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突然好了是被误诊了吗(糖尿病突然好了怎么回事)
降糖药突然不管用了?别猜了,只可能这6种原因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病,也是一种非常磨人的病。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胰岛素毕竟是激素,很多人都担心注射胰岛素会有副作用,所以他们通常会使用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然而很多患者都发现,口服降糖药服用一段时间之后会失去疗效。科学上来讲,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达标,就是药物失效。那么是什么导致降糖药物失效的呢?药物失效后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补救呢?
一、降糖药失效的原因
1、治疗方法失当。
口服降糖药物仅对1型糖尿病有效,一些一型糖尿病的患者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那降糖药物自然是无效的。
2、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
长期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对体内的胰岛b细胞起到抑制作用,时间久了,b细胞的功能就会受损。如果再继续使用,胰岛b细胞的作用就会完全枯竭。
3、缺乏运动,体重增加。
脂肪代谢会影响葡萄糖的代谢,缺乏运动,体内脂肪增加,脂质代谢紊乱,此时胰岛素增加,但是却并不能达到促进糖葡萄糖增加的效果,表面上看就是降糖药失效了。
4、出现了某种应激状态。
比如感染手术妊娠等状况。
5、使用了一些干扰糖代谢过程的药物。
比如磺胺类,药物性激素类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利尿剂等等。
6、出现了药物耐受的现象。
身体对口服降糖药物产生了耐药性,那降糖药物自然起不到作用。
二、糖药失效可采取的措施
1、调整改变治疗方案或者更改药物
一旦降糖药物出现失效的现象,应到医院里找专业的医生去咨询,及时的调整用药方案。降糖药物有很多种,一种药物失效不代表其他的药物也会失效,调整用药方案可能会对治疗有着比较好的效果。另外要坚持合理的运动,规范用药,每天都要监测血糖,并且要定期复查。
2、联合胰岛素使用
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与注射胰岛素联合治疗。一旦患者,使用降糖药物,无法降低血糖,首先要给患者进行一道b细胞的功能检测,如果胰岛b细胞功能并没有衰减,就可以换另外的降糖药物并且辅助胰岛素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
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他的“糖尿病”竟是误诊?
糖尿病常见症状为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刘大爷的症状完全符合,但后却被认为是误诊,这是怎么一回事?
64岁的刘大爷平素身体都挺好。2013年4月突然间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的现象。在儿女陪同下到医院进行检查。测血糖空腹血糖为9.2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为13.4 mmol/L。根据刘大爷自诉症状和血糖检测结果,被诊断为糖尿病,并进行了降糖治疗。
但刘大爷遵医嘱服药半个月后,症状并无减轻,还出现了腹痛、恶心、眼睛发黄的症状。再次就诊时,做了腹部彩超、CT等多项检查,结果发现原来是胰腺癌,更坏的消息是肿瘤已有59mm*42mm大小,伴肝、肠系膜转移,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只能先选择化疗,后期症状改善后再考虑手术根治。
但又“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化疗过程中,刘大爷出现了严重的胃肠道反应,被折磨得吃饭吃不下、睡觉睡不好,化疗效果也大打折扣,刘大爷整个人都萎靡了下来,家人更是急得不行。经各方打听,有些肿瘤患者化疗出现胃肠道反应,可通过中药调理改善,于是便找到了我。
面诊时辨证刘大爷乃脾胃受损、运化无权、升降失调,治疗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便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服药半个月后,刘大爷的症状逐渐转好,以前吃一点东西就想吐,也慢慢开始吃得下一些流食了,胃口好了精神也开始恢复,不再像以前一样疲软无力。
后面的半年,刘大爷始终坚持着化学治疗 中医调理,终于复查肿瘤指标恢复正常,肿瘤也缩小为32mm*22mm,最终顺利进行了手术。术后中药也没落下,一直坚持在我这里进行中药开方调理。目前术后恢复稳定,癌症并没有复发的迹象,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病因探索
其实胰腺癌被误诊为糖尿病的案例比比皆是。当胰腺癌发生时,肿瘤可破坏胰腺,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血糖、尿糖增高,就会出现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多饮、多食、烦渴、进行性消瘦,而容易被误诊为糖尿病。另外长期糖尿病患者也有患胰腺癌的风险,所以当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腹痛、体重持续下降的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本文仅作为科普分享之用,不具有任何的诊疗价值,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9岁小孩突然每晚尿床,原因竟然是……
早上起床,
发现孩子“画”地图,
大概是妈妈们最糟心的事情了。
那么,
孩子几岁就不尿床呢?
2岁?3岁?
或者5岁?9岁?
又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尿床呢?
医学指导: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何万辉
每晚尿床,原来竟是糖尿病!
9岁的小明,在今年暑假期间出现了反常的情况——尿床 ,而且几乎每晚都尿床 。9岁大的孩子居然突然开始尿床了,这就引起了小明父母的注意,于是,他们就带小明到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
接诊医生让小明检查尿常规,结果显示其尿糖和尿酮体竟然都显示为强阳性,随后的抽血检查更是惊人:空腹血糖高达14.7mmol/L,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5.6%。 小明随后转至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并安排住院作进一步诊治。入院后,主管医生做进一步检查时发现,小俊已经并发糖尿病性酮症,幸好尚未恶化成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经过规范使用胰岛素治疗,小明体内的酮症得到消除,血糖也趋于平稳。
主管医生询问小明的父母后得知,小明从五六岁时开始就表现出惊人的食量 ,每顿饭能吃下普通成年人的饭量。当时小明白白胖胖,家人都认为孩子吃得多、长得好。而从半年前开始 ,小明暂时跟随亲戚生活,体重逐渐减轻 ,当时父母觉得是生活环境改变引起小明的消瘦,所以未带他就诊。直到暑假,小俊回家后,体重仍未见回增,并且饮水量异常增加 ,父母还以为只是天气热孩子口干。随后小明接连出现尿床,这时父母才意识到孩子身体出现异常。
在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后,医生发现小明体内胰岛β细胞功能尚存在,但谷氨酸脱羧酶抗体>2000U/mL。至此,谜底终于被揭开,小明罹患的是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糖尿病的6大类型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颁布了新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被划分为6大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混合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未分类型糖尿病、妊娠期首诊的高血糖。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属于混合型糖尿病的一种。
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何万辉主治中医师介绍,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具有发病早期症状隐匿、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自身免疫损害的特点 ,因而在发病早期不易被察觉,并且由于与2型糖尿病表现有相似之处而容易被误诊成2型糖尿病。
以小明的情况为例 ,孩子在五六岁时表现出超乎同龄正常儿童的食量,提示当时已经出现多食易饥症状;由于当时未引起家长注意,病情进一步发展,到八岁后出现体重下降;随着病情继续恶化,开始出现口干多饮和多尿(小明的遗尿正是多尿症状之一),至此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全部表现出来。从最早出现多食易饥,到“三多一少症状”齐全,经历了长达三四年的时间,这正是本病“隐匿性”的特点所在。
与2型糖尿病相比,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比较少见 ,而发生在青少年甚至儿童身上则更少见。根据国外学者Klingensmitn在2010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外10~17岁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约占9.8%。尽管国内外均缺乏关于10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中,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率的数据,但近年国内接连发布的多份权威文献,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等,均指出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正呈现低龄化趋势 。因此,青少年及儿童的糖尿病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何医师建议 ,家长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的变化之外,育儿观念也需与时俱进:孩子并非吃得越多越好,更不是长得越胖越好,如果孩子表现出明显超出正常同龄人的食量、体重、饮水量、排尿次数等情况时,应当引起重视,及早带孩子就医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接受治疗,避免情况恶化。
来源: 广州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