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耳蜗(糖尿病耳病)
耳鸣也是一种糖尿病并发症,7种原因及对策你得知道
近来,经常有糖友诉说长期受耳鸣困扰,要求帮助解答并给予治疗方案。
糖尿病并发症很多,耳鸣是其中之一,虽然不危及生命,但会影响睡眠、情绪,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耳鸣的发生率为44%。
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应对耳鸣,我总结了7种引起糖尿病耳鸣的常见原因及对策,供读者朋友参考。
1.高血糖改变对耳鸣的影响
血糖升高会对耳蜗微循环造成影响,早期或短期血糖升高,因渗透压改变而导致耳蜗局部脱水,影响耳蜗神经出现耳鸣。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微血管糖基化,耳窝供血不足,故出现耳鸣。
对策:严格执行“五驾马车”的糖尿病防治策略,重点管好嘴、迈开腿,按时服药,控制好血糖,以减少高血糖及血糖波动对耳蜗的影响。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的发病率高达60%~90%,主要累及周围神经及自主神经。因长期高血糖或血糖波动大,组织细胞糖基化、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如果病变影响到听神经,就可以直接导致耳鸣,严重时可出现突发性耳聋。
对策:控制好血糖,进食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必须时吃些维生素B6、B12(甲钻胺)等。
3.糖尿病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糖导致组织细胞糖基化、慢性炎症反应等,是慢性微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当内耳耳蜗、前庭等部位微血管,尤其是营养神经的小血管受到伤害时,神经系统因供血不足,就会出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
此外,高血糖可激活多元醇通路,影响血管的舒张功能,也可引起内耳的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耳蜗病变,出现功能障碍。
对策:控制好血糖,饮食宜清淡,药物治疗可使用血管扩张剂改善内耳血循环,如羟苯磺酸钙、血栓通、血塞通等。同时给予改善内耳组织能量代谢药物,如ATP、辅酶A等治疗。严重时可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等。
4.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压、高血脂可加速糖尿病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耳蜗局部微循环供血不足,耳蜗及听神经受损引起耳鸣。同时血压过高会导致局部渗透压变化,耳蜗渗出过多神经受压,引起耳鸣。
对策:对于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应控制好血压、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选择长效降血压药物,如左旋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等,减少血压波动对耳蜗的影响。长期服用阿托他汀钙片、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动脉粥样斑块脱落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5.糖尿病合并颅内病变
糖尿病合并颅内病变包括颅内感染、脑梗、脑出血等。可以是病变直接影响听神经中枢,也可以是频内高压引起听神经、耳蜗神经受压所致。除耳鸣外,常有其他表现,如偏瘫、头痛、发热、呕吐等。
对策:预防是重点,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对糖尿病人突然出现的耳鸣,要警惕有颅内病变的可能,及时去医院就诊是防止严重后遗症发生的关键。预防用药主要是阿司匹林、阿托他汀钙片、丹参片等。
6.糖尿病合并贫血
糖尿病晚期常常因为肾功能不全或某些药物影响造血系统而导致贫血,贫血时耳蜗及听神经供血不足可出现耳鸣,同时还会有面色苍白、头晕、活动后气促等表现。
对策:应该及时去医院查清贫血的原因,必要时做骨髓检查。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果肾功能不全贫血时,可给予生血宝、右旋糖酐铁等口服补血药物治疗,贫血严重时可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治疗。
糖尿病降血糖治疗时,药物选择一定要慎重,磺脲类药物对骨髓造血有影响,老年人及儿童需慎用。
二甲双胍长期使用可引起维生素B12缺乏,影响造血及造血原料吸收导致贫血,故需要定期检查血常规及时发现贫血并更换降血糖药物。
7.糖尿病合并老年性耳鸣
2型糖尿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脑萎缩及听神经、耳蜗神经萎缩,常常会出现耳鸣,同时还有记忆力下降、认知能力下降等表现。
对策:老年性耳鸣为脑萎缩所致,没有特效药物治疗。除控制好血糖外,应适当运动,多参加一些用脑的训练。饮食上以清淡饮食为主,如果无禁忌可多进食含有卵磷脂、含钙磷高的食物,如蛋黄、鱼虾、核桃、花生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甲钴胺、依帕司他、ATP等治疗。
糖尿病患者耳鸣一般危害不大,只是令人烦恼不安,往往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关但也不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耳鸣。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突发性耳鸣,应及时到医院做相应检查,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向建平 主任医师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怀化分中心湖南省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会长
白天春困,晚上睡不好 当心耳朵突然聋了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全球12-35岁的年轻人中,有约11亿人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如果不积极干预的话,预计到2050年,有超过9亿人患残疾性听力丧失。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专家提醒,初春时节,要注意合理作息,生活规律,保护听力要掌握60-60-60原则。 通讯员 杨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蔡蕴琦
年轻突发性 耳聋患者增多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但是很多读者都已经出现了“春困”的现象,晚上睡不好,白天却容易犯困。
刚过而立之年的邱先生年后刚换了新岗位,压力比较大,应酬也多了不少,晚上回家还要继续加班。上星期他有天早上起来突然发觉自己听不清妻子讲话,连续几天依然如此。后到单位附近的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被医生告知患上突发性耳聋。
“近年来,突发性耳聋呈上升趋势,原来都是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但是这几年三十多岁的白领患这种病的越来越多。主要跟白领们生活工作压力太大,加上饮食、睡眠、情绪等生活因素的影响有关。”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朱晓燕介绍说,这类人群中的发病诱因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晚上睡眠质量不高!预防突发性耳聋,要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平时工作生活不要过于疲劳,睡眠质量一定要保证。
保护听力从掌握60-60-60原则开始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杨明还建议,保护听力还要从掌握60-60-60原则开始。很多人压力大喜欢听音乐来解压,但是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很多读者对于分贝的专业数值不好理解,杨主任推荐音量的类比举例供大家参考:
100分贝,拖拉机开动;90分贝,很嘈杂的马路;80分贝,一般车辆行驶;70分贝,大声说话;60分贝,一般说话;50分贝,办公室;40分贝,图书馆,阅览室;30分贝,卧室;20分贝,轻声耳语;10分贝,风吹落叶沙沙声;0分贝,刚刚引起听觉。
那么什么分贝的听觉对我们听力有影响,又影响到什么程度呢?普通人的听觉0-20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20-40分贝,安静、犹如轻声絮语;40-60分贝,一般、普通室内谈话;60-70分贝,吵闹、有损神经;70-90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90-100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100-120分贝,难以忍受、呆一分钟即暂时致聋;120分贝以上,极度聋或全聋。
此外,要尽量在安静环境下听音乐,噪声环境下用防护耳塞,这在一般劳保商店都能买到,可有效阻隔一部分噪声,保护听力。
中西医结合,教您六招护听力
第一招 耳朵常按摩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杨明介绍说,有的人听力下降,与内耳血液循环减弱有关,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重点按摩的部位是耳垂和耳廓。
第二招 远离噪音源
持久的噪音使得内耳的微细血管处于一种“痉挛”状态,使内耳供血不足,听力会逐渐减退,甚至导致噪音性耳聋。所以,应远离噪音源居住和长时间娱乐。
第三招 耳朵莫多掏
频繁用力地掏耳朵会碰伤耳道引起感染以至于引发炎症,损伤耳朵听力健康。
第四招 定期测血糖
糖尿病对耳蜗神经细胞的损害较大,一些患者的神经细胞代谢失调,从而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所以,听力下降的老年朋友体检的时候记得查查血糖是不是也偏高。
第五招 血脂勿偏高
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等高血脂病变导致血液处于高黏和高凝状态,内耳及大脑中枢的缺氧致使靠近耳蜗基底膜较近的对高频刺激高敏感性的毛细胞更易受损,从而使神经冲动在听觉通路的传导受到影响,引起缓慢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第六招 情绪调整好
过度情绪波动会导致体内植物神经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使内耳器官更容易发生缺血、水肿和听神经营养障碍等,出现听力衰退。
来源: 扬子晚报
这个糖尿病并发症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耳病的预防及治疗(上)
文章来源:《糖尿病之友》杂志2022年第9刊
作者简介:河南省许昌红月糖尿病医院(原许昌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陈荣月
糖友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耳聋等症状时,通常会去医院的耳鼻咽喉科就诊,但临床证明,很多情况下,耳部症状与糖尿病有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愈来愈多。大家都知道糖尿病可以致盲、导致糖尿病足等,很少有人注意到糖尿病对听力的影响。
其实,糖尿病耳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的听力下降比同龄人更严重,有的患者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听力。耳部的神经血管对缺血、缺氧比眼部更敏感,但由于耳神经血管位置较深,检查不易发现。
近日在我们病房里屡屡可见糖尿病突发性耳聋的患者,糖尿病伴有耳鸣或者外耳炎的患者也时常见到。因此,很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糖尿病耳病的相关知识,以便早防早治,远离伤害。
糖尿病耳病的常见类型及原因(1)耳鸣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导致耳蜗血管、毛细血管壁增厚,使血流减少,引起耳蜗的血管病变而出现缺血与缺氧,耳鸣、眩晕、耳胀满感。
糖尿病耳鸣属于主观性耳鸣,常表现为高音调、双侧性,常合并耳聋、眩晕等症。很多血糖较高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后,耳鸣症状会减轻,但不会消失,很多糖尿病患者由于耳鸣或耳聋导致听力下降。
(2)耳聋
耳蜗血管病变导致缺血与缺氧的基础上,病变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会发生听神经退行性病变(听力早衰),在早期耳鸣的基础上,会进一步加重继而发生听力下降甚至于耳聋,具体原因如下:
糖尿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耳聋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可以累及到周围的自主神经及中枢神经,可以直接导致耳聋。一般先是听力减退,而且多为双侧对称性,并伴有耳鸣;也可以突聋的形式出现,伴眩晕、前庭功能减退,病情严重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糖尿病血管病变造成的耳聋
糖尿病患者早期即可并发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内膜上皮的肥大增生及脂质沉着,从而导致血管管腔的狭窄或闭塞。当微血管病变发生在耳内的耳蜗、前庭等部位时,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耳聋常见于线粒体糖尿病,多在45岁以前发病,糖友如果伴有耳聋,一定要排除线粒体糖尿病。糖友一旦发现听力有下降,一定要及早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来说,患者在早期接受正规治疗后,尚可保留部分听力。若是错过了治疗时机,发展成耳聋后,逆转的可能性会大幅下降。
(3)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对于大众来说并不陌生,糖尿病也会引发外耳道炎,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高血糖又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可致外耳道炎甚至于恶性外耳道炎。病变不仅累及外耳道,还可致中耳乳突炎,甚至导致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死亡率20%)。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也要注意定期检查有没有外耳炎,一旦发现蛛丝马迹,一定要及时就医。
糖尿病引起的外耳道炎多为坏死性外耳道炎,多发生于老人。专家指出,对进行性发展的外耳道炎,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或经积极抗炎治疗无效者,应提高警惕,送脓液培养,绿脓杆菌阳性者可疑本病;对55岁以上中老年人过去无化脓性中耳炎和糖尿病病史,突发耳痛和耳内流脓者应检查血糖、尿糖及血象等。
若外耳道峡部底壁出现肉芽组织,血沉加快,亦可疑为本病。严重者需要住院治疗,以更快明确诊断,最大可能性地挽救听力甚至生命。
糖尿病耳病的临床信号(1)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响
耳鸣是指糖友在无任何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耳内或头部产生声音的感觉,即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响。美国听力学会对耳鸣的定义为“非外部声音产生的听觉感知,常被形容为嘶嘶声、嗡嗡声或尖叫铃声”。
糖尿病耳鸣主要指在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出现了上述耳鸣症状,在排除其他引起耳鸣的原因后,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耳鸣。
有报道显示,中国耳鼻喉科门诊以耳鸣来就诊的病人大约有10%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因此,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糖尿病耳鸣患者也将越来越多。
(2)让别人不断重复同样的话
平时与人对话的时候,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经常让别人重复同样的话,是否经常错听别人的话或者是否经常嫌别人说话小声。如果答案是“是”,就应该提高警惕了。
(3)听不清尖细的高音
由于女性的声音是尖细的,而听力减退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对高而细的声音不敏感,他们常常会听不清女性说的话。
(4)环境嘈杂的地方听不到想要的信息
在商场、火车站、飞机场等嘈杂的环境里,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脑子老是闷闷的,而且听不到想要的信息,就应该到医院检查一下了。
(5)普通音量嫌太低
糖尿病耳病患者在听收音机或看电视时,通常会把声音开得很大,别人感觉舒适的音量他们通常会听不清。