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含糖吗糖尿病可以用吗(甘露醇有糖分吗)
“甘露醇”是把双刃剑,这些千万要注意!
“甘露醇”是把双刃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趋利避害呢?
甘露醇在临床上的使用似乎司空见惯。脑水肿患者用于降低颅内压;青光眼患者用于降低眼内压;肾功能衰竭引起少尿患者用于渗透性利尿;肠镜检查患者用于术前肠道准备;前列腺电切术前可用于术中冲洗剂等等。
一、甘露醇用法
甘露醇一般在静脉注射后20分钟内起作用,2-3小时降压作用达到高峰,可维持4-6小时。用法用量:(1) 用于利尿,成人为按体重 1~2 g/kg,一般用 20% 溶液 250m1 静脉滴注,并调整剂量使尿量维持在每小时 30~50m1。(2)用于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和青光眼,按体重 0.25~2 g/kg,30~60 分钟内静脉滴注。当病人衰弱时,剂量应减小至 0.5 g/kg。严密随访肾功能。
二、甘露醇并发症
甘露醇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众多,然而,它却是一把双刃剑,基于被忽略的药理性质以及临床上的规范使用,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除了能引起低钾,诱发或加重心衰,血尿、肾功不全、肾功衰竭及过敏反应外,还具有下列并发症:
⑴ 可使脑水肿加重
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有赖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甘露醇只能移除正常脑组织内的水分,而对病损的脑组织不仅没有脱水作用,而且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甘露醇可通过破裂的血管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内,造成病灶内脑水肿形成速度加快,程度加重。对于脑缺血患者,由于缺血区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甘露醇分子易由血管内进入缺血区细胞间隙,同时由于甘露醇不能够被代谢,过多的积聚导致逆向渗透,从而使缺血区水肿加重。
⑵ 可使颅内压升高明显
当血液内的甘露醇经肾脏迅速排出后血液渗透压明显降低从而使水分从血液内向脑组织内移动颅内压重新升高。
⑶ 颅内再出血加重
①甘露醇使血肿外的脑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迅速加大,脑组织支撑力下降,从而使早期血肿扩大;②另一方面由于甘露醇将脑组织液迅速吸收入血液内发生短时的高血容量,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活动性脑出血。
临床上,甘露醇的常见的应用误区:
(1)只要颅内病变,首先予20%甘露醇静点,并认为越快越好;
(2)甘露醇用时过长;
(3)使用甘露醇脱水时,不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过度脱水;
(4)甘露醇含糖量高,静脉滴注可致血糖升高。
三、甘露醇使用原则
甘露醇误用以及过度使用所致的并发症增加以及疾病病情的加重历历在目,因此,我们需更好的掌握好其应用原则,避免双刃剑所带来的伤害。
(1)个体化精准使用:根据病人以及病情情况决定脱水剂的用量和用法。并密切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临床上多将颅内压大于2.7kpa,作为需要进行颅内降压治疗的界值。颅内活动性出血者禁用(开颅手术除外),除非有脑疝迹象,否则在最初几个小时内不用或慎用甘露醇。
(2)有意识障碍者,提示病灶范围较大,中线结构已受影响,可给予20%甘露醇125毫升,静脉滴注,q4-6h,并观察病情和意识障碍的动态改变,注意用药后症状是否缓解,以便调整用量和用药间隔时间。
(3)临床症状较轻,病人神志清楚,无剧烈头痛、呕吐,眼底检查未见视乳头水肿者,尤其是腔隙性脑梗死或小灶脑梗死可暂不用脱水剂。
(4)脱水剂一般应用5~7天。但若合并肺部感染或频繁癫痫发作,常因感染、中毒、缺氧等因素,而使脑水肿加重,其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
(5)甘露醇以10ml/min~15ml/min输入速度为宜,适量调整。甘露醇输入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血容量剧增,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以致头痛、视力模糊,同时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致急性肾功能损害。
(6)甘露醇是一种结晶糖醇,甜度相当于蔗糖的57%~72%,在人体内代谢与体内胰岛素无关,物而不致龋齿,因此,临床应用不会导致血糖增高,且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肥胖者以及防龋齿的甜味剂。
掌握好甘露醇这把“双刃剑”,我们才能运筹帷幄,战而不败!
作 者 / 阳光 来 源 / 医学之声
无糖食品可以放心吃吗
无糖食品作为一种自带健康光环的食品,其国民接受度越来越高。除了糖尿病患者、血糖偏高的人之外,如今许多健康人群出于健康的目的,也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糖分的摄入,选择低糖食品或者无糖食品。那么,哪些食品是无糖食品,“无糖”是真的不含糖吗?
1 并非完全不含糖
无糖食品的概念起源于国外市场。所谓无糖,可以理解为用不易被人体吸收的木糖醇等多元糖醇和功能性低聚糖替代易造成蛀牙、肥胖、高血糖的简单糖(蔗糖、果糖和麦芽糖等)。其作用是使食物既有糖的味感,又没有简单糖的高能量,更有益健康。
无糖食品进入国内市场后,很快有了一席之地。它的走红,其实不难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范围内的肥胖症患者、糖尿病患者日渐增多,他们对于无糖食品有着刚需。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为自己和家人、朋友选择无糖食品,更为健康。
对于既想吃甜食,又想减肥,还想养生的人来说,“无糖饼干”“无糖蛋糕”“无糖酸奶”“无糖奶茶”等一系列食品,的确是个好选择。但是在选择之前,我们也不要想当然,产品包装上的“无糖”或许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无糖”。
按照国际惯例,无糖食品是指不含食糖,即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和淀粉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的甜食品,且需使用含有食糖属性的食糖替代品。根据我国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无糖食品要求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食品中的糖是不可能完全去除的,因此,无糖食品中的“无糖”只意味着其中的含糖量不超过规定的标准。
2 味道也可以很甜
通常情况下,无糖产品中会含有糖醇、低聚糖、高倍甜味剂等甜味剂,它们有甜味的口感,但不会影响血糖,可减少食用者对热量的摄入。
甜味剂,是一种能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甜味剂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型甜味剂和非营养型甜味剂;按甜度可分为低甜度甜味剂和高甜度甜味剂;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
具体来说,食品中所使用的甜味剂主要有以下3类。
糖醇
糖醇是一种多元醇,用糖氢化还原制取,不是糖但具有某些糖的属性。常见的糖醇有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甘露醇、乳糖醇、异麦芽酮糖醇等,其甜度比蔗糖稍低。作为营养型食品配料有一定黏度和吸湿性、耐热性,所产生的热量低于蔗糖,在2-3kcal/g之间,所以被称为营养型甜味剂。
糖醇在口腔中不受微生物作用,不产酸,故不会导致龋齿;糖醇不是糖,代谢时一般都不受胰岛素的控制,对血糖值上升无影响;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定热量,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或普通消费者,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无糖食品。
功能性低聚糖
功能性低聚糖指含有2-10个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寡糖,主要包括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菊粉(长链果聚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大豆低聚糖等。它具有一定甜度、黏度和水溶性等糖类的特性。甜度为蔗糖的40%-60%,甜味柔和自然,可作为婴儿奶粉等食品的营养增补剂或蔗糖的代替品使用。
由于人体不具备分解消化低聚糖的酶系统,功能性低聚糖不能被人体胃酸、胃酶降解,不被小肠吸收,能直接进入大肠,所提供的能量值很低或根本没有。功能性低聚糖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抑制有害菌,促进益生菌繁殖,润肠;不能被人体口腔腐败菌利用;非胰岛素所依赖,不会使血糖升高,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药、饲料添加剂等领域。
高倍甜味剂
其甜度是蔗糖的30-600倍,所以被称为高倍甜味剂。在同等甜度的情况下,它所产生的热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被称为非营养型甜味剂。它有天然与人工合成之分。天然提取的甜味剂目前主要包括甜叶菊提取物、罗汉果提取物和索马甜等;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常见的有糖精、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
高倍甜味剂具有甜度高、热量低、不易发生龋齿、多不参与代谢过程,对血糖无影响等优点,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尤其是可应用到防龋齿食品,以及糖尿病患者、肥胖症患者等特殊消费者群体的食品中。
需要注意的是,糖醇和高倍甜味剂虽然都属于“代糖”,但只有用糖醇制取的食品才能称为“无糖食品”。单纯用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等高倍甜味剂配制的食品,一般称作无热量食品或低热量食品。
下面以零度可乐为例来说说这个概念性的问题。市售某品牌可乐的配料表为:水、果葡糖浆、白砂糖、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焦糖色、磷酸、咖啡因、食用香精);零度可乐的配料表为:水、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焦糖色、磷酸、咖啡因、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苯甲酸钠、柠檬酸钠)、食用香料。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是零度可乐中的果葡糖浆、白砂糖去掉了,甜味由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三氯蔗糖)等甜味剂来提供。所以,零度可乐可称为无热量饮料,但一般不称作无糖饮料。
3 甜味剂对人体是否安全
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在批准使用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中明确规定了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因此,正规厂家生产的添加甜味剂的食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但是部分高倍甜味剂,如糖精、甜蜜素、甜菊糖等的食用安全性在国际上仍有争议,建议尽量减少摄入。
近来比较火的“0卡糖”食品,其实就是添加了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甜味剂。根据国家标准,脂肪和糖每100毫升含量低于或等于0.5克,即可标注“零脂”“零糖”,每100毫升饮料能量低于或等于17千焦(4卡)即可标注“零卡”。所以即便是“0糖0脂0卡”饮料,也不等于完全不含糖、没有热量。
总之,任何甜味剂都需适度食用,防止摄入过量。大量摄入甜味剂有可能造成人体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改变,引起腹胀或腹泻。成人的免疫力较好,问题不大,而对于器官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儿来说,加了甜味剂的饮料是不能喝的,否则很可能引起严重的腹泻。另外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食用含有甜味剂的食物可以引起小鼠葡萄糖耐受性降低,导致血糖升高,长此以往还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甚至导致糖尿病和肥胖症。
另外,有必要重点说说“阿斯巴甜”这种高倍甜味剂。国家标准要求,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其配料表中必须标注“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这是因为有一种基因遗传性疾病患者——苯丙酮尿症患者先天缺乏一种酶,导致苯丙氨酸代谢障碍。而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因此,特别提醒苯丙酮酸尿症患者,因自身不能代谢苯丙氨酸,千万不要食用添加阿斯巴甜的食物。
4 怎样选择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的关键在于不添加蔗糖。但消费者不能因为标记“无糖”,就随意摄入。有些无糖食品被食用后,依然存在升血糖、高热量等问题。比如,无糖饼干、无糖蛋糕的原料是淀粉,且在制作过程添加了牛奶、鸡蛋和大量油脂。人食用之后,其中的淀粉和油脂会逐步代谢转化成小分子的葡萄糖,血糖自然会随之升高。此外,奶茶杯上的“无糖”只能代表它没有额外加糖,但组成奶茶的各种配料本身就含有糖分。
那么,如何选择无糖食品呢?
1.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无糖食品,相对而言,正规厂家制作规范,投料也比较准。
2.看配料表,不仅要看有无蔗糖含量,还要考虑食物本身是否含糖。如前所述,无糖糕点是用淀粉做成的,而淀粉本质就是糖,在人体内可分解为葡萄糖。
3.有的食品虽然标注了“无蔗糖”,但配料表上标有白砂糖或葡萄糖。其实,蔗糖和白砂糖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还有的标注有“糊精”“麦芽糖”“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等,均是糖类。大家要注意甄别,不要被商家的文字游戏所误导。
总之,选择无糖食品时,一定要注意食品标签上注明的内容,搞清楚营养指标所代表的意义。优先选择添加糖醇类的天然糖类替代品及功能性低聚糖的食物,尽量少选含有“糖精”“甜蜜素”“甜菊糖”等甜味剂的产品。
延伸阅读
什么是糖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糖,主要包括以下5种类型。
“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可以被身体直接消化吸收,升血糖等速度特别快。常见含单糖的食物有蜂蜜、牛奶、甜菜等。
“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在人体需分解成单糖再被身体吸收,升血糖的速度比单糖略慢。常见含双糖的食物有白糖、红糖、奶糖、糕点、小麦、糯米等。
“低聚糖”又称“寡糖”,包括普通低聚糖和功能性低聚糖。常见含低聚糖的食物有大蒜、洋葱、大豆等。
“多糖”是由超过10个的单糖组成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常见含多糖的食物有谷类、马铃薯、米、面等。
“代糖”主要分为糖醇和高倍甜味剂两类,作为食品添加剂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来源:北京日报
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吃无糖食品?一文讲清楚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2020年,世卫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糖尿病已成为10大死亡原因之一。
从确诊开始,糖尿病患者就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控糖之路,日常随处可见的甜食、糕点、饮料等统统成为禁忌。然而近几年“无糖”之风兴起,无糖汽水、无糖糕点平时随处可见,遇上传统节日很多商家更是推出无糖汤圆、无糖月饼、无糖粽子……来吸引控糖人的眼光。
那么,糖尿病人真的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吗?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小荷医典带你揭开真相。
一、患上糖尿病,真的是因为吃太多糖?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吃糖导致的,在确诊时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平时也不爱吃糖啊,怎么会得糖尿病?”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有关。
1型糖尿病多是由于先天自身的免疫功能缺陷和遗传引起。
2型糖尿病除了遗传因素,起病和病情进程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包括饮食习惯、生活作息习惯、年龄、微生物感染等。
患有糖尿病的人确实需要严格控制糖的摄入,但如果单纯地将糖尿病的发病归因于吃糖是片面的。
二、糖尿病人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吗?1.什么是无糖食品?
“无糖”不代表糖含量为0。
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也就是说,如果某产品标上了“无糖”,是指每100克或100毫升产品此含糖量不超过0.5克。
市面上的无糖食品,一般会是不添加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的甜味食品,但是可以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蔗糖替代品。
糖醇的血糖生成指数较低,吸收更慢,不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所以被广泛用于糖尿病人食品中。但是,糖醇并不是不含能量,例如木糖醇热量为每克2.4千卡,吃多了还是会造成超重肥胖,糖尿病人也不能无限量地食用。
2.比控糖更重要的是控制总能量
日常摄入量和消耗量保持平衡,是维持健康体重的关键,也是调节和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
如果【能量的摄入>能量的消耗】,短期可能导致血糖的升高,长久则会引起超重和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更加难以控制。
反之【能量的摄入<能量的消耗】,则会导致体重下降甚至消瘦及营养不良的发生。
所以,无糖食品并不代表可以尽情食用,糖尿病患者想要控制好血糖,关键还要看总能量摄入。
3.无糖食品中,这些不利于控制血糖
淀粉
如果无糖食品中包含大量淀粉,那么在进食后,淀粉仍会在体内转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血糖仍然会明显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食用。
油脂
无糖月饼、无糖汤圆等包含各种馅料:黑芝麻、豆沙、红豆等,为了保证馅料的口感和风味,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使用油脂,仍属于高脂肪、高能量食物。
例如,100克(3颗)的黑芝麻汤圆中含的能量大概是272千卡,12.7克的脂肪,多吃就会增加能量的摄入。
盐
研究显示,过多摄入加工肉类(包括加工畜禽肉类),可增加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虽然一些加工肉中可能不包含糖,但是为了延长加工肉的保存,商家会使用大量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过多摄入加工肉类(包括烟熏、烘烤、腌制),可能会增加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例如常见的腊肉、腊肠、火腿等,糖尿病患者也要限制食用。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健康饮食?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糖食品并不意味着能放心地大量食用,要想控制血糖,最好的饮食方法还是少吃任何加工食品、包括“无糖食品”,多吃全谷、豆类和新鲜蔬菜。
调整营养素结构,控制能量摄入,有利于血糖控制及改善肠促胰岛素分泌、维持理想体重并预防营养不良发生。糖尿病患者可参考下图进行健康饮食管理:
图源:小荷医典
除了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生活方式也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图源:小荷医典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工作组.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及解读 [J] . 营养学报, 2017, 6:521-529.
内容编辑:杜瑜
医学审核:陈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