效率也会大幅下降。

举个例子:肌肉就像一台血糖“吸尘器”,运动时,它会主动“吸走”多余的血糖,维持平衡。而久坐会让这台“吸尘器”闲置,血糖只能在血液中游荡,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

一个简单的改变是:**每坐一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分钟。**别小看这五分钟,它可能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一步。

3.爱吃甜食和高热量饮食:糖尿病的“加速器”

张先生的病史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饮料不离手。你知道吗?一瓶500毫升的含糖饮料可能含有50克糖,相当于十几块方糖。而长期摄入高糖饮食,会让胰岛“过劳”。就像每天让你搬砖10个小时,总有一天你会受不了。

但更隐蔽的危险来自“隐形糖”。很多人以为自己不吃甜食就安全了,但事实上,很多加工食品都藏着糖分,比如零食、酱料甚至腌制食品。长期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会导致肥胖,而肥胖又是糖尿病的“温床”。

如何判断自己的饮食是否健康?一个简单的规则是:看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如果糖含量过高,就尽量少吃。

4.家族史:基因的“暗中推手”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因素是“外因”,那么家族史就是“内因”。研究发现,糖尿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如果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你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2-3倍。

当然,基因并非命运的判决书。它更像是一把火柴,而生活方式则是决定火柴是否会点燃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即使你有家族史,也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5.压力大、睡眠差: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最近工作压力太大,吃饭不规律,睡眠也不好。”但你知道吗?长期的压力和睡眠不足可能是糖尿病的“潜伏帮凶”。

压力会让身体分泌大量的皮质醇(一种应激激素),它会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而睡眠不足则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效率。

举个例子:一项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5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48%。所以,管理情绪和保证充足睡眠,不仅能让你精神焕发,还能保护你的胰岛功能。

结语:如何远离糖尿病?

张先生最终苏醒过来,但医生的叮嘱让他久久难忘:“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忽视了它的预警信号。”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降低糖尿病风险: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腰围。

多运动:培养每天30分钟的运动习惯。

健康饮食:远离含糖饮料,增加蔬菜和全谷物摄入。

定期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监测血糖。

管理压力:学会放松和规律作息。

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突然降临”的疾病,而是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结果。如果你发现自己中了上述“5大共性”,不要恐慌,改变永远不晚。从今天开始,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Diabet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Risk Factors for Type 2 Diabetes.

《柳叶刀》:《全球糖尿病流行趋势研究》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睡眠与糖尿病风险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