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糖尿病(心衰糖尿病吃什么降糖药好)
糖友们请注意,心衰离你并不遥远
赵先生患2型糖尿病十多年了,最近在家测血糖有些波动,感觉浑身乏力,易疲劳。这天早晨起床时,感觉喘不过气来,胸口有明显压迫感,赵先生赶紧到医院就诊,才发现是患上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
其实,2型糖尿病合并心衰的情况极为常见,但多数糖友对心衰的认识程度极低。有早期心衰症状的患者,应及早到医院做心脏彩超、血浆利钠肽测定、心电图、心脏核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
血糖控制与心衰风险相关
心脏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泵血”,把血液泵向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心衰就是指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泵出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需要,引起各种临床症状。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我国心衰住院率只占心血管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到40%。心衰时心脏泵出的血液量不足,血液的携氧量下降,就会出现活动后气喘、体力下降等症状。由于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下肢静脉的血液就会渗到组织间隙中,还可能引起下肢严重水肿。
心衰离糖尿病并不遥远,血糖控制与心衰风险相关。糖尿病合并心衰比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更常见,12%~15%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衰。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4倍。
心衰症状严重,容易复发,可能需要经常住院,且死亡率高,5年内死亡率约20%,20%的患者在确诊1年内死亡。糖尿病合并心衰者年病死率为未合并心衰者的12倍。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衰者,年病死率达到32.7%;而未合并心衰者年病死率仅为3.7%。
“溺水感”是心衰初起症状
糖尿病更容易并存冠心病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通常为弥漫性、多支病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紊乱更加明显,由于大血管与微血管损伤严重,导致心脏供血明显不足,更容易出现心衰。同时,心肌细胞损伤更严重,糖尿病性心肌病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固定心率、无痛性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增加心衰风险。
糖尿病患者特别容易疲劳或感觉浑身乏力,走一段路、起身或吃一顿饭都会倍感疲倦。半夜或早晨起床时,感觉无法深呼吸,或者喘不过气来,用力或情绪激动时,胸口有压迫感,无法深呼吸,只有坐起身,才能喘口气。患者还可能浮肿症状,最常出现的是脚踝、小腿处的水肿,早期表现为裤子或鞋子变紧。这些症状可能提示有心衰,应该尽快就医。
有些心衰患者没有上述任何症状,而有的患者则所有症状都有。需要强调的是,胸口重压感或下沉感,这是心衰的起初症状,但是初次出现这种感觉的时候,很多患者不知如何处置,而且很难描述这种异常感觉。很多患者会感到胸口有重物压迫,类似于“溺水感”,还有些患者在深呼吸的时候感觉胸部似乎充满液体。
文/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糖尿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 林忆阳
整理/吴志 张文明
编辑/ 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糖尿病患者心衰风险这么高!留意6个早期信号
糖尿病与心衰虽并非一般的合并症,而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恶化的关系。
来自美国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表明:罹患糖尿病能使男性和女性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分别增加2.4倍和5倍,而且这一增加与高血压或冠脉疾病无关。
发表于2015年的《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就强调“心衰是降糖药物心血管安全性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心衰风险之所以这么高,首先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伴随弥漫性的严重动脉血管狭窄,这将会直接导致心肌供血障碍——缺血性心肌病,最终诱发严重心衰;另外,即使糖尿病患者的冠脉病变轻微,长期高血糖也会带来自主神经病变、微循环功能障碍及代谢和能量的改变。
应对糖尿病合并心衰,首先就得在平时做好预防工作,积极改善生活习惯,降糖降脂,控制体重。
其次,也应该留意“隐藏”的心衰。比如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体力差、气短、夜间躺下睡觉经常被憋醒,以及手脚冰凉、全身性水肿、突发的神志淡漠或人格改变等,就要怀疑可能是心衰了,就应当尽早去医院检查确诊,比如做胸片、超声心动图、血脑钠素水平等。
对于那些已经存在冠脉狭窄的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心绞痛的症状,也建议通过冠脉造影来尽早处理狭窄;如果糖尿病合并心衰的患者病情稳定,还应通过冠脉造影来明确缺血性心肌病的存在与否。
虽然我们说心衰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但并不意味着短时间内就会危及生命,如果能够早诊早治、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和抗心衰药,并且注重改善生活习惯,按时监测检查,一样能够延缓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心衰风险这么高!留意6个早期信号
糖尿病与心衰虽并非一般的合并症,而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恶化的关系。
来自美国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表明:罹患糖尿病能使男性和女性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分别增加2.4倍和5倍,而且这一增加与高血压或冠脉疾病无关。
发表于2015年的《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就强调“心衰是降糖药物心血管安全性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心衰风险之所以这么高,首先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伴随弥漫性的严重动脉血管狭窄,这将会直接导致心肌供血障碍——缺血性心肌病,最终诱发严重心衰;另外,即使糖尿病患者的冠脉病变轻微,长期高血糖也会带来自主神经病变、微循环功能障碍及代谢和能量的改变。
应对糖尿病合并心衰,首先就得在平时做好预防工作,积极改善生活习惯,降糖降脂,控制体重。
其次,也应该留意“隐藏”的心衰。比如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体力差、气短、夜间躺下睡觉经常被憋醒,以及手脚冰凉、全身性水肿、突发的神志淡漠或人格改变等,就要怀疑可能是心衰了,就应当尽早去医院检查确诊,比如做胸片、超声心动图、血脑钠素水平等。
对于那些已经存在冠脉狭窄的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心绞痛的症状,也建议通过冠脉造影来尽早处理狭窄;如果糖尿病合并心衰的患者病情稳定,还应通过冠脉造影来明确缺血性心肌病的存在与否。
虽然我们说心衰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但并不意味着短时间内就会危及生命,如果能够早诊早治、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和抗心衰药,并且注重改善生活习惯,按时监测检查,一样能够延缓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