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胖糖尿病(糖尿病虚弱)
降血糖先得分清体质,来对号入座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日益提高。患者得了糖尿病以后,具体症状及发生哪些并发症,各有不同,笔者认为与体质有密切关系。
临床观察发现,国人对糖尿病普遍比较易感,糖尿病发生发展存在体质学基础,所以治疗糖尿病须以分清体质为基础。阳明胃热体质、少阴肾虚体质、少阳肝郁体质、厥阴阴虚肝旺体质、太阴脾虚体质之人均可发病,其中尤以阳明胃热和少阴阴虚体质最容易发病。
阳明体质
“
最常见于
阳明胃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身体壮实,体形丰满或肥胖,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旺盛,属于能吃、能睡、能干的那一类人,多见于成功人士,实权派或财富人物。这类人胃热比较盛,工作努力,或过嗜醇酒厚味、高热量饮食,就可以形成胃肠结热、脾胃湿热等,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引发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口渴引饮,消谷善饥,烦热,大便干结,或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干或黄腻,脉滑数有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便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等。
治疗
当清泄结热或清化湿热,方剂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葛根芩连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加减。大便不畅者,可以配合腹部按摩。
少阴体质
少阴阴虚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一般体形瘦长,体力尚好,精力比较充沛,食欲比较好,思维敏捷,多知识分子,睡眠比较少,或有失眠倾向,多见于瘦人2型糖尿病。因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或加以经营谋略,用脑过度,内生心火,火热伤阴耗气,则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眼花,咽干口渴,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尿黄,大便偏干,腰膝酸软,或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性神经衰弱、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
治疗
重在滋阴补肾,兼以清热,中药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生脉散、参芪地黄汤加减。日久阴阳俱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味肾气丸等。
厥阴体质
“
常见于
厥阴肝旺、阴虚肝旺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格壮实,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好,如张飞之类的人物,控制情绪能力很差,性格多暴躁易怒,容易急躁,冲动,做事不计后果。一经不良情绪影响,就内生肝火,或气郁化热,伤阴耗气,或引动肝阳上亢,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进一步发展容易并发脑血管疾病、眼底出血等。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面赤,烦热口渴,性急易怒,大便偏干,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脉弦大有力。这类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治疗
重在平肝清热,可用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少阳体质
少阳气郁、郁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体力较差,精力也比较差,食欲一般或比较差,消化功能不太好,有时爱腹胀、拉肚子,平素爱生闷气,女性多见,心眼小,看问题比较悲观敏感,遇事爱钻牛角尖,有抑郁倾向,被称为林黛玉型,可见于少部分糖尿病病患者。加之糖尿病病程缠绵,根治不容易,患者普遍存在悲观情绪,所以得病以后表现为气郁或肝郁脾虚证者很多。
临床常表现为
胸胁胀痛,咽干口燥,烦躁易怒,神疲食少,大便不调,神疲抑郁,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少腹作痛,或小腹坠胀,小便涩痛,舌边有红点,舌苔起沫,脉弦细或兼数,进一步发展常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抑郁、糖尿病胃肠病变、月经不调等。
治疗
应当疏肝清热,可用加味逍遥散、小柴胡汤。痰热内郁,心胸烦闷,失眠者,可用黄连温胆汤;肝胃郁热,头晕目赤,大便干者,用大柴胡汤。
太阴体质
太阴脾虚或脾虚湿滞体质者。
这类人平素体格虚弱,或体形虚胖,面色黄,一般体力差,食欲比较差,素体脾气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大便容易稀,有腹泻倾向,平素相对比较怕冷,容易发生胃肠疾病,被称为刘备型。因为脾气偏虚,正常运化水谷,消化吸收能力比较差,如果再加以饮食失节,醇酒肥甘,就会变生痰湿,或变生湿热、痰火,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上表现为
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脘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有呕吐恶心,饮食减少,形体消瘦或虚胖,舌淡红,苔白,脉细缓。这类糖尿病常伴血脂异常,如果失治误治,可导致糖尿病腹泻、糖尿病胃肠病变等。
治疗
应当益气健脾、渗湿调中,可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四妙丸、连理汤等。
所以,只有分清患者的体质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才有可能使糖尿病者不出现或晚出现并发症,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者病情不发展,从而使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
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 赵进喜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中医讲糖 | 你只是虚胖!2型糖尿病患者是营养利用不足,并非真的营养过剩
专家简介
魏华,广东省中医院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研究生导师,先后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首批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脉学大家李树森老师。
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病学中西医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内分泌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甲状腺病及其并发症、肾上腺病、下丘脑垂体病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诊治特色。
提到
2型糖尿病患者,
很多人的脑海中
会浮现胖子的形象。
确实,
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
伴有肥胖困扰,
给人一种营养过剩的感觉。
但其实,
他们真的只是虚胖!
虚胖虚在哪?是脾虚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魏华指出,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患者患病早期阴液耗伤并不严重,通常体型偏胖、胃气旺盛,即胃口好、特别能吃。但同时,也引发了与其功能相互配合的脾运功能相对不足的可能。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和胃强大的摄入功能不相匹配,吃进去的东西无法及时被正常运化利用,多余的营养早期在身体里堆积,主要是转化成脂肪储存。
脂肪都在皮下,需健脾、抑胃
从外表看,2型糖尿病患者大都胖胖的,看上去营养过剩,但其实脂肪堆积在皮下和内脏,并不能够提供给身体组织器官利用,身体内在的细胞其实是能量缺乏和营养不足的状态。
所以,此类患者治疗上需健脾助运、抑制胃火,要同时调理脾和胃的功能不协调,特别是胃火独亢、脾运不及的突出矛盾。
此外,还要适当进补,可使用养肝固肾、滋阴补气的食材辅助。比如枸杞、莲子、薏米、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党参、沙参、玉竹等,可以在不增加总热量摄入的原则下,辅助炖汤、或代茶、煮杂粮粥等,发挥食疗作用。
编辑:庄映格 何明坤 责编:宋莉萍
防治肥胖日|小胖墩们看过来~中西医教你科学减肥
红网时刻5月11日讯(记者 卢欣)又到了肉肉藏不住的季节,是时候整理囤积了一冬的肥肉。所谓一胖似山倒,要瘦如抽丝,不少人都念叨着要减肥,可有时越减越肥,到底该怎么办呢?
今天(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时刻记者采访了湖南省中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董扬州、湖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营养科主任、湖南省糖尿病内分泌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刘石平,听听两位专家从中医、西医角度教你科学减肥。
中医:超七成肥胖患者都因“脾虚痰湿”
“中医认为,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导致湿浊痰瘀内聚,留着不行,形成肥胖。”董扬州说,肥胖可以引起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可引起不孕)等。
传统中医中,防治肥胖的方法是配合针灸、埋线、推拿、八段锦太极拳、耳穴压豆、穴位贴敷、拔罐、铜砭刮痧。
“肥人多痰”、“肥人多湿”,有超七成肥胖患者都可以归结到中医“脾虚痰湿”。而中医调理主要从健脾祛湿出发,董扬州推荐了一些药膳方和减重饮品良方:
鲜山楂30克,每日熬水代茶饮,或者鲜荷叶60克每日代茶饮。
陈皮10克 、生薏苡仁50克、山药15克,鲜荷叶50克熬粥(陈皮薏仁山药荷叶粥)。
鲜荷叶50克、薏苡仁50克 、赤小豆15克熬粥(薏仁赤小豆荷叶粥)。
鲜荷叶50克蒸鸡。
木瓜薏苡仁羹(木瓜一个切半,薏苡仁50克放在木瓜上蒸)。
西医:极度肥胖可考虑减重手术
在西医中,判定肥胖指标诸多,如体重指数(BMI),BMI其数值等于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 米)的平方,单位就是千克每平方米,该指标考虑了体重和身高两个因素,如果体质指数在18-24之间属于正常体重,24-28之间超重,大于28为肥胖,一般情况下体质指数超过24就应该控制体重。另外,还可以根据腰围判断是否需要减肥,一般情况下女性腰围大于85cm,男性腰围大于90cm,就需要进行减肥。
“腰围粗了,体重增了,血糖高了,血脂高了,血压也高了,走路气喘吁吁,打鼾,白天坐着就想睡觉,这是身体在发送信号。”刘石平介绍。
看似肥胖不是什么大病,但它与各种疾病都密切相关。西医认为,于心血管系统,肥胖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于内分泌系统,肥胖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率;于呼吸系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通气不足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及心衰与肥胖相关;于社会心理方面,肥胖与低自尊心和抑郁症恶性循环……
防治肥胖,刘石平认为最重要的是控制能量摄入,“现在减肥如轻断食、高蛋白饮食、低碳和生酮饮食,核心都是管住嘴,辅以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同时,患者教育一样重要,要让患者注意到减重的重要性,通过鼓励增加信心。”
一胖百病生,一瘦解千愁。刘石平说,BMI28kg/m2以上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基础上联合减重药物,抑制食、排空肠胃。“BMI在35以上的极度肥胖,患者通过饮食、运动很难减下来,可考虑减重手术。”
最后,刘石平呼吁,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减油减盐减糖,这是健康膳食的基础,需要减重的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