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糖尿病(陕西糖尿病医院十大排名)
- 1、陕西糖尿病患者占总人数8.7% 呈现低龄化趋势
- 2、陕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福利来了!11月起门诊费用报销50%以上
- 3、\u0026#34;血糖\u0026#34;之困 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陕西糖尿病患者占总人数8.7% 呈现低龄化趋势
4月7日是第67个世界卫生日,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将成为第七项主要死亡原因。昨日上午,省、市卫计委组织西安交大二附院、陕西省中医医院等单位,在西安市新城广场开展了大型义诊宣传活动。
昨天上午9时,大型义诊活动正式开始,西安交大二附院、省中医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等医院的20多名专家现场坐诊。活动开始后不久,各科室的义诊桌前就排起了长队,专家们现场为市民做测血压、糖尿病、心电图等专项诊治。
此外,西一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放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分级诊疗联合体的内分泌科专家及工作人员,向群众宣传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知识,提供义诊服务,讲解“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政策。省卫生宣教中心、省计生宣教中心、西安市健康教育所开展了科普宣传,省计生药具站还现场发放了价值5万余元的卫生计生用品。
据了解,2008年全球估计约有3.47亿人患有糖尿病。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将成为第七项主要死亡原因。我省糖尿病人占总人数的8.7%。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到死亡总数的85%,造成的医疗费用负担占到总负担的70%。事实证明,很大一部分糖尿病病例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治疗的。但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目前还处在很低的水平,调查表明,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的知晓率仅为30.1%。因此,省卫计委在世界卫生日举办大型宣传义诊活动,希望提高社会各界对糖尿病的重视,帮助群众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和分级诊疗政策,引导群众更加科学、合理、安全、便捷、省钱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而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糖尿病等慢性病 “家门口”就能看
本报讯 (记者张黎娜)2015年以来,我省以糖尿病等慢性病、常见病为突破口,开展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二级以上医院的医疗服务,形成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性、一体化的服务模式。目前已取得了较好成效。
今年7岁的童童(化名)被诊断出糖尿病。童童妈妈每周都要带着孩子赶到位于北大街的交大二附院复查取药。“以前去医院,挂号、就诊到取药,没有4个小时完不了。”我省实施分级诊疗后,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专家在西一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让童童一家感受到家门口看病的便捷。“不用再跑远路,家门口就能复查,看病不仅不用排队,还免了门诊挂号费、诊疗费和肌肉注射费,关键是药品和大医院零差价。”童童妈妈说,遇到问题还可以随时电话沟通咨询,让孩子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西一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辛洁表示,2015年,省政府下发了《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指导意见》,省卫计委、省人社厅制定了《调整各类基本医疗保障报销政策的指导意见》《双向转诊暂行规定》《分级诊疗病种范围指南》等配套文件,全省分级诊疗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今年以来,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以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为重点,着力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双向转诊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
“尤其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分级诊疗制度会带来很多实惠。”辛洁表示,患者可以就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进行首诊分诊,必要时可转诊至上级医院。各级医院糖尿病用药衔接工作正在开展,患者将能够在基层购买到所需药品。目前城市社区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的对接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上级医院将会派驻医生到社区坐诊或巡诊,需要转诊的,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除省去患者往返大医院的路费外,分级诊疗制度还规定“合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引导慢性病患者首选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治疗。调整住院报销政策,差别化设置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就诊报销比例,报销政策向基层就诊患者倾斜。上转患者实行累计起付线政策,按照规定比例进行报销,下转患者不设基层起付线。”即按照分级诊疗模式,患者基层首诊和转诊个人医疗费用负担都将降低。
糖尿病呈现低龄化趋势 专家提醒儿童
不做“小糖人” 要管住嘴多运动
如今‘小糖人’越来越多,我接诊最小的患者只有2岁。”昨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儿童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糖尿病比例加大,小患者基本上都是小胖墩,与喜欢碳酸饮料、高热量食物有直接关系。
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沈璐告诉记者,近年来,糖尿病患者低龄化已成为一种发病趋势,任何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都有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沈璐表示,年轻人不爱吃早餐、喜欢晚上吃夜宵,小朋友嗜好零食,都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医生提醒,预防糖尿病主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进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忌暴饮暴食,忌熬夜,同时要加强锻炼。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总能量控制,少摄入淀粉、蛋白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果发现孩子,特别是肥胖的孩子出现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但体重明显减少的“三多一少”症状,要及时测一下血糖。一旦确诊糖尿病,必须按照医嘱规范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心、肾等多个脏器出现并发症。 (记者 张黎娜)
陕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福利来了!11月起门诊费用报销50%以上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1月起门诊费用不低于50%报销。
西部网讯(记者 苏静萌 实习生 周昕)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10月31日从陕西省医疗保障局获悉,陕西省在11月份将启动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工作。此次确定了保障对象及待遇,并明确了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和长处方管理要求等内容。
从低水平起步 门诊费用不低于50%报销
根据《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关于完善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陕西省医疗保障局、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共同制定了陕西省《关于做好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明确,高血压、糖尿病(以下简称“两病”)的保障对象是全省各统筹地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需要在门诊采取药物治疗。目前已经在城乡居民慢病管理范围的“两病”患者和城镇职工医保参保患者不在保障对象范围。
“两病”患者保障方式有两种,一是普通门诊,二是门诊慢病。普通门诊按照现行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方案执行,已经通过门诊特殊慢性病鉴定、按照各统筹地区门诊特殊慢性病管理的“两病”患者按原渠道原方式享受待遇。本次两病待遇保障重点是解决普通门诊“两病”用药问题,是从低水平起步,门诊统筹按照政策范围内门诊费用不低于50%报销。
明确用药范围:优先选用医保药品目录甲类药品
此外,通知中还明确了“两病”门诊保障的用药范围和协议定点机构。“两病”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的用药,必须是《〈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品种。要求各协议定点机构在“两病”门诊药品使用中优先选用属于医保药品目录中的甲类药品,同时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的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选药品。此外,“两病”普通门诊带药时间将延长到一周,“两病”慢病管理范围的患者带药也将延长到一个月。
而“两病”患者门诊统筹的协议医疗机构,是指在农村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和城镇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服务站。“两病”患者门诊慢性病的协议医疗机构是指统筹区域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
在会上,省医疗保障局处处长余宁波介绍,在待遇衔接上,未达到门诊特殊慢性病鉴定标准的按照门诊“两病”专项保障机制的相关政策标准报销,达到鉴定标准的按照现行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报销。
“符合条件的‘两病’患者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及时报销。而原已纳入门诊慢病的患者按照原慢病报销办法执行,不再享受普通门诊的‘两病’政策。” 余宁波说。
\u0026#34;血糖\u0026#34;之困 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测试血糖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卫组织将今年卫生日的重点定为应对糖尿病。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球估计约有3.82亿人患有糖尿病,而我国糖尿病人数约占其中的三分之一。
有网友戏称,每十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然而这样的言辞并不夸张。现代人的生活饮食越来越不规律,晚睡早起、不吃早饭、暴饮暴食等等,糖尿病患病率连年增长,而且不断趋向低龄化,2014年全年,仅陕西省糖尿病患病率就高达8.7%。
究竟人们得糖尿病的罪魁祸首是什么,记者采访到友谊医院内分泌科的副主任医师边芳,并且还采访到几位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他们向记者吐露了多年与疾病抗争的亲身经历。
网络调查: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现如今,糖尿病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年,全球共有150万人直接死于这一疾病,其中80%以上的死亡病例都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在发达国家,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已经过了退休年龄,而在发展中国家,患者的年龄大都在35岁至64岁之间。在我国,对于大部分上班族来说,不规律的生活已经司空见惯,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耗在工作上了,殊不知坏习惯的背后,都隐藏着患上糖尿病的隐患。
4月2日,记者以“你身边有糖尿病患者吗?”为题,在网络上发起了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在接受问卷的70人当中,有17位市民都反映,自己的亲属就患有糖尿病,“我奶奶和我爸爸都患有糖尿病,都是十年以上的患病历史。”其中一位网友表示。
调查结果显示,还有3位市民表示身边的糖尿病患者非常之多,“真的非常多,比如我妈,我三个同事的父亲等都患有糖尿病,而且感觉男性比女性多些。”
还有1位市民表示,自己有11年的糖尿病史,“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大多数的并发症都和我差不多,视力受到影响,然后慢慢的腿脚也开始不便。”
对于这样的结果,西安市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边芳表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高达1.18亿,几乎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患者的年龄都是30岁到65岁之间,大部分都是因为生活不太规律、生活压力大引起的,你去问身边的朋友,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糖尿病患者。
病友感叹:其实糖尿病离你非常近
刘强有7年的糖尿病史,起初发现也是因为一次体检,现在他每次吃饭前,都会用血糖仪测量自己的血糖,然后才坐到饭桌上,“稍微发现有异常,就要赶紧去医院。”
“刚患病的时候心情非常郁闷,到处看病、住院,自己学习各种科普书籍、医学杂志,咨询周围的医生朋友,内心很恐惧。”2009年年初,刘强发现自己患了糖尿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对自己坏习惯的懊悔时刻伴随着他。
刘强今年45岁,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他常常不能按时吃饭、按时下班甚至按时休息,“工作中应酬多,常常上了酒桌就喝的烂醉,后半夜回家是常有的事情,然后第二天还要起来去上班,也没有吃早饭的时间。”长此以往,刘强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
“2009年年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身体明显不如以前,经常觉得很疲劳,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的,所以才决定去医院体检一次,没想到得了糖尿病。”刘强说,经常听周围的人说得了糖尿病,但觉得离自己很远。
时间久了,刘强经常受到糖尿病的“威胁”,“很容易脚肿,视力也开始有点下降,咨询过医生,说这些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严重的时候还住过医院,一耽误就是一个星期。”起初刘强并不愿意入院治疗,直到意识到病情的严重。
“视力减退已经影响到我的正常生活了,真的太苦恼。”杨女士今年49岁,四年前查出患有糖尿病。
“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大概因为我情绪总是不好。因为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所以那段时间,我每天都闷闷不乐的,饭也吃不下,夜夜失眠,慢慢的身体越来越差。”总以为是自己心情不好,所以也没有在意,后来总觉得疲劳、乏力之后,才决定去医院检查检查。
“没有想到越来越严重。”杨女士说,检查出糖尿病的时候已经挺严重了,“只听医生说这是内分泌方面的疾病,长期的情绪不好导致的体内激素不平衡,慢慢地不仅视力减退,就连腿脚也开始不灵便,经常腿疼。”
临床趋势:最小的患者只有11个月大
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当中,除了像刘强和杨女士这样患Ⅱ型糖尿病的患者,也有不少Ⅰ型糖尿病的患者。
“在我们接诊过的病例中,其中一个最小的病人只有11个月大,因为先天性的胰岛素绝对缺乏,当时是因为酮性酸中毒收进医院的。”边芳说,这就是典型的Ⅰ型糖尿病,这样的病症一经确诊,就应当立即进行治疗。
边芳说,所谓Ⅰ型糖尿病,也叫做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比较急剧。当人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时,就很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及时用胰岛素治疗,否则将会危急生命。
“那个婴儿收治进来之后,我们当时也很快地补充了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吸收,孩子的症状很快也得到了缓解。”边芳说,患上Ⅰ型糖尿病的原因很多,在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这个婴儿就是这样的情况。
还有一些原因,比如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就更容易患上此病,还有说法提出,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Ⅰ型糖尿病。
边芳还指出,糖尿病的发病趋势近几年来看,年纪越来越轻,整体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因为整体生活方式不好,尤其是饮食、运动减少、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总体来说年龄越来越轻。
对话专家:不规律的生活是主要诱因
边芳表示,在他们医院目前临床接诊的患者,不少都是像刘强和杨女士这样糖尿病并发症比较严重的,很大部分患者在已经患上糖尿病时并无意识。“这也是因为糖尿病早期没有症状表现,往往出现常见的身体无力、视力模糊、手足麻木时,危害已经比较高了。”
对于糖尿病患病原因是什么,生活中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边芳对此做了一一解读。
记者: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是什么?
边芳: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发生糖尿病。而胰岛素则是一种调节血糖的荷尔蒙,能够给予生命所需的能量。如果糖分不能进入细胞作为能量消耗掉,就会大量蓄积在血液中对人体造成危害。
糖尿病病因很复杂,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是胰岛素的作用不足造成的,或者两者皆有造成的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超重、饮食不规律、运动减少、情绪波动等都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记者: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边芳:糖尿病又包括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岛胚胎细胞的破坏,通常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很多病人有糖尿病酮症的倾向,本身也分为青少年急性发病型糖尿病和成年人慢性晚发型。
Ⅱ型糖尿病主要因为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相对胰岛素缺乏,所导致的糖尿病,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原因,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通常不能自己分泌胰岛素,因此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
随着时间推移,高血糖会严重损害身体各主要器官系统,造成心脏病、中风、神经损伤、肾功能衰竭、失明以及可能导致截肢的感染。
记者:肥胖会导致糖尿病么?
边芳: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一个因素。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专家建议:预防从调节饮食和运动开始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健康习惯也越来越差,与此同时,不少的市民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怎样预防糖尿病,边芳指出,超重的、肥胖的病人首先要控制体重,通过饮食和运动的方法来控制体重达标,尤其是腹型肥胖病人,容易出现糖耐量的异常;另外就是要注意高血压,高血压和糖尿病息息相关;同时还要注意的就是要戒烟和戒酒。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有高血压高血糖病史的病人,一定要定期的监测血糖,不是单次的血糖正常就代表血糖完全正常,因为亚洲人餐前血糖相对的低一点,但餐后血糖增高会更明显一些。
边芳还表示“因为没有早期症状,所以很大一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没有意识到,也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诊断。”所以我们通常都建议高危人群,如有家族病史者、体重肥胖者、血压血脂高者、孕期血糖升高者,都应及时通过体检,关注自己的血糖情况。
第一、比如现在很多上班族都处在经常使用电脑的工作模式,大家都得被动地坐很久,这时候市民应以低强度运动取代久坐习惯,如打电话时可以站起身,看电视时不要一直坐着,尽量寻找机会运动。
第二、糖尿病患者应饮食清淡,“清”是指低脂少油,“淡”是指不甜不咸,具体地说是不吃甜,少吃盐,不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第三、少量多餐,应做到“一天不少于3餐,一餐主食不多于100克”的进食方法,切不可一顿吃得太多,营养均衡,戒烟、限酒,控制总热量。
第四、当血糖未控制好暂时不要吃水果,控制好之后再试着吃水果,在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2小时测测血糖。
第五、坚果类食物(瓜子、核桃、杏仁、松子、榛子)的主要成分是油,并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应该少吃或不吃,如果用其充饥,不但会使血糖升高,还会发胖,增加胰岛素抵抗。
边芳指出,“血糖”之困并不可怕,只要生活习惯规律,科学饮食加上适量的运动,比如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多吃些粗粮,平时可以选择步行、每天慢跑半小时等等,经常监测血糖。
(记者 李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