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致命(糖尿病致命的症状)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真正致命的是三大并发症,5点很重要,需注意

甜咸成了网友的争议点,牵扯到这两种口味的美食,势必会引发一番争论,但结果往往不了了之。很多人喜欢甜食,就是因为吃了它会感觉非常开心,有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这是因为甜味食物会刺激体内多巴胺分泌,从而改善了人的心情。但如果身体过于“甜”,可不是一件好事儿,当心糖尿病找上自己。

糖尿病和摄入糖分过高有直接关系,很多患糖尿病的人看起来和常人无异,但背地里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不仅不能敞开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而且还得严格服用药物控制血糖增长,严重的糖尿病甚至需要注射胰岛素维持健康。

之所以血糖需要严格控制,和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不开关系!糖尿病视网膜征、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障碍,这三类并发症称为糖尿病三剑客,之所以说糖尿病的并发症可怕,是因为这类并发症出现之后是不可逆转的,甚至还有截肢的风险!

糖尿病容易引发血管的病变,而视网膜正是布满毛细血管的部位之一,所以最容易中招,严重情况下甚至会有失明的危险。而糖尿病也会持续对肾脏造成损伤,甚至引发肾功能障碍、尿毒症等疾病出现,糖尿病在成年人失明以及接受透析的原因中都站在了第一位。

糖尿病还会持续对神经造成破坏,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下肢组织的坏死,甚至需要截肢,尤其是糖尿病足出现的几率非常高。另外糖尿病还会加速血管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死于心梗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之多。

所以预防并发症很重要,以下几点需注意:

1、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对糖尿病进行治疗,特别是服用药物的剂量需注意,不要自己随意增加或减少,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如果糖尿病人出现了血脂异常,也需要及时的进行调理。长期改善自己的饮食很有必要,减少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服用降血脂药物。

3、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对降低血糖有一定帮助,而且还能降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4、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一定要有规律,以粗粮为主、细粮为辅搭配食用,对于甜食的摄入绝对需要控制,如果感觉自己离不开甜味,可以其他味剂替代,比如低聚果糖就是不错的选择。

5、糖尿病人需定期对眼底、肾功能、伸进功能、足部进行检查,避免并发症出现而不自知。

一旦糖尿病人发现自己出现了并发症迹象,需要立刻就医,按照医生的指导来进行调理。而想要避免并发症找上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血糖完全合理的控制好。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忠告:多半是这几个并发症,糖友要警惕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面上,王奶奶正煮着一锅热乎乎的红豆粥,香气弥漫了整个厨房。她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期待着孙女放学后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饭。

可是,锅还没来得及揭开,王奶奶却突然感到一阵眩晕,手里的勺子啪嗒一声掉在地上,整个人无力地瘫倒在椅子上。孙女放学后进门的一刻,看到的却是奶奶嘴唇发紫、呼吸微弱的样子。

医生的诊断结果让全家人都愣住了:“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孙女不解地问:“奶奶不是平时好好的吗?怎么突然就……”医生叹了口气,“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很多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这句话,像一根针扎在全家人心上,也扎在不少糖尿病患者的心里。糖尿病看似是一种“慢病”,却在无声无息中,像个隐形杀手,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

今天,我们就通过王奶奶的故事,揭开糖尿病并发症的真实面目,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威胁生命的。

### 糖尿病并发症的隐秘杀机

糖尿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更像是一个潜伏的敌人,隐藏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很多人一开始只是觉得口渴、疲惫,甚至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反应,直到问题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才发现糖尿病已经影响了全身各个系统。

王奶奶在两年前就被确诊为糖尿病,可当时她并不觉得这是件大事。她觉得自己身体还算硬朗,平时血糖稍微高一点,忍忍就过去了。后来医生开了药,她吃了一阵子,觉得血糖稳定了,就开始偷懒,甚至觉得偶尔吃点甜的并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正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忽视并发症的根源。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血糖值高,而在于它会像洪水一样,冲垮人体的“堤坝”,引发一系列致命的健康问题。

### 第一波袭击:心血管系统的致命威胁

王奶奶突然的心肌梗死,其实并不是毫无预兆的。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长期偏高,血管壁会逐渐变得脆弱,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这种情况就像一根水管里沉积了大量污垢,随着时间推移,血流越来越不畅,最终可能完全堵住。

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4倍。王奶奶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有过胸闷、气短的症状,但她并没有放在心上,以为只是年纪大了身体虚弱。

医生说,如果当时能及时检查心脏情况,发现动脉的堵塞,可以通过支架手术或者药物治疗改善血管状况,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次悲剧了。

### 第二波攻势:肾脏的沉默破坏

说起糖尿病并发症,肾脏病变是另一个让人防不胜防的杀手。糖尿病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几乎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患者直到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甚至肾功能衰竭时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王奶奶的邻居林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林叔年轻时做生意,生活条件不错,但饮食不规律,爱喝酒吃肉,年过五十时就查出糖尿病。起初他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双腿浮肿,尿量也变少了,才去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晚期,需要透析维持生命。

医生告诉林叔,糖尿病肾病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每天都在超负荷运作,如果不注意饮食、控制血压和血糖,肾脏最终会“罢工”。

### 第三波灾难:神经系统的痛苦折磨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感到手脚麻木、刺痛,这些症状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变的信号。王奶奶也曾经抱怨过脚底像针扎一样疼,但她以为是鞋子不合脚,并没有重视。

直到一次,她在家里不小心踩到了地上的碎玻璃,却毫无知觉。等到孙女发现时,她的脚底已经溃烂化脓,医生诊断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因为神经变和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医生说,糖尿病足的发生并不是偶然,很多患者因为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神经受损,对疼痛和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如果能早些注意脚部护理,避免感染和外伤,情况或许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 第四波侵袭:眼睛的不可逆损伤

王奶奶的弟弟老张是个退休后爱好摄影的人,他最得意的就是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然而,几年前,他发现自己的视力越来越模糊,拍出来的照片也失去了往日的清晰感。

去医院一查,医生告诉他,这是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糖会损伤眼底的微血管,导致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甚至视网膜脱离。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永久性失明。

老张听完医生的话,后悔不已。他原本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没想到竟然会毁掉他的视力。医生建议他通过激光治疗和控制血糖来延缓病情,但视力已经无法完全恢复了。

### 糖尿病患者的自救指南

听了王奶奶和她身边人的故事,你是否感到一丝不安?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警惕。

糖尿病患者想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几点:

1. **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及时调整饮食和药物。

2. **保护心脏和血管**:注意控制血压和血脂,定期检查心血管健康。

3. **关爱肾脏**:饮食清淡,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定期检查尿蛋白。

4. **留意神经和皮肤健康**:每天检查手脚是否有伤口,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5. **保护视力**:定期做眼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它,就能与它和平共处。王奶奶的故事虽然令人唏嘘,但也为其他糖尿病患者敲响了警钟。

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像呵护家人一样,呵护自己的健康,不让生命之钟过早停摆。

“糖尿病不是绝症,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不重视。”医生的这句话,值得每个人铭记。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

警惕这个隐藏在糖尿病背后的“致命杀手”

有人说,糖尿病本身不可怕,

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一旦发生并发症,

糖友的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

严重者还可能威胁生命。

什么是糖尿病足?发病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治疗手段?在“上海嘉定”APP、嘉定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100.3同步音视频直播节目《健康有道》中,嘉宾对相关科普知识作详细介绍,并解答部分听众、网友提出的问题。

《健康有道》节目录制现场

嘉宾介绍

索丽霞,现任嘉定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从事内分泌专业临床工作20余年。

Q

什么是糖尿病足?

A:糖尿病足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病变和(或)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引起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每年因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占非外伤性截肢患者的50%以上。

Q

哪些脚部疾病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足?

A:存在各种足部畸形及胼胝/鸡眼(足底压力分布异常)、嵌甲/反甲/甲沟炎、足癣/甲癣(灰指甲)、拔甲操作等容易诱发糖尿病足,这些均属于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既往曾有过足溃疡或足部水疱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足溃疡的风险更高。

另外,小腿部胫前有褐色的“胫前斑”或者有糖尿病皮肤病变(小腿胫前皮肤变薄、汗毛减少)或其他皮肤病,以及患比较严重的静脉曲张患者也容易发生皮肤溃疡。

Q

糖尿病足依据其风险分级如何进行定期预防性检查?

Q

糖尿病患者要如何自我检查足部,才能发现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A:1)查看自己的腿部,是否胫前有褐色的斑点?是否皮肤变薄、汗毛减少?如发现以上症状,立即到内分泌专科就诊。

2)每天检查足部:在光线充分的情况下充分暴露足部,可借助镜子仔细观察,或请家人帮助检查。主要检查下肢皮肤、足趾间、足底,观察皮肤颜色,是否干燥、皲裂,有无红肿、变色(发青、发紫、发黑、发白)、破损、水疱、胼胝、鸡眼、足癣,趾甲有无异常,足趾有无变形以及足部温度改变(发凉、发热)、足部动脉搏动情况等,如有上述情况,立即到内分泌专科或足病中心就诊。

糖尿病患者自我足部检查方法

糖尿病患者自我足部检查内容

3)有胼胝及鸡眼、足部畸形的患者,在摩擦部位及足底压力增加部位易发生溃疡,需要足病师治疗管理,并在足病师的指导下定制特殊的减压/矫形的器具、鞋或鞋垫,严重的足畸形需多学科团队(内分泌科联合骨科手术矫形治疗)。

足畸形时易发生溃疡的部位

Q

糖尿病患者日常足部护理应注意哪些?

A:1)洗脚及足部皮肤护理

每日使用温水(<37℃)洗脚,不要用手或脚试水温,要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泡脚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不建议长时间泡脚。洗完后要使用浅色、柔软、吸水性好的纯棉毛巾轻轻擦干,并检查有无裂口、出血和渗液,保持脚趾间干爽。

建议使用皮肤护理膏或霜,保持皮肤柔润,适当按摩足部,注意不要将护理霜涂抹于足趾间或溃疡伤口上。伴有皮肤皲裂者,可以使用含尿素的特殊皲裂霜。

洗脚水温和时间

2)剪趾甲的注意事项

剪趾甲时要在清洗擦干后平剪,不要太短、太接近皮肤,不要自行撕掉或剪掉胼胝周围的老茧或死皮,避免两边剪得过深,剪去尖锐的部分;不要让趾甲长得过长;不要到公共浴室修脚;不要自行使用鸡眼膏治疗鸡眼和胼胝;出现问题及时到糖尿病专科或有专业资质的糖尿病足诊疗中心就诊。

剪趾甲时注意

3)穿合适的鞋袜

每日更换干净、柔软的袜子,要选择吸水性、透气性良好的浅色棉袜或羊毛袜,大小合适,袜口不宜紧,内部接缝平整,不要太粗糙,不要有破洞。

要挑选尺寸合适,鞋尖宽大、透气性好且深的鞋,并与前脚和脚趾的形状一致,不要穿有破洞或太紧的鞋子;要有厚软的鞋底、低的鞋腰、牢固的鞋后部,有鞋带或尼龙搭扣以及光滑衬里,可以充分关闭鞋子,以防止脚向前滑动对脚趾或足底造成剪切伤害。

穿合适的鞋

Q

糖尿病足如何预防?

A:1)远离危险因素

(1)不要吸烟,二手烟也要避免。

(2)不要赤脚走路,尤其不要在热沙或水泥地上赤足行走,也不要赤脚穿鞋。

(3)不要离取暖器、电暖风等热源太近,不要使用暖水袋、电热宝、电热毯等。

2)控制血糖、综合管理、定期到医院内分泌代谢专科早期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1)糖尿病人不只要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动态血糖波动少,还要体重达标(肥胖者要减重、消瘦者要增重,都要争取达到标准体重)、保证充足睡眠、保持良好心情,同时血脂、血压、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等也要达标。

(2)有下肢凉、麻、痛症状时,要及时到内分泌专科医师处就诊。

(3)至少每年全面筛查一次并发症;病程在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全面筛查一次并发症,因为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早期、中期都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3)及时就医

(1)发现水疱、足癣、甲沟炎、鸡眼、胼胝、皮肤破溃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如发现任何红、肿, 脓、局部变色(发紫、发蓝、发白)或过冷、过热,即使不觉得疼痛,也要及时就医。

(2)养成足部护理习惯,并且每年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和评估,对检查出有足病发生风险的患者,由医护团队进行教育和管理。

撰稿:秦品洁

编辑:王丽慧、武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