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老王(糖尿病老王吃土豆测血糖视频)

健康时报糖友会 0
文章目录:

大讲堂③|糖友老王患病20年,亲述他最温柔的控糖法~

对于糖友来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是真正能做到、做好的能有几位?

今天我为您分享的是糖友老王的抗糖故事——有个细心老伴是福气!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伊始

被确诊为糖尿病时:我是北京市海淀区的王田,被确诊为糖尿病时体型较胖,不仅血糖高,血压和血脂也不正常。医生要求,在用药的同时要减肥、控制饮食、多吃粗粮、少油少盐。对于我来说,体重是在逐渐下降,血糖指标控制也越来越好,可我心里过意不去的是没有糖尿病的老伴也得跟我吃的一样素淡。

饮食调整:老伴说,没关系,他也岁数大了,也应该这样吃,他吃的量多一些就行了。于是,在老伴的支持与监督下,我改变了大鱼大肉,胡吃海塞的坏习惯。几年下来,我的体重降了十几斤,逐渐达到了标准体重,血糖指标控制得也不错。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经过

用药提醒:我每天早晨注射胰岛素,一日三餐吃药,每天早饭前,老伴习惯说的一句话是,打针了吗?

有时要出门办事,太匆忙了,还真会忘了打,但是在老伴的提醒下,我还从来没有漏掉过注射胰岛素。有时我出门在外,中午可能回不来吃饭,临行前老伴总会问一声,带了药盒没有?别说,有时候还真会忘带,不过由于老伴的提醒,这种情况还是很少出现的。

坚持监测:还记得1998年刚确诊为糖尿病时,我按医生的要求购买了美国的一款血糖仪,在家自测血糖。当时血糖试纸的价格是259元50片,测一次要5块多,那时工资低,我舍不得测,老伴就说,为了健康必须测。现在想来,我那些年血糖控制得比较好,也没有什么并发症,经常监测血糖帮了我很大的忙。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感言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得糖尿病的这20年来,我就是在老伴的陪伴帮助下,保持着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过着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

在抗糖路上,正是因为有老伴为我保驾护航,和我同甘苦共患难,我才能战胜糖尿病,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幸福过好每一天,感谢一路上有你。


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健康时报2017年2月21日1386期《有个细心老伴是福气!》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糖来糖往”(jksb2016)

本期编辑:小超

老王患糖尿病20年,坚持“3多1少”,无并发症,不妨了解一下

老王患糖尿病20年,坚持“3多1少”,无并发症,不妨了解一下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障碍疾病,即血糖(葡萄糖)升高,接着从尿液中流走,所以尿里有糖。具体讲,与人的生活习惯,营养过剩有关,故被谑称为“富贵病”。有很多人也将其叫做“生活方式病”。所以在平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同时生活中也要注意,或许能更好地控制血糖。

老王今年72岁,与我父亲同龄,检查出患有糖尿病有20年了。他仍然健康,而且没有发生过糖尿病并发症,老人生活在农村,还坚持种田。按照医生的嘱托,每餐饭前都要注射一支胰岛素,然而才吃饭。由于去医院不方便,老王便自己给自己注射,每天都会进行血糖测量,血糖也基本稳定。对于老人为什么20多年如一日,能稳固控制血糖,没有并发症?老人说出了医嘱,除了注射胰岛素之外,那就是坚持“3多1少”的生活原则,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1、多运动

要多些运动但是不能过于激烈,比如饭后多散步,比较舒缓的有氧运动是最合适。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老王来说,根本没有运动健身的概念,但是他却非常勤劳,经常干农活,自己种了2亩地,自家活干完了,在农忙的时候,还会去帮助他人来干些农活。每天收工后会遵循医嘱去公路边走走。找些人聊聊天,生活也非常有限。

2、多进行血糖监测

老王每天都会进行至少一次的血糖检测,采取空腹检测,这样能够第一时间比较准确地知道自己的血糖情况,每天的血糖变化,而一旦血糖过高,也能及时调控。建议糖尿病患者,多监测自己的血糖。

3、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绿色蔬菜,每天进食蔬菜应该不少于一斤,烹调方式多以蒸煮炖为主,减少煎炸炒等高温烹调方式。

另外要和大家说明的是,市面上的“降糖食品”五花八门,建议您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刻意关注它的标签信息;尽量选择增加了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的食物,当然听从医生的建议,一般不会错。

少吃主食、甜食、咸食

糖尿病患者尽量每天少吃些主食,米饭、面食等,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糖类,但是又要满足人体的能量需求,必须要吃,因此要控制好量比。而对于甜食,特别是加工的精糖,最好不要碰,对于盐也要减少摄入量,不要吃太咸。

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遵循医嘱,按时用药,随时健康血糖情况,一般都不会有太大问题。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生活控制好有益于控制血糖,然而无论是调理生活,还是多吃某些食物,运动等方式,都不能代替药物。但凡说到得太过绝对都是不科学的,即使是药物控制也需要每天监控控制情况,因此医嘱非常重要。

糖友老王吃完两块西瓜,居然比吃之前糖还要低?这是啥原因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是不是血糖仪坏了?”老王拿着测出的血糖数据,满脸疑惑地跑进诊室。他是个有十年病史的老糖友,平时对饮食控制得很严。可昨天吃完两块西瓜后,他的血糖竟然比饭前还低!这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很多糖友看到这里,估计脑子里也冒出了个大大的问号:“西瓜不是含糖高吗?吃了血糖不升反降,这是什么操作?”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反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

西瓜含糖,但为什么吃完血糖反而低?

西瓜甜甜的味道让人直觉觉得它糖分很高,但实际上,西瓜的“甜”主要来自果糖,而果糖的升糖指数(GI)比葡萄糖低得多。升糖指数简单来说,就是食物让血糖升高的能力,数值越高,血糖波动越大。

西瓜的升糖指数虽然不低(约72),但它的“含糖量”却很低——西瓜的90%以上都是水分,真正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只有5%到6%。换句话说,你吃进去的大部分是水。

举个例子,如果你吃100克米饭,摄入的糖分大约是25克;而吃100克西瓜,糖分却只有5克。所以,尽管西瓜看起来甜,但它对血糖的直接影响其实有限。

可问题来了:仅仅因为糖分少,就能解释老王吃完西瓜后血糖反降的现象吗?其实,这里还有一个 “隐藏的玩家”。

背后藏着的“胰岛素效应”

当我们吃下西瓜后,体内的胰岛素会迅速响应,开始“工作”。胰岛素的主要任务是把血液里的糖分“打包”运送到细胞中储存起来,或者用来供能。西瓜中的果糖虽然升糖慢,但也会刺激胰岛素分泌。

对于像老王这样的糖友来说,有时候胰岛素的分泌并不完全和“糖量”直接挂钩,而是会因为胰岛功能紊乱,产生超额反应。简单说,就是胰岛素分泌过多了。这种情况下,血液中的糖分会被快速“清空”,导致血糖出现短暂下降。

你可以把胰岛素想象成一台清扫机器,本来只是扫掉地上的几片糖纸,但它过于“勤劳”,连角角落落里的糖也一扫而空,结果让“地面”变得比之前还干净。

还有一个关键:西瓜里的“水分魔法”

西瓜不仅甜,还“解渴”。其高含水量让它在进入胃肠道后,会快速稀释胃内容物,促进肠道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种“加速效应”会让身体迅速感应到糖分的变化,继而触发胰岛素的快速释放。

更重要的是,西瓜本身含有丰富的植物化学成分,比如瓜氨酸和抗氧化剂。研究表明,瓜氨酸有助于扩张血管,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而抗氧化剂可以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这些成分共同作用,可能进一步在短时间内帮助血糖的调控。

糖友能不能放心吃西瓜?

看到这里,很多糖友可能忍不住要问:“老王吃西瓜血糖还降了,那我是不是可以敞开吃了?”别急,答案并不是这么简单。

虽然西瓜的糖分不高,但它的升糖速度快,吃多了仍然可能导致血糖短时间内大幅波动。因此,糖友吃西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量:一次摄入不要超过200克(相当于两小块),避免过量导致血糖波动。

2.搭配低升糖食物:比如可以和坚果、牛奶等一起吃,这样能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

3.选择合适时间:尽量在两餐之间当作加餐,而不是在主餐后立即食用,以免总糖摄入超标。

为什么有时候血糖反降并不是好事?

老王的低血糖现象虽然看似“意外之喜”,但其实也可能是个隐患。频繁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他的胰岛功能已经出现了紊乱,甚至有患上“反应性低血糖”的风险。

反应性低血糖是指在进食后2到4小时内,血糖水平快速下降,甚至低于正常值的情况。这种现象常见于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糖友,长期如此可能导致头晕、心悸、乏力等不适,严重时甚至会诱发低血糖昏迷。

如果糖友们发现自己经常饭后血糖低于餐前,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胰岛素分泌过剩、胰岛素抵抗等问题。

如何科学管理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管理是血糖控制的核心。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到糖友们:

1.定期监测血糖:特别是饭前、饭后两小时的血糖值,观察波动规律。

2.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比如全谷物、绿叶蔬菜等,避免高升糖指数的白米饭、白面条。

3.避免空腹吃水果:水果最好搭配蛋白质或脂肪类食物一起吃,能更好地平稳血糖。

4.培养健康作息:睡眠不足、压力过大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间接导致血糖波动。

结尾:吃西瓜,别让血糖“玩漂移”

回到老王的故事。虽然这次吃西瓜让他的血糖“意外下降”,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件好事。医生提醒他,这种情况说明他的胰岛功能可能已经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调整用药。

糖尿病管理就像开车,需要控制好“油门”(血糖升高)和“刹车”(血糖下降)的平衡。吃西瓜没错,但一定要记住适量、科学搭配,才能让身体这辆“车”跑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Glycemic Index and Diabetes. (2021).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专刊,2020年第5期。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WHO. Fruit consumption and diabetes risk.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