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起糖尿病并发症(怎样才算糖尿病)
糖尿病真正致命的是三大并发症,5点很重要,需注意
甜咸成了网友的争议点,牵扯到这两种口味的美食,势必会引发一番争论,但结果往往不了了之。很多人喜欢甜食,就是因为吃了它会感觉非常开心,有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这是因为甜味食物会刺激体内多巴胺分泌,从而改善了人的心情。但如果身体过于“甜”,可不是一件好事儿,当心糖尿病找上自己。
糖尿病和摄入糖分过高有直接关系,很多患糖尿病的人看起来和常人无异,但背地里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不仅不能敞开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而且还得严格服用药物控制血糖增长,严重的糖尿病甚至需要注射胰岛素维持健康。
之所以血糖需要严格控制,和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不开关系!糖尿病视网膜征、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障碍,这三类并发症称为糖尿病三剑客,之所以说糖尿病的并发症可怕,是因为这类并发症出现之后是不可逆转的,甚至还有截肢的风险!
糖尿病容易引发血管的病变,而视网膜正是布满毛细血管的部位之一,所以最容易中招,严重情况下甚至会有失明的危险。而糖尿病也会持续对肾脏造成损伤,甚至引发肾功能障碍、尿毒症等疾病出现,糖尿病在成年人失明以及接受透析的原因中都站在了第一位。
糖尿病还会持续对神经造成破坏,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下肢组织的坏死,甚至需要截肢,尤其是糖尿病足出现的几率非常高。另外糖尿病还会加速血管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死于心梗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之多。
所以预防并发症很重要,以下几点需注意:
1、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对糖尿病进行治疗,特别是服用药物的剂量需注意,不要自己随意增加或减少,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如果糖尿病人出现了血脂异常,也需要及时的进行调理。长期改善自己的饮食很有必要,减少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服用降血脂药物。
3、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对降低血糖有一定帮助,而且还能降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4、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一定要有规律,以粗粮为主、细粮为辅搭配食用,对于甜食的摄入绝对需要控制,如果感觉自己离不开甜味,可以其他味剂替代,比如低聚果糖就是不错的选择。
5、糖尿病人需定期对眼底、肾功能、伸进功能、足部进行检查,避免并发症出现而不自知。
一旦糖尿病人发现自己出现了并发症迹象,需要立刻就医,按照医生的指导来进行调理。而想要避免并发症找上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血糖完全合理的控制好。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有什么早期症状?一文说透糖尿病并发症
有人被查出来糖尿病后,医生告诫说要积极预防并发症,但患者却认为并发症离自己很遥远,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1.急性并发症
其发病主要由于胰岛素活性重度缺乏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致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所致,出现高血糖、酮症、代谢性酸中毒和脱水为主要表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起病急,病程常小于24小时,多数起病时伴有多尿、烦渴、乏力等症状,甚至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少数患者也会出现腹痛。严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或昏迷。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起病多隐匿,从发病到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一般为1~2周,偶尔急性起病。多见于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仅表现为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可进一步出现脱水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乳酸性酸中毒
起病较急,患者会出现深大呼吸、神志模糊、木僵、昏迷等症状,多见于大量服用双胍类药物或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2.慢性并发症
目前普遍认为多元醇旁路、蛋白激酶C、己糖胺激活、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的多寡,以及高血糖诱导的线粒体产生反应性氧化产物(ROS)生成增加,可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机制。
糖尿病肾病
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第二位病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病程长的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还可引起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白内障等。
糖尿病足
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溃疡、感染和(或)深部组织的损伤,是糖尿病非外伤性截肢的最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皮肤干燥和发凉;重者可出现溃疡和坏疽。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冠心病,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高3~5倍。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糖尿病神经病变
最常见的类型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发病率很高,部分患者在新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但根治困难,故重点在于预防发生及控制发展。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多个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排汗系统和代谢系统。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最主要,危害最大,可引起静息心动过速和直立性低血压,有时还可导致猝死。胃肠道功能紊乱最明显的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胃轻瘫)、腹泻(饭后或午夜)、便秘等。
1.心慌胸闷
若出现心慌,伴头晕、出汗、手抖、面色苍白等症状,很可能是出现了低血糖。但如果是因姿势突然改变而出现的心慌胸闷、血压突降的状况,提示糖友很可能患有心血管并发症。
2.视物模糊
当出现近物看不清、视力下降,预示着可能已经出现了视网膜病变。
3.手脚麻木
对称性手足刺痛、麻木,提示可能已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4.出汗异常
如发现皮肤某些部位不排汗,汗量过少或过多,预示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当糖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会使汗腺分泌增加而形成多汗。另外,汗腺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表现为少汗甚至无汗,半身出汗而半身无汗等异常情况。
5.口腔溃疡
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血糖波动大,口腔便容易感染炎症,出现牙周炎、牙齿松动、牙槽骨质疏松等症状。
6.腹胀便秘
糖尿病性胃轻瘫常伴随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早饱感。
7.皮肤异常
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变色、局部水疱等症状,多是由高糖引起血液渗透压升高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若处理不及时,可发展为溃疡和坏疽,有截肢的风险。
8.小便泡沫多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多数糖友无明显表现,部分糖友出现“腰酸脚肿,尿泡沫多”的症状。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一旦出现肾脏损害,表明肾脏病病变已较严重。
1.药物治疗
首先,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并定时监测血糖,控制血糖在目标值范围内,血糖过高或过低都要及时找医生调整降糖方案,并且积极干预其它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定期随访。
2.生活方式干预
吃动平衡
建议糖友选择升糖慢的低GI主食,如全麦食品、玉米等粗粮。进食后还要注意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减肥,控制体重,还可以降糖。建议在医师、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膳食、运动方案。
保证睡眠
睡眠不足不仅会使血糖升高,还会增进食欲,导致体重增加,心脏和肾脏并发症风险升高。因此建议保证每日7-8小时的睡眠时间。
控制压力
紧张焦虑会升高血糖。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练习,如呼吸练习、瑜伽等。
戒烟戒酒
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出三倍。烟草内的尼古丁和焦油等物质,会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阻碍,使血糖升高;而酒精内的乙醇经过人体的加工会变成脂肪,加重肥胖,并且酒精在分解时也会导致血糖升高。
参考文献:
[1]杨秉辉.警惕糖尿病的并发症[J].食品与生活,2020,(12):72-73.
图片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请谨慎阅读。未经本平台和相关权利人书面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或引用。若本内容存在任何疏漏,请尽快与本平台联系,可发送信息至【causahealth-content@causacloud.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患了糖尿病,除了需要用药之外,还要警惕并发症的出现
有人问华子,他的空腹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是不是糖尿病,是不是需要用药治疗了,如果他少吃饭,是不是就能降低血糖了,平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华子回答他,以现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当空腹血糖超过7mmol/L,或是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时,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了。患了糖尿病后,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进行治疗,还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控制饮食有辅助治疗的作用,但要明白的是,控制饮食并不是挨饿。
糖尿病虽然病名中写的是“尿中有糖”,但实际上糖尿病的特征是高血糖。引起高血糖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体中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一种是组织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
在糖尿病的分类上,把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患者,定义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由于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所以需要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进行治疗,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而因为胰岛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抵抗所致的血糖升高,被定义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功能尚存,通过控制饮食、增强运动以及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方式进行治疗。绝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属于2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持续的高血糖,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引起失明,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造成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等急性发并发症。
所以有糖尿病的人,在平时要多警惕并发症的表现,如果出现,需要及时就医诊治,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1、急性并发症: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尿、头晕、嗜睡、呼吸困难及昏迷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2、视网膜病变: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需要定期做眼底检查进行预防。
3、糖尿病肾病:尿中泡沫增多、身体出现水肿等症状,需要定期做肾功能检测进行预防。
4、神经病变:皮肤感觉异常,可出现刺痛、麻木、蚁走等感觉,走路时感觉足底好像在踩棉花,交替出现便秘、腹泻,出现尿潴留以及多汗等症状。
5、反复的感染:皮肤出现反复感染,尤其要警惕下肢和足部经久不愈的溃疡,要积极治疗,避免发展成糖尿病足。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饮食控制不是要求忍饥挨饿,而是要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控制摄入的总热量和控制体重。
要减少饮食中的脂肪含量,尤其要避免食用动物性脂肪、动物内脏和人造奶油。多用蒸、煮的烹饪方式,减少用油量。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每日能量摄入总量的一半左右,注意多选择膳食纤维多的粗粮、杂粮,减少精米、精面的份额。
肾功能没有损害者,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占总能量的15%左右。鱼、瘦肉、奶制品、豆类都不错的选择。但出现蛋白尿的人,蛋白质摄入量要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8克以下。肾功能严重下降的人,则要把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6克以下,进行低蛋白饮食。
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人,要根据自身情况由医生计算出每天需要进行的运动量和饮食量,每天要定时定量的进餐,不能随意减少饮食量,更不能不吃饭,否则可能会出现低血糖而发生危险。
总结一下,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降糖药物治疗,平时也要多警惕并发症的出现。需要控制饮食,但并不是要“挨饿”,而是要保证营养均衡,定时定量的吃饭,避免出现低血糖的不良反应。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